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04-29 03:40:17 作者:五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五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底线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底线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篇1:《底线 冯骥才》阅读答案

《底线 冯骥才》阅读答案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万吗?”

④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 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 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 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 ,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正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 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第7期,有改动)

22.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5.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守住底线”的感 悟。(2分)

答:

参考答案:

22.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评分说明:(2分>将“引出论题”答成“引出论点”不得分。

23.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评分说明:(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也可得分。

24.比喻论证。把“人的底线”比作“钢铁长城”,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人的底线可以牢不可破”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评分说明:(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25.示例:为人做事要坚持原则,遵守社会底线,坚守心灵底线,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不要见利忘义,以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评分说明:(2分)观点正确。结合选文谈得1分,联系实际得1分。

篇2:底线冯骥才阅读片段及答案详解

底线冯骥才阅读片段及答案详解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1)的观点;其次,从(2)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3)。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4分)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5分)

答案:

1、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2、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篇3:低调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

低调

冯骥才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滚动式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 —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有人说: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 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充份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需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 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思维与智慧》18期)

1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主张。(2分)

14.本文标题为“低调”,为什么开篇先从“高调“写起?(2分)

15.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你是如何理解“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中“泡沫”一词的?(2分)

(2)作者为什么写同行作家的事例?(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 题。(4分)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 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居里夫人后来说:“我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节选自王清铭《生活如椅子》)

(1)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材料一”中“必须高调”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你对文中“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理解。(2分)

答案:

13.(2分)享受低调。

14.(2分)从高调写起,突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引出论题;并与“低调”形成对比,从反面为论点提供了论据(作为反面论据证明论点)。

15.(4分)(1)时尚商业表面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2分)(2)举同行作家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或“从自己身边的同行作家写起”),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低调能创造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或“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2分)

16.(4分)(1)高调不仅风光,还会带来名利双赢。(或“高调才能热卖热销”)(2分)(2)低调源于内心的宁静(淡忘名利或“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地做事;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2分)

篇4:守住底线阅读题答案

守住底线

张鹰

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各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②有位当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他的底线;不做让家人蒙羞、自己悔恨的事情,也是他的底线。他说给自己划条底线可维护尊严,尊严比生命更脆弱,没有的时候可以去追求,但一旦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

③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越雷池一步的动人故事,古往今来并不少闻。相传南朝宋国的褚颜回,被山阴公主看中,任凭公主百般引诱挑逗,都无动于衷,公主不解地问:你的胡须坚硬如戟,怎么没有男人的情意。褚颜回严肃地回答:我虽不聪明,但还知道不能招之祸乱。明帝即位,褚颜回当了吏部尚书,当求官者意欲行贿时,褚颜回声色俱厉地告诫他:你凭实力应该得到官职,无需动用这块金饼;假如一定要给我,那我就不得不上报。

④他的底线就是做人的道德,就是廉洁公道,他用意志和智慧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为后人所传诵。正如杜甫所云:“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⑤人生就像一场赛事,底线就是做人的规则。没有规则,比赛无法进行;没有规则,必会发生“一念之差,酿成千古恨”的憾事。而给自己划定行为的底线,就有了左右欲望的阀门、控制冲动的开关、走出迷津的路标。

⑥守住底线,就能抵御诱惑,无论诱惑的风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轻柔的还是迅疾的,都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⑦守住底线,便拥有人生顺利的安全港口和事业成功的坚固堤岸。

——《思维与智慧》

1..本文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文中第①自然段所说的“最普遍的底线”是指什么? (2分)

3.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列举当了局长的朋友的例子有何用意?(3分)

4.试分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

5.第⑤自然段中说“一念之差,酿成千古恨”的憾事,请你列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 (3分)

6.你的人生底线是什么?结合实际阐述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4分)

参考答案:

1. (2分)做人要守住底线。

2.知耻之心,即珍惜前程、珍惜家庭。(2分)

3. ⑴论证第①自然段提出的“最普遍的底线”的观点;⑵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结构严谨;⑶引出守住底线“可维护尊严,因为尊严比生命更脆弱”的观点,阐述了底线的重要性。(3分)

4.举例论证(1分)。列举褚颜回的事例论证了做人要坚守底线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2分)

5. (3分)示例:成克杰、赖长青等人由于守不住底线,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贪污公款,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最后落得啷当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6. 示例:我的人生底线是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认真考虑这件事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三思而后与自己的底线相比较,不能超越底线一步,坚决守住底线

篇5:腻歪冯骥才阅读答案 腻歪阅读题答案解析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和画家,他曾经创造出很多著名的作品。

腻歪

冯骥才

锅店街上靠近瑞蚨祥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男的,光头,光棍,四十多岁,名叫腻歪。腻歪当然不是大名,是外号。这外号“腻歪”两字真绝,不仅把这人的性情叫了出来,连模样也叫出来了。一个人,无缘无故整天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无论嘛事也招不起他的兴致。多好吃、多好看、多好玩、多稀罕的事,他都不多看一眼。反过来多凶、多坏、多惨的事,他也不瞅一下。好赛他心里只有自己那个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是嘛事?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的事,人人想知道。

瞧瞧他——整天眉心总像个馄饨那样揪着,脸盘总像块瓦片那样板着,眼珠子像死鱼眼,哪儿也不看,这眼神儿可是学都学不来的。

他到底为嘛腻歪真费猜。就像一根绳子上的死结,谁都想解,没人能解开。

有人说是因为他死了爹妈,光棍一个,闷得慌。有人说是娶不上媳妇,愁得慌。其实都不是。他爹是打江西来的大瓷器商,专卖上品青花瓷,把景德镇成色最好的青花瓷,用车用船弄到天津,再往紫竹林租界里送,还在锅店街上开了一个挺阔气的瓷器店。他家靠瓷器发家发财,一家子人只穿绫罗绸缎,从不穿布衣裳,虽然爹妈一去,家里没主心骨了,瓷器买卖没人做了,店铺也关了门;但现在他还住着一套带前后院的瓦房呢,只要他招亲,谁家有闺女不笑着脸往他家送?他为嘛腻歪?有人说他打小就腻腻歪歪,没高兴过。“腻歪”这外号打小就有。如果天生腻歪,这就没治了。

天津卫人比人厉害,没有没治的事。

陈六原本不是锅店街人,他在西头卖糖炒栗子,栗子炒得又甜又香又鼓又亮又好剥皮又好吃,可是西头的人穷,口袋里只有铜子,锅店街这边的人阔,口袋里全是银子。人跟着钱跑,他就跑到这边摆摊赚钱。谁想到锅店街寸土寸金,划地称王的混混儿多,能在这边插腿立足的全不是一般人。比方陈六,打他在锅店街上露面那天,就没人跟他找过茬,他看上去并不横,为嘛没人敢招惹他?这里边的缘故都在后边的故事里。

一天有几个土棍儿跟他说闲话,说到了腻歪。人们说腻歪,总绕不出这个题目:他腻歪个嘛?

谁料陈六说了一句:“哪天把他那个狗窝烧了,他就不腻歪了。”

那几个土棍儿笑道:“那不就更腻歪了,说不定一头扎进南运河。”

笑话说完就过去。可是一个月后,锅店街忽然着火,冒黑烟,大火苗子窜上天。紧跟着远近水会敲着大锣,唿喇喇全赶来。人们瞪眼一瞧,竟是腻歪家。只见腻歪光着膀子,穿一条睡裤,从家跑出来,浑身黑烟子,像从烟筒眼儿里钻出来的野猫,连蹦带跳,连喊带叫,腻歪很少说话,他是嘛嗓音,谁也没听过。这回听到了,有人说像谦祥益扯布的声音,有人说像夜猫子叫。

据说大火刚起来时,一些小混混趁火打劫,钻进屋里火里,一边喊救火,一边偷东西。珍稀细软准都叫混混儿们掏去了。腻歪从头到尾一直像只黑猴子在他家门口又蹿又跳又喊又叫。可是转天,没一点动静,烧焦的房子冒着缕缕蓝烟儿,却不见腻歪的影子。他在世上孤单一人,无亲无故,能去哪儿?有人说,这一场大火叫腻歪活到头了,准扎河了。

有人把这话说给卖糖炒栗子的陈六。陈六却说:“又不是三九天,河里没盖盖儿,谁想跳谁跳。他要是想活就死不了。说不定这场火救了他呢。”

陈六的话没头没脑,没人当事。只有一个小混混儿听出点东西。究竟这场火来得蹊跷,前几天说闲话时,陈六刚提过把腻歪的“狗窝”烧了,就真烧了。烧这把火能是谁呢?为嘛烧他家?想趁火打劫?

半年后,有人说看见腻歪在租界那边的码头上扛活。这话没人信,他平常连买两西瓜都雇人抱回家,肩膀子哪放得上东西?

自从这个谎信过去,再没腻歪的消息。

四年后,瑞蚨祥斜对面那个药店叫洋药顶的干不下去了,关门歇业,铺面挂牌转租。没几天,一个干净利索的中年人把这店面接了。这次开的是瓷器店,专门营销景德镇的青花瓷。这店一开张就像模像样:青花瓷青花瓶青花罐青花缸青花碟子青花碗,从里边货架一直排到当街;一对一人高、画满刀马人儿的青花大瓶,像门神似的,一左一右守在大门两边。这铺子只三个人,一个掌柜两伙计。掌柜的姓杨,名光正。人说是江西人,口音却带点天津的腔调。他一身短打,更像个伙计的领头。人勤手勤,和伙计一起里里外外,很快就把买卖干得热乎起来,连紫竹林的洋人也跑来买货。这叫人们想起当年腻歪他爹那个瓷器店。

有个脑筋转得快的人忽然说:“腻歪他爹姓杨,他也姓杨,他爹不是江西人吗?这人是不是前几年一把大火烧跑了的腻歪?”

他叫杨光正。可是这里的人们只知道腻歪那个外号,谁也不知腻歪的大名。

再说猜归猜,看模样却半点看不出来他是腻歪。瞧他眉清目朗,哪有腻歪眉头上揪着的那个大疙瘩?再看他这张脸多活分,整天挂着笑,腻歪那脸——总像别人欠他五吊八吊钱。

怎么看,他都不是腻歪;可怎么想,他都和腻歪连着一点什么。

于是小混混们想出一些坏招,打算探个究竟。陈六知道了,就把炒糖栗子的炉子搬到杨家瓷器店的对面。还放出话来:“谁敢欺侮人家老实人,叫我看看。”

这一来便相安无事了。

一天,一个小混混与陈六扯闲话时说道:“我不管这人到底是不是腻歪。只想知道有的人为嘛好好的总腻歪呢?”

陈六明白这小混混套他的话,他笑道:“那你这就不明白了,人的腻歪都是不愁日子不愁钱——闲出来的。穷了犯愁,富了才会腻歪。”

(摘编自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文本二: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摘编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段塑造腻歪这个人物形象时用到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同时这三段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们猜测杨光正是腻歪,是因为二者有很多联系,比如:两家都专卖景德镇的青花瓷,且瓷器都受到紫竹林洋人的青睐等。

C.陈六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靠劳动谋生,有一种敢说敢做、仗义安良的侠义之气,在小说中起到了推进情节发展作用。

D.“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语言短小精粹,节奏感强,一气呵成,类似相声的“贯口”,文中多处用到此类语句。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冯骥才的`《腻歪》就是从民间听来,通过文学加工成为了经典。

B.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短篇小说集,写的都是市井传闻的小人物,讲的都是奇闻异事。

C.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解放前的天津卫,主要通过人物带有浓重天津味儿的语言来体现,比如:“为嘛烧他家”“他腻歪个嘛”。

D.小说对杨光正是不是腻歪这个人,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小说《边城》的结尾异曲同工。

8.人们为什么不理解腻歪的“腻歪”性格?他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在文本二中,作者说:“这些奇人妙事,倘若废置,岂不可惜?”结合文本一,说说若废置了为什么可惜。(6分)

篇6:腻歪冯骥才阅读答案 腻歪阅读题答案解析

6.C (陈六不是线索人物)

7.B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不是市井小人物,多是魏晋名士)

8.第一问:人们认为他生活富足,应该开开心心,可是却整天愁眉苦脸,腻膩歪歪。

第二问:腻歪这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生活里,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每点2分)

9.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非常接地气,比如本文中的腻歪和陈六。

②这些奇人妙事给人以启迪,比如“腻歪”的经历揭示出“安逸往往让人颓废,而磨难往往成就人生”等哲理。③这些奇人妙事体现出天津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津味儿文化. (每点2分)

篇7:底线 阅读答案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1) 的观点;其次,从 (2)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3) 。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4分)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5分)

篇8:底线 阅读答案

1、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2、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作弊,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篇9:《底线》阅读答案

22.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评分说明:(2分>将“引出论题”答成“引出论点”不得分。

23.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评分说明:(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也可得分。

24.比喻论证。把“人的底线”比作“钢铁长城”,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人的底线可以牢不可破”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评分说明:(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25.示例:为人做事要坚持原则,遵守社会底线,坚守心灵底线,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不要见利忘义,以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评分说明:(2分)观点正确。结合选文谈得1分,联系实际得1分。

冯骥才《公德》阅读答案

冯骥才《珍珠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守岁冯骥才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冯骥才

阅读题及答案

冯骥才《摩耶之艺魂》阅读答案

《野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底线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底线冯骥才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