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3-06-11 03:55:22 作者:小斐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斐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制度相比于周以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如其舅父田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篇2: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历代专制君主虽肄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6分),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

2.D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3.A

【解析】

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错误。+

4.A

【解析】

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己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推崇薄葬,排除B;C项“开始没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葬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

5.D

【解析】

根据“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故选D;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错误;材料信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宗法制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6.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D两项错误、

8.D

【解析】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

9.C

【解析】

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意思是建立国家,根本强大,末梢弱小,国家才能巩固,治理天下,要像身体使用手臂,手臂使用手指,这样就会大小适当,不违背常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农业、商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的问题,排除D。

10.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顼,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11.D

【解析】

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

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12.D

【解析】

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13.B

【解析】

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14.C

【解析】

根据示意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地方官制,排除B项;通判是宋朝推行的地方官制,排除D项。

15.B

【解析】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

16.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17.C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故排除AB,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解析】

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

19.A

【解析】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D说法不准确,排除。

20.B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

21.D

【解析】_

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味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选D。

【点睛】

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注意解题时要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

22.C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决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才”,故排除D

【点睛】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24.A

【解析】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2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女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芝,

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26.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

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恐^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对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凡调旨撰赦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

27.D

【解析】

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该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

28.D

【解析】

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错误。

29.D

i解析】

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是解题的关键。

30.D

【解析】

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指明朝的内阁,排除材料“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说明行省制度是为巩固蒙古政权统治而设,并没有体现出“专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而设立”,故C项排除。

31.(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三点6分)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4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臣之名分确定。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2)行政制度,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中有高密国、胶东国及东莱郡等可以看出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弊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可知,分封制度下的诸侯有校大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威胁中央。

(3)特点,根据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早.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实行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的设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郡县制到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到唐朝道州县,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可见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特点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2.(I)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任一点2分)

(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6分)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

(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2分)

【解析】

(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对相权的割裂分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篇3: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3.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

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

4.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周王推崇薄葬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墓葬制度完善

5.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D.具备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

6.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

A.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7.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8.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

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迪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9.“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削弱相权

10.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

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3.“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4.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

B.剌史

C.中外朝

D,通判

1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

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己。”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7.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

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8.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19.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20.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21.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22.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23.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

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奏章、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24.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

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利于()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C.消弭民族冲突

D.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25.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

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6.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

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

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2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9.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

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体现民族平等

C.实现地方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3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

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元朝的中央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加强对蒙古地区管理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都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制度相比于周以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如其舅父田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历代专制君主虽肄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6分),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

2.D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3.A

【解析】

根据''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A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B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材料中“家天下”管理模式不符合,故D错误。+

4.A

【解析】

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己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推崇薄葬,排除B;C项“开始没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葬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

5.D

【解析】

根据”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故选D;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错误;材料信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宗法制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6.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D两项错误、

8.D

【解析】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

9.C

【解析】

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意思是建立国家,根本强大,末梢弱小,国家才能巩固,治理天下,要像身体使用手臂,手臂使用手指,这样就会大小适当,不违背常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农业、商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的问题,排除D。

10.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顼,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11.D

【解析】

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

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12.D

【解析】

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13.B

【解析】

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14.C

【解析】

根据示意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地方官制,排除B项;通判是宋朝推行的地方官制,排除D项。

15.B

【解析】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

16.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17.C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故排除AB,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解析】

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

19.A

【解析】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D说法不准确,排除。

20.B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

21.D

【解析】_

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味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选D。

【点睛】

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注意解题时要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

22.C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南书房由翰林院文人陪君王读书研习的内廷场所”发展成为“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的机构可以得出决策中心发生变化,故选C。“南书房已经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最高”,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并不是南书房的设置,故排除B;“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是体现了亲信,不能体现出选拔高水平人才”,故排除D

【点睛】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24.A

【解析】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2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女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芝,

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26.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

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恐^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对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凡调旨撰赦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

27.D

【解析】

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该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

28.D

【解析】

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错误。

29.D

i解析】

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是解题的关键。

30.D

【解析】

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指明朝的内阁,排除材料“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说明行省制度是为巩固蒙古政权统治而设,并没有体现出“专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而设立”,故C项排除。

31.(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三点6分)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4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臣之名分确定。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2)行政制度,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中有高密国、胶东国及东莱郡等可以看出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弊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可知,分封制度下的诸侯有校大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威胁中央。

(3)特点,根据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早.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实行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的设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郡县制到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到唐朝道州县,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可见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特点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2.(I)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任一点2分)

(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6分)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

(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2分)

【解析】

(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对相权的割裂分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

篇4:高一英语试卷月考以及答案

第一部分 听力 (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 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e are the speakers?

A. At an airport. B. In a shop. C. In a hotel.

2. What will th e woman’s br other do tonight?

A. Go to the cinema. B. Watch a video. C. Visit the man.

3. How much did the girl’s skateboard cost?

A. ?16. B. ?30. C. ?60.

4. Which place did the boy take in the running race?

A. The first. B. The second. C. The third.

5. Which class does the woman want to take this year?

A. Art class. B. Singing class. C. Dance class.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o did the boy share the hotel room with?

A. Nobody.

B. His brother.

C. His parents.

7. What did the boy’s brother think of the hotel room?

A. Hot.

B. Big.

C. Noisy.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at does the man do in the zoo?

A. Manage dangerous situations.

B. Show visitors around.

C. Look after animals.

9.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animal at the zoo?

A. Lions.

B. Penguins.

C. Monkeys.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ere does the woman take sailing lessons?

A . On a sea.

B. On a river.

C. On a lake.

11. How much does the woman pay for each lesson?

A. ?10.

B. ?15.

C. ?18.

12. Why is the woman happy with the course?

A. She has won a competition.

B. Sh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 She has never made mistakes.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y did the man’s mother want to remove the furniture(家具) in his room?

A. There was not enough space in the room.

B. She didn’t like the color of the furniture.

C. The furniture was too old.

14. What has the man made new in his room?

A. The wall color.

B. The bed.

C. The desk.

15. What is the woman not happy with about her room?

A. The furniture.

B. The light.

C. The space

16. What does the woman own a lot?

A. Clothes.

B. Magazines.

C. Computer games.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is the speaker talking about?

A. Her first school.

B. Her childhood.

C. Her favorite class.

18. What did the speaker think of her classroom?

A. It was dark.

B. It was lovely.

C. It was small.

19. Which class did the speaker like most?

A. Science.

B. PE.

C. Art.[

20. Where did the speaker dislike going?

A. To the garden.

B. To the gym.

C. To the playground.

第二部分 单项填空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第一节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Everything comes with_____ pric e; there is no such _____thing as a free lunch in the world.

A. a; a B. the; / C. the; a D. a; /

22.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passengers’ concerns over the service on planes have _____.

A. turned out B. picked up C. come up D. brought up

23.As soon as the two daughters heard the news that their father had won the re-election(改选), a(n)________ of joy appeared on their faces.

A. condition B. expression C. function D. situation

24.The money collected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____ the people who suffered a lot in the earthquake.

A. of helping B. to helping C. to help D. of to help

25. The family decided to ______ in the village since it was so quite and the air was fresh, too.

A. calm down B. set down C. turn down D. settle down

26. Every evening after dinner, if not ____ from work, I will spend some time walking my dog.

A. being tired B. tiring C. tired D. to be tired

27. John thinks it won’t be long _____ he is ready for his new job.

A. when B. after C. before D. since

28. With good treatment and care, Professor Smith unbelievably ______ from a heart attack in a week.

A. remained B. returned C. retired D. recovered

29. China has a good _______ for fighting against the flu with the careful and smooth organization.

A. reputation B. impression C. knowledge D. influence

30. Can you ________ the point? If can , please explain it to me

A. make a difference to B. make sense of

C. have an effect on D. have trouble in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1—50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Last January I was given a chance to work in another country. At first, I lived a 31 life, but soon I met a new friend Mark and we were really nice.

Then something 32 happened. Mark suffered from kidney stones(肾结石),which had to be 33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it was not as 34 as that! Mark could not 35 the operation, which made him very 36 . I didn’t know how to help him because I didn’t have any money either. 37 , I never lost hope. Instead I tried to think of other 38 and to ld him not to worry.

Before leaving the hospital, I asked the doctor to do the operation and promised to 39 the cost the next day. Well, what I said must have been 40 because the doctor agreed to do it! But how was I going to get the money?

Although it could be 41 , I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I tried to borrow money but failed. I tried 42 my things but no one wanted them. Then I had the idea of talking to my 43 . I asked him if I could have my next two months’ salary(工资)in advance ---- without even thinking on how I would 44 for two months with no money. He was 45 at first, but after having been told the reason he 46 agreed!

Upon getting the money, I ran to the hospital and paid all the bills. Mark, with 47 in his eyes, didn’t know to thank me.

Friendship may not only be found at the happy moment but sometimes in the 48 time of your life! I’ve done a good thing by being a(n) 49 friend and I think it is well worth the 50 .

31. A. modern B. lonely C. colorful D. great

32. A. strange B. wrong C. unexpected D. unclear

33. A. removed B. reduced C. examined D. protected

34. A. terrible B. painful C. simple D. special

35. A. stand B. consider C. perform D. afford

36. A. anxious B. ashamed C. embarrassed D. disappointed

37. A. Besides B. Somehow C. However D. Therefore

38. A. reasons B. ways C. conditions D. treatments

39. A. avoid B. pay C. cut D. raise

40. A. encouraging B. concerning C. interesting D. convincing

41. A. challenging B. dangerous C. serious D. silly

42. A. saving B. collecting C. donating D. s elling

43. A. friend B. relative C. boss D. doctor

44. A. wait B. live C. run D. work

45. A. surprised B. excited C. tired D. amused

46. A. partly B. secretly C. willingly D. nearly

47. A. care B. appreciation C. satisfaction D. doubt

48. A. best B. shortest C. busiest D. hardest

49. A. supportive B. sensitive C. active D. attentive

50. A. time B. money C. mention D. effort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第一节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 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We arrived at the hospital to find Dad was very weak, but his smile was as sure as ever. It was another attack of pneumonia(肺炎). My husband and I stayed with him for the weekend but had to return to our jobs on Monday. Local relatives would help Dad get home from the hospital and look after him. But I longed to be able to let him know that we cared too, even when we weren’t with him.

Then I remembered a family tradition when our children were small. When leaving their grandparents’ home after a visit, each child would write a love note to their grandparents. They hid notes in the cereal(麦片)box, under a hai rbrush, next to the phone or even in the microwave oven(微波炉). For days, their grandparents would smile as they discovered these signs of our love.

So as I tidied Dad’s kitchen and made up a bed for him downstairs in the living room, I wrote some notes. Some were practical,“Dad, I put the food in the fridge so it wouldn’t spoil.”Some expressed my love,“Dad, I hope you will sleep well in your new bed.” Most notes were downstairs where he would stay for several weeks until he recovered strength, but o ne note I hid upstairs under his pillow, “Dad, if you have found this note, you must be feeling better. We are so glad!”

Just like this medicines strengthened him physically, these “emotional vitamins”would improve his spiritual(精神上的)health. Several weeks later, in one of our regular phone calls, I asked Dad how he was doing. He said,“Pretty good. I just found your note under my pillow upstairs!”

51. We can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 the author’s father_________.

A. got home from hospital alone

B. lived with his relatives

C. asked her to return to work

D. had suffered from the same illness before

52. The children hid notes in their grandparents’ home in order to_________.

A. follow a family tradition

B. play tricks on their grandparents

C. show their gifts to their grandparents

D. give their grandparents a pleasant surprise

53. Following the family tradition, the author__________.

A. often called her father

B. wrote some notes to her father

C. longed to visit her father

D. worried about her father’s health

54. Having heard what her father said, the author would feel__________.

A. surprised B. lucky C. pleased D. sad

55.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author from the text?

A. She tried to comfort her father with love.

B. She wanted to set an example to her children.

C. She enjoyed communicating with her father with notes.

D. She believed that a family tradition was very important.

B

Thank you for choosing Yale University housing.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hould answer questions you may have about housing services.

Housing office

There is a housing office in the New Residence Hall and is open seven days a week, 8:30 a.m. to 8:30 p.m., for check-in and check-out. You can call the assistants there for any questions about housing. Telephone: 436-4119. Or if you are moving in, you can call Housekeeping at 436-4108 and ask to have your room cleaned.

Common Room and Meeting Rooms

The building has a common room(BO77) for the use of guests for studying and gathering. Do not leave personal things in the common room. Close any windows you open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The meeting rooms 223 (for 10 people) and 323 (for 18 people) each have a television and a VCR. You don’t need to reserve the common room and for reservation of meeting rooms, please call the Housing Office.

Computer Rooms

There are two computer rooms (221&421) in the building. They offer Macintoshes, Windows computers, and printing to guests. These computers are maintained by Yale University’s Computing Assistants( yale edu/cas Tel:436-5990). If you have any problems, for example, if there’s no printer paper, please report it to the housing office.

Telephone Service

Each room is equipped with a telephone. Your telephone number is 436-4 followed by your room number (for example, Room 112, tel.436-4112). To call a university number, press the last five numbers only. To make a call outside the university, press 9 first and then the number.

56. When you want to have your room cleaned in Yale University, you should call __________.

A. 436-4119 B. 436-5990 C. 436-4112 D. 436-4108

57. If you can’t find any printer paper in the computer room, which number should you dial?

A.436-4119 B. 436-5990 C. 436-4112 D. 436-4108

58. You should go to room _____ when you’re giving a birthday party for 11 people.

A. BO77 B. 323 C. 221 D. 119

59. How would you make the call when you want to call a friend at 738-9087 while staying in Room 188?

A. Press 9, then 738-9087.

B. Dial 9 first, then 8908.

C. Press 89087.

D. Ring 9087.

6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You can call the housing office after 9 p.m..

B. Your personal things will be well kept in the common room.

C. You can call 436-4119 to reserve the meeting room.

D. Each room is equipped with a television.

C

The monarch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butterflies. It is famous for its yearly migration(迁徙)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America to Mexico, There, millions of monarchs spend the winter packed closely together in one small area. This migrati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of nature. Yet this behavior has now put the monarch at risk.

Every September, millions of monarch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ly to Mexico. After about two months of flying time, they reach their sanctuary(庇护所)in central Mexico. Then, in the warm climate of private and quiet valleys, far from most human activity, the butterflies create one of nature’s great scenes. They cover every tree with bright color. The show lasts until spring, when the butterflies return north.

While they are all crowded together, the monarchs are highly weak. If the environment in those valleys was disturbed, the whole species could be hurt or even wiped out. That is why for many years scientists who knew about the monarchs’ winter sanctuary kept the location a secret.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monarchs’ secret has been revealed. Today, the butterflies’ winter sanctuary is crowded with tourists, who disturb the environment. Worse still, local farmers who need more land to farm have begun to take up the area. They are cutting down tree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butterflies to survive. They should not farm in the monarchs’ sanctuary.

Concerned people should act immediately to protect the species’ winter sanctuary. Local farmers must be aided so that they no longer need to take land from the butterflies. Tourist visits to the butterflies’ hidden valleys must also be limited. Unless these steps are taken soon, in a few years the monarch butterfly of North America may be just a beautiful memory.

61.What do we know about monarch butterflies?

A. They fly to the US in autumn.

B. They spend the winter in a pack.

C. They are the most beautiful butterflies.

D. They have been known to human beings until recent years.

62. What is Paragraph 2 mainly about?

A. The monarchs’ diet.

B. The monarchs’ colors.

C. The monarchs’ life cycle.

D. The monarchs’ migration.

63. Why did scientists keep the monarchs’ winter sanctuary a secret?

A. To keep the valleys from being destroyed.

B. To stop farmers from cutting down trees.

C. To do their research secretly

D. To protect the monarchs.

64. The underlined word “revealed” 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s_________.

A. discovered B. seen C. forgotten D. kept

65.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A. To tell about a great place to watch monarch butterflies.

B.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monarch butterflies.

C. To ask people to save monarch butterflies.

D. To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第二节 ( 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Playing sports is a lot of fun. Getting hurt is not. 66

Wear protective equipment.

The equipment you wear depends on the sport you play. Helmets(头盔) are the most common protective equipment. They protect your head while you’re playing football, baseball, softball, biking, skateboarding, and so on.

Warm up.

67 Doing some stretching(伸展)can get you prepared to hit the field. By warming up, you get yourself ready to play. Warming up your muscles and practicing a sport help keep you safe, too.

Know the rules of the games.

Traffic lights help prevent crashes between the many cars that drive on the roads together. This works because drivers know the rules and follow them—at least most of the time. 68 When players know the rules of the game, fewer injuries happen. For example, you know that in soccer you can’t come from behind, crash into a player’s legs, and steal the ball. It’s legal—and safer—to go after the ball rather than the player.

69

Some rules don’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scoring points. Some rules are just about protecting other people. For example, a diver would make sure that the pool was clear before diving in. Otherwise, he or she might land on someone else.

70

This is a really important one. If you love sports, you may get right back in the game, even after an injury. But playing when you’re hurt is a bad idea. It can lead to an even worse injury.

A. Watch out for others.

B. Don’t do too much exercise.

C. It’s the same way with sports.

D. Don’t play when you’re injured.

E. It’s not a good idea to just go to the field and start playing.

F. You and the other players know what to expect from each other.

G. Take these steps to prevent injuries so you can stay in the game.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35分)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单词拼写(共1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5分)

71. It was beyond my p_____ to help him when he was in great trouble.

72. I would be g________ if you would like to give me a lift.

73. B_____ on a true history, the novel is highly thought of.

74. English and French are Canada’s o_______ languages and many Canadians can speak both of them.

75. The aircraft got smaller and smaller until it was no longer v_______ to the people on the ground.

76. Jane and Mary are good friends: the former is a teache r, the _______(后者)is a nurse.

77. He studied the Chinese market to find the ________(潜力)there for more profits.

78. He ________(无视) all the “No Smoking” signs and lit up a cigarette.

79. A dead boy was found under the bridge but it was hard to determine the ________(身份).

80. __________(确切地) speaking, he got here at eight fourteen this morning.

第二节 课文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①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81 I’ve grown so crazy 82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83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84 (keep)me spellbound.

②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85 (entire)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 86 (see) the night face to face.

③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87 time? 88 (actual)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④This is because in the early days of radio, those 89 reported the news 90 (expect)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第三节 书面表达(共25分)

假如你是李华,你向美国笔友Jack介绍你校开设的学生社团活动的情况,大致内容介绍:

1、活动对象:高一和高二学生;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以后。

2、通过参加活动,你们的收获。

3、你的感受。

参考词汇:学生会: the Students’ Union

注意 :1、词数不少于100;2、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3、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Mike,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club activities in our school.

Yours,

Li Hua

高一英语月考试卷答案

听力:1—5 ABBAC 6—10 BACBC 11—15 BBCAC 16—20 AABCC

单项选择:21—25 DCBDD 26—30 CCDAB

完形:31—35 BCACD 36—40 ACBBD 41—45 ADCBA 46—50 CBDAD

阅读理解:A篇 DDBCA B篇 DABCC C 篇 BDDAC 七选五 GECAD

单词拼写:

71. power 72. grateful 73. Based 74. official 75. visible

76. latter 77. potential 78. ignored 79. identity 80. Exactly

课文填空:

81. that 82. about 83. when 84. have ke pt 85. entirely

86. had seen 87. over 88. Actually 89.who 90. were expected

书面表达:

Dear Jack,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club activities in our school .These clubs are set up by the Students’ Union and they are intended for students from Grade Two and Grade Three, open after the third class on Wednesday afternoon.

The club activities, aiming to offer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show their different talents, benefit us a lot. Taking part in club activities can help us to make new friends, expand our circle, and develop interperson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ctivities can help us to develop self-conf idence,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more easily. Besides, we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skills and many interests, which enrich our lives.

In my opinion, I acquire more knowledge in an interesting way. Meanwhile, I bring myself more relaxation after hard study, which reduces my tiredness.

Yours,

Li Hua

篇5:高一英语月考试卷及答案

听力:1—5 ABBAC 6—10 BACBC 11—15 BBCAC 16—20 AABCC

单项选择:21—25 DCBDD 26—30 CCDAB

完形:31—35 BCACD 36—40 ACBBD 41—45 ADCBA 46—50 CBDAD

阅读理解:A篇 DDBCA B篇 DABCC C 篇 BDDAC 七选五 GECAD

单词拼写:

71. power 72. grateful 73. Based 74. official 75. visible

76. latter 77. potential 78. ignored 79. identity 80. Exactly

课文填空:

81. that 82. about 83. when 84. have ke pt 85. entirely

86. had seen 87. over 88. Actually 89.who 90. were expected

书面表达:

Dear Jack,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sking about the club activities in our school .These clubs are set up by the Students’ Union and they are intended for students from Grade Two and Grade Three, open after the third class on Wednesday afternoon.

The club activities, aiming to offer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show their different talents, benefit us a lot. Taking part in club activities can help us to make new friends, expand our circle, and develop interperson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activities can help us to develop self-conf idence,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more easily. Besides, we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skills and many interests, which enrich our lives.

In my opinion, I acquire more knowledge in an interesting way. Meanwhile, I bring myself more relaxation after hard study, which reduces my tiredness.

Yours,

Li Hua

篇6: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1,哈尼族远祖是哪个个部族( B)

A.汉族 B.羌族 C.氐族 D.彝族

解析:根据史籍记载,哈尼族源于古羌人,是于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南的“和夷”部落。

2.哈尼族最初来自哪里( D )

A.东方沿海一带 B.中原黄河沿岸 C.云南土著 D.西北新疆、青海一带

解析:在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中,哈尼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遥远的“虎尼虎那”。另据史军超的专著《哈尼族文学史》考证,“虎尼虎那”在今青藏高原一带。

3.哈尼族著名的迁徙史诗巨作《哈尼阿波冲坡坡》在哪一年出版( C )

A.1988年 B.1987年 C.1986年 D.1985年

解析:于1986年,由哈尼歌手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等翻译整理出版。

4.《哈尼阿波冲坡坡》里提到的得威海现指哪里( D )

A.洱海 B.滇池 C.抚仙湖 D.青海湖

解析:《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先祖过江来》、《哈尼阿培烟嘎》分别称之为色厄、师厄、色隅、色鱼和许余[1],民间一致认为即今洱海之滨,与大理的古称“楪(shé)榆”、“斯榆”在发音上是相同或相近的。西汉元封二年设立益州郡时,大理之地即用“楪榆”之称。

《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色厄有个海子,海里翻着波浪……大水名叫得威,木船飘在水上……得威海边有九个坝子,像九颗珍珠放出金光,个个坝子又平又宽,都像朝前伸平的手掌。这是哈尼先民眼里的大理,得威海自然即洱海。

5.哈尼族进入昆明是哪个朝代(C )

A唐朝 B.三国时期 C.战国中叶 D.元代

解析:由著名史学家白永芳考证,哈尼先民的“谷哈”时期相当于云南历史上的古滇时期,哈尼先民约于战国中期抵达滇池北岸,作为“纳贡者”在此与原住民“蒲尼”共同生活了近2,参与了古滇文明的创造。随着哈尼先民的发展兴盛,不堪奴役的哈尼先民与“蒲尼”统治阶级分庭抗衡,于西汉中期战败南迁。

6.昆明古哈尼人叫“谷哈密查”是什么意思(D )

A.打仗的地方 B.逃离的地方 C.美丽的地方 D.埋葬武器的地方

解析:哈尼人称昆明为“谷哈密查”,“谷”本意指三尖叉,在此泛指武器;“哈”意为埋藏;“密查”即地方。所谓“谷哈密查”,即“埋下武器的地方”。

7.哈尼族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是谁( C )

A.伏羲 B.扎纳 C.塔婆 D.塔婆么

解析:根据杨忠明先生著的《哈尼族简史》所述,哈尼族于公元五、六世纪向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从送咪窝开始至尊塔婆的十四代为哈尼族共同的元祖族谱,因为在这段时间哈尼族无任何分支。也就是说在塔婆是哈尼族的始祖。

8.哈尼族口传史诗中的女英雄是谁( B )

A.褒姒 B.戚姒 C.玛姒 D.厄戚

解析:在《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有详细精彩的描写了戚姒在“谷哈密查”战争中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表现。

9.哈尼族的天文历法,每年是( 12 )个月,每月( 30 )天,共分( 3 )季。

A.10;30 ;4 B.12,30 3 C.10;36 4 D.12;36 3

解析:哈尼族形成了自己独特与水稻密切相关的原始历法(属于物候历),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冷季、吹风转热季和湿热季,每个季节四个月,共计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

10.哈尼族传统服色为( C )。

A.黑色 B.蓝色 C.藏青色 D.灰色

解析: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均是在衣服缝制前,将白布放入自植靛青树枝叶捂沤而成的靛汁和掺合醇酒的溶液中。

11.被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写进《农政全书》的是( A )。

A.梯田文化 B.迁徙史诗 C.刻木定水 D.棕扇舞

解析:哈尼族创造出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梯田文化,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深入西南山间考察时曾被哈尼人特有的梯田深深打动,认为这里的民族创造了一种新的田制,它应当被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之一,并将其写进《农政全书》。

12.东南亚哪个国家是哈尼族最早进入的国家。( C )

A.老挝 B.缅甸 C.越南 D.泰国

解析:著名学者何平对国外研究资料中关于哈尼族迁徙到东南亚国家的时间做总结得出:越南的哈尼族进入东南亚最早的国家。

13.哈尼族进入哀牢山脉,红河两岸是( D )时候。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解析:史军超对哈尼族口述史中的迁徙历史做了分期得出:开发、建设滇南哀牢山、无量山和红河、把边江、澜沧江三江两山时期,是从唐朝开始。

14.“多沙阿波”指的是( B )

A.田四浪 B.卢梅贝 C.龙韬 D.纳索

解析:19,卢梅贝参加了由女“苗王”马勃迈领导的起义,率领义军赶走了土司武装,被女“苗王”封为大将,横扫了多地的土司势力,后又被推选为联军统帅,义军增至万人,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在官军的镇压下,起义失败,卢梅贝在广大贫苦农民的掩护下,安全隐蔽下来。哈尼族人民崇敬卢梅贝为民除暴的英勇行为,都尊称她为“多沙阿波”,意为多沙寨的阿爷。

15.十月年是( C )天开始。

A.农历十月一日 B.农历十月十日 C.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 D.农历十月第一个亥猪日

解析:按照哈尼族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

篇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1.哈尼族唯一的自治县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解析:墨江县是1979年11月28日成立的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人口占比为61.8%。

2.哈尼族在全国的人口数排16,在云南的人口数排3,人口大约有163.97。

解析: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前五位: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

3.历史上哈尼族并没有遗传文字,现行的哈尼族文字是1957年创造的。它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解析:在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

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

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

4.哈尼族共同祖先尊唐盘有7个儿子,分别叫唐盘漫、唐盘沙、唐盘兼(他朋橘)、唐盘布(它朋布)、唐盘忠、唐盘吹、唐盘乌。

解析:尊唐盘是哈尼族历史上的“百子之母”,也就是说从她开始,哈尼族产生很多分支,传说他生下七个儿子,形成七个胞族氏族部落。

5.哈尼族的族谱是父子连名,例如父亲叫BC,那么儿子叫CD。

解析:即父亲名的第二个字起,是儿子名的第一个字起。

6.哈尼族原始族谱有十四代,分别是送咪窝—窝腿雷—腿雷总—总嫫院—嫫院驾—驾提锡—提锡利—利跑奔—跑奔吾—吾牛然—牛然错—错嫫威—嫫威尊—尊唐盘。

7.哈尼族的神谱有十二代,分别是吴玛—玛汉—汉能—能绕—绕诺—诺拓—拓玛—玛俏—俏耀—耀等—等奔—奔送。

8.哈尼族的迁徙历史艰辛漫长,在《哈尼阿波冲坡坡》中的迁徙路线是: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噶则—惹罗普楚—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红河南岸哀牢山。大致经过3个省份,分别是青海、四川、云南。

9.哈尼族在昆明大约居住了近200年,现指昆明北郊蛇山一带。

10.除了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还有大约40多万哈尼族。

篇8: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北通涿郡之鱼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句是指( )

A.隋运河开凿的理由 B.隋运河开凿的作用

C.唐代对外交通发达 D.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了( )

A.勤于政事是国家兴盛的必要条件 B.虚心纳谏是有效治国的必须

C.发展生产是国家昌盛的基础 D.人民的拥护是统治稳定的基础

3. 对“开元盛世”的“盛”字解释最贴切的是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交通便利 D.文化发达

4.后人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主要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视发展农业

C.她善于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C、方便到扬州游玩 D、促进经济发展

6.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A. 骨耜 B. 耦犁 C. 翻车 D. 曲辕犁

7.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 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指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这里的考试制度就是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列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 )

①隋炀帝 ②唐太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6,一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③

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 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 盛世 D.康乾盛世

11.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 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 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12. 下列各项属于唐朝 和吐蕃密切交往的史实是( )

①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 ③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联姻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4. 唐朝时,一艘艘木 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15.“中国法师阐释佛经,破除异端邪说,十八天来,无人能敌。”这里所说的“法师”是指( )

A.玄奘 B.鉴真 C.颜真卿 D.柳公权

1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 后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知识

C.研究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7.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事件或现象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学习印度佛法

C.考生们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与吐蕃的交流

18.一座古代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 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2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下列主题中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1.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3.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24.下列各项中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无关的是( )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C.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 、材料解析:

25、阅读以下唐太宗的话语,回答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1) 唐太宗的统治局面被后人称为什么?(2分)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 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4分)

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 材料二中的“新科进士”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2分)唐太宗完善该制度上有什么举措?(3分)

(4) 材料二中提到的制度在历史上有什么积极的影响?(6分)

2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每个问号2分,共20分)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 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 柳宗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材料二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唐代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盛况空前的。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你能举出唐朝对日本在文化方面影响的事例吗?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x藏。虽然当前“zd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x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作什么?哪位首领统一了青藏高原?(4分)

(3)举出唐朝与x藏地区友好往来的一个事例。(2分)

(5)结合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方式,谈谈应如何处理民族关系?(3分)

篇9: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D 3.B 4.D 5.B 6.D 7.C 8.D 9.B 10.B 11.B 12.D 13.A 14. A 15. A 16. D 17.C 18.A 19.B 20.C 21.B 22.D 23.C 24.C

二、非选择题

25(1)贞观之治。 措施:合并州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1)科举制。(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了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26.(1) 唐太宗

(2) 遣唐使 文字,和服

(3) 鉴真 日本 扬州 唐玄宗

(4) 玄奘 天竺 唐太宗

27. (1)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吐蕃 松赞干布

(3)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吐蕃。

(4)各民 族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篇10: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1 .假设甲、乙、丙、丁是西周时代的人,请判断那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 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 .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2.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兄终弟及的传统

3.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动摇 B.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 .分封制的动摇 D. 周王至尊地位的动摇

4.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 已破陈,即县之。”“ ( 韩桓惠王十年 ) 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A .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 .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 .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 .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5. 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7. 电影《英雄》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关于秦始皇是不是大英雄的问题,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秦始皇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

A .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 .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 .留下的万里长城和秦陵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

8.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 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攻打匈奴 D .修筑长城

9 .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最相近的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 C .中央官制 D .皇位世袭制

10 .嬴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 ”, 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A .嬴政功绩极大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 .实行礼制

11 .秦始皇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本质意图是

A. 统一全国交通、文字和文化 B .打击东方六国残余势力

C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D .方便皇帝出巡和军事上控制全国

12. 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其中秦朝担任此职责的官员是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刺史 D .通判

13. 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里提到的选官方式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4. 清朝学者徐大椿《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由此可见,作者抨击

A. 八股取士 B .读书无用 C .经世致用 D .考试作弊

1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16. 在中国戏曲或民间故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节:某人自己或家人蒙受了冤屈,从而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后昭雪世间冤屈,惩处贪官恶霸。从上述内容中推断最准确的可能是他当上了

A .汉朝的刺史 B .唐朝的丞相 C .秦朝的御史大夫 D .元朝的监察御史

17.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雍正皇帝时这套制度得到空前强化。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B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C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的进步

1 8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外国输华商品增长三倍,中国原 料出口也相应增加,中国入超趋势增强。”上述情况表明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在正当的商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占优势 中国已经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A . B. C . D .

19. 19 世纪 30 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 .商品输出的要求 C .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 .资本输出的要求

2 0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 .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 .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 .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更便利了

21. 义和团揭帖中说 :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摒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以上材料反映义和团 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 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A . B . C . D.

22. “东突”组织是潜伏在新疆地区的恐怖势力,其主要宗旨就是把新疆地区独立出去。2008 年奥运会期间我国加强了对其的防范和打击。事实上,我国自汉代就对这一地区实行了有效管理,清代又设置了行省。新疆行省的设置是基于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三元里抗英推动 C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D .日本割占台湾的刺激

23.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24. 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龙王泣舰沉波,上相锚轩 ( 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 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甲午海战 《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A . B. C . D .

25 .近代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 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相抗衡的 落后就要挨打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落后 工业革命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A . B . C . D

26 .电视剧《特殊的使命》中有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A .革命统一战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27 .《东史郎日记》这样写道:“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南京大屠杀 旅顺大屠杀 建立 731 部队 大“扫荡”

A . B . C . D .

28. 在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 70 周年纪念日前夕,日本《产经新闻》 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为驳斥这一观点,我们应该向世人拿出证明材料,予以驳斥。这些材料应包括 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当年驻南京外国记者的记载 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当时留下的新闻照片和报道等

A. B. C. D.

29.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A.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B. 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

C.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D.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

30.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 B . C . D .

31. 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主要理由是

A .改变了反帝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 .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D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我国每年的秋季“国耻日”所纪念的日本侵华事件发生在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3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 全民族的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A. B. C. D.

34 .《八路军军歌》中唱到:“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指的是

A .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 .回击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的--高潮 D .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35 .日本天皇 1937 年 9 月 2 日 发出的《宣战诏书》称:“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扬忠勇,只为促进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期望帝国臣民鉴于今日之局势,忠诚奉公,同心协力,以襄助达到所期之目的。”这段话最能证明的是

A .天皇是日本人的神圣偶像 B .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是军队最高统帅

C .天皇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负责人 D .天皇为东亚和平作了最大的努力动员

36.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一称呼起源于

A .宗法制度 B .古代地名 C .西周分封 D .汉初封国

37 .《史记》载 : “元元黎民 , 得免于战国 , 逢明天子 , 人人自以为更生。”司马迁在这段文字中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环境

38 .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中国之政的基本特点在于

A. 权力的高度集中 B. 严格的等级制度 C. 紧密的血缘纽带 D. 浓厚的专制主义

39.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国史新论》中的这一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40. “ 中国无世袭贵族 , 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 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所说的这段话针对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A. 郡县制度 B. 察举制度 C. 科举制度 D. 刺史制度

41. 元朝开创的行省被当今一些史学家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其 意思是说

A. 行省不是当时的地方管理机构 B.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C.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42.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个历史进步,这主要是指郡县制

A 扩大了疆域 B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C 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利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43. “举秀才,不识书,查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句话充分反映了

A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44.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官员 ④明朝废除丞相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5.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一般指封建社会)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站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46. 丘逢甲《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导致台湾“成异域”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7. 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 B. 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C. 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 D. 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48.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保路运动 D. 辛亥革命

49.1937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 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 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50.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行之一。我们 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为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 ” 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5 分)

5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了政权。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2 分)在此之前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 分)

⑵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 2 分)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2 分)

⑶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 分)它产生于什么朝代?( 2 分)

⑷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3 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10 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 5 :DBCDB 6 — 10:DABDB 11 — 15:CADAC 16 — 20:DCCBA 21 — 25:CACAA

26 — 30:BDDDB 31 — 35:AAADC 36 — 40:CDADC 41 — 45:CBAAA 46 — 50:CDBCD

非选择题:略

篇11: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当今世界虽存在频繁的民族冲突,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但和平仍为主流。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非攻”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孙子

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承认土地私有

5、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于我国:

A西汉以前 B西汉早期 C西汉末期 D东汉早期

7、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C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8、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抑制了佛教的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

9、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0、每年的4~5月份,扬州都要举办“烟花三月扬州国际经贸旅游节”,该旅游节的宣传语“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代哪位诗人的名句:

A.杜牧 B.李白 C.杜甫 D.张若虚

11、学习了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D繁荣与开放

12、央视著名节目《幸运52》曾给选手出了这样一道题: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美元 B日元 C会子 D交子

1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人物的航海活动中较早使用指南针的是:

A鉴真东渡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麦哲伦环球航行

14、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设内阁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闭关政策

15、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16、下列作品中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有:

①《神曲》②《蒙娜丽莎》③《最后的晚餐》④《哈姆雷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假如你有幸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竞赛活动,主持人王小丫给你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欧洲人,他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A但丁 B哥伦布 C迪亚士 D麦哲伦

18、美国自1776年诞生,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成为现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你知道它诞生的标志是:

A来克星顿枪声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签署《巴黎和约》

19、拿破仑对法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

A颁布《人权宣言》,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D远征俄罗斯

20、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是他们都:

A摧毁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 B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C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英国广播公司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俄国十月革命

22、1916年第6届奥运会因故取消,你认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印度民族大起义

23、“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一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因为下列哪一位科学家的理论而被打破:

A牛顿 B达尔文 C伏尔泰 D爱因斯坦

24、如果我们要考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最应该参观的城市是:

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伏尔加格勒 D库尔斯克

25、1922年签订的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的国际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公约》 D《五国公约》

26、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军备问题 B德国边界问题 C奥地利独立问题 D殖民地问题

2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战胜“邪恶”的决定性因素是:

A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B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苏联对日宣战 D美国投放原子弹

29、小张探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揭秘》 B《美苏“冷战”始末》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报告》 D《“一超多强”局面的成因》

30、20世纪50—70年代,该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这个国家是;

A德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31、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1)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x疆地区。这一地区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此设置了 (机构)。(1分)

(2)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台湾地区。该地区从 时期开始置于我国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但后来一度曾被 (国家)侵占,长达38年之久,后被民族英雄 收复。(3分)

(3)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藏族主要生活在x藏地区。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在此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1分)

32、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不提。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1分)

(2)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核心思想?(1分)

(3)材料三表明伏尔泰什么观点?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文件吸收了他的这一观点?(举一例即可)(2分)

(4)从以上三位思想家的言行中,你能获得什么认识?(1分)

33、20世纪上半期,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据此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2分)

(3)你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历史启迪?(1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试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933年)

(1)材料一中的“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请问列宁的思路是什么?它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国家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其采取的对策有何特点?(2分)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1分)

九年级英语月考试卷及答案

初一月考试卷

月考试题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高一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

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高一英语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高一物理试卷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