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不爱吃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百舸(kē) 寂寥(liào)凌(líng)侮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颓圮(pǐ) 雾霭(ǎi) 青荇(xìng)
C.浪遏(è) 佝偻(gōu lǚ) 长篙(gāo) 箕(qí)踞
D. 岁月稠(cóu) 峥嵘(zhēngróng) 深邃(suì) 踟蹰(zhī chú)
2.选出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 )
A.辽廓 意气 峥嵘 侠肝义胆
B. 漫溯 荒芜 侵蚀 伶牙利齿
C.慷慨 荡漾 眩耀 贪得无厌
D.枯槁 彷徨 斑斓 刚愎自用
3.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①读诗,可以学习诗歌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______。
②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了不少古今________的名作。
③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________体会。
A.情意 传诵 悉心 B.情意 传颂 细心
C.情义 传诵 悉心 D.情义 传颂 细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钱塘大潮通过杭州钱江大桥,来自于各地的游客争睹“一线潮”奇观。
B、在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C、近日,370多件反映我国廉政文化的文物首次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并向公众限额免费开放。
D、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小白菜”换了至少10批以上,绿白相间的制服成为世博游客中心最温暖的符号。
5、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都出自《鸿门宴》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按鲁史《春秋》顺序编写的,因此又称《左氏春秋》。
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他的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二、诗歌鉴赏(6分,每小题3分)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 你记得也好,
更无须欢喜—— 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7.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每题3分,共15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 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谢曰 谢:推谢
C、老臣罢病悖乱 罢:通“疲”D. 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因谢病 不如因善遇之
B.人以不用将军计 以其无礼于晋
C. 归老于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伏尸而哭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篇2: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1B 2 D 3 A 4 C 5 A
二、(每小题3分,共6分)6. C 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的词语作标题,那样使诗中形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消失殆尽。
7. B 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三、答案8B 9B 10D 11C(共15分)
四、12、翻译(4分)
⑴、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
⑵、现在听说楚军已经开始西进。将军您虽然病了,难道就人心放弃我吗?
⑶、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
【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13、补写名句(10分)
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⑵、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⑶、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祖
14、(1)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2分)
色彩绚烂、蓬勃生机(2分)
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事)、蔑视权贵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3分)
(2)(2分) “草莓”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篱笆”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阻碍。(2分)
五、15.(2分)交代了荆轲塔的地址和修建原因。
16.(6分作“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的心情是对燕昭王礼贤下士的赞成和对郭隗得遇明君的羡慕;“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则表现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17.(5分)不赞成。从下面两句当中可以看出来:一是“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18.(5分)燕昭王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赞叹;对荆轲刺秦王当时场景的回忆和看法;高渐离后来的情况等。
六、19、(5分)烛之武若没有出众的才华,就不会得到佚之狐的举荐,可能一辈子牢骚满腹;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引起平原君的重视,可能要一生“锥处囊中”。(姜子牙若不垂钓于渭水,就不会被周文王重用,可能要一辈子隐居山林)20. (4分)手牵手搞好人口普查 心连心建设美好中华 人口普查利国利民全民参与有我有你 人口普查个个参与 科学发展人人受益 人人如实申报普查资料 家家积极配合人口普查
篇3: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四.(23分)
1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13、补写下列名篇句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但我不能放歌,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⑵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至易水上, ,取道。
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 。(《雨巷》)
⑸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14、诗文的阅读和欣赏(9分)
(1)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完成①—④题。(7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①、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半阕着重于 ,下半阕着重于 。(2分)
②“看”字领起的七句,所描绘的深秋图有什么特点?(2分)答: 。
③、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3分)答: 。
(2)阅读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完成⑤题。(2分)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④、写出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1)草莓:______(1分) (2)篱笆:_______(1分)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荆轲塔,在河北易县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
风》:“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舞阳赴咸阳,舞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
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竟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矐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铎,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15、文章第一段以一句成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2分)
16、请你想象一下,当年李白作《古风》时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
17、作者是否赞同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王?你从哪几句原文看出来的?作者赞同什么?(5分)
1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围绕荆轲塔进行了哪些断想。(5分)
六、语言表达(9分)
19、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和句式,补写两句话,得出一个结论。(可用烛之武、毛遂、姜子牙)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困于常马;
结论:
20. 11月1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将正式开始。此前,某地准备在人民广场举行一次宣传大会,需要在高大的充气拱门的门柱上贴一副对联,请你撰写出来,字数在14—20个之间。(4分)
七、作文(60分)
21、⑴站在橘子洲头的毛泽东⑵雨巷中的戴望舒⑶康桥的徐志摩⑷刺秦王的荆轲⑸鸿门宴上的刘邦
要求:⑴任选一题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特征鲜明。⑵以写人为主体,必须有景物描写,可大胆地想象、联想,但不能做庸俗的构思,不得歪曲原著人物形象。⑶灵活运用记叙人称。⑷采用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多种写人的描写方法。突出他们或是震撼人心灵、或是丰盈人心灵、或是温暖人心灵的人性光辉。
篇4: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1. B(A胡同tòng C.恣意zì 嗥叫háo D. 贫瘠jí 不可估量liáng
2.C(A水蒸气 蛰居;B 嬉戏;D消遣)
3.D(A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B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C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D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4.A(B“信息技术不仅”;C两面对一面;D“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后缺成分,加“的今天”或“形势下”
5.D(第一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字句,且“瞰”与“览”押韵;第二句选④,在内容上与下文风吹树叶而相互致意紧密配合。)
6.B(A大凡这/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C因为心思/集中注意力,D不一定/不需要。)
7.C(《茶馆》是话剧)
8.①给人生算笔总账(或“计算人生”“人生有多长”等)
②如果你努力压缩你浪费的时间,你的人生将相应延长(不浪费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你的生命)
9.直言警示:杜绝剩菜剩饭,珍惜每粒粮食。
委婉劝说:将美味带进我们的身体,让光盘照亮我们的笑脸。
10.“想念一个人”与“在城市里想念村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村庄的辛苦和不易,表达浓郁的乡情。(对比1分,突出强调1分,情感1分)
11.①运用比喻,生动表现出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躁心绪。
②拟人,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每题手法1分,分析1分)
12.表现:制造鲜活的陌生事物,不断变幻动感的色彩。
目的:不断离间我和村庄的关系,让我忘掉村庄。(3分)
13.(1)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和生命。(2)城市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3)表明村庄在作者心中是一种象征,一种难舍的人生情结。(每点2分)
14.B长矛
15.B(名词作状语,A名词作动词;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
16.D( A状语后置,B判断句,C被动句)
17.C
18.(3分)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9.(3分)C表转折。(A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 ;B代词/表猜测的语气,大概;D介词,在/表被动。)
20.(3分)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21.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2.(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怜0.5分,命0.5分)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不会停止吧!(其1分,已1分)
23. “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1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1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
24.略
篇5: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篇6: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14—17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横槊赋诗 槊:船桨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日与其徒上高山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1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
17.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2题(共17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9.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皆出于此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D.而行不失于直 不拘于时
2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唐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2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2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三)23.诗歌鉴赏(6分)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①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四)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24.(1)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焊,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它)”身上照见了自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它)”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 (它)”。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篇8: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下一页查看>>>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答案解析
篇9: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模拟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人教版
201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练习题答案解析
一、
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裘”“遒”读“qiú”;B“佝”“勾”读“gōu”,“狗”“苟”读“gǒu”;D“踟”读“chí”,“脂”“知”读“zhī”,“执”读“zhí”。)
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
3.D(适:享用。)
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
二、
6.A(依靠,凭借。)
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
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
三、(一)
11.D(刊:修订)
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1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
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 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 高一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推荐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