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中述》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4-11-05 03:36:59 作者:tin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in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欧阳修《中述》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欧阳修《中述》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中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中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中述

欧阳修

①君子所求于人者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孔子罪宰予曰:“于予与何诛①!”罪冉求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于圣人,若当绝也,及为科③以列其门弟子,取者不过数人,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则取之,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孔子岂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簿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门弟子三千人,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问其余,则未为好学者。闵损、原宪、曾子之徒不与焉;冉求、宰子之得罪又如此。孔子岂不乐道人之善哉?辨是与非无所苟也。所求于人者薄,所以取人者犀。 ②盖辨是与非者无所苟,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则士之难全者众矣;恶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称好学,则好学者若是而止矣,恶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则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处者易。明道如此,则吾之与人其所由可知矣。

③故薄于责人,而非匿其过,不苟于论人,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本乎中④而已。

【注】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③为科:评定等级。④中:指中庸。

1.从第①段看,宰予的“是与非”是指。(2分)

2.对“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B.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C.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D.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3.对第①段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门见山地提出君子评判人和事的具体态度和方法。

B.孔子评判弟子与管仲的典型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画线句借助反问句,排除了对孔子做法误解的可能。

D.运用并列式结构,使本段的论证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4.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2分)

5.简述“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在孔子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是:擅长辞令的长处;非:白天睡觉的`缺点。(每个点1分)

2.C

3.D

4.内容上看,是对上文论述内容的补充;形式上看,使论证更加严密。(每个点1分)

5.文中的“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是指圣人评判人事的态度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庸的基础之上的。(1分)孔子虽然批评宰予和冉求,但仍然取其“善”,不因其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1分)这种不偏不倚评判符合中庸思想。(1分)

【参考译文】

君子要求别人的东西很少,但分辨是非时却一点不马虎。孔子指责宰予时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能批评他什么呢?”指责冉有又说:“你们敲着鼓去攻击他就行了。”这两个人得罪了圣人,孔子好像和他们决裂了,等到评定学生等级时,挑选的不过几个人,因为宰予善长辞令而被他选中,冉有善长政事也被选中,并不因为他们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长处。难道这是孔子讨好他喜欢的人吗?只不过是由于对别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绩造福于天下,但孔子却轻视他。有三千名学生,只表扬颜回好学,问到其他人,他就说,没听说谁是好学的。闵损、原宪、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学之列。冉求、宰予又这样得罪了孔子,难道孔子不喜欢谈论别人的长处吗?只不过分辨是非一点不马虎,要求别人的很少,别人向他学习的却很多。

分辨是非不马虎可以阐明圣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这样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类,那么就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哪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呢?假如对管仲不去批评,那么从政的人只要做到这种地步就会停止,七十子都被称赞好学,那么好学的人只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就会停下来,怎么能解释圣人之道呢?这样选取人的长处,我自己可以学习的就会很多,人们处世就会容易。像这样明白道理,那么我和别人运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说对别人要求少,并非掩盖他的过失,谈论别人不马虎,才可以要求他全面。圣人之道,建立在中庸的基础上。《春秋》的大义难道比这还容易吗?

篇2:欧阳修《渔家傲》阅读答案+翻译

欧阳修《渔家傲》阅读答案+翻译

欧阳修的《渔家傲》以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的景象,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晌,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1.词中所写的采莲姑娘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2分)

2.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4分)

3.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乐的情景,请选择其中一两个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词中所写的采莲姑娘具有活泼、大胆的特点。(一点1分)

2.“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1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浆而在沙滩上搁浅了,(2分)用“惊起”二字写从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3分)既表现了“醉”字,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

3.“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 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这个“旋”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节奏快速的行动,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莲舟”句写荷叶作杯。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用针刺破叶心凹处,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女儿行乐图!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人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醉倚绿阴眠一饷”句,笔锋一转,由热闹转为静谧。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 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注释】

①逡巡:顷刻。②旋:随即。当:代替。③]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④清厮酿:清香之气混成一片。⑤花腮: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颊的花容。⑥一饷:片刻。⑦搁:搁浅。

【参考译文】

花底忽然听到敲击船桨的声音,女伴顷刻就要来相见。随即用荷叶作酒盏。荷香弥漫,碧水微波,轻舟荡漾在其间,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也漾起了红色波浪。

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女伴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等到酒醒一看,吃惊地发现船已在沙滩上搁浅了。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积极推动宋代古文运动,其《六一诗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话。

篇3:浣溪沙翻译欧阳修-浣溪沙阅读答案欧阳修

浣溪沙翻译欧阳修-浣溪沙阅读答案欧阳修

浣溪沙翻译欧阳修_浣溪沙阅读答案欧阳修,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

作者: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字词解释:

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翻译: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

浣溪沙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答案:

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4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浣溪沙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也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篇4: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欧阳修《秋怀》阅读答案+翻译

这首诗《秋怀》既抒发了作者欧阳修热爱生活,也抒发欧阳修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那么关于欧阳修的秋怀阅读答案以及翻译是怎样呢?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2)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译文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

⑴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⑵节物:节令风物。

⑶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⑷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⑸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⑹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篇5: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畅。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乐其乐。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他们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二: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停数日,辞去。 C。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______.

13.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政绩卓著之乐。

2.①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②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3.B 4。A 5。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以文章记述这件事的,就是太守。 6.C

7.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鸟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不自知。

人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

从太守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8.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9.A.① B。② 10。禽鸟 太守 11。醉能同其乐

12.时间极短 俄而,既而,未几

13.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 、“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 , 。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4、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5、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6、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

8、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 , , 。 , , 。

9、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 , , , ,

, , 。

10、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 , 。 , ; , , 。

11、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是: , , ,, , , 。

12、宴饮之时,太守的表现是: , , 。

1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1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 , , , ,山间只四时也”,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1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16、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的千古名句。

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欧阳修)

1. 环滁皆山也

2.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4. 醉翁之意不在酒。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0.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5.树木阴翳,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6.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篇6: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此词描绘了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轩槛:长廊的栏杆。

③芰:指菱。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试题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3)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分)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阅读答案

(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4分。答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3分。“喜爱”,1分;“悠然闲适”,1分“超凡脱俗”,1分。意思对即可。]

(3)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4)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 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 “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篇7:欧阳修《别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别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别滁

(宋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①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答: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②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二:问题及答案

3、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5分)

4、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3.(5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4. (6分)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注释

①别 滁 :欧阳修 于1045年8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诗是他离开滁州时所写的

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译文

鲜花盛开柳树明媚的时节,(百姓)为我酌酒饯行,我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

赏析: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非常感人。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篇8: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畅。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乐其乐。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他们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二: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停数日,辞去。 C。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______.

13.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政绩卓著之乐。

2.①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②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3.B 4。A 5。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以文章记述这件事的,就是太守。 6.C

7.太守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鸟乐:自然条件优越而鸟不自知。

人乐:不仅知道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还能娱情山水。

从太守乐:既有娱情山水之乐,同时还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8.点明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9.A.① B。② 10。禽鸟 太守 11。醉能同其乐

12.时间极短 俄而,既而,未几

13.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欧阳修的阅读及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苦读原文翻译

《春愁》阅读答案及翻译

《学弈》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欧阳修

欧阳修《中述》阅读答案及翻译(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欧阳修《中述》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