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29 04:08:35 作者:阿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

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

《自见之谓明》

韩非子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谏: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②患:担心。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④明:眼睛明亮,这里指明智。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丧( ) (2)禁( )(3)见( )

2.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政乱兵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是如何谏阻楚庄王攻打越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丧失(2)镇压,禁止(3)认识

2.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1)内政混乱,军事力量软弱。(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4.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结合两国的实情,循循善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楚庄王的理由不攻自破。

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一样。”楚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所谓的明智。”

篇2:自见之谓明阅读与答案

自见之谓明阅读与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谏: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②患:担心。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④明:眼睛明亮,这里指明智。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丧( ) (2)禁( )(3)见( )

2.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政乱兵弱。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4.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庄子是如何谏阻楚庄王攻打越国的?

参考答案:

1.(1)丧失(2)镇压,禁止(3)认识

2.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1)内政混乱,军事力量软弱。(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4.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结合两国的实情,循循善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楚庄王的理由不攻自破。

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一样。楚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所谓的明智。

篇3:自见之谓明文言文翻译

自见之谓明文言文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自见之谓明》

韩非子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谏: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②患:担心。

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④明:眼睛明亮,这里指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一样。楚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所谓的明智。

篇4:文言文《自见之谓明》附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自见之谓明》附答案及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①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谏:规劝君主、尊长,使其改正错误。②患:担心。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④明:眼睛明亮,这里指明智。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丧(2)禁()(3)见()

2、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政乱兵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是如何谏阻楚庄王攻打越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丧失(2)镇压,禁止(3)认识

2、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3、(1)内政混乱,军事力量软弱。

(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4、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结合两国的实情,循循善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楚庄王的理由不攻自破。

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一样。”楚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所谓的明智。”

篇5:博爱之谓仁阅读答案

博爱之谓仁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8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16.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3.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14.参考答案: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5.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16.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 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篇6:张谓《早梅》阅读答案

张谓《早梅》阅读答案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阅读答案:

(1)首句中的“白玉条 ”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4)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6)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二: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 早 (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 不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 独特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 首 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寒梅 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篇7:《孙权劝学》《炳烛之明》比较阅读及答案

《孙权劝学》《炳烛之明》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暮矣 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各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评分标准:(2分)

篇8:处权谓吕蒙阅读答案

处权谓吕蒙阅读答案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该乐师是盲人,故自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孰:疑问代词,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怎能与在黑暗中走路相比呢)?”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学,恐已暮矣欲: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不炳烛乎炳烛: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规劝(甲)文中的吕蒙要重视学习,你认为最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指导(乙)文中的'晋平公读书的方法,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读了上面(甲)(乙)两段文章,你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当道,当权

②粗略地阅读

③想,打算

④点上蜡烛

2、①长兄怎么领悟事理这么晚呢?

②哪有臣子戏弄国君的呢?

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活动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进步,才能走向成功。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阅读答案

《明良论》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月是故乡明阅读及答案

生之喜悦阅读答案

黔之驴阅读答案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生之喜悦阅读及答案

桥之美节选阅读答案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阅读答案

种放字明逸阅读答案

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自见之谓明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