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3-06-21 03:42:17 作者:我把自己藏起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把自己藏起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1.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中华文化的基因指的就是千百年来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 3 分 )

答案:

1.B

2.C

13.①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主动搭建若干文明对话的舞台。

②抓住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文化之声。

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向世界。

④推出独具魅力的或不断充实更新的中国文化精髓,比如天下情怀和文化等。 答案解析: 1.B项不是说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而是说明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问题的。

篇2: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

焦雨虹?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走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化话语的塑造者、输出者,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打造输出是必经之路(节选自《文汇报》2月4日)

24.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起到了哪些巨大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何理解大型活动既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又具有“短期性”的'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什么原则?需要融合哪些传播形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4.①提高了国家和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②推?动了经济增长。

25.大型活动具有“时间长”的特点是指单个(次)大型活动与单个(次)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相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大型活动具有“短期性”的特点是指大型活动举办的频率低,活动的时间总量短,作用的持续时间短。

26.(1)必须坚持长期性的原则。(2)需要融合的传播形态:①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②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③文化产品的输出。

篇3:白毛女节选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白毛女节选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黄(愤然起立)

咳,我这是为你着想啊,老杨。把喜儿领到我家来过几年好日子,不比在你家少吃没穿受罪好得多吗!①再说,喜儿来了,我还能亏待她?②这么一来,你的账也就勾了,这不是两全其关的事吗!③

杨:少东家,不……可不行啊……

……

黄(一会儿)

老杨,我可不能再等啦,两条路你自己拣吧:给人,还是还账?④

穆:老杨,今儿少东家满高兴的,不要得罪少东家——吃不了兜着!

……

黄(怒)

不要给他讲了,快给他写个文书,叫他明天把人送来!(怒,欲下)

杨 (疯狂地拦住穆)

你……你不能啊!

(唱)我杨白劳犯了什么罪?

立逼着卖我的亲生女儿!

受苦我受了这一辈子,

想不到我落到了这步田地!

穆:老杨,想开点,不要一时糊涂,今儿这个事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推开杨白劳,拿笔写文书)

杨: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

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

杨(惊住)

我……我……

黄急上。

黄(声色俱厉)

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杨(疯狂似的)

少东家,可不行啊!……

黄(恐吓地)

怎么?好,那叫刘三黑把他捆起来,送到县上去!

杨 (大惊,昏迷地,颤抖着)

啊!把我送到县上去

……少东家!

穆(拉住杨的手)

按上个手印吧!(按手印)

杨(看自己的'手指有墨迹,惊)

啊?……(倒地)

【注解】以上节选的片段是写除夕夜地主黄世仁逼佃户杨白劳卖亲生女儿喜儿的情景。

1.杨、黄、穆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句子表现了黄世仁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黄世仁对杨白劳的态度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穆仁智拍案说的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文段,杨、黄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对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杨白劳(佃农);黄世仁(地主);穆仁智(地主狗腿子)

2.①②③是反问句;④是设问句。

3.口蜜腹剑,骗人上当。

4.诱骗一威逼一恐吓。

5.地主官僚相互勾结,坑害穷人。

6.憨厚、懦弱;狡诈凶狠;同情;痛恨。(言之有理即可)

篇4:高考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曾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雏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线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D.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C.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D.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C.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眼睛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憨厚与天真展现出来。

D.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参考答案

1.C(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错。)

2.B(真实再现有误.)

3.B(A项士气的符号与符号化趋势不是同一概念。C项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D项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无依据。)

篇5:短篇阅读习题及答案

短篇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

②我们不可能也绝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语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这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与煎熬。我们承受着,承受着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

③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收敛;是为寻求迸发所做的自我蓄结。

④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而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

⑤生为人,我们需要承受,也只有承受。

1.用|标出全文的结构层次。(直接标在下面的序号中)(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2.结合上下文说说②段画线句子中风霜雨雪与鲜花硕果不能互换的原因。(2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2分)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2分)

5.根据全文内容,你为这篇文章拟写的标题是 。(2分)

答案:

1.(3分)(每处1分)①|②|③④|⑤

2.(2分)(答对1点的满分,答出2个以上要点加1分)

①保持行文思路一致,与上下文的恶意与善待苦涩而美丽先从负面说,再从正面说的顺序相照应。

②先后顺序不同,读文时得到的心理暗示也不同。后说风霜雨雪容易带给人前途未卜的心理暗示;后说鲜花硕果容易带给人前途光明的心理暗示。

③表明先有风霜雨雪,才能换来鲜花硕果的哲理。

3.(2分)比喻论证(答成道理论证得1分)

4.(2分)①比喻贴切 ②句式整齐 ③用词讲究 ④语言严密(未举例扣1分)

5.(2分)示例:承受

篇6: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

C.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会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D.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可以让它们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介绍给国际社会。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B.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C.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从容的气度都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D.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这些内容。

8.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D.《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参考答案:

6.A(A项太绝对了,文中说是“很大程度”;)

7.B( B项条件不充分,文中强调的是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

8.D(D项在原文中未涉及,A、B、C分别涉及到普世价值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吸收与包容外来文化、世界共同和平的思想。)

篇7:《中国文化中的道》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中的道》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展开又分为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原,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 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既不同于特定的事物,也有别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关于道与具体知识技能的区别,庄子在庖丁解牛的著名寓言中已有所涉及。庖丁每次都以出神入化的方式完成解牛的过程。达到技进于道的境界,根本之点就在于:其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道的层面。在这里,技和道的区分体现在:是仅仅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还是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

1.下列关于对中国文化的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而人道则与人相关联。

B.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主要涉及世界的变迁、演化,解释了世界变化的内在法则。

C.道既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根据和本原,又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的法则。

D.道在中国文化中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它与特定的事物和具体的知识技能都毫不相干。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对于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形而上的道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

B.人道意义上的道,既可被理解为某种价值原则,同时又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

C.在道的观念指引之下,本来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的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变得有序了。

D.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由此引申为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谋道、忧道表现了对道的追求与关切。此处的道包括广义的社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

B.作为一种规范系统,人道意义上的道有两重作用: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或者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限制。

C.在庄子看来,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已从具体的技提升到了道的层面。

D.若限定于知识性、技术性的特殊规定,便已提升到道的层面;若对事物作整体性、全面的理解,则属于具体的技。

答案:

1.D

2.C

3.D

篇8:有什么用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有什么用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叶倾城

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有路灯,把夜色稍微推开一段,是撸上去的袖管。

我一路问小年课上了些什么遗忘与记忆同步,两小时内学到的知识就忘掉70%,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必须立刻复习。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实我也不明白何为八分音符),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

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

我老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我们学围棋也快一年了。

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为什么要学好围棋?围棋有什么用?

上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新东方附近的茶餐厅,熙来攘往,隔邻多有洋人,外文单词单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点上嵌的杏仁。与我同桌的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托福刚考了113。我问:听得懂?她眉睫一抬是微风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负。

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

女孩诧异地看着我,满脸都是那种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为什么呀?英语、数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将来用得着,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不曾出口,用身体语言体现。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一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你也许会在无意中听到,随意记下来,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现在初三,马上面临分离,要好的、视为姐妹、以为是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会渐渐淡掉,总有一天,你会惊骇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仿佛一刹那被朋友和时间同时抛弃。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怎么说。你疑心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这时,你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

女孩应该是听懂了,但,她听进去了吗?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听懂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抱怨:光电效应有什么用?三角函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没用的东西?有时他们是焦灼的父母,在质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觉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惊喜,是擦过皮肤的战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识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变色,即使你不想当猎人,你是否会感到既轻微也巨大的悲哀:原来随机应变不过是与生俱来的智慧甚至,眼泪有什么用?除了滋润眼部、让眼睛不会太干涩之外,它还可以洗净我们的灵魂。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这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它是宁静的布幕板,让小年有机会问出她的大哉问:有什么用。

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1.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十五岁的女孩子的事情?(4分)

1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4.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5分)

15.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为下文我与小年的对话作铺垫,同时与倒数第二段相呼应。

评分标准:1点1分。

12、十五岁的孩子的事情与上文小年的事情相类似,表明此类现象的普遍,为下文作者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评分标准:内容与结构各2分。

13、连用三个设问(运用设问与排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有什么用的思考,表达了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主旨。

评分标准:点明手法1分,作用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14、①运用层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生活中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联想到大孩子与家长同样的质疑,进而阐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②以小见大:切口小,立意深,隐含了作者对不要急功近利的呼吁,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铺垫,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既形象可感,又增强说服力,有理有据。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能具体分析即给满分。

15、世间的事物,除了实用,还有一些无用之用,对自身成长、陶冶情操、培养感情均有助益,所以,现代人不能再继续一味急功近利下去。(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能解读出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举出一两个无用之用的例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篇9:苦瓜高考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苦瓜高考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5.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7.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参考答案:

14.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篇10: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的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新的传播策略的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有失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辐射力。

1. 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D.“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打太极、舞狮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不少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

C.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其根本的传播形态是沟通、对话、交流。

D.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B.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应具有日常性、长期性。

D.“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参考答案:

1.D 2. C 3 A

1. “‘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概括文意不全。原文既有“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这样的话语,也有“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 这样的论断。2.“基本”和“根本”的内涵外延一至。 A项,“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一句表述有误,原文就有“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这样的话语,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完全否定”。C项,原文见第2段中第1句。D项,原文见第4段“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 3.“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错误,原文没有这样的论断。

篇11:《驮马》阅读习题及答案

《驮马》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他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了。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马哥头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经营着马店。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了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这就是他们的晚餐。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几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近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1939年6月(文章有删节)

15.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第五自然段写“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两次“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6.文中画线部分描述森林“开夜”的情景,具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驮马队的艰苦?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18、文章详尽地描述了驮马艰辛跋涉的情景,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7分)

参考答案:

15、①第一次:在民族危机面前,驮马队担当了运输国防物资的重任;驮马矮小,肩负重荷,长途跋涉,不畏艰辛。(2分)

②第二次:因在艰难、困苦的驮马行进中,有美丽浪漫的山歌声而感动。(或在艰难、困苦的驮马行进中,驮马队表现出西南游牧民族生活的质朴浪漫的风情)。(2分)

16、具体细致描述驮马行进在原始山林中露宿时煮饭烧水和点起篝火警惕野兽的生活情景,(1分)展现了驮马队夜里住宿的简陋和险恶(简陋1分,险恶1分),在冷静的描述中表达对驮马队艰难困苦的感叹和坚韧不屈意志的赞美。(对驮马队艰难困苦的感叹1分,对驮马队坚韧不屈意志的赞美2分)

17、(1)负载的物资沉重;(看到一对驮马,负着它们的重荷)

(2)路途遥远而崎岖;(无穷无尽的山坡,不断翻山越岭)

(3)环境的艰难险恶;(荒山野峡森林,易遭野兽袭击)

(4)马哥头生活艰苦。(住所简陋难寻,饮食条件极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1)深刻意蕴:文中的驮马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与抗战力量的象征。(3分)

(2)情感取向:“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等语句,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驮马因袭重负、险恶困苦的喟叹之情,(1分)饱含着作者对在艰难困苦中不屈行进的驮马的由衷赞美之情,(1分)更是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感叹与讴歌。(2分)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论文

展示中国文化阅读答案

《飓风》阅读习题及答案

《驮马》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论语习题及答案

《朝觐生命》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之旅》阅读习题及答案

鲁迅《漫谈漫画》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习题及答案之黄河源头

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