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时间:2023-03-10 03:59:24 作者:Saturnu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aturnu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D.历史的进步

3.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

A.远古传说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D.确立于公元前12世纪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8.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

A.巩固皇权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 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1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4.“生男慎勿举(举,生育),生女哺(喂养)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谣说明了

A. 秦朝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B.长城是秦徭役繁重的见证

C .秦朝兵役繁重法律严酷 D.大泽乡起义酝酿已久

1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6.公元前1,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7.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

A.不给武将实权 B.扩大尚书台权力 C.推行察举制 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18.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19.元朝时,中央军事管理机关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行省

2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2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 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22.清初,掌握军国机要的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2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2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2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 第27题14分 第28题10分 第29题14分 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贵族的大宗和天下的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于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缘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室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为兄弟,异姓多为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

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三.问答题

28.秦朝的制度如此完备,为何二世就亡了呢?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教训?以此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9.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1662--1796),历称之为“康乾盛世”。试分析“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与同一时期西欧相比,中国存在哪些潜在危机?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A 6.A 7.B 8.D 9.A 10。B 11。C 12。B 3。D 14。B 15。C 16。A 17。B 18。D 19。B 20。C 21。D 22。D 23。C 24。B 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27.(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三。问答题

28.参考思路:制度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怎样好的政治制度,都不能保证政府在施政中不出问题。这是因为好的进步的制度,还要求正确地运用,还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来保证。没有这些,良好的国家制度也会做出不好的,乃至祸国殃民的事情。

29.原因:①清初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②沿用明朝管制,增设军机处,加强政治控制,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③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危机: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中国仍出在封建的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②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初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③西方对外加强侵略扩张掠夺;中国则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

后果:①封建制度更加腐朽没落。②清政府统治晚期,昏庸腐败。③中国国力下降,落伍与世界。④中国遭西方侵略,沦为半殖民地。

篇2: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C.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的解释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四月提纲》

4.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5.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6.1871年的巴黎公社

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爆发

8.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亚当?斯密D.圣西门

9.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图4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2.图3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15.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1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17.19,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

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

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18.“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权力机关

C.政府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的军队

2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2.右图是列宁在19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

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时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

23.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不包括()

A.没收地主土地B.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实现土地国有化D.减轻封建剥削

24.“临时政府已被-。国家政权已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发布这段文告只能是在()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B.俄国二月革命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D.俄国十月革命中

25.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它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探索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被压迫民族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广大第三世界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6.(15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图2《共产党宣言》图3巴黎公社图4攻占冬宫

⑴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⑵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10分)

⑶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3分)

27.(11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问题讨论

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正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1分)依据材料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1分)实际上怎样夺权?(1分)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篇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篇4: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篇5: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篇6: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

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何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下,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万能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篇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的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 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篇8: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武王、周公旦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篇9: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郡县制)

背景: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过程: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内容:郡的长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评价: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共性作用: 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课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篇10: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B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B “庶出,不得立”“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解析:C 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

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

解析:B 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解析:D 材料体现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但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背景,A项错误;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是该制度实施的影响,不是背景,B项错误;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C项错误;秦实现统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D项正确。

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解析:A 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打破了贵族政治下的血缘传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解析:D 材料中“秦,虽死犹存”说明秦朝虽然灭亡,但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

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

解析:C 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强调不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主张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而非废除封国,故D项错误。

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解析:C 根据材料,这种变化产生在唐朝后期,结合所学知识,这段时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削弱,故出现材料中地方武将越过中央擅寻死刑的变化,C项正确。A项材料中虽有涉及但没有体现变化,排除。“审核权下放”材料无从体现,B项排除。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地方郡县受中央管辖,“各自为政”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10.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解析:C 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以得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下的分化事权,并非是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D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

12.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

解析:B 唐朝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的信息说明皇帝和宰相的权力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故B项正确;C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是材料中主要论及皇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相权的分割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马克斯·韦伯说:“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

A.征辟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

解析:C 材料强调只要有足够的学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取官职,而科举制正是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C项正确。

14.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解析:B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唐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

15.“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D 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D项正确。

1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A 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

17.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D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了明太祖利用内府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8.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

解析:D 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可判断A项错误,D项正确。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B、C两项不是材料中清代规定的主要目的。

19.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

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

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

解析:C 根据材料,圣旨颁布时间为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负责处理内政外交日常军国大事,并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圣旨,C项正确;明代就废除了中书省,A项错误;清代内阁已经没有实权,B项错误;吏部无权草拟圣旨,D项错误。

20.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

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

解析:A 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办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A项正确。后来军机处的职能扩展到所有军政大事,其特点是简、速、密;其性质为秉承皇帝旨意,经办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国家中枢,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 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 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

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

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

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 《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6分)

解析:第(1)问,“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制,“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说明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第(2)问,裴绾“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属于汉朝内外朝制度中的内朝,是决策机构;裴度“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属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主要起草诏令;裴定“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的宰相,只管行政。 第(3)问,族谱本身就有凝聚宗族的作用,由“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还可以看出族谱传承文化和反映历史。

答案:(1)原因: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6分)

(2)裴绾所在部门:决策;裴度所在部门:起草诏令;裴定所在部门:只管行政。(8分)

(3)现实意义: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分)

22.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很容易确定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第(2)问,根据材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以得出特点;行省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统一、后世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总体评价,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是因为其目的始终围绕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8分)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分)

篇11: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生物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30题共45分)

1.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组成一个()

A.个体B.群落C.种群D.生物

2.下列组合,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③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③①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A.麦芽糖、维生素D、生长激素B.纤维素、胰岛素、性激素

C.糖原、肽酶、脂蛋白D.ATP、DNA、RNA

4.水绵、蓝藻、黑藻全部()

A.是真核生物B.含有叶绿体C.是自养生物D.能有丝分裂

5.关于下列生物细胞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有染色体,而硝化细菌没有B.酵母菌有核糖体,而硝化细菌没有

C.黑藻细胞有线粒体,而蓝藻细胞没有D.黑藻细胞有叶绿体,而蓝藻细胞没有

6.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抗冻的植物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大

C.老年人细胞中含水量比婴儿的少D.新陈代谢越旺盛,细胞中的自由水含水量越高

7.下列核苷酸不可能属于DNA初步水解产物的是()

8.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硝化细菌、霉菌、水绵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核糖体、DNA和RNA

B.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含有线粒体,含线粒体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有氧呼吸

C.蓝藻和衣藻因为有叶绿体所以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蛙红细胞、人脑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并不都有细胞周期,但这些细胞内的化学成分都在不断更新

9.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10.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

98个,问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近于()

A.12800B.12544C.11036D.12288

11.烟草、烟草花叶病毒这两种生物中,构成核酸的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A.4、4B.8、4C.5、4D.7、4

12.已知Mn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的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

机盐离子()

A.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B.对维持细胞内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D.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13.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与核糖体B.染色体与核糖体

C.内质网与线粒体D.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14.温室栽培可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和

产量。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A.增加室内CO2浓度B.采用绿色玻璃盖顶C.增加光照强度D.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15.能够促使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B.脂肪酶C.蛋白酶D.麦芽糖酶

16.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A.CO2的固定B.叶绿素吸收光能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D.ATP的形成

17.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A.肌肉细胞B.造血干细胞C.胰腺细胞D.胚胎干细胞

18.ADP转变为ATP需要()

A.Pi、酶、腺苷和能量B.Pi、酶C.酶、腺苷和能量D.Pi、酶和能量

19.下图为某种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判断是()

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造成的

C.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

20.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噬菌体、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D.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21.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为()

A.低温、干燥、低氧B.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C.高温、干燥、高氧D.高温、适度适中、高氧

2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则可判断此过程()

A.是无氧呼吸B.是有氧呼吸C.不是乳酸发酵D.不是酒精发酵

23.很多生物学实验都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不正确的是()

A.脂肪的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B.观察细胞中叶绿体:取黑藻幼嫩小叶→染色→制片→观察

C.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解离洋葱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D.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观察→滴入0.3g/mL蔗糖溶液→观察

24.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消失分别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A.前期、后期B.间期、后期C.间期、末期D.前期、末期

25.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A.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

C.分裂期的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分裂期的末期,在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

26.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27.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A.核膜、核仁消失B.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C.形成纺锤体D.着丝点分裂

28.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的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B.N/2和Q/2C.N和Q/2D.N/2和Q

29.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B.细胞既能分化,也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C.已经分化的细胞全部能进一步分化D.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0.癌细胞在人体内容易转移,其原因是癌细胞()

A.能无限增殖B.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常变球形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少D.畸形分化,体积减小

二.非选择题(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55分)

31.以下是某三肽的结构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该图所示为肽化合物,该化合物由__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含__________种氨基酸,由______个肽键连接而成。该化合物水解时需___个H2O分子。

(2)写出氨基酸结构通式为,生成此化合物的反应叫。

(3)现要合成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蛋白质种类最多有_______种。

32.右图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真核细胞的一部分,请分析后回答:(10分)

(1)此图是_______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_______(填序号)。

(3)物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水的细胞器除叶绿体、线粒体外,还有_______、。

(4)若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右图细胞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用丙酮从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是否大于细胞表面积的2倍?_______,理由是。

(7))此细胞是不是在中学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线粒体的理想实验材料,_________,原因是

33.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为15%)、呼吸作

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两种物质,请写出光反应中形成这两种物质的反应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图甲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细胞

呼吸有关曲线的数据需在___________条件下测量。

(3)由图丙可知,40℃时,植物体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

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填“A”、“B”或“C”)点表示。

(4)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___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_____℃最佳。

34.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概念图中各数字的名称:(8分)

123(填试剂名称)4(填试剂名称)5678

35.右图是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8分)

(1)图中组成纺锤体的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形成的

(2)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期。

(3)该细胞此时有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4)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条染色体。

(5)此时期继续发展,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逐渐扩展形成,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36.下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9分)

(1)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E、F,是在和(填细胞器)中进行的。

(2)图中A是,其功能主要是吸收光和光。

(3)在E阶段中物质的变化有:将水分解成B:和[H];ADP和Pi生成ATP。

(4)在F阶段中,CO2被C5固定生成D:,D最终被还原生成C5和(CH2O)。

(5)光合作用中,E阶段利用的能源是,F阶段利用的能源是。

37.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4分)

下列是一位同学探究酶特性的实验设计:

步骤操作方法试管

ⅠⅡ

1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2注入蔗糖溶液—2ml

3

4注入斐林试剂1ml1ml

(1)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是。

(2)下面是步骤3的操作和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正确的是。

A.加入淀粉酶,Ⅰ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B.加入蔗糖酶,Ⅱ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C.加入淀粉酶,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D.加入过氧化氢酶,Ⅰ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必修一第一单元语文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1备考笔记

六年级第一单元数学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英语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