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狗和我和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有关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
(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二:
【试题】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2.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①倦鸟:倦于飞行的归鸟。陶渊明《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
②扑头:迎面扑上来。
③鬓华:两鬓的白发。
“瘦马”句:诗人骑着瘦马浪迹天涯。
“倦鸟”句:倦鸟知返,带着离愁鸣叫,盘旋于数家村舍之上。
【译文】瘦马驮着一个诗囊漫游天涯,疲倦的飞鸟发出哀鸣,荒郊路上零零落落有几处人家。银色的柳絮迎面扑来,粘到头上,与人频增多少白发。
【作者简介】
乔吉,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别号惺惺道人。元太原路阳曲人。生于元世祖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卒于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流寓杭州,一生穷愁潦倒,寄情诗曲水酒,过着“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世情别,故交绝,牀头金尽谁行借?今日又逢冬至节,酒何处赊?梅何处折”的清贫困顿生活。关于乔吉之生平,史籍无详细记载,仅据元代戏曲史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乔吉“美容仪,能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居杭州太乙宫前。有《梧叶儿》、《题西湖》百篇,名公为之序。……江湖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从此段史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乔吉是一个相貌俊美,长于词曲,为人清高认真,使人敬而远之的落魄文人。一生贫寒,无法回到原籍,流落于杭州,聊居道观太乙宫附近。他的散曲作品很多,达百余篇,并请当时有名望的人为之作序。然而,惨淡江湖40多年,总想着把这些作品刊印成册,流行于世,却无人资助,终未能如愿。终于在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65岁时,油尽灯熄,客死他乡。
【赏析】
此曲乃金陵道中抒怀之作,抒发了孤寂苦阔和年华易逝的感慨。触景伤情,情融景中。似浅实深,平淡中见奇崛。精巧的构思,精练的'笔墨,描绘出穷愁的漫游诗人在暮春时节羁旅中的忧思和哀愁。物我通感,又是这首小令写景抒怀的显著特色。
《金陵道中》开头两句巧妙地化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创造的意象,“瘦马驮诗天一涯”指作者自己,“倦鸟呼愁村数家”是景物。由我及物,物也有了倦意和愁感。
“扑头飞柳花”是物,“与人添鬓华”是我,由物及我,使我也因此青春迟暮,添了白发,借空间形象化时间意象,使情和景对立,伤春叹老。正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境相同。题目明示“金陵道中”似把作者之倦态愁意与六朝古城的历史沧桑关联起来,原非一般羁旅客况之作了。
作者从萍踪逆旅的主题,引申到时光易逝的感叹上:“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青春不再,满头青丝,变成如霜白发。柳花无意,诗人有情,无限感慨蕴于诗底。小令仅有四句,却有两层意思,又层层进递,气脉相连,耐人咀嚼,促人憬悟。
篇2: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原文翻译与赏析
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译文】
瘦马驮着一个诗囊漫游天涯,疲倦的飞鸟发出哀鸣,荒郊路上零零落落有几处人家。银色的柳絮迎面扑来,粘到头上,与人频增多少白发。
【赏析一】
“瘦马驮诗天一涯”是我,“倦鸟呼愁村数家”是物。由我及物,使物也有倦意和愁感,着笔于空间对比,反衬了诗人浪迹天涯,情与景统一;“扑头飞柳花”是物,“与人添鬓华”是我,由物及我,使我也因此青春迟暮,添了白发,借空间形象化时间意象,使情和景对立,伤春叹老。
正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境相同。题目明示“金陵道中”似把作者之倦态愁意与六朝古城的历史沧桑关联起来,原非一般羁旅客况之作了。
【赏析二】此曲乃金陵道中抒怀之作,抒发了孤寂苦阔和年华易逝的.感慨。触景伤情,情融景中。似浅实深,平淡中见奇崛。
【赏析三】
精巧的构思,精练的笔墨,描绘出穷愁的漫游诗人在暮春时节羁旅中的忧思和哀愁。物我通感,又是这首小令写景抒怀的显著特色。
篇3:凭栏人金陵道中翻译赏析
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注解]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天一涯:天一方。
鬓华:花白头发。
[译文]
瘦马驮着一个诗囊漫游天涯,疲倦的飞鸟发出哀鸣,荒郊路上零零落落有几处人家。银色的柳絮迎面扑来,粘到头上,与人频增多少白发。
赏析:
此曲乃金陵道中抒怀之作,抒发了孤寂苦阔和年华易逝的感慨。触景伤情,情融景中。似浅实深,平淡中见奇崛。
精巧的构思,精练的笔墨,描绘出穷愁的漫游诗人在暮春时节羁旅中的'忧思和哀愁。物我通感,又是这首小令写景抒怀的显著特色。“瘦马驮诗天一涯”是我,“倦鸟呼愁村数家”是物。由我及物,使物也有倦意和愁感,着笔于空间对比,反衬了诗人浪迹天涯,情与景统一;“扑头飞柳花”是物,“与人添鬓华”是我,由物及我,使我也因此青春迟暮,添了白发,借空间形象化时间意象,使情和景对立,伤春叹老。正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境相同。题目明示“金陵道中”似把作者之倦态愁意与六朝古城的历史沧桑关联起来,原非一般羁旅客况之作了。
篇4:凭栏人,凭栏人乔吉,凭栏人的意思,凭栏人赏析
凭栏人,凭栏人乔吉,凭栏人的意思,凭栏人赏析 -诗词大全
凭栏人作者:乔吉 朝代:元 体裁:散曲 瘦马驮诗天一涯,
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
与人添鬓华。
篇5:《凭阑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
篇6:《吴松道中》阅读答案和翻译及赏析
《吴松道中二首》阅读答案和翻译及赏析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篇7:金陵道中诗词阅读答案的内容
金陵道中诗词阅读答案的内容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
篇8:《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东阳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岸崩适客路,未落见人家。
野碓②喧豢零,山桥挑浅沙。
前村鸟桕熟,疑似早梅花。
【注】东阳:今浙江金华一带。碓(duì):水碓,利用水利捣米的器具。
(1)简析颈联“喧”“枕”的炼字技巧。(3分)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作者主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3)简析全诗主要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喧?为使动使全句造语奇特以声衬静描写环境。 枕?采用拟人的手法使山桥更富情味。两个字一动一 静表现出村落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2、借景抒情,全诗景物呈现闲适的.野趣,表现作者对朴素村野生活的喜爱。或隐含作者向往追求淡泊悠闲的隐居生活。
3、全诗淡笔素描入诗之景物呈现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隐含作者对朴素村野生活的愉悦之情。或隐含作者向往追求淡泊悠闲的隐居生活的情怀。
赏析
这是黄镇成游历浙江东阳时写的一首诗,一方面,作者用心观察途中美景,以轻快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如诗如画的山中景色,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山谷有淡淡云烟,待穿过林子,日已西斜,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这时已是秋天,树叶渐少,才看到前面人家,水碓(dui)在转,溪沙上有一条木桥,再往前走,就看到乌桕,看上去就好像梅花一样。
作者的这首诗,描写的山景,似乎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差不多,先林后村,过后是花,这野碓,山桥,更显出与世隔绝之境。
黄镇成一生不追逐名利,隐居不仕,好游山水,此诗的意境,淡泊而悠闲,这正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而“早梅花”一句,作者以梅花自比,独显其傲骨。
篇9:《临平道中》翻译和阅读答案
《临平道中》翻译和阅读答案
道 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
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①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 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③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④藕花:荷花。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1)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3)第三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下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弄,动词,摆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腻地描写了蒲草随风摆动的美妙姿态,突出表现了蒲草轻柔的体态。 [3分。“拟人”,1分;“随风摆动”,1分;“轻柔体态”,1分。]
(2)本诗描写了蒲草在风中轻柔摆动,蜻蜓在蒲叶上时停时去,荷花开满水面的夏日江南水乡秀丽清新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分。景物及其特点,各1分;情感,2分。]
(3)①结构上,点题,承接上文,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同、地点、位置,同时也为结尾句的写景做了交代和铺垫,照应前后。(3分)
②表面写“路”,却巧妙地暗写出行在“五月临平山下路”上的诗人。(1分)(酌情给分)
(4)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季临平道中所见到的清丽动人的美好景象,(2分)抒发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 道潜 (1043-?),俗姓何,字参寥,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到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诗的大意说: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赏析】 道潜,北宋时期著名诗僧。这首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夏季临平山下的优美风景。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 金陵新亭翻译赏析
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