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aikai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围笆。寺无僧狐狸样瓦①,官无事鸟鼠当街,白水黄沙,倚遍栏杆,数尽乌鸦。
[注]①样瓦,弄瓦。
1.这首曲子描绘了怎样一幅象征性的画面?请简要地概括其特点。
2.曲子为什么开篇劈头就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这支曲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是一幅荒凉残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画面。
2.梅花是美的象征,同曲中所描绘的荒疏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劈头就问为何“不种梅花”,表明诗人对眼前的丑恶现实的惊愕与愤怒,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绝望。
另版本
折桂令·荆溪即事①
乔 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②,官无事乌鼠③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①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②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③乌鼠:乌鸦和老鼠。
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圈成了篱笆。这三句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苦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4分)(1)设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2)托物言志。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和追求。
(3)比喻。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形象生动地揭示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4)对偶。“庙不灵”对“官无事”,“ 狐狸”对“ 乌鼠”,“ 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答其中两点即可)
注释:
①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
②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③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④圈笆:圈起的篱笆。
⑤样瓦:戏耍瓦块。
⑥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荆溪即事》以写荆溪岸边荒芜的景象来抨击元代社会的黑暗,从古到今住在荆溪的人们就有种梅的习惯,可是当作者来到此地时却看不到一片梅花。他询问荆溪的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作者视野所及,到处是破败不堪,荒凉贫穷的景象:枯树支撑着院门,野草环绕着溪岸,生计无法解决,何谈去种梅花。这支曲子托物寄志,把描写荆溪两岸的荒凉同揭露当时的黑暗吏治交织在一起,“官无事乌鼠当衙”即是有力的一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篇2: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诗词大全
折桂令作者:乔吉 朝代:元 体裁:散曲 罗浮梦里真仙,
双锁螺鬟,九晕珠钿。
晴柳纤柔,春葱细腻,秋藕匀圆。
酒盏儿里央及出些腼腆,
画帧儿上唤下来的婵娟。
试问尊前,月落参横,今夕何年?
篇3: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诗词大全
折桂令作者:乔吉 朝代:元 体裁:散曲 崔徽休写丹青,
雨弱云娇,水秀山明。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水洒不着春妆整整,
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浅醉微醒,谁伴云屏?
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篇4: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诗词大全
折桂令作者:乔吉 朝代:元 体裁:散曲 黄四娘沽酒当垆,
一片青旗,一曲骊珠。
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
无半点闲愁去处,
问三生醉梦何如?
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篇5: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折桂令,折桂令乔吉,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诗词大全
折桂令作者:乔吉 朝代:元 体裁:散曲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
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
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
得受用遮莫害死,
果诚实有甚推辞?
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
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篇6:乔吉《折桂令寄远》翻译赏析
乔吉《折桂令寄远》翻译赏析
折桂令.寄远
乔吉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注解]
⑴怎生:为什么。
⑵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
⑶香褪腰肢:腰肢瘦了。
⑷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
⑸遮莫:即使。
(6)云雨期:喻男女欢会之期。南柯:喻虚幻梦境。
(7)破镜分钗:喻夫妻分离。分钗,言唐明皇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壁擘黄金合分钿。”
(8)双蛾:两条蛾眉。
(9)秋波:喻美女的眼睛,言其象秋水一样的明亮澄澈。
(10)台候:犹言贵体。台,旧时书信,常用来对人的尊称。如台甫、台端之类。
[译文]
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赏析: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篇7:乔吉《天净沙·即事》翻译赏析
乔吉《天净沙·即事》翻译赏析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注解]
即事:作者以此题共写曲四首,此为第四首。
真真:暗用杜荀鹤《松窗杂记》故事:唐进十赵颜得到一位美人图,画家说画上美人各真真,为神女,只要呼其名,一百天就会应声,并可复活。后以“真真”代指美女。
风风韵韵:指美女富于风韵。
停停当当:指完美妥帖,恰到好处。
[译文]
一只只黄莺一只只春燕一派大好阳春,一朵朵红花一条条绿柳实实在在迷人。行为举止一言一事都富有风韵,娇嫩多情。真是体态完美卓绝非凡的佳人。
赏析:
作者以《天净沙·即事》为题共写小令四首,此为第四首。此曲系叠字小曲,二十八字全都用叠字,真可谓妙语天成,自然通俗,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写出久别重逢后喜悦的心情,也写出了心上人的娇柔可爱。前四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婆娑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赞美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富于韵致,又是那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端端正正。全曲音韵和谐,语带双关,言简意丰,极具特色。
篇8:《折桂令九日》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折桂令九日》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元]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这首曲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作用。(4分)
(3)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4)“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4分)
(5)、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
(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4分)
试题答案:
(1)①对官场的厌倦之情。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对生命衰老的悲伤之情。(三点,一点1分。只引用不概括,不得分)
(2)①“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写的是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②通过写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或后面的“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或前后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此时孤寂而思家的感情。 【指出写了什么内容1分(能答出“繁华热闹”意思即可。如果只解释诗句字面意思,没有指出是什么生活场景,不得分)。手法(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1分;结合曲的内容分析2分。此答案只是就“对比(反衬)”这手法进行分析,若答“以乐景衬哀情”或“虚实结合”,分析有所不同】
(3)(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分)
(4)(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或:对比,反衬)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5)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倦客思家”。原因:①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②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④人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语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
(6)这三句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1分,抒发情感2分)
二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也有“曲眼”,这首曲子的“曲眼”是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曲眼:“思”。一个“思”字贯串全曲,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2)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③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④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⑥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译文]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赏析】
《折桂令·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 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显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 折桂令译文
★ 郊行即事阅读答案
★ 四字令阅读答案
★ 强项令阅读答案
★ 《溪居》阅读答案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