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vik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化学创新教育杂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化学创新教育杂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马祥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篇2: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化学创新教育杂谈
化学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杂谈马祥林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
[1] [2]
篇3: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秦仲富摘 要 : 本文阐述了在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 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等。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 跋 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忽视了双基教学,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演示实验中可增加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学生实验中可增加一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打好基础。如:对附近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对污水的处理方案。
5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6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晚会,举办化学讲座等。如:在家庭小实验中增设如何用 碘酒鉴别牛奶和米汤。又如:举办:“环境与化学”、“食品与化学”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锻炼创新意志,培养与提高创新的综合能力。并进行总结、评比,从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提高创新素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本文参加市级论文评选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总第 200 期, 202 期, 186 期。
篇4: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 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篇5: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文/唐 曦
摘 要:初三化学作为初三学生的一门新科目,学生对它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和期待。教师通过“神奇”实验、“生活中”实验、“败笔”实验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篇6:浅谈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组织运用各种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因此,对于我们化学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惊奇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使学生感到“惊奇”,进而提出疑问,在疑问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我们要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惊奇”,使它成为产生兴趣的“导火线”,激发学生努力探索化学的奥秘。因此,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尤其重要,届时,可以做一连串的实验,如“魔棒点灯”“白纸上显画”“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等化学“魔术”。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会使学生惊奇不已。在以后的讲课中也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例如,讲到“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演示“雨落红花开”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兴奋,产生疑问,再引导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弄清个中原因;讲到“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演示“氢气爆炸”的实验,让学生弄清爆炸的原因。进而提到目前东莞市公安局规定:在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禁止使用氢气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公安局下这一命令的原因是什么?不用氢气,可用哪种安全气体代替?借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化学这一科,我们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介绍家庭用的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还有饮料、医用西药等都含有化学成分,它们都是由各种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其包装上的标签来了解它们的部分化学成分。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药物及其他各种包装盒上的标签,并写成一份小报告(内容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名称、用途等)。这样,学生就学到不少课外知识了。讲到“碳酸钙”时,告诉学生家里用的热水壶用久了会有一层水垢,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问学生如何把它清除?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有的说用刷子刷干净,有的认为可用洗洁精冲洗,有的认为把沙子放入壶中摩擦等。最后,我示范了用稀盐酸除水垢的正确做法给他们看,示范完毕,告诉学生在家中可以使用醋酸,它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除去水垢的目的。此时,学生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即回家试做这个实验。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深化: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醋酸还可以把硬壳鸡蛋“变”成软壳鸡蛋呢。然后再演示鸡蛋在醋酸中“跳舞”的有趣实验,让学生思考鸡蛋“跳舞”的原因(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答)。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醋酸的性质和用途。讲到“活性炭与晒干的茶叶一样都具有吸附性”时,启发学生利用活性炭或茶叶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还可以除运动鞋里的臭味。上述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甚至会去尝试做一些教师未做过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活中得以实现,得到了锻炼。
三、改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尤其是初三,由于学习时间紧张,学生容易出现疲劳状态,往往产生被动式的学习。如果能采取让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分组竞赛等方法,则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从疲劳状态中解脱出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到“水电解出氢气和氧气”时,学生很难想象从分子→原子→分子的微观变化过程。我当时用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磁吸,大的为氧原子(红色),小的为氢原子(白色),让学生尝试把磁吸吸在黑板上,模拟出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再重新组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
通过这种做法,把微观世界带到眼前,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总之,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教学就尽量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学生的积极性愈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愈强。
四、巧妙利用实验中的“败笔”,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要求非常严谨和真实。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有些实验的操作步骤比较多,而且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学生如果只靠死记硬背这些实验步骤,会很快遗忘,效果不理想。因此,我想出了利用错误的实验步骤引出正确操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这样,他们会从“失败”的经验中取得实验成功,并且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记忆,认识更牢固。讲到“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讲到操作步骤的地方,我在两个班的讲法不一样,在A班,我收集完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而没有移开导气管,并且故意若无其事继续讲其他内容。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惊叫:有水从导气管不断倒吸入试管,并且越来越多。这时我就趁机提出:(1)水为什么会被倒吸入试管呢?(2)如果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3)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如何正确操作?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原因。这时由无意注意引起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而在B班则按常规讲解,到了第二节上课前就提问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是哪些?A班的学生答对90%以上,而另一个没有做“失败”实验的班,则得分率为60%左右。试验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利用“败笔”实验,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和实验效果,反而是印证正确结论的好教材。适时对学生作出点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优化创新意识。
在当今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的21世纪,要紧跟时代脉搏,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创新教育将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更成功的推广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雪梅。浅谈普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08(12):22-23.
[2]孙旭。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7(12)。
[3]陈卫华。创新性提高实验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广州化工,2010(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广荣中学)
★ 杂谈人生
★ 杂谈随笔
★ 创新教育演讲稿
★ 化学教育实习心得
★ 刘备随笔杂谈
化学创新教育杂谈(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