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时间:2023-04-03 03:37:12 作者:tyuik8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yuik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边词

张敬忠①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汘③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

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

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③汘(qian牵)州,今为陕西千县。

1.两诗各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2.两诗都题为《边词》,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张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荒凉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见,而都城长安,这时已春意阑珊了。

姚诗主要运用夸张手法。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入夜以后的边镇景象,丝管之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2、张诗开篇点明边地春色姗姗来迟,三四句通过对比手法,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姚诗借环境的烘托及他人的感想来抒发感情。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春光柔媚,山青水秀;明丽柔美;入夜以后的边镇,“满城丝管”,万家欢乐,歌舞升平。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结句写行人都不相信这是边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将军镇守边疆的赞美。

篇2:《边词》阅读答案

张敬忠

五原①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①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1)请你探究“二月垂杨未挂丝”一句中所体现的物候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今河畔冰开日”描写的是五原地区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象?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边词》阅读答案

(1)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这种物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越往北,春天来得越晚。作者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

(2)暮春(晚春)季节。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意对即可)

拓展阅读:《边词》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篇4:边词原文及赏析

边词原文及赏析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翻译」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注释」

⑴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

⑵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⑶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篇5:边词原文及赏析

边词原文及赏析

原文: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

⑴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

⑵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⑶即今:如今,现今。冰开日:解冻的时候。

⑷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赏析: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篇6:边词和凉州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边词和凉州词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① 王之涣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 (1)(3分)“迟”字。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篇7:《边将》阅读答案

马戴

玉榼①酒频倾,论功笑李陵。

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

谁言提一剑,勤苦事中兴。

【注】①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11.颈联“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中哪两个字写得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1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边塞诗的首联和颔联。(5分)

篇8:《边将》阅读答案

11.(1)“连”和“彻”字用得好。(2)边塞辽远,漫天大雪连接到天边,河水深透河底成冰。(3)这两个字从地域面积和河水结冰程度写出了边塞地区极寒极冷的恶劣气候,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

凄冷的冰天雪地的图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把握,题目为炼字题,考生可

以按“字的本义——描绘画面——表达效果”这个步骤来回答问题。

颈联出句的“连”字从地域广度上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对句的“彻”

从河水结冰的程度上来写天气的恶劣。

12. (1)诗人首联描绘了一幅朋友们酒杯频传,谈论建功立业,

笑傲边塞的图景;颔联描绘了一幅策马扬鞭,驰骋疆场,拉弓射箭,

力击秋鹰的图景。(2)表现了诗人的慷慨激昂和建功立业的的壮志。

篇9:《“蝴蝶泉”边》阅读答案

我们来到云南大理“蝴蝶泉”,一个仙境般的地方。

一座石雕的牌坊,隐约于绿荫丛中;穿过牌坊,沿着石阶向浓荫深处走去,便见到用大理石栏杆围起的、十多平方米的一个大池塘。池塘的上方,镶嵌着一块彩花石,刻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蝴蝶泉”三个大字。

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蝴蝶泉”!

清冽的泉池内,流水叮咚,翻着晶莹的水花;池底的鹅卵石,色彩斑斓,清澈可数;泉池四周的合欢树,高耸遮天,可是叶儿极其细小,且都是对生的,暗自送出缕缕幽香。

我想:这该是“蝴蝶树”了吧?

真给我猜着了。据说,每逢四月花期,满树绽开了黄红色的花瓣。风前、月下,栩栩抖动,真像千千万万只彩蝶,在凌空绕树翩翩起舞,美丽得让人称绝。

“唉,”有位同伴轻声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们赶得不是时候。”

“谁说呢?”一旁的白族导游姑娘听了,笑嘻嘻地把手指向那不远处的白沙路,说,“如今花期常在,看,那不是成群的蝴蝶飞来了么?”

手指处,一群白族小伙子和姑娘相拥着,唱呀,笑呀。他们穿着彩色的领褂,打着艳丽的包头,漂漂亮亮,果然如蝴蝶似的走来了……

哦,对呀,他们才是生长在“蝴蝶泉”边最美的蝴蝶!他们辛勤地飞舞在家乡的奇山异水间,让苍山变青,洱海变绿,描绘着人间最新最美的画!

1、“蝴蝶泉”位于 ,这名称的来历是 。

2、“蝴蝶树”其实就是 树,称之为“蝴蝶树”的原因是

3、“可惜,我们赶得不是时候”这句话的含义是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4、“如今花期常在”这句中“花期”的意思是 ,说“常在”的理由是 。

5、“那不是成群的蝴蝶飞来了么?”属 句式,改为陈述句应是;“成群的'蝴蝶”是指 。

6、本文主要写的是( )。

A.蝴蝶泉

B.蝴蝶树

篇10:《“蝴蝶泉”边》阅读答案

D.游蝴蝶泉的“我”与同游者

7、文中说白族青年男女是“生长在‘蝴蝶泉’边最美的蝴蝶”的依据是:

参考答案

1、云南大理 郭沫若先生题名“蝴蝶泉”。

2、每逢四月花期,满树绽开了黄色的花瓣。风前、月下,栩栩抖动,像千万只彩蝶。

3、现在还没到花开的时候。承上启下。

4、花开的时节,这里是指白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的像花儿一样漂亮,唱啊,跳啊,像花儿一样美丽。“常在”理由:白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这种热情和活力常在,所以给游人花期常在的感觉。

5、反问 那是成群的蝴蝶飞来了。白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们。

6、C

7、他们辛勤地飞舞在家乡的奇山异水间,让苍山変青,洱海变绿,描绘人间最美的画。

篇11:《筹边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筹边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筹边楼

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1)诗歌前两句用“平临云鸟”和“壮压西川四十州”写出了筹边楼的_____。通过写楼赞颂了______。

(2)诗歌后两句视角独特,在前两句写景基础上,发表议论。请结合全诗,说明作者的意见或看法。

参考答案

(1)高大、雄伟(1分)。李德裕筹边用兵的政绩(2分)(意思对即可)。

(2)希望守边将领们切莫目光短浅,对少数民族进行肆意掠夺,而应把眼光放远。使边境安宁,百姓安居。(3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诗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崇高可想;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万千,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于其中了。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眼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今时移事异,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突然一转,和上文似乎脱了节;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是不多见的。胡应麟论唐人绝句有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诗薮·内编》)单就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也和中晚唐绝句题材的扩大、内容的加深有关。发展中有成功之处,也会有失败的地方,要作具体分析。象这诗虽“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叹之音,并非以议论为诗,并不流于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长,耐人寻绎不尽。

《调笑令边草》《调笑令胡马》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小溪边感言

砚边随笔

三角形的边

联边诗

张敬忠《边词》诗歌鉴赏

窗边的小豆豆的阅读心得202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心得

游边,游边栖蟾,游边的意思,游边赏析

《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合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边词》《穷边词二》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