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ony683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下一页查看>>>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答案解析
篇2: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答案解析
一、
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裘”“遒”读“qiú”;B“佝”“勾”读“gōu”,“狗”“苟”读“gǒu”;D“踟”读“chí”,“脂”“知”读“zhī”,“执”读“zhí”。)
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
3.D(适:享用。)
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
二、
6.A(依靠,凭借。)
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
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
三、(一)
11.D(刊:修订)
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1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
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 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篇3: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练习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练习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附答案解析(12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卷帙浩烦 似是而非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B. 急功近利 浓墨重采 革故鼎新 讲信修睦
C. 一厢情愿 胡搅蛮缠 步履匆匆 悬壶济世
D. 义奋填膺 扼腕叹息 遍体鳞伤 千疮百孔
【答案】 C(A卷帙浩繁;B浓墨重彩;D义愤填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位著名的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这可谓不刊之论啊?
B.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D.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答案】 A(A.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B.误用对象。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C.望文生义。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D.不符合语境。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答案】 D(A.句式杂糅。“一般采用……为准”说法不当.B.搭配不当。“表现了……故事”不搭配。C.偷换主语,“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语应该是 “文化交流活动”,将“开展了”改为“开展的”。)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断章取义是曲解话语的一种方法
②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使话语信息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和社会纠纷
③在不道德的话语理解行为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
④而断章取义就是孤立地静止理解话语单位,使之偏离话语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以切合话语理解者的需要
⑤所谓曲解就是故意歪曲话语的本义,使之朝着话语理解者的利益方面进行
A.③④①②⑤ B.⑤①④②③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③②
【答案】 C(③②句总说,其中②为解证句,因此,③在②前;⑤句分说 “曲解”;④①分说“断章取义”,其中第④句为转折句,表话题的转换,应紧承在⑤句后。根据第③句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这一语序,可推断谈“曲解”的第⑤句应在谈“断章取义”的④①之前。 )
二、现代文阅读附答案解析(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D.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答案】 D(诗词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
6.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答案】 C(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答案】 D(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
三、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解析(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硌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帖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尝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三国志》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服轻绡 被:被褥
B.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援:持、拿
C.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 而:却
D.特当借君死以厌众 厌:抑制、镇压
【答案】 A(被:穿、披)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操“酷虐变诈”的一组是()
①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
②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③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④身自佩小硌囊,时或冠帖帽以见宾客
⑤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⑥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④⑤⑥
【答案】 B(②④表现曹操不稳重、缺少威仪,⑤表现曹操执法严峻)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喜欢音乐,倡优伴身,经常是从白日玩乐到夜晚。每次和宾客谈论的时候,言语戏谑,毫不隐晦自己的心中情感。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诸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了一个酷虐变诈的曹操形象。
C.曹操率军讨伐敌人时粮食不足,就采纳主事官员的建议,用小斗量米来供给军队。后来却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他,杀掉了他。
D.当初,袁忠担任沛国的辅相,曾经想用法律来惩治曹操,沛国的桓邵也很轻视曹操。最终都在充州被曹操杀掉。
【答案】 D(在兖州被杀的是边让)
参考译文:
太祖为人不够稳重,缺少威仪,喜好音乐,他经常把歌舞艺人留在身边,从早到晚歌舞娱乐。太祖常穿轻纱的衣服,身上常带着一个革制的囊袋,用来装手巾等细小的物品。他有时戴着丝织的便帽来会见宾客,(很不礼貌)。每次和宾客谈论的时候,言语戏谑,毫不隐晦自己的心中情感,等到他自己说到开怀之处,哈哈大笑,以致一头扎入桌子上的杯盘之中。菜肴把他的帽子头巾都弄脏了。太祖常常怠慢失礼就到了这种程度。但是太祖执法却是严厉苛刻,各位将领之中,如果有谁谋略超过自己的,常借故用法律诛杀掉他,无论是老相识还是过去有仇怨的人,都不能躲过诛杀。面对被自己诛杀的人,总是对着他痛哭流涕,嗟吁痛惜不已,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够保全性命的。
当初,袁忠担任沛国的辅相,曾经想用法律来惩治太祖,沛国的桓邵也很轻视太祖。等到太祖在兖州的时候,陈留的边让言语之中大大侵犯了太祖,太祖诛杀了边让,族灭了边让全家。袁忠、桓邵听到消息后,一起到交州避难,太祖就派遣使者找到太守士燮,族灭了袁忠一家。桓邵前来自首,跪在庭院中谢罪,太祖对他说:“你跪下来谢罪就能免除死亡吗?”于是太祖就杀了桓邵。
一次大军外出,经过一片麦田地,高祖下令说:“士兵不能毁坏麦田,触犯的处死。”骑兵都下了马,用手拨开麦田互相照应(让人马通过),在这时(曹操)的马跳进了麦田中,(曹操)下令文书官员议论罪名,文书官用史书《春秋》上的道理来回答,(说是)惩罚不能加在至尊的首领身上。(曹操)说:“我制定的法律自己却违犯了,我凭什么率领部下?但我是军队的统帅,不可以自杀,请允许我自己惩罚自己吧。”就拿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用割头发象征杀头)。有一个太祖很宠爱的姬妾跟太祖在白天一起休息,太祖枕在她的身上,告诉她说:“一会儿叫醒我。”那个姬妾看见太祖睡得很安稳,还没有等姬妾叫醒他,他自己醒了,就用棍棒打死了那个姬妾。
有一次太祖率军讨伐敌人,粮食不足,私下里问主事的官员说:“这应该怎么办?”主事的官员说:“可以用小斗来量米供给军队。”太祖说:“很好。”后来军中有传言说太祖欺骗士兵,太祖对主事的官员说:“现在只好借你的人头来压制大家的怒气,不然的话,事情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就斩杀了主事的官员。取下他的首级来写榜文公告部下:“他用小斗量米,盗窃军粮,已经在军门斩首了。”太祖冷酷残暴巧变诡诈,很多都是这样的。
篇4: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模拟试卷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模拟试卷
第一题(17分)
一、书写。(2分)
要求:①蓝黑墨水书写。②卷面整洁。③大小适当。④行款整齐。
二、读拼音,写字词。(4分)
mì ǎi kuí wú hú lún
静( ) 和( ) ( ) ( 吞枣)
三、用“ ”线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挫折(cuō cuò) 扁舟(biǎn piān) 北风怒号(háo hào)
晶莹 (jīnɡ jīn ) 阻挠 (láo náo) 张冠李戴(ɡuàn ɡuān)
四、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 )耳欲聋 余音绕( ) 饱经风( ) 悬崖( )壁
( )不经心 曲高和( ) 自( )自受 独具( )心
五、按要求,写词语。(4分)
“看”有多种,亲眼所见叫“目击”,上级察看叫“视察”……你还知道的有:、;“别”也有多种,长久分别是“阔别”,不愿分别是“惜别” ……你还知道的有: 、。
第二题(20分)
一、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4分)
1、“碧绿、杏黄、乌黑、桃红”属于同一类的词语。 ( )
2、“外婆的心脏不太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两句话中“心脏”的意思相同。( )
3、“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改变语序变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长城。” ( )
4、“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是一个比喻句。 ( )
二、句子练习。(12分)
1、看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每个海外华人都会感到自豪。(改为反问句)
2、山泉从蜿蜒的山涧流了下来。(改为拟人句)
3、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2)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4、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带点的词)
(1)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
(2)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生活中的语文。(4分)
1、课外阅读时,我会用 、等方法读懂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小明与人交往常常说话不算数,我送他这样一句话:。(填名言警句)
3、华华的爸爸背上猎枪准备出门打鸟。如果你是华华,你将怎样说服爸爸:。
第三题(33分)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 。(1分)
2、“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2分)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分)
4、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人物: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 ;有 的桑娜夫妇;有 的贝多芬;也有
的詹天佑。(2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14分)
(一)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按原文内容将“ ”补充完整。 (2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从文中哪里读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用“~~~~”画出相关语句。(3分)
3、读古文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请用“/”线标出句子的正确停顿。(4分)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因《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流传千古,所以后人总把
的人叫做“知音”,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分)
(二)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
智者沉思良久 默然舀起一瓢水 问 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说道 水哪有什么形状 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进了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里的水倒进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了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一下子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和思索。
智者弯腰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随后把手伸向刚才智者所触摸之地,他感到有个凹处。他不知道这个本来平整石阶上的“小窝”藏有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
1.给第二自然段开头的两句话加上合适的标点。(3分)
2.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中。(3分)
(1)给这篇文章加上标题,最恰当的是( )
A.人生如水 B.智者和落魄者 C.水
(2)“他不知道这个本来平整石阶上的‘小窝’藏有什么‘玄机’。”“玄机”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机密 B.人所不知道的秘密 C.人生的处世哲学
(3)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青石板上的痕迹是水滴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体现。
B.只有像水那样,能屈能伸,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C.智者告诉落魄者,人的一生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容器里就是什么样子,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3.“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 。 (1分)
4.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分)
5.智者举了两个例子才让落魄者领悟到道理,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两个例子。(4分)
(1)
(2)
6.这篇短文给人启迪,请结合实际,具体谈谈你阅读短文后获得的启示。(3分)
第四题(30分)
习作:泪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或喜悦,或激动,或悲伤,或懊恼……泪水是
成长的记录,每一颗晶莹的泪珠都折射着我们走过的历程。孩子,请拿起手中的笔,选择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流泪写下来吧!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表达好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篇5: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模拟试卷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题(17分)
一、(2分)每个小项0.5分。
二、(4分)每个词语1分。
静谧 和蔼 魁梧 囫囵吞枣
三、(3分) 每题0.5分。标识符号错误扣0.5分。
挫折(cuō cuò) 扁舟(biǎn piān) 北风怒号(háo hào)
晶莹 (jīnɡ jīn ) 阻挠 (láo náo) 张冠李戴(ɡuàn ɡuān)
四、(4分)每空0.5分。有错别字算错。
( 震 )耳欲聋 余音绕( 梁) 饱经风( 霜 ) 悬崖(峭 )壁
( 漫 )不经心 曲高和( 寡) 自(作 )自受 独具( 匠 )心
五、(4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算错。
看:注视 眺望 俯瞰 浏览……
别:送别、告别、离别、临别……
第二题(20分)
一、(4分)每小题1分
√ × × √
二、(12分)每个句子2分。
1、有反问语气即可。(2分) 句末不是标点符号不正确扣0.5分。
2、符合拟人句特征即可。(2分)。
3、修改病句,每句2分。改变了原句意思扣1分。
(1)删去“过去”或“往”。
(2)在“写作水平”前添加“提高”
4、恰当运用关联词,句子意思表达准确即可。每句2分。
三、(4分)1小题每空各0.5分,2小题1分,3小题2分。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等均可。(1分)
2、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均可。(1分)
3、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2分)
第三题(33分)
一、(7分)1小题1分;2、3、4小题各2分
1、听取蛙声一片。(1分)添字漏字错别字每个扣0.2分。
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分) 深化主题,强化情感。(1分)
3、伯父表面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我”读书不认真。(2分)
4、鲁迅 勤劳善良 同情热爱穷苦人民 杰出爱国 (符合人物品质即可,每空0.5分)
二、(11分+14分)
短文(一)(11分)
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分)添字漏字错别字每个扣0.2分。
2、句意: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2分)符合意思即可。
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分)多划少划扣0.5分,划其他不给分。标识符号不正确扣0.5分。
3、(4分)只要“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和“乃/破琴绝弦”标正确就得全分,这几处少一处扣1分。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真正了解自己(符号意思即可)(1分)高山流水(1分)
短文(二)(14分)
1.每个空白处给0.5分,共3分。
, , :“?” :“?”
2.(3分) (1)A (2) C (3)C 选对1个1分。
3.(1分)滴水穿石或水滴石穿(有错别字算错。)
4.(1分)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多划或少划扣0.5分,标识符号错误扣0.5分,划其他句子算错。)
5.(4分)每小题2分。(符合意思即可)
(1)水被倒入不同容器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2)雨点将平整的石阶滴出了一个小窝。
6.(3分) 我们应该有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更多一些柔韧、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意思答到即可)
第四题(30分)
类别 | 分值 | 评分要求 |
一 | 26——30 | 符合题意,内容生动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流畅,感情真实自然,基本没有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 |
二 | 21——25 | 符合题意,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比较连贯,有感情,错别字少,使用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
三 | 15——17 | 较符合题意,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有错别字,会使用标点符号。 |
四 | 10分以下 | 有内容,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较多。 |
篇6: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模拟试卷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A卷(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有错误的—组是( )。
A.处理(chǔ) 一缕(lǚ) 要挟(xié) 闪烁(shuò)
B.勉强(qiǎng) 胆怯(qiè) 僻静(bì) 简朴(pǔ)
C.标杆(gān) 竣工(jùn) 飞翔(xiáng) 担当(d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字的一组是( )。
A.骏马 虚弱 纯熟 悲惨 连绵不断
B.惩罚 耻辱 书籍 军阀 兴国安帮
C.逊色 阻挠 忧虑 剧本 应接不暇
3.给句中加红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A.高尚的品质 B.旺盛、繁茂 C.精明、机灵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括号处的字正确的一组是( )。
(1)有的城市缺乏统一的规划,经营出租车的单位太多,以( )供过于求。
(2)我们造计划既要考虑今年,也要考虑明年,以( )后年。
(3)人们对新上映的几部影片反( )很好。
(4)观众还未反( )过来,球已应声入网了。
A.致 至 应 映 B.至 致 映 应
C.致 至 映 应 D.至 致 应 映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中的清明节在我国还有多种称呼,下列哪种不是的。( )
A.鬼节 B.死节 C.寒食节 D.冥节
6.下列句子加红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溪泛尽却山行。
B.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C.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武汉是全国的大城市之一。
D.我乃李天王三太子哪吒。
家祭无忘告乃翁。
7.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凡卡( )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指望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 )爷爷能来接他回去,这是他美好的( )。信寄出去后,凡卡整天( )着,等待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凡卡很( )。半年后,乡下捎信来说爷爷去世了,凡卡( )了。
A.希望 盼望 渴望 愿望 失望 绝望
B.愿望 希望 盼望 渴望 失望 绝望
C.渴望 盼望 希望 愿望 失望 绝望
D.渴望 希望 愿望 盼望 失望 绝望
8.下面句中的空白处应填的关联词依次是( )。
蜜蜂( )在酿蜜,( )在酿造生活;( )为自己,(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A.是 又是 不是 而是 B.不仅 还 不仅 还
C.不但 而且 不光 D.是 又是 不但 并且
9.下列成语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
A.穷途末路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口是心非
B.一日三秋 怒发冲冠 一发千钧 肝肠寸断
C.草木皆兵 何乐不为 如梦初醒 色厉内荏
D.如虎添翼 口若悬河 旁若无人 呆若木鸡
10.把下面几句话排列成段,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太阳出来了;②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③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④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⑤中午,太阳火辣辣的。⑥湖里的睡莲都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⑦东方露出晨曦。⑧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洒在睡莲身上。
A.⑦③①⑧⑤④②⑥ B.⑦③①⑧⑤⑥②⑥ C.⑦①⑧⑤③②④⑥
11.给下面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
我爱读 小学语文报 你呢
A. , ? B. , ? C. 。 ? D.“” 。 ?
12.下面句子中,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句是( )。
A.他他不能给你讲真话。B.他不能不给你讲真话
C.他能不给你讲真话吗? D.难道他能不给你讲真话?
13.霞光中,山溪丁冬,鸟雀鸣叫,鱼群戏水;霞光中,露珠儿满翠,花苞儿含笑;霞光中,鸡鸭扑翅。牛羊撒欢,炊烟袅袅……这段话写了( )种景物。
A.8 B.9 C.11
14.下列四句中,和“风来花自舞”对仗最工整的—句是( )。
A.云傍马头生 B.千树落花红 C.山高月上迟 D.春到鸟能言
15.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
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B卷(20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三顾máo( )庐 出类拔cuì( ) 别具一gé( ) 枝繁叶mào( )
人声dǐng( )沸 jiǎo( )尽脑汁 滥yú( )充数 千jūn( )一发
无与lún( )比 坚rèn( )不拔
二、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5分)
1.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2.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
4.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阅读。(10分)
(一).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题目。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对你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这首小诗有什么特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螳螂捕蝉》,写出“其”分别具体指什么。(3分)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饮露水。不知螳螂在其②后;螳螂偶然而至。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黄雀伸颈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都因想得其⑤前刺,而不顾其⑥后有患。
其: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爱春雨
①我爱春雨,在我家乡,人们常用“春雨贵如油”来比喻春雨是多么宝贵。
②细雨如丝。透过一条条的银线,看到远处的建筑物和高山,朦朦胧胧的,就像含羞的少女披上了银色的面纱。
③地里的麦苗看见春雨来了,高兴得欢呼起来。春雨热情地对她们说:“喝吧,麦苗妹妹,喝得饱饱的,长得壮壮的.你们就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春雨悄悄地钻进了泥土里。麦苗喝足了雨水,立刻感到浑身添劲。她们使劲往上长,似乎已经悄悄地抽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一阵风吹来,麦苗发出轻微的声音,好像说:“春雨,我们决不辜负你对我们的希望。”
④春雨,也给树木带来了变化。看,在春雨的浇灌下。桃花妹妹皱巴巴的脸儿舒展了,杨树阿姨碧绿的叶子上被春雨洗得没有一点灰尘,从远处看,就像换上了一身新装。
⑤春雨,虽然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但是它从来没有向人们炫耀过自己的功劳。我想,我们辛勤的老师,正像春雨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终于闻到了桃李的芬芳。
1.根据文意解释加红的词语。(1分)
(1)辜负——
(2)炫耀——
2.请用一句话概括②—④段的内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下面的修辞方法。(1分)
(1)地里的麦苗看见春雨来了,高兴得欢呼起来。( )
(2)透过—条条的银线,看到远处的建筑物和高山,朦朦胧胧的,就像含羞的少女披上了银色的面纱。
( )
4.这篇短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模拟试卷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B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对于字音掌握的情况。“僻静”的“僻”正确读音应该是“pì”。所以应选B项。
2、B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对于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兴国安帮”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兴国安邦”。
3、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应根据整体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语义。因为句中只是从外形上把两种花做比较,涉及不到品质。因此答案A“高尚的品质”不正确;答案C指“精明、机灵”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句中也没有把花当成人来写,所以正确的答案只能是B,从花的外形来说,旺盛、繁茂。
4、C解析:这是考查根据语言环境辨析同音词语意思的能力。完成这样的题首先要知道这几个词语在意思、用法上的区别,然后根据整体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5、C解析:禁火、扫墓都寒食节的传统,这个日子里禁止一切烟火,连煮饭的火都要禁,只能吃冷食。寒食节不是清明节,但相距只有一两天,不能混淆。
6、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同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意。要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辨析哪两个字词的意思是相同的。
7、D解析:这是考查辨析词语意思的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词语。
8、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选择能力,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句表示递近关系,所以应填“是……又是”;后句表示转折关系,所以应填“不是……而是”
9、D此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第四组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应选此项。
10、A解析: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排列句子的顺序,可以先找出开头句,然后根据其意思往下推想,依次找出与之相衔接的句子。
11、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报”是报刊类,所以应用书名号;“我爱读《小学语文报》”这句话没说完用逗号;“你呢?”表示反问语气,所以应用问号。
12、A解析:此句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句意的能力。A句表示否定意义;B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C、D句都是反问语气表肯定意义,所以此项应选A。
1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列举的事物有“山溪、鸟雀、鱼群、露珠、花苞、鸡、鸭、牛、羊、炊烟、霞光”共11种。
14、D解析:此题考查是的学生对句式的分析理解能力。“风来花自舞”第一句字是句词,第二字是动词,第三字是名词,最后两字组成一动词。所以最适合的应是“春到鸟能言”。
15、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现代汉字的古义,御字在古代六艺中专指“驾车”。
B卷
一、茅 萃 格 茂 鼎 绞 竽 钧 伦 韧
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注意书写正确,不要写错别字。
二、 1、莫愁前路无知己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但悲不见九州同 4、多少楼台烟雨中 5、西塞山前白鹭飞
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积累并准确书写的情况,要注意记忆和书写的准确。
三、阅读。
(一)、 1.略
2、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事业有成的父母,如何对待儿女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不要以为给予物质就是爱,更应该帮助他具备能力。
(二)、
①树 ②蝉③螳螂 ④黄雀
⑤各自(蝉、螳螂、黄雀) ⑥各自(蝉、螳螂、黄雀)
解析:这是考查同学们指示代词的运用,指示代词指代前面出现过的事物。
(三)、
1、 (1)对不住(别人的好意、期望或帮助)。 (2)夸耀。
2、春雨灌溉了麦苗,给树木带来了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必须认真读懂全文,抓住主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1)拟人 (2)比喻
4、抒发了作者对像春雨一样默默耕耘的教师的敬佩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于文章中心的理解。同学们必须认真读懂全文,联系实际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8: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3字1分)
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④好( )美姬 ⑤皆为( )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 )见 ⑦使子婴为相(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每词0.5分)
①旦日飨士卒( ) ②范增说项羽曰( )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②使子婴为相( )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②此其志不在小(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
③长于臣( )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 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练习题(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3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每字0.5分)
①鲰生说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③要项伯( )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词0.5分)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②亡去不义(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④固不如也( )
⑤秦时与臣游( )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每句0.5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9.解释下列多义词。(10分,每空0.5分)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⑶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⑷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⑹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秦地可尽王也( )
⑺乃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7分,每词1分)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4分,每空0.5分)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句1分)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篇9: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策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 )④策目视项王(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分,每句0.5分)
①令将军与臣有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5分,第二、四空各1分,其余各0.5分)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
18.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
19.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0.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4分)
方法:
效果: 。
2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6分,每句2分,分析2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篇10: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1.①沛公欲王(wàng)关中②旦(dàn)日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shuì)项羽曰④好(hào)美姬⑤皆为(wéi)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⑦使子婴为相(xiàng)
2.①旦日飨士卒(犒劳) ②范增说项羽曰(劝说)
3.⑴军①沛公军霸上(动词,驻扎)②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驻扎军队的地方,军营)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带兵的人,将领)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相互) ②使子婴为相(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②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地方”) ②此其志不在小(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②贪于财货(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③长于臣(介词,表比较,比)
4.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不掠取,女色不迷恋,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5.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或兵力)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
6.①鲰生说我曰(zōu)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zhī)③要项伯(yāo)
7.①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②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④固不如也(副词,本来)⑤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⑦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借此机会)⑧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8.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内通拒、纳②要项伯 要通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动词,结交,交好)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好好地)
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因此)
⑶之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义)②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代词,他的话)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⑷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将)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④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
⑸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
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动词,称王)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这里是对刘邦的尊称)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④秦地可尽王也(动词,称王)
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就)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10.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足够用来 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 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出、入是两个词,指出来、进去今义:现在是一个词,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相符、不一致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人家(指沛公) 今义:现代的人,与“古人”相对
11.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解释:在夜里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使动用法 解释:使……活,解救了……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解释: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 解释:在夜里
12.①具告以事 译文:将全部情况禀告给了(张良)
②为之奈何 译文:如何对付这件事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你与他谁大谁小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沛公奉上一杯酒祝他长寿
13.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jué )④策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
14.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⑤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⑥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⑧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⑨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义词连用,保护,掩护)⑩臣死且不避(尚且)
15.①令将军与臣有嘤 嘤通隙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16.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17. “策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劳苦而功高如此……此亡秦之续耳。” 项王赐酒、赐彘肩、赐座,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险,使刘邦得以顺利脱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
18.心直口快,直来直去,表里如一。
19.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
20.方法:①紧扣情节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不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来表现;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效果: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2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2.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项王说:“真是一位壮士!――赐给他一杯酒。”“赐给他猪肘。”“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分析:(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文章的描写即可)
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