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杂酱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张载.字子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张载.字子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张载.字子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载.字子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谒范仲淹 谒:拜见
B。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善:交好
c。终日危坐一室 危:端正地
D。诏知太常礼院 知:主持、管理
5.下列各姐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警之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载读其书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与有司议礼不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学佛教、道家之书,后来与二程探讨道学,抛弃其他学说,淳朴学道。
B。张载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每月都选择吉日准备酒菜,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家庭贫困,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所以在张载死后向朝廷请求追加赠赐,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4分)
②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3分)
③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3分)
参考答案:
4。B(善,在这里应解释为完善)
5。C(都是表转折。A项,连词,于是/副词,才;B项,那/自己;D项,和、跟/亲附。)
6。C(秦、汉时期学者错误,应是秦汉以来的学者。)
7。(10分)
(1)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的理解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得分点:比弗及师及句意各1分)
(2)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点上蜡烛照着写作。(得分点:识书及句意各1分。)
(3)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入殓的钱财(或办法),他的学生就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枢回乡安葬。(得分点:敛还及句意各1分)
篇2:《张载.字子厚》阅读答案
《张载.字子厚》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谒范仲淹 谒:拜见
B.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善:交好
c.终日危坐一室 危:端正地
D.诏知太常礼院 知:主持、管理
5.下列各姐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警之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载读其书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与有司议礼不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在范仲淹的告诫下开始研读儒家经典,又访学佛教、道家之书,后来与二程探讨道学,抛弃其他学说,淳朴学道。
B.张载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每月都选择吉日准备酒菜,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家庭贫困,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所以在张载死后向朝廷请求追加赠赐,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4分)
②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3分)
③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3分)
参考答案:
4.B(善,在这里应解释为完善)
5.C(都是表转折。A项,连词,于是/副词,才;B项,那/自己;D项,和、跟/亲附。)
6.C(秦、汉时期学者错误,应是秦汉以来的学者。)
7.(10分)
(1)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的理解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得分点:比弗及师及句意各1分)
(2)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点上蜡烛照着写作。(得分点:识书及句意各1分。)
(3)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入殓的钱财(或办法),他的学生就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枢回乡安葬。(得分点:敛还及句意各1分)
篇3: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
(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率常屈其座人 屈尊
B.例出为刺史同样
C.子本相侔比较
D.士穷乃见节义 困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遇用事者得罪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B.其俗以男女质钱 其尤贫力不能者
C.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D.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而梦得亲在堂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子厚“政绩”的一组是()
①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②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④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⑤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⑥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A.②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年少时聪慧。他通晓各种学问,英俊杰出,正直刚毅,发表议论引证古今,融会贯通经典百家学说,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
B.衡山和湘水以南应考进士的人,都拜子厚为师;曾受其点拨的学子,文章写得出色。
C.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结果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
D.文章从博学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这几个方面赞颂了柳子厚的为人风范,同时也对世风进行了一定的抨击。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4分)
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②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参考答案
5.*D.【A.屈:使??折服 B.例:按惯例 C.没:没收】
6.*A.【A.??的人;B.当地(柳州)/那些;C.表修饰/在;D.表顺承/表转折。】
7.*B.【政绩主要在第二段所写子厚治理柳州的事情。】
8.*C.【①将要上书;②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9.(10分)【(1)(4分)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评分说明:每错(漏)3处扣1分。)
(2)(6分)①(柳宗元)按照当地的风俗,为百姓制定了条规和禁令,赢得一州百姓的顺从和信赖。(3分。“赖”1分、句意2分)
②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至于无法向母亲交代。(3分。“白”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子厚,名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科第,显露出出众的才华。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哄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碰上当权的人获罪,他也照惯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年间,他曾经按惯例奉召回到京师,又与人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分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合乎规范值得阅读。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困苦不堪的境地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井,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在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魂归故土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
篇4:苏武字子卿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武字子卿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1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篇5:徐光启字子先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光启字子先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③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注]①杨镐:明末将领,时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在与建州女真战斗中大败。②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家,制定《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在我国沿用了三百余年。③经济:经世济国,指治国之才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疏请练兵自效效:效劳
B.时帝以日食失验验:察看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本:按照
D.请优恤以愧贪墨者愧:使……羞愧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② 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③ 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
A.① 因②则③其 B.① 乃②且③于
C.① 因②则③于 D.① 乃②且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B.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C.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D.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光启曾经跟从西方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屯田、水利等,他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的方法。
B.明熹宗时,徐光启抱负得不到伸展,请求辞去官职,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他便以生病为由回家。
C.崇祯四年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徐光启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应皇帝要求进献遗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朝廷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此书。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3分)
②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4分)
(2)徐光启很有治国才干,并多次得到皇帝嘉许,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B(验:效果。失验在文中指预测效果不够灵验。)
2.D(①乃:才,表条件关系;②且:尚且,表让步关系;③其:他的)
3.C(根据上下文语意,第一处断在“方议用光启”不恰当,因为上文有“辽阳破,召起之。还朝”,说明此时徐光启已经在朝中任官。根据划线处前一句“帝善其言”可知“方议用”的是“其言”而非其人,后一句“与……议不合”也可见出朝廷议用的是他的建议。)
(标点)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翻译)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
4.A (文中说“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没有说“屯田”“水利”是师从利玛窦,也没有说屯田、水利的技术他完全掌握了。)
2.(1)① 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3分。“方”1分,补出主语“皇上”或“朝廷”1分,“如”1分,译成“同意”“答应”“按照……去做”“依照……去做”都给分。】
② 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
【4分。“柄用”1分,译成“被信任而掌权”“掌权”“被任用”“被重用”都给分,“值”1分,“白”1分,译成“陈述主张”“陈述”都给分,大意1分。】
(2)① 杨镐战败后,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练兵以报国。神宗皇帝嘉许他,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杨镐四路丧师,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② 辽阳被攻下后他回朝做官,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助守城。熹宗同意他的看法。【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
③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他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
④ 徐光启认为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任选其中两点回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引用原文不完整或自己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
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篇6:柳宗元字子厚
柳宗元字子厚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 唐朝诗人、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父柳镇,官至侍御史,守正疾恶。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少年时曾随父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但他早年为文,主要是为考进士作准备,故“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曾自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可见他是胸怀大志的。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贬谪永、柳二州,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却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南方人士多有向他求学问业者,扩大了他在文坛上的影响。
柳宗元代表作品: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溪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翻译】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渔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小石潭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整个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头上,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览的人互相嬉戏。
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得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深寂静 得使人感到忧伤。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的停留,(我)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崔恕己,一个叫崔奉壹。
篇7: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各位阅读吧!
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罕①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②子罕。子罕弗③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鉴别玉器的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④宝,尔以玉为宝。若⑤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⑥。”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② 诸:给。③ 弗:勿、不 ,在这里作“不”解。④以……为:把……看作。⑤若:假如。⑥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
(1)宋人或得玉(有人)(2)尔以玉为宝(你)
(3)皆丧宝也(丢失)(4)子罕置诸其里(乡里)
2、子罕不受宝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从子罕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我们要学习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
【译文】:
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美玉的人说:“(我)把玉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那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是宝物,你的宝物是美玉;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就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自保管自己(眼中)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个人安置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玉石,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篇8:训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训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训子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注释
(1)训子:教导儿子。
(2)恚:怨恨。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2、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
3、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1)懂得 (2)请
2、欣然
3、学习应谦虚,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
译文
富翁的儿子不识字,有人劝这位富翁聘请一位老师来教他的儿子。开始先学写“一”字,是画一横,接着学写“二”字,是画两横,接着又学写“三”字,是画三横。(学到这里)富翁的儿子就很高兴地扔下笔,(跑去)告诉他的父亲说:“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那些字是咋回事了,还要老师干什么呢?!”他的父亲也很高兴,就将聘请的老师辞退了。
有一天,这位富翁父亲想请一位姓万的人来喝酒,就让他的儿子一早起来写一份请帖,(但是)一直到了中午(请帖)也没有写完。这位父亲就去询问(情况),他的儿子很难过地说:“天下的姓氏有这么多,为什么这人偏偏姓‘万’呢?从一大早到现在,才只画完五百画呢!”
篇9:柳子厚墓志铭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柳子厚墓志铭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①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②先人墓侧。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观察使:官名。②万年:柳宗元的故乡万年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逮其父时 逮:赶上
B.率常屈其座人 屈:使……折服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因:顺着,依据
D.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不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B.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C.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D.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
B.柳宗元出仕被贬后,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诗文。
C.柳宗元重情重义,他因为不忍心看到有老母在堂的刘禹锡被派遣到偏僻的播州为官,便打算上疏表示甘愿同他替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D.韩愈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3分)
(2)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4分)
答案:
4.D比:及,等到。
5.B
6.A、不是柳宗元主动投入,是公卿显要争着把柳宗元收入自己门下。
7.(1)当地习俗,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不能按时赎回,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为奴婢。(“质”“时”“侔”各一分)
(2)子厚当初年轻,勇于帮助别人,不知珍重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很快就能得到,因此受(他人犯罪)牵连而被贬谪。(“为人”“顾籍”“坐”和宾语前置“不自贵重顾籍”各一分)
【文言文翻译】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任命为集贤殿正字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升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赶上(同他关系密切的)当权者获罪,按条例他也被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自己更加刻苦为学,勉力记诵和阅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被引用成例召回到京城,又(与同案人)一同被派到外地做刺史,子厚分派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给当地人制定教化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俗,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不能按时赎回,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为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作抵押的人)工钱,等到工钱和债务数目相等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等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子厚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又有老母在世,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
子厚当初年轻,勇于帮助别人,不知珍重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很快就能得到,因此受牵连而被贬谪。被贬之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能像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于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即使可能在官场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墓室,既牢固又安稳,使他的子孙享有好处。”
篇10:《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韩愈
子厚①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②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③,授集贤殿④正字⑤。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⑥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⑦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矣,而自肆于山水间。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子厚: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②崭然:突出地。③博学宏词: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由吏部在进士中选博学能文之士,录取后授予官职。贞元十二年,柳宗元考中博学宏词科。④集贤殿:集贤殿书院的省称。⑤正字:官名,掌校勘图书、刊发文字的工作。⑥踔厉:精神振奋,议论纵横。⑦按规定。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虽少年,已自成人(2)众谓柳氏有子矣()
(3)一时皆慕与之交() (4)例出为刺史()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率常屈其座人(2)而自肆于山水间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2)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5】.细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柳子厚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虽然 (2)说 (3)羡慕、向往 (4)做、担任
【2】(1)率常/屈其座人 (2)而自肆/于山水间
【3】(1)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 (2)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
【4】侧面描写 突出表现柳子厚才华出众。
【5】示例:聪明敏慧,才华出众,刚正不阿,遇挫折不忘奋进。
参考译文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篇11: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
【唐】 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①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②先人墓侧。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注】①观察使:官名。②万年:柳宗元的故乡万年县。
阅读训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常屈其座人 屈:使…屈服 B.则没为奴婢 没:没收
C.比一岁 比:不到 D. 故卒死于穷裔
卒:最终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阅读答案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阅读答案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其土俗,为教禁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免而归者且千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
C.材不为世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是惟子厚之室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博学多才,坚毅刻苦。在少年时期柳宗元便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的一致夸赞;在出仕被贬后,他也并未消沉,而是一边纵情于山水,一边更加刻苦为学,写诗作文。
B.柳宗元极具政治才干。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作抵押向人借债,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时想方设法地改变了这一陋俗;而且,他的方法还得到了观察使的推广。
C.柳宗元重情重义。他因为不忍心看到有老母在堂的刘禹锡被派遣到偏僻的播州为官,便打算上疏表示甘愿同他替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D.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有着中肯评价。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6分)
(2)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5分)
答案
1.C(比:及,等到。)
2.B(A介词,依照,顺着;B副词,将近/副词,将要;C介词,被;D指示代词,这。)
3.B(柳宗元并未改变这一陋俗,而是想方设法地帮借债人赎回了作为抵押的儿女。)
4.(1)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母亲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言词来告诉他的母亲,而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而”“穷”“白”“且”“万无”各一分,句意明确一分,共6分。)
(2)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虽”“使”“易”“辨”各一分,句意明确一分,共5分。)
张载.字子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锦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