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内娱之特鲁索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
赖诗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更流动将成为社会常态,下岗失业也将是人们职业旅程的一个风险。当前我们国家体制正在转轨,结构正在调整,社会正在转型,下岗失业人员骤增,就业问题突出。长期在计划体制下工作的人员一旦下岗失业,如雷轰顶,茫然无措,面对纷繁的社会职业,如何选择,踌躇犹豫,举棋不定。这时候,职业指导非常关键。在国外,职业指导和律师一样,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很多事业有成者,当初都是接受职业指导后才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浩繁的职业中选准了自己的位置。在我国,职业指导工作刚刚开展,其重要性尚不为人知。上海市一位领导说,上海的再就业工程是否成熟,要看劳动力市场是否成熟,而劳动力市场是否成熟,要看职业指导工作是否成熟。
职业指导工作是否成熟,我以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指导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要了解各类企业的用工需要,熟悉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而且要了解求职者的各种信息,如心态、技能、特长、原有的职业背景、现有的职业需求等;二是要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如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真诚聆听、沟通互动等技术;三是职业指导要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即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指导工作者拥有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非常重要,这是职业指导的操作方法,是专业化素质。但拥有这些还不够,“知识”和“技术”的水平和效果还取决于工作者的价值观,因为每一个人行为的背后都受其价值观的支配。正如社会学家所说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的灵魂,同样,价值也是职业指导工作者的灵魂。而我们目前的职业指导所缺乏的正是价值这样最基本的东西(本文所说的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说价值体系的形成是职业指导工作成熟的标志。
职业指导也是一项社会工作。所谓社会工作,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案的职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克服心理困难、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助其选择适当职业,也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要臻于完善和成熟,必须遵循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如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乌托邦理想、社会福利观念等对社会工作影响深远,促使社会工作从最初的宗教慈善施舍怜悯式的助人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化的制度性助人。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自我负责、意志胜恶、助人自助,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等成为社会工作深厚的哲学基础。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被描述为是被价值注满的人,他们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以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物和服务的控制。
这些根植于西方的强调个人尊严、平等和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人类是可以共享的。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追求,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就职业指导而言,对于改变我们传统的用人体制上那种拯救苍生于水火的救世主心态、制度上那种统包统配的遗风、个体中那种螺丝钉或砖头精神,应该是有不少可以借鉴和吸收的东西。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速度也在加快,中国的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也在逐步构建(参见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就有可遵循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如前所述,社会工作也好,职业指导也好,其性质是助人,因此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助什么人,为什么助人,助人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助人?这些问题涉及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福利哲学、伦理哲学,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和取向,将会导致社会工作、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同策略和行为。社会价值理念具体表现在:
1、个人层面上,应当承认个人的尊严、平等、自我实现等权利,尊重个人在各个层次上的各种需要,接纳个人在现实中的差别,鼓励个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提倡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奉献。
2、社会层面上,应当承认社会对个人负有关心及满足其需求的责任,尊重个人的各种权利,最大限度地创造平等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实现其最大的潜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3、在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一方面引导案主(指工作对象,下同)认识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相互依赖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在助人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助人不只是单方面的奉献,即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你助人,明天人助你;在这个社会里,需要帮助的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爱,增强自助的能力;帮助别人的人能够返光内照、完善修养。这样,人与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可以在互动中获得和谐与协调。
二、专业价值
专业价值是工作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已经内化为行为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职业指导工作在具体操作时的一言一行都受这些价值的支配,主要内容包括:
1、尊重:高度尊重是社会工作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给予平等的对待。要尊重个体的生存价值,人不因职业状况而存在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要尊重人的差异性,每一个人的生活背后都有其意义,不能轻易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论断他人的是非与长短。
2、接纳:应该理解案主的内心感受并给予充分表述内心感受的机会,包括各种不良的感受。要带着耐心和同情心去倾听叙述。不要对案主的叙述轻易地作出价值判断,所有的存在都有其理由。我们首先要接纳案主,接纳不等于接受,更不等于赞同。接纳是中性的,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而是真诚地倾听。所以一方面应避免以自身的价值观去判定问题或取代对方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迁就认同案主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服务工作也无法开展。
3、自决:尊重自决权,也就是让案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助人自助”的原则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案主认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对自身的个性、能力、家庭、社会环境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引导案主挖掘并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能力与习惯,为案主提供心灵支持,并协助案主获得政策、信息和社会网络资源的支持,促使案主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生命的潜能,去改善个人的生活环境,回归社会主流。工作者只能建议,不能承诺;只能帮助,不能包办。当然自决应以案主拥有足够的自决能力和意志,其自决的后果和方向对案主无害为前提。
4、个别化: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都是互不相同的个体,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正因为人和人之间因其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不同而不同,所以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思维、同一种方法去对待不 同的人。只有个别化,双方才能真正沟通互动起来。当然,就职业指导而言,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不排除共性特征。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就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指导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一样,其职业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履行其职责的全部过程,具体包括:敬业、真诚、合作、保密、正义、公德等。是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工作者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表现。社会工作者、职业指导工作者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要为维持和增进专业的价值、信誉和尊严而努力工作。社会工作、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工作的实施可能极大地改变案主的生存状态,因此,工作者必须谨慎从事,切实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提供各种服务,勿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给案主带来痛苦。其实每一个求助者来求助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用真诚去回报信任,“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社会工作者特别强调价值,我想,职业指导如果能够遵循这些价值,用这些价值去指导和影响职业指导工作,加上运用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化技术,职业指导将在劳动力市场中灿烂辉煌!
篇2: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
赖诗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更流动将成为社会常态,下岗失业也将是人们职业旅程的一个风险。当前我们国家体制正在转轨,结构正在调整,社会正在转型,下岗失业人员骤增,就业问题突出。长期在计划体制下工作的人员一旦下岗失业,如雷轰顶,茫然无措,面对纷繁的社会职业,如何选择,踌躇犹豫,举棋不定。这时候,职业指导非常关键。在国外,职业指导和律师一样,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很多事业有成者,当初都是接受职业指导后才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浩繁的职业中选准了自己的位置。在我国,职业指导工作刚刚开展,其重要性尚不为人知。上海市一位领导说,上海的再就业工程是否成熟,要看劳动力市场是否成熟,而劳动力市场是否成熟,要看职业指导工作是否成熟。
职业指导工作是否成熟,我以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指导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要了解各类企业的用工需要,熟悉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而且要了解求职者的各种信息,如心态、技能、特长、原有的职业背景、现有的职业需求等;二是要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如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真诚聆听、沟通互动等技术;三是职业指导要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即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指导工作者拥有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非常重要,这是职业指导的操作方法,是专业化素质。但拥有这些还不够,“知识”和“技术”的水平和效果还取决于工作者的价值观,因为每一个人行为的背后都受其价值观的支配。正如社会学家所说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的灵魂,同样,价值也是职业指导工作者的灵魂。而我们目前的职业指导所缺乏的正是价值这样最基本的东西(本文所说的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说价值体系的形成是职业指导工作成熟的标志。
职业指导也是一项社会工作。所谓社会工作,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案的职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克服心理困难、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助其选择适当职业,也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因此,职业指导工作要臻于完善和成熟,必须遵循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如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乌托邦理想、社会福利观念等对社会工作影响深远,促使社会工作从最初的宗教慈善施舍怜悯式的助人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化的制度性助人。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自我负责、意志胜恶、助人自助,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等成为社会工作深厚的哲学基础。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社会工作者被描述为是被价值注满的人,他们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以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物和服务的控制。
这些根植于西方的强调个人尊严、平等和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人类是可以共享的。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追求,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就职业指导而言,对于改变我们传统的用人体制上那种拯救苍生于水火的救世主心态、制度上那种统包统配的遗风、个体中那种螺丝钉或砖头精神,应该是有不少可以借鉴和吸收的东西。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速度也在加快,中国的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也在逐步构建(参见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就有可遵循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如前所述
[1] [2] [3]
篇3: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价值探析论文
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价值探析论文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严重短缺,且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在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解决措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能消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地方高师院校顺利转型。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改进与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条件。
进入21世纪,世界制造业加速东移,我国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用工需求迅速膨胀。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这一需求受到暂时抑制,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导致此轮大量需求的不再是普通农民工而是技工和高级技工。对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却未能做好充分准备,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得到迅猛发展,但职教师资特别是专业教师却严重短缺;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原因在于我国未能形成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庞大的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渐趋饱和,并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引入地方高师院校参与职业师范教育,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缓解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亟需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
(一)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职教师资严重短缺
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走出低谷,迎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一是办学规模急剧扩大: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89万人,2008年增加到167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68.1万人,每年以29.87%的速度扩张;在校生数从1998的117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6.1倍。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招生人数31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1]。二是职业院校迅猛增加:仅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就从2000年的442所增加到2007年的1109所,平均每4天诞生一所。
与此对应的则是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生师比居高不下。2006年全国中职学校师资缺口为30万。教育部测算,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师资缺口已达40万。可见,近年来职教师资缺口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扩大。中职学校生师比从2000年的16∶1攀升到2006年的23∶1,其中,普通中专超过了31∶1;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6∶1,中职学校生师比平均达到26∶1[2]。而西部省市这一比例更高,如重庆市中职学校2006年生师比达到29.25∶1,四川省2008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为30.58∶1。
(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教师来源得不到基本保障
全国目前仅有8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目标的师范学院(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仅有4所),另有32所普通高校设置了职教师资培养的相关专业或二级学院,这些院校每年培养的职教师资毕业生最多只有6万左右,这些学生中,“最多能有2万人去当老师”[3]。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未能形成完备的培养培训体系,缺乏专门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师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即使是全国现有的8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有的也正在酝酿改名,或者考虑转变培养方向。二是综合性大学对职教师资培养积极性普遍不高,全国32所设有职教师资培养部门的普通高校,能坚持培养职教师资的,现在只有24所。
问题远不止于此。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一直存在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即“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2006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1%,专业课教师为55.9%,实习指导教师为4%;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4%,专业课教师为45.1%,实习指导教师为2.5%。”[4] 即使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也大量存在会教学却不懂职业技术,懂职业技术却不会教学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甚为缺乏。近年来,职业院校新进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他们既不懂教学和技术,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因此,职业院校现有教师普遍需要接受职后培训。
综上所述,仅凭现有机构远远不能承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之重任,必须尽快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否则,势必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二、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方职教发达国家已形成相当完备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其特点是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既有培养培训师资的专门师范院校,又有综合性院校的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职教师资。而我国目前不仅未能形成完备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存在着培养培训机构严重缺乏、体制不完善、机制单一,与高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多渠道培养职教师资,不失为一个战略性举措。
(一)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人口变化的影响,全国基础教育生源已呈下降趋势。普通小学在校生数1980年达到峰值——14627万人,2007年下降至10564万人,降幅为27.8%;普通初中2004年达到峰值——6475万人,2007年降至5720万人,降幅为11.7%[5]。与此相关联,2005~2007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除高中阶段有所增长外,初中和小学阶段均呈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已日渐饱和,即使是高中阶段,其增长率也呈逐年递减状态。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师范院校16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所,部属院校6所,地方高师本科院校114所;办学规模中5001~10000人的有44所,10001~20000人的有79所,20001人以上的有15所[6]。2007年,全国普通师范院校共毕业本专科学生565996人[7]。而当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教师仅为81746人,这意味着80%以上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未能就职于基础教育,其供大于求之严重状况已不言而喻。由此可见,普通师范院校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地方高师院校,已再也不能固守普通师范一隅,必须面向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教师资需求旺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严重不足,正为地方高师院校提供了一个介入的契机。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既可以使自身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又可以拓宽职教师资培养渠道,缓解职教师资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二)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可行性
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教育是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需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当前,职教师资需求巨大,教师来源缺乏有效保障,这正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对职教师资培养理论基础的研究均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高师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已有10多年的历史,各高师院校多已在教师专业化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风格。因此,高师院校对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坚实的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相对于综合型大学也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综合型大学的办学传统更专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和实践经验,因而多数综合型大学内设的职教师资学院,普遍存在着以普教代职教、以理论代实践的非专门化倾向,课程设置老化,专业设置不能与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对接等问题;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传统侧重于教师专业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即便是当下,对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地方高师院校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前些年,国内200多所非师范院校涉足教师教育的尝试遭遇挫折就是明证),这是培养职教师资尤其是中职师资的重要前提。二是综合型大学长于高深理论的探究,热衷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育,普遍不重视应用型专业教育;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师范教育综合化趋势使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纷纷设置非师范专业,已积累了近20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目前,基本上所有地方高师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师范专业和非师范应用型专业均已达到各占一半的比重,为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上述分析表明,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不仅如此,国内一些先知先觉的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已有成功范例。如重庆师范大学于本世纪初涉足职教师资培养,已取得了突出成效,该校与相关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协作推出的“中职教师能力标准”填补了我国职教领域的空白[8]。
三、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价值
(一)补充新生力量,消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方普通高师院校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一支地域分布广阔、总体办学规模巨大的力量。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师范院校188所,其中本科院校140所,部属院校6所,地方属普通高师本科院校136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4所;办学规模中5001~10000人的49所,10001~20000人的85所,20001人以上的22所[9]。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基本上在5000~20000人左右,若取其平均值,136所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平均办学规模为12500人,在校生总数在170万人以上,每年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也分别在42万人以上。假设这些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只需以其办学规模的10%~15%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则每年可招收职教师范生4~6万人,只需4年时间,其办学规模足以和全国现有职业师范教育的规模相当。如果这136所院校目前就在大二或大三在校生中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则只需三五年时间,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师资短缺瓶颈有望得到缓解。
(二)深度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尽管“优先发展教育”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在具体实行中,却很难得到落实。这反映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低位徘徊上。“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要达到4%。”[10] 而这一目标直到目前也未能实现。“我国政府近十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不到0.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即使达到这个目标,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由于“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金必须首先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切割到高等教育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蛋糕将偏小,这也就是“2004年以后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2] 的原因。同时,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优先考虑[13],也不可能挤出经费支持高等教育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职业师范教育的发展仍然会面对资源紧缺的困难。因此,必须深度发掘现有教育资源,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教师资培养,这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拓宽地方高师院校服务面向,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2008年,“我国师范生毕业76.5万人(包括本科毕业生30.3万人,大专毕业生24.3万人,中师毕业生21.9万人),另外还有17.1万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累计达93.6万人。而2008年基础教育学校(即中小学)录用的新教师只有25万人,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14] 可见,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极其严重。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亟需拓宽服务面向,尽快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引入职业师范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地方高师院校顺利转型
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发展轨迹看,师范院校向多科性和综合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国内高师院校无论是部属师范大学还是地方高师院校,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且开始不同程度地向综合化或多科性转型。由于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主要是对应基础教育科目设置的,存在学科结构单一的先天性缺陷,“其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文理基础学科和教育学科,而在文科中,又主要分布在人文学科和教育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应用性学科非常薄弱。”[15] 这是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化或多科性大学转型必须跨越的障碍。如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必然会促使其为这一新的生长点加大投入,调整和改善原有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若如此,将可能极大改善和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为其向多科性和综合化转型并获得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地方高师院校引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战略举措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职业师范教育是一个新领域。普通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焦点在于学术性和师范性,职业师范教育除师范性外,更注重技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培养职教师资应“以立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职教教师专业化教育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主导思想,强化学生企业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职教教学实践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是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不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技能与经验的有机整合;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操作交互运用、紧密结合。”[16]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师院校参与培养职教师资,应根据具体校情采取校内校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结合、交替推进的策略,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2+2培养模式,在校内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推行,学生前2年实施大类专业教育(含通识教育),后2年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教教师专业教育(含实习实训);二是与高职院校合作的3+2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高职院校完成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后2年到高师院校修读本科后续课程和职业教师专业课程(含职教教师教育实习);三是选修和辅修课程模块培养模式,在本校内本科生中推行,即原培养方案必修课程不变,在非师范专业中开设职教教师教育课程选修模块,在师范专业选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块,毕业后学生可以基本胜任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四是职后继续教育模式,通过校地合作平台,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合作,对本地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三)加强职业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对而言,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理科和教育学科,其师资多长于专业理论教学,应用型学科及实践教学是其短板,且“双师型”教师短缺,为此,地方高师院校应着眼于改变现有师资能力结构,建设一支满足职教师资培养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其师资来源:一是从学校现有应用型专业中,精选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组建基本的职业师范教育师资队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职业资格认证等举措,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从工科类重点院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四是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中聘请兼职教师。
(四)改进和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条件
地方高师院校应按职业和行业需要增添和配置相关设备设施,并建立相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此外,还应与区域内相关企业构建利益共同体,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既为职业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提供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职教师资必备的职业能力,切实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本校从事职业师范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实际生产流程锻炼的机会,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良好平台。
★ 社会工作年限证明
★ 社会工作评估方案
★ 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把社会工作的价值引入职业指导工作(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