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eya充电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 目录
篇1: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
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译文: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译文:
答案:
4. (3分)D(纵:肆意,随意。)
5. (3分)BC正确标点为: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络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G. (3分)D(“表面退隐,内心骄横”评价不当,“态肆骄横”的是他的门人族属而非其本人,“行为不法”无中生有。)
7. (10分)(1)(5分)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徒”
“身”“何……为”各1分,句意2分)(幻(5分)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
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娶”“恶”“第”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曾让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还没有完成、不可轻率行动为托辞。常常往来于高山、华山之间,慷慨地有隐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能遮蔽风雨。种放把互相学习作为职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得到学生送的肉干用来供养母亲,母亲也乐从天道,淡薄美味。种放在峰顶另外构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遥望云彩。每逢山中雨水暴涨,道路被阻隔断,食物缺乏断绝,就只吃红薯板采。著述有《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们很称赞他。所写诗歌很多,自己称为“退士”,曾写自传以记述自己的志向。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到山沟的尽头偏僻得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婚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母亲去世,三天不吃不喝,在母亲坟墓旁边构屋居住。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孝敬的品行纯正至极点,简朴隐退清静,不亚于古代贤士。皇上再次下诏,令洛阳府派遣官吏到山中,给种放赠送礼物,让他到朝廷候旨。九月,种放到达朝廷,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策问,皇上拿百姓和边关的事情问他。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罢了,唯一的办法是慢慢地感化。”皇上当天就任命他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简册腰带。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上的恩命,皇上下诏不顺从他的谦让,赐给排衣、象简、犀带、银鱼。咸平六年春天,种放又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皇上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但是体禄的赏赐非常优厚,晚年很讲究装饰车子衣冠。他在长安广泛购置良田,每年获利很多,学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患肆骄横。王嗣宗做京兆太守,种放曾经趁着酒醉辱骂他。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种放请求返回终南山,皇上又赐给酒宴为他送行。他所居住的山林,很多平民百姓随意砍柒采摘,皇上特地下诏予以禁止。种放于是上奏章请求迁居高山天封观旁边,皇帝派内侍就着兴唐观地基建造府第赐给他。然而种放还是往来于终南山,巡视田地。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给择马乘坐,在路上有时亲自垢骂择吏,当时舆论渐渐非议他。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来,种放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全部烧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门生一起在旁边饮酒,酒过几巡之后就去世了,归葬在终南山。
篇2: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译文: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译文:
阅读答案:
4. (3分)D(纵:肆意,随意。)
5. (3分)BC正确标点为: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络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 (3分)D(“表面退隐,内心骄横”评价不当,“态肆骄横”的是他的门人族属而非其本人,“行为不法”无中生有。)
7. (10分)(1)(5分)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徒”
“身”“何……为”各1分,句意2分)(幻(5分)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
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娶”“恶”“第”各1分,句意2分)
篇3: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宋史·种放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阅读题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译文: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3分)D(纵:肆意,随意。)
5. (3分)BC正确标点为: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络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G. (3分)D(“表面退隐,内心骄横”评价不当,“态肆骄横”的是他的门人族属而非其本人,“行为不法”无中生有。)
7. (10分)(1)(5分)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徒”
“身”“何……为”各1分,句意2分)(幻(5分)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娶”“恶”“第”各1分,句意2分)
篇4:逸人论阅读答案
逸人论阅读答案
“五四”后,现代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想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文化救国的道路。但从外国深造回来,他们才发现社会并没有提供施展才能的职业空间,这样,许多人就不得不去寻找“根本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即革命的道路,于是纷纷成了战士。成了战士自然是好,但有些人确实是书呆,见到剑与火与血就害怕。于是,这些人就想当隐士,也就是“逸人”。但时代已不允许他们当隐士。那些当战士的知识者指责他们:社会正在大变动,中国人这么苦,你还想当隐士,你的良心何在?于是当逸人的梦也就纷纷破碎。积极参与“五四”革命运动的周作人,后来就想开辟“自己的园地”,创造个精神避难所。然而,连他的哥哥鲁迅也指责他。鲁迅认为,谋隐与谋官其实是相通的。他还认为,“古今著作,足以汗牛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至于那些文士诗翁,自称什么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游自得的封翁或公子,何尝捏过钓竿或斧头柄。要在他们身上赏鉴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鲁迅对隐士的批评有其历史具体性和针对性,而且古来隐士中确有以“隐逸”为手段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身在山林、心在魏阙的人。但鲁迅没有给一些确实希望逃避政治、逃避官场的作家诗人留下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就太激进了。做隐逸选择的人与强烈介入政治、热衷官场的人确有区别。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得益于他的隐逸。隐逸不仅为他赢得时间,赢得写作的从容心情,而且使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和道家乐天安命相通,但不同于道家的逍遥无为,依然执著于日常生活现实,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守得住理想、情操和心灵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境界与平凡生活相连,又超越平凡的生活,不像玄学佛学般虚幻,又完全不同世俗的琐碎平庸。这种境界使他创造出“平淡”的独到的诗歌风格,给文学史留下了千年来的永恒诗味。面对的是平常的山野田园,闪射的是“生与死”思索的形而上光辉。那个时代能容纳陶渊明隐逸的存在方式,真是诗家的大幸。
世界上应当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隐士在某些方面不及战士,但他们把世上的功名看得淡漠,常常进入深远的精神生活,于艺术、哲学常有战士难以企及的贡献。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其实都是逸人或在某一人生阶段是逸人,但他们的书画诗很有成就。弘一大师和苏曼殊,既当过战士也当过隐士,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使他们的艺术多姿多彩。李白、苏东坡,时而战士,时而逸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落单一,这与我们一些只会“放声歌唱”的诗人大不相同,确有丰富与贫乏之分。
“五四”后,能躲进象牙之塔潜心于学术、艺术的知识者太少。逸人表面上回避世人,实际常常是服务世人的典范。印象画派大师莫奈在远离巴黎的.村庄里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庙堂,今天变成了世人“朝圣”和享受艺术的地方。
(选自《人论二十五种》,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现代知识分子因无救国的职业空间而转向革命,又害怕流血牺牲继而想归隐。
B、鲁迅认为古代很多隐士有的借隐逸来谋官,有的本身是封翁公子,算不上真隐士。
C、隐逸让陶渊明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境界,根植现实又超越世俗,汲取道家又超越道家。
D、逸人通过学术、艺术等服务社会,在构筑深远精神生活上常有战士难以企及的贡献。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周作人“五四”后的选择,鲁迅持指责态度,作者某种程度上持肯定态度。
B、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容纳了他的选择,使得那时代的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
C、逸人经历使弘一、苏曼殊、李白、苏轼的艺术创造从单一、贫乏走向多姿多彩。
D、莫奈与陶渊明的事例说明创造独特的审美境界和伟大作品必须回归山野田园。
(3)作者对“时代与知识者的关系”有怎样的思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1)C、“汲取道家又超越道家”错,原文第二段为“这种境界和道家乐天安命相通,但不同于道家的逍遥无为”,文中只是说“不同”。
(2)A
(3)①时代要为知识分子自由选择生存方式提供空间,承认他们的多元价值。②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回馈时代和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
篇5: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唷⒐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日:“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景帝时改名都尉。
B.“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也在历史上有名的治军严谨的军事家。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
D.“斥候”,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晃擅长劝说人。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
B.徐晃善于作战。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
C.徐晃深受恩宠。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
D.徐晃节俭谨慎。他病重时中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2)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试题答案:
4.B(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文段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以点断的句子,并运用一些断句的方法,如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等。据语境分析,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羽”“徐晃”“太祖”,从“陈述主语怎么样”或“主语做了什么”的角度看,可排除A、D两项;“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遂追陷与俱入围”“太祖迎晃七里”都是完整结构,其后应断歼;据此排除C项。)
5.D(“器械兵”错,应是“侦察兵”。)
6.A(“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错,从文中“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可知,杨奉没有自愿归顺太祖。)
7.(1)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会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关键词:“下”、“死守”、“河北”、“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关键词:“患”、“遭”、“幸”、“何……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他做过郡里的小吏,因跟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授任骑都尉。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时,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和天子返回洛阳,杨奉听从了他的计谋。天子到了洛阳,韩暹、董承天天争斗,徐晃劝说杨奉,让他归附太祖;杨奉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又反悔了。太祖在梁讨伐杨奉,徐晃于是就归附了太祖。他跟随太祖打败了刘备,又跟随太祖打败颜良,攻取了白马,进军到延津,打败了文丑,授任偏将军。太祖包围邺以后,攻克了邯郸,易阳令韩范假装率城投降却坚持防守,太祖派遣徐晃攻打他。徐晃来到后,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韩范有所悔悟,徐晃就招降了他。不久他对太祖说:“袁谭、袁尚还没有被打败,没被攻下的各城都侧耳倾听,今天要是毁灭了易阳,明天各城都舍拼死坚守,恐怕黄河以北就没有安定的日子了。希望您招降易阳,向各城示意,那么就没有不屈于形势而归顺投降的了。”太祖认为他说得对。
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太祖于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又派遣徐晃帮助曹仁讨伐关羽,驻扎在宛。关羽在樊包围曹仁,又在襄阳包围将军吕常。徐晃带领的大多是新兵,认为很难和关羽交锋争胜,于是就前进到阳陵陂驻扎。贼人在围头驻扎有军队,又另外在四冢驻扎军队。徐晃扬言应当攻打围头的营垒,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被攻占,亲自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出来交战,徐晃反击他们,关羽败退逃走,徐晃于是就追击突破敌阵,和关羽一道进入包围国内,打败了贼人,有的贼人被逼得跳入沔水淹死。徐晃整顿军队返回摩陂,太祖到七里以外迎接徐晃,设置酒宴聚会。太祖举杯向徐晃劝酒,并且慰劳他说:“保全了樊、襄阳,这是将军的功劳啊!”当时各军都在这里会合,太祖巡视各营,其他各营的士兵都离开阵列来看太祖,可是徐晃军营整齐,将士们都留在阵列里一动不动。太祖感叹她说:“徐将军可称得上有周亚夫的风度。”
文帝即魏王位,任命徐晃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等到文帝即皇帝位,晋封杨侯。明帝即位,增加徐晃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三千一百户。徐晃病重,遗嘱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
徐晃生性节俭谨慎,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先使自己处在不可被打败的有利条件下,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士兵们都没有时间吃饭。徐晃常感叹说:“古代的人担心不能遇上贤明的君主,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应当用立功效劳,要我个人的名誉干什么呢?”他始终不多和别人结交。太和元年去世,谥号称壮侯。
[徐晃字公明阅读答案]
篇6:《宋史·种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宋史·种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答案:
4. (3分)D(纵:肆意,随意。)
5. (3分)BC正确标点为: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络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G. (3分)D(“表面退隐,内心骄横”评价不当,“态肆骄横”的是他的门人族属而非其本人,“行为不法”无中生有。)
7. (10分)(1)(5分)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徒”
“身”“何……为”各1分,句意2分)(幻(5分)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
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娶”“恶”“第”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曾让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还没有完成、不可轻率行动为托辞。常常往来于高山、华山之间,慷慨地有隐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能遮蔽风雨。种放把互相学习作为职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得到学生送的肉干用来供养母亲,母亲也乐从天道,淡薄美味。种放在峰顶另外构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遥望云彩。每逢山中雨水暴涨,道路被阻隔断,食物缺乏断绝,就只吃红薯板采。著述有《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们很称赞他。所写诗歌很多,自己称为“退士”,曾写自传以记述自己的志向。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到山沟的尽头偏僻得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婚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母亲去世,三天不吃不喝,在母亲坟墓旁边构屋居住。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孝敬的品行纯正至极点,简朴隐退清静,不亚于古代贤士。皇上再次下诏,令洛阳府派遣官吏到山中,给种放赠送礼物,让他到朝廷候旨。九月,种放到达朝廷,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策问,皇上拿百姓和边关的事情问他。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罢了,唯一的办法是慢慢地感化。”皇上当天就任命他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简册腰带。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上的恩命,皇上下诏不顺从他的谦让,赐给排衣、象简、犀带、银鱼。咸平六年春天,种放又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皇上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但是体禄的赏赐非常优厚,晚年很讲究装饰车子衣冠。他在长安广泛购置良田,每年获利很多,学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患肆骄横。王嗣宗做京兆太守,种放曾经趁着酒醉辱骂他。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种放请求返回终南山,皇上又赐给酒宴为他送行。他所居住的山林,很多平民百姓随意砍柒采摘,皇上特地下诏予以禁止。种放于是上奏章请求迁居高山天封观旁边,皇帝派内侍就着兴唐观地基建造府第赐给他。然而种放还是往来于终南山,巡视田地。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给择马乘坐,在路上有时亲自垢骂择吏,当时舆论渐渐非议他。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来,种放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全部烧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门生一起在旁边饮酒,酒过几巡之后就去世了,归葬在终南山。
篇7:赵逸阅读练习及答案
赵逸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魏崇义里有杜子休宅,地形显敞,门临御路。时有隐士赵逸者,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正光初,来至京师,见子休宅,叹息曰:“此是晋朝太康寺也。”时人未之信,问其由,答曰:“龙骧将军王濬平吴后,立此寺,本有三层浮图,用砖为之。”指子休园曰:“此是故处。”子休掘而验之,果得砖数万,并有石铭云:“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濬敬造。”时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号为圣人。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所得之砖,造三层浮图。好事者问晋朝京师何如今日,逸曰:“晋朝民少于今日,王侯第宅与今日相似。”又云:“自永嘉已来,二百余年,建国称王者,十有六君,吾皆游其都鄙,目见其事。国灭之后,观其史书,皆非实录,莫不推过于人,引善自向。苻生虽好勇嗜酒,亦仁而不杀,观其治典,未为凶暴。及详其史,天下之恶皆归焉。苻坚自是贤主,贼君取位,妄书生恶,凡诸史官,皆此类也。人皆贵远贱近,以为信然。当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问其故,逸曰:“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尹等迹。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词损实。”当时作文之士,惭逸此言。步兵校尉李登问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未知何年所造?”逸云:“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汝南王闻而异之,因问何所服饵以致延年。逸云:“吾不闲养生,自然长寿。郭璞常为吾筮云‘寿年五百岁’,今始余半。”帝给步挽车一乘,游于市里,所经之处,多说旧迹。三年已后遁去,莫知所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休掘而验之验:检验。
B.吾皆游其都鄙都鄙:京城和边邑。
C.观其治典,未为凶暴典:典礼,仪式。
D.吾不闲养生闲:通“娴”,熟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赵逸奇异的一组是()
①子休掘而验之,果得砖数万
②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
③时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
④吾皆游其都鄙,目见其事
⑤凡诸史官,皆此类也
⑥三年已后遁去,莫知所在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时,有个隐士叫赵逸,他说自己是晋武帝时候的人,有关晋朝的旧事,他大部分都记得,人们最终相信了他说的话。
B.赵逸经历了十六位国君,认为很多史书记载的都不是事实,统治者往往把过错推给别人,把好事引到自己身上。
C.赵逸对运用虚妄之言中伤正气、借助华丽辞藻损害事实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这使得当时的文士很惭愧,因为他们的写作水平比不上赵逸。
D.汝南王听说了赵逸的事后感到很诧异,认为赵逸可能服用了什么东西才会如此长寿,但赵逸说他是自然长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所得之砖,造三层浮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贵远贱近,以为信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年已后遁去,莫知所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杜子休于是捐出了自己的宅院,将其改造为灵应寺,挖得的砖用来建造三层佛塔。
(2)人们都认为距离当世远的就珍贵,距离当世近的就低贱,以为史官的话都是真实的。
(3)三年之后,他隐匿而去,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试题分析:
小题1:典:法则,制度。
小题2:②说的是子休将自己的宅子改造为灵应寺;③说的`是子休的园中之景;⑤说的是赵逸认为史官记载的不一定是事实。
小题3:“因为他们的写作水平比不上赵逸”错,他们惭愧是因为赵逸说中了他们的问题所在。
小题4:翻译时,首先要注意语境,然后再从句子中找出关键词语。第(1)句的关键词为“遂、舍、造、浮图”,第(2)句的关键词为“贵、贱、信然”,第(3)句的关键词为“遁、莫、所在”。
篇8:《放鸭》阅读答案
莫言
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小说《放鸭》,有删减)
1.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试作简析。(4分)
2.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试作简析。(5分)
3.李老壮说养鸭姑娘“人品也好”,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态度。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养鸭姑娘“人品好”有哪些表现。(6分)
篇9:《放鸭》阅读答案
1.(4分)【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1分)李老壮技艺失常,动作变形,(1分)反映他对陈年旧事被人重提感到羞愤,(1分)对养鸭姑娘产生反感。(1分)】
2.(5分)【①李老壮像其他养鸭人一样,容易与人相处;对会唱歌、热情开朗的养鸭姑娘自然产生好感。②李老壮的陈年伤疤被养鸭姑娘触及,很丢面子,因而对其产生反感。③得知养鸭姑娘“揭伤疤”事出有因、是无心之失,对真诚识礼的养鸭姑娘重建好感,对她与其子的关系感到满意。(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每答对1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5分。)】
3.(6分)【(关注人品是我们民族的普遍心理。)①见面打招呼,分手时不忘道别,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可见开朗、识礼、有教养。②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只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③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④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⑤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歉,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最多得6分)】
篇10:放鸭阅读及答案
关于放鸭阅读及答案
放鸭
莫言
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小说《放鸭》,有删减)
1.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试作简析。(4分)
2.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试作简析。(5分)
3.李老壮说养鸭姑娘“人品也好”,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态度。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养鸭姑娘“人品好”有哪些表现。(6分)
参考答案:
1.(4分)【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1分)李老壮技艺失常,动作变形,(1分)反映他对陈年旧事被人重提感到羞愤,(1分)对养鸭姑娘产生反感。(1分)】
2.(5分)【①李老壮像其他养鸭人一样,容易与人相处;对会唱歌、热情开朗的养鸭姑娘自然产生好感。②李老壮的陈年伤疤被养鸭姑娘触及,很丢面子,因而对其产生反感。③得知养鸭姑娘“揭伤疤”事出有因、是无心之失,对真诚识礼的养鸭姑娘重建好感,对她与其子的关系感到满意。(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每答对1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5分。)】
3.(6分)【(关注人品是我们民族的普遍心理。)①见面打招呼,分手时不忘道别,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可见开朗、识礼、有教养。②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只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③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④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⑤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歉,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结合原文分析,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最多得6分)】
★ 书放鹿画阅读答案
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