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tg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出师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出师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出师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出师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
例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三、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2:《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 ②中道崩租() ③以遗陛下() 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引喻失义()
③察纳雅言() 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
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篇3:《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
1.(1)pi3 (2)cu2 (3)wei4 (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 (2)B (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篇4:《出师表》练习题
《出师表》练习题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 涉罚臧否( )
⑵ 中道崩租( )
⑶ 以遗陛下( )
⑷ 行阵和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 以光先帝遗德( )
⑵ 引喻失义( )
⑶ 察纳雅言( )
⑷ 性行淑均( )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
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⑵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⑶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佞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
⑵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⑶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⑴ 由是感激( )
⑵ 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⑶ 故五月渡沪( )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
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
(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⑵ 故托臣以讨贼也( )
⑶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
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
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写作
20、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
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
要求:
1、文体不限;
2、字迹要清楚;
3、字数600字左右。
〖《出师表》答案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 pǐ
⑵ cú
⑶ wèi
⑷ m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 发扬光大
⑵ 适宜、恰当
⑶ 正
⑷ 善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D
⑵ B
⑶ C
4、C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阅读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感动、激动
⑵ 奔走效劳
⑶ 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0、
⑴ 六出:六出祁山
⑵ 七擒:七擒益获
⑶ 东和:东和孙吴
⑷ 北拒:北拒曹魏
⑸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⑹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可是
⑵ 托付
⑶ 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
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9、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篇5:出师表练习题
1.(1)pi3 (2)cu2 (3)wei4 (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 (2)B (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同学们练习和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出师表》有所裨益!
附《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之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出师表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篇6: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三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各组一词
1、阙( )________ 阕( )________
2、蔽( )________ 憋( )________
3、溯( )________ 塑( )________
4、御( )________ 卸( )________
5、湍( )________ 揣( )________
6、漱( )________ 嗽( )________
7、峻( )________ 竣( )________
8、猿( )________ 辕( )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重岩叠嶂( )________
2、不见曦月( )________
3、夏水襄陵( )________
4、绝巘多生怪柏( )________
5、属引凄异( )________
三、填空
1、《三峡》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
2、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水,则描绘了________的不同景象。
四、默写填空
1、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
2、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语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六、阅读后回答问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 沿溯阻绝( )A、逆流而上;B、顺流而下;C、流动
⑵ 或王命急宣( )A、或者;B、有的人;C、有的时候
⑶ 虽乘奔御风( )A、虽然;B、尽管;C、即使
⑷ 不以疾也( )A、因为;B、如;C、所以
⑸ 良多趣味( )A、真,实在;B、好;C、比较
2、解释下列句中的绝字。
⑴ 阻绝________
⑵ 绝 ________
⑶ 哀转久绝________
⑷ 妙绝________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 )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
C、选段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有静有动,例如湍和潭、回流和倒影、绝 和飞瀑即是。( )
4、请概括出第1段和第2段的景色特点。
第1段:
第2段:
5、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七、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八、课外阅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①,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②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③者,望峰息心;经纶④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注释】
①轩邈:争着比高比远。
②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③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鸢:音yuān,一种像鹰一样的猛禽。戾:音lì,至。
④经纶:治理经营。
1、注音:
⑴ 水皆缥碧( ) ⑵ 急湍甚箭( )
2、解释加粗词:
⑴ 天下独绝( ) ⑵ 猿则百叫无绝( )
3、全文主要围绕着哪句话来描写景物?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试分析这句话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5、找出文中的两个对偶句。
6、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
1、阙:què,城阙;阕:què,上阕
2、蔽:bì,隐蔽;憋:biē,憋闷
3、溯:sù,上溯;塑:sù,塑料
4、御:yù,抵御;卸:xiè,装卸
5、湍:tuān,急湍;揣:chuǎi,揣测
6、漱 shù,漱口;嗽 sòu,咳嗽
7、峻:jùn,峻峭;竣:jùn,竣工
8、猿:yuán,猿猴;辕:yuán,轩辕
二、
1、zhàng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2、xī 阳光,这里指太阳。
3、xiāng涨上,漫上
4、yǎn山峰
5、zhǔ接连不断
三、
1、郦道元;北魏;《水经注疏》
2、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不同季节
四、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每到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啸,音调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六、
1、⑴ B ⑵ C ⑶ C ⑷ B ⑸ A
2、⑴断绝 ⑵ 极高 ⑶ 消失 ⑷ 极了
3、A 、× B、√ C、√
4、第1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2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5、比喻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七、
略。
八、
1、⑴ piǎo ⑵ tuān
2、⑴ 独一无二的 ⑵ 停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水皆缥碧是写江水清丽的色泽;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写江水深而清的特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江水湍急处的流势。
5、对偶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横斜的树枝在上面挡住阳光,白天竟暗得像黄昏;在稀疏的枝条相互交叉的地方,有时能从枝叶的空隙处看见太阳。
篇7:《灯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灯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比一比,组词语
歼( ) 倚( ) 憧( ) 扭( )
纤( ) 椅( ) 撞( ) 钮( )
微( ) 漆( ) 振( ) 爆( )
徽( ) 膝( ) 震( ) 暴(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 暴露──( ) 挺进──( )
璀璨──( ) 黑暗──( ) 漆黑──( )
三、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1、自己对自己说话。( )
2、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
3、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现专指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4、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四、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作业
我打开门,雾便窜了出来。我站在门口,好像从天空降下了一个既厚又宽的大布帘。我的视线被雾挡住了,好像空间只有眼前这么大。大雾在天地间弥漫着,我如同置身于茫茫的雾海中,又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雾越来越浓了,真像一位仙女披着洁白的纱裙。雾在我周围缭绕,浸润着我的脸。啊!我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舒服。这茫茫的`大雾,真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啊!
1、画出作者描写的具体事物。
2、画出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参考答案】
一、比一比,组词语
歼灭、纤维;倚靠、椅子;憧憬、撞击;扭动、钮扣;微笑、徽章;漆黑、膝盖;振奋、地震;爆炸、暴雨。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狭窄 隐藏 退却 暗淡 光明 明亮、
三、在词语解释后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1、自言自语
2、千钧一发
3、聚精会神
4、震天动地
四、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作业
略。
篇8:《将相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参考参考
《将相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参考参考
一、比一比,再组词。
璧( ) 秦( ) 廉( )
壁( ) 泰( ) 镰( )
避( ) 奏( ) 谦( )
渑( ) 侮( ) 换( )
蝇( ) 诲( ) 唤( )
二、缩句。
1.一列长长的火车飞快地通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
3.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4.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三、给带点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 ) 同甘共( ) 转败为( )
异口( )声 里应( )合 口是心( )
四、读课文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 )件事。第一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三件事总起因是( )。
五、任选一题。
1.复述“负刑请罪”这个故事并表演。
2.请用一百来字概括一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并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
参考答案:
一、完璧归赵、墙壁、回避;秦朝、泰然、奏乐;廉洁、镰刀、谦虚;渑池、苍蝇;侮辱、教诲;交换、呼唤
二、1.火车通过大桥。2.飞机飞行。3.小吃店有小吃。4.台灯是礼物。
三、积少成多、同甘共苦、转败为胜、异口同声、里应外合、口是心非
四、三;秦王说要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在渑池会上让赵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立功封官,廉颇不服气,和好如初;秦国强大,以弱攻小。
五、略。
篇9:《故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故乡》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祭祀( ) 五行( ) 脚踝( )
愕然( ) 寒噤( ) 颧骨(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阴 huì( ) 潮 xùn( ) chī 笑( )
厚 zhàng 壁( ) 深 dài 色( ) yìng chóu(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鄙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惘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隔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________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________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________。
5、语句理解:
作者在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项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里,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6、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手法,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中年闰土________的性格特点。
7、闰土见到了“我”,脸上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个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作者都用了省略号,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画线句子中“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为什么说“似乎”?“可悲的厚障壁”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杨二嫂定说灰堆中的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你认为是不是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部分情节作者插入了下一代水生和宏儿的友谊,从全文的'构思上看,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雪天,走进曹雪芹故居
到北京正值天空飘雪,我走向曹雪芹故居时,雪似乎下得更大。草地上、树枝上已经积了一层,空气也冷了些,给人一股浓郁的寒气。我不知道恰遇这样天气,有一种怎样的预兆,总觉得有些不解。雪,紧骤地飘飘拂拂,枫树枝上的小鸟在叽叽喳喳,仿佛是因为寒冷,抑或是寻不着食物,我并没有急于走进这位大作家的故居,而是顶着风雪在故居之外的草坪上徘徊。
我怀疑我是否真的走到了曹雪芹故居。难道这就是写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作家的居所?我读过《列夫·托尔斯泰传》,似乎列夫的居所比雪芹的要宽敞雅致得多。我不相信雪芹住在这屋里,吃着稀粥,临了风雪,望着西山写下了《红楼梦》。这里太平淡了。从外观上看,像普通得寒伧的农家院子。这里固然可以在夏天夜晚听京城郊外的蛙鸣,看悬挂于西山东头的月亮,但毕竟是蹲在近乎荒野的境地观看的。有一股悲凉在空旷的野地飘逸,这种氛围成了雪芹审美的最终基调。因为《红楼梦》中处处缭绕着悲切伤感的影子。那贯穿着大部分作品的林黛玉形象,一把一把的眼泪或许正是替雪芹抹的。
但思想是自由的,现实是客观的。雪芹正是居住在这沉寂的郊外,听着村头冷雨,写了十载,才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这个心愿表达得并不完整,他的生命就在贫病交加的风雨中零落了,像枝头的一片枯叶悄悄地零落到了地上,回归了自然,被黄土淹没了,真可谓“一抔净土掩风流”啊!
这样伟大的作家,在叙述曲折的情节之时,怎么忘记了自己生活的曲折呢?为何忘却了自己的生命之舟已经渡到绝地呢?他为何不浪迹江湖,将自己的困苦时光改写之后,再坐在窗前写作呢?难道江湖的险恶让他生了怕的情绪?读完《红楼梦》,我发现我对雪芹的理解是何其苍白,因为情节中感叹生命、忧伤生命、惋惜生命的字句是太多了。
白雪仍旧飘拂得起劲,已经染白了时间与空间,甚至连同我的情感。寒风从西边吹来,吹起了满地的雪花,我走进了雪芹故居。
一切都过于简单。
几根矮小的苦竹,叶子已经被雪压弯了,但似乎还有生命的精神,这是雪芹两百年前亲手所栽?不大的院子里什么也没有,像农家已经荒废的菜园。黑色的泥土已经被雪覆盖了,但从游人的足迹可以辨出本色。我想这是否是雪芹在此望月休憩的场所?二百年前的雪芹也许在此接待他的朋友们,说不定还有一番丝竹苦吟。看来,这是雪芹情思飞跃之地了。伟大常常诞生于平凡之所。
几间中国北方传统式的平房,盖着青色的瓦。从窗棂和木门看,已经被风雨剥蚀得几近朽境了。不过,我认为这增添了故居的价值,因为历史之味更浓了。屋内只有一张北方式的床,几个空而发黑的木质箱子,除此,似乎就没有什么了。但物质的贫困并不等于精神贫困。刚才我站在门外时想,我应从故居里捡拾一个文物之外的东西,以此纪念我在风雪之中对雪芹的拜谒,并由此撩拨我写作的灵感。现在看来,并没有可以捡拾的东西了,何况物质的存在并不等于精神的存在。
远处的一枚枫叶被风吹到了院子里,仿佛在雪地上忧怨着。那是一枚已经完全干透了的叶子,黄中有些发黑,在白雪地上,更显出了生命被风干的痕迹,如同这屋里二百多年前的主人。
我倚着屋子的墙壁体味这经历世纪的建筑,也体味屋内残存的十八世纪之味。但房屋依旧,味已缥缈。
以前,我似乎在一本书上读过,雪芹著书的地方叫什么斋。我要离开故居的时候,没有忘记寻找。白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屋子,但对于书屋的名字,我没有发现题在何处。这是否是被历史岁月淹没了,抑或雪芹根本就没有题什么书房之名。不管如何,我没有见着是有些遗憾的。
关于作家、诗人的故居我去过好几处。苏轼的至今还有那么一大片园林,树木茂盛,有森然之感。杜甫成都流寓之所,一再为后人改建,如今已是古木参天,翠竹婆娑,荷池环绕。杨升庵的桂湖,还是桂花飘香。就是朱熹的居所,也还屋宇宽敞,风雨如故。可雪芹之所,显得平淡有余了。
这些人大概都比雪芹要富余得多,可以在生前为自己的居所设计好形象。而雪芹却凄苦得多,死后靠朋友出资安葬,哪里还能为后来的时光留下宽敞的寓所,供后人休闲呢?
雪芹的晚年只能走进了易安居士的词境了:……冷冷清清,凄凑惨惨戚戚。
我走出雪芹故居,穿过草坪,穿过树丛,让背影在风雪之中消失。而故居的形象似乎在我的意念之中已被大雪覆盖。
13、文章在开头、中间、结尾有三处集中的雪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雪芹的故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开头说“我走向曹雪芹的故居”,而在第二段又说“我怀疑我是否真的走到了曹雪芹故居”,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是如何评价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叙述手法,在点的描写上有一处作者集中刻画了一枚枫叶,这一描写与曹雪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对比描写名人的故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如“伟大常常诞生在平凡之所”、“思想是自由的,现实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并不等于精神的存在”等等,试任选一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ì xíng huái è jìn quán
2、晦 汛 嗤 障 黛 应 酬
3、⑴ 荒凉、冷落。
⑵ 看不起。
⑶ 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
⑷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4、辛苦辗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5、答案示例: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6、对比 语言 动作 神态 肖像 愚钝麻木
7、“欢喜”是因为与儿时的朋友久别重逢很兴奋,“凄凉”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境况不好很悲伤。
8、“我”见闰土很兴奋、激动,但又不知从何说起;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不再仅仅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
9、闰土的称呼表明他与我之间再也没有纯真的友谊了,两颗心再也无法融合了,让“我”心寒,并不真的是外界的寒冷,所以用了“似乎”。“厚障壁”指的是封建等级观念。
10、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1、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是,闰土生活非常贫困,且草灰也是他自己要的,有这种可能性。不是,闰土是一个老实的人,且他也十分看重他与“我”童年的友谊,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12、这是“我”与闰土亲密友谊的延伸,这表明了“我”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与追求。
13、三处雪景描写既扣住题目,又相互照应,同时侧面渲染了曹雪芹故居的寒酸和他当时生活的凄惨。
14、“这里太平淡了”、“一切都过于简单”。但就是在这简单与平淡之中却自有其伟大与深刻。
15、点明了作者的惊诧,也吸引起读者的注意。暗示现实中的故居与想像中的故居差别太大。
16、《红楼梦》中处处缭绕着悲切伤感的影子,感叹生命、忧伤生命、惋惜生命的词句太多了,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物质的贫困造就了精神的富有,曹雪芹于困顿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平经历过于简单,但伟大常常诞生在平凡之所。
17、这枚枫叶与曹雪芹一样,都于飘零之中感受着同样的凄苦而忧怨,任生命渐渐枯萎。
18、通过与其他名人故居的对比,更突出曹雪芹晚年生活的凄苦与悲惨。
19、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思想是自由的,现实是客观的”一句。作者想要说的是:通过故居的悲凉空旷,我们感受到了曹雪芹晚年的贫病交加凄风苦雨的现实心境,而在这现实之中作者又驰骋自己的想像,自由地诉说自己的心愿。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改变它,但思想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任意发挥。
★ 出师表练习题
★ 同步练习题时态
★ 孔乙己同步练习题
出师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整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