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

时间:2023-04-19 03:34:56 作者:方中sir方仲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方中sir方仲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供大家参考。

篇1: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

每天在微信公众号看些三五千字的文章,看习惯了,只知道短平快速食。没有耐心去细看文学意义上的严肃作品了。然而晓苏的短篇小说《松毛床》我是看过的,印象深刻,就决定去听11月11日在黄石图书馆举办的晓苏主讲的文学讲座。

晓苏老师,微胖,头发略长,面部线条柔和,好似中年女性般的柔和,声音沉稳,普通话有些口音。

开篇语里他提到他是黄石女婿的身份,说他当年与黄石姑娘恋爱,是车站里的三次送别,执手相看泪眼,打下的坚实感情基础。30多年的婚姻,他总结出八个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个开场白,两次被湖师的青年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所打断。倒是后面的演讲,除了结束语,中途却没有人鼓掌。我听得比较认真,有几次想鼓掌,却看到自己好像很异类,拍了一下的手就又放下了。

晓苏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和灵感以及创新》。他强调构思是写作者在生活积累完成之后,在文字传达之前的心理活动。分三个时段,分别为启动期,痛苦期和明朗期。而灵感是不期而至的天外来客,是思想和生活相互找寻过程中的火花,是思想和生活之间的相互渴望、支撑和点燃。灵感它使写作愉快,流畅。

其间,他举了一个事例说人性的复杂性。说他的一个堂兄,在70年代,偷了生产队的芝麻种给病中的母亲吃,后来就天天在批斗会上挨批斗。按常理说他应该是不愿意回首那段往事的。然而,分田到户后,他的堂兄却觉得生活没意思,不开会,不热闹,没有批斗,没有同情他的小寡妇在批斗会后给他瓜子吃,大家都很难见一次面,很失落。晓苏老师就想到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一段话,人在没有自由的时候向往自由,有了自由之后逃避自由。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于是他就构思小说,构思小说的主人公去到现在已长满野草的荒芜的会场里,碰到了生产队长,批斗者和被批斗者对往事有着惊人一致的缅怀,故事由此展开。

在创作时,应该是先有思想,然后再在生活中发现它,承载它,再现它。应该深入一线,深入生活中去发现。而不是以往习惯的官员角度,精英角度。应该提倡民间立场。民间立场反应在三个方面,即平民主体意识,人性关怀意识,世俗审美意识。

平民主体意识,他举例说他曾经参政精准扶贫房改时遇到的事,发现一个大爷对新建的房屋并不是真的由衷高兴,原来房屋建设时,官员们只考虑到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需要。

人性关怀意识,他举例说在建筑工地里设立探亲房,方便建筑工人的留守妻子前来探望。

世俗审美意识,他说世俗美学,是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些官员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时候,就派一些学者专家去沿海先进城镇考察学习,然后借鉴复制,所谓特色小镇都建成千城一面。鄂西北有个仿古小镇,也是搞统一规划,一条街的门前全部用水泥浇筑仿古围栏。遇到一个钉子户,他说他的门前不做水泥地,他的菜地要种菜,他的竹篱笆墙也不改成水泥围栏。他家刚好在这条街的末端,不做就不做吧,官员们就放弃了。 小镇发展旅游,旅客们来到这条仿古街, 都觉得司空见惯,索然无味。走到街的尽头却眼前一亮,这手工编制的竹篱笆墙,篱笆墙上晒着萝卜缨子,晒着乡镇女人的大红裤衩。所有旅客都觉得这里是真美,都停下来拍照个不停。这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它与官方的文艺美学不一致,要尊重老百姓的世俗美学。

创作是思想与生活的碰撞、交流。构思的时候需要灵感的介入。灵感是不期而至的,它具有突发性,亢奋性。亢奋起来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甚至会力气变大,会智力超常。

说到力气变大的时候,晓苏老师举例,说他自己正常情况下都是和妻子共同抬煤气坛上楼,某天一个创作灵感忽现,他一兴奋,就一个人扛着煤气坛噔噔噔上楼了,还不觉得累。讲郭沫若在日本创作《地球啊!母亲》时的疯狂、非常状态。

然后讲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PPT的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已经没有了,上课只看PPT,不看老师脸,滥用PPT。 PPT不是艺术,那只是技术。多媒体使大脑的思考力、判断力弱化。教师应该要做到知识的传授,见识的传递。所谓见识,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见解,个人的智慧,个人的特色。而PPT只能做到没有温度的知识传授。多媒体重共性,轻个性,标准化。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创造性。比如,有个老师在讲到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 他就突发奇问,为什么说是似剪刀,而不是说似菜刀呢?原来这个似剪刀,对应上一句裁出的“裁”字。这种个性化的提问,就不是标准化的PPT所能做到的。

篇2: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

有时候,形式比内容更有审美价值。比如《苏三起解》里唱到“苦啊……”,台下的观众就一片喝彩声。观众是为这个“苦”的台词词义喝彩吗? 不是,观众是被他的表情,动作手势,声音,这些外在形式所感染而喝彩。所以说有时候,打动人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在构思的第二个阶段,痛苦期,要做到紧扣初衷,紧扣意向,紧扣语境。

紧扣初衷,就是要不忘表达初衷,完善初衷。晓苏老师讲到他每次回老家村庄,就爱听村民们给他说故事。村民们给他提供写作素材,他如果写成了小说就给那个人买一条烟。所以村民们都很愿意跟他说故事。有一次,有个村民就跟他说,村子里的万元户,全村最有钱的人,他的老婆是全村最漂亮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和村子里的一个穷光棍睡了。 他的第一初衷是,咦,这个女人很了不起啊,很伟大啊。她为什么要和这个光棍睡呢?怎么样构思呢?常规的想法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她的男人沾花惹草,她为了报复。二是那个光棍给他家干活,她为了笼络他。三是满足欲望。如果是这三个理由,就够不成她很了不起很伟大这个初衷。于是他就构思出了《黑鸟对王八憨佗的一笑》,写这个女人黑鸟,是在王八丈夫与憨佗光棍打赌的情况下,与光棍睡的。这就遵守了的初衷,写出了这个女人的了不起和伟大。在有多余的念头干扰的情况下,紧扣初衷。

紧扣意向,比如矛盾的《白杨礼赞》, 文章就至始至终紧扣意象,隐喻、象征。

紧扣语境,任何写作要有效,要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要与当下的语境挂上钩。比如写胡杨树,古往今来都写的太多了。都是歌颂它的千年不腐,300年不死,300年不倒,300年不烂,这个套路,都已经没有新意了。要怎样写胡杨,才能是有效的,是创新的,是紧扣时代语境呢?批判它的不倒不死,来针对当下的退休制,不要永恒,不要占用资源,要给其他人让路。

讲完构思与灵感,晓苏老师又讲到创新。主题的创新,结构的创新和语言的创新。

主题的创新,过去那种要求主题具有教育性,明朗性,集中性的,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已经不再是好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了。现在要求主题具有审美性,含蓄性和多义性。

不再提教育性,我们读一篇小说,不是为了要受教育,而是为了审美。要从中有获得感,有幸福感。文学不是说教,是在审美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得到教育。比如《人民的名义》里郑西坡写的《母亲的专列》那首诗,诗的原作者是丁可。他们一家人看电视的时候,他的妻子和母亲都看得流眼泪了。 这个受教化,就在审美中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含蓄性是指不能过于直白,要朦胧,要留有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完善。要避免简单,要似是而非。

多义性是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有一千个哈姆里特。从一部作品中只读到一个主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有人从中看到爱情,你爱我,我却爱他。有人从中看到监督,背后一双眼睛在看着呢。有人从中看到相对性,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结构的创新,比如散文的结构,杨朔写的小蜜蜂结尾,晚上我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种光明的尾巴,是硬贴上去的,现在已经不提倡了。而《小二黑结婚》,他的故事不只在于阶级斗争,还有老百姓的情感结构,就永不过时。

语言的创新,那些很华丽,很多修辞,很时髦,半文半白的,是在卖弄,在炫耀,是不好的语言。而土气的,老实的,恰恰是一种好的文学语言。生活化的,人性化的,有弹性,有张力,是人民群众所喜欢的。比如地方语,口头语和粗鄙语。地方语有地方文化,家乡话,有着无尽的亲切感和力量。口头语的节奏感,那是生命的颤音。粗鄙语,是生活化的东西,池莉的《吉庆街》就使用了大量的粗鄙语言,人物形象很丰满,地方语言特色浓郁。

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现场安静的聆听中很快结束了。我像支录音笔把它记叙下来,以我这个文学爱好者的“民间视角”,当然晓苏老师的讲述远不止这些,我挑选了我个人所理解的重点,也算是实现老师所说的文学多义性中我所看到的某一义。

作者:谈红霞

公众号: 故乡读书会

听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听九年级政治讲座之心得体会

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晓角原文及赏析

GRE的阅读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00字

就业讲座笔记:面试篇

听班主任工作讲座心得

大学生听廉洁讲座心得体会

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精选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听晓苏文学讲座的随笔:女粉丝的听课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