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面包超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一个城市经理的产品操作全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一个城市经理的产品操作全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一个城市经理的产品操作全过程
200X年X月,我受M市食品行业的一家民营老总的再三邀请,聘我为M市的城市经理,针对该企业的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将M市的市场重新调整,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建立该企业的样板市场,为公司树立一个窗口,
企业状态
企业构建:
1.企业的出生:该企业是在组建成立的,老板S总是从事通讯、建筑行业起家的,由于对自己所处的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很看好,一直想找一个好的项目,为自己的转行寻求一个切入点。
2.产品的由来: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S总发现食品行业的前景很远大,在看到可口可乐以及M市当地的一些知名食品行业的发展都非常的好,在和家人和朋友的商量下,没有对该项目进行科学的、细致的论证、分析的情况下,只是和公司以前的员工、管理者做了一个初步的沟通后,当然也许还做了一些其他方式的论证,总之,是在对该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许多方面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投入巨资购买土地,修建厂房、购买设备、原材料,以及生产方面的相关人员的招聘。
3.在没有经过可行性的分析、市场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的将产品上市。
产品:
1.产品的品质:在许多的工作比较忙、乱的前提下,并且产品品质问题没有得到企业上下的重视,虽然引进了食品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上市的产品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口感、质量随时都是摆在企业各个部门和各级员工中的问题,最终销售不佳,也将原因怪在质量上面等。
2.产品的质量:也既是上面提到的,没有引起相关管理层的重视,在产品上市前期,经常从市场上面反映出,产品的口感、质量等多个产品方面的原因,导致,做的好的市场因为产品质量的原因出现大面积的滑坡现象,而做的不好的市场,有紧盯住质量问题不放,
管理、思路、理念:
1.管理思路的不明确:也既是在对各个方面的人与事都不明白的情况下,产品的盲目推出,缺乏可行性的市场调查,再加上缺乏快速消费品行业类专业的销售管理和销售人员;企业的产品推广思路;管理思路等出现严重的偏差和与该行业背道而驰的局面出现。
2.产品的定位:在完全没有对产品的消费群体、消费渠道、目标城市等做出一个定位前,就将产品迅速的上市。使公司的销售队伍在市场上如一盘散沙,没有核心的定位,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操作。
3.营销队伍的混乱:在产品上市的时候,没有想过招聘相关的营销管理人员,而是将企业的负责生产的技术人员来负责销售工作,任命为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生产、销售,对于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从来没有接触到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直接从事的就是销售的最高层管理者,那么他的思路就将决定企业的生与死,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是太果断了。在这种模式的操作下,对于销售队伍的组建,同样也会出现一样的错误,不同销售的管理者领导一个同样不同快消品行业的销售人员来负责企业最核心的销售工作,那么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可想而知……………
4.企业管理、思路的混乱:没有目标的管理者只会带出没有冲劲的队伍。企业的目标、理念完全空白的情况下,连老板、管理者都不明白该做什么,那么何况员工呢??每月的销售会议,老板、营销副总只知道埋怨销售人员业绩怎么、怎么样的底,市场几月没有回款,一味的只看业绩,而销售人员呢??一味的讲我的工资怎么样的底、差旅费怎样的不及时报销。最终呢??业绩没有起来,而工资也没有涨,当然差旅费也没有按时报帐,问题依旧是问题,业绩依旧没有涨。
5.不明白推广是什么:没有该行业的人士在企业从事重要的岗位,对于产品的推广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也许,试吃、品尝、杀价就叫推广、我多做些品尝、杀价的活动,产品就可以起量。忽略了真正的品牌和产品的推广在于对产品的本身买点的综合性推广,不是做某一个试吃活动就行了。
6.资金的盲目性:该投入的资金不投入,不该投入的资金却大的投入,对资金的投入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呆帐、死帐特别多。
篇2:一个产品经理对产品经理的解读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这些你问题你是否有过疑问,过程中,你又是怎样做的,下面是一位著名产品经理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问:你认为PM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非技术出身的人,在他为期三个月的产品实习中最值得学习的技能是什么?
答:在理解PM的目的和目标方面,我推荐阅读Horowitz的作品“Good Product Managers,Bad Product Managers”。
至于技能,我推荐先从产品设计层面开始培养(产出原型的能力),然后是产品的技术层面(对自己说的一定要清楚;能估计任务的时间开销并考虑到细节)。
一个关于此的很有效的启发式思考是,想象一个产品团队中仅有两人:你和一个开发。你会怎样努力搞定它?不论你是否是在初创企业工作,这个思考测试可以帮助你甄选出那些你会感兴趣并想要培养的基础技能。另一个方法是,想象一个由你、五个开发、一枚设计和一个测试组成的团队。你现在又将如何努力?沟通、组织、GTD(Getting Things Done)、优秀的项目管理将极大相关。
一些值得学习的设计技能,如线框图(Visio、Balsamiq工具使用)、基础UX规则和设计(高分辨率原型;用户流概念)、图形设计(PSAI)、可能需要学习JavaScript(AJAXjQuery比较重要)等。
此外,如果你想找一些人生适用的原则,你可以看看Dalio的“Principles”,他在这方面的思考比较深。再推荐一本Peter Bevelin的“Seeking Wisdom”。
问:一个PM实习生或新晋PM应该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
答:领域内:在最初的几周里,试着找到一个可以让你在实习期内学到的课程看到实效的项目做。一定要有执行力。
技能:每个产品管理的机会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基本都少不了设计(信息架构、UX、图形设计)、开发(细节导向、开发协作等)、项目管理(任务分配及优先排序等)几部分。在你离开实习岗位之前一定要学会这些技能。
我个人认为你需要好好评估下自己真正喜欢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对于自己不能完全投入的工作,要保持专注和自律会很难。
问:对于一款成功的产品你有什么心理模型或标准吗?
答:关于商业层面,有很多讲KPI的书。自己一定要去熟悉那些概念。一定要清楚,某些产品或产品功能是如何让企业整体成功的。多问自己:如果这个产品火了,会怎么样?搞清楚自己做的产品或功能是不是个试验品或增强改进,也很重要,它会左右你评估产品成功的价值。
从产品层面出发去评估一款产品的技术质量。你一定要保证用户流健康,保证设计中没有会导致非预期结果的漏洞。当然,你产品的技术质量也取决于你的技术团队和工程项目经理。一些如回归测试、测试驱动设计、正常运行时间、开发测试上线流程……的技术术语也要熟悉。
问:你衡量自己的成功的度量是什么?哪个度量最重要?为什么?
答:1,产品:我是否有效地平衡了股东、顾客和员工的利益?我是否能画出展示执行团队或顾客前景的路标?我能取得团队意见一致还是要经过其他周折?我能高质量地准时上线产品吗?
2,领导力:我能够激励团队吗?我能为团队指明正确的方向吗?我能为他们快速有效地排除障碍吗?
另外三点我觉得在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是:
1、注意与你共事的人的素质。这就是我为什么加入Palantir的同时又投资了校友产品,包括ClearSlide。我的伙伴们都很棒,我很肯定未来我们会做出些很非凡的事。在一个好的企业里,奋斗的路途不会显得特别遥远。
2、关注你能做出的个人贡献。你在培养哪些能力?比如,作为非纯技术出身的PM,对市场营销和分发渠道的见地便很有价值。
3、要有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个人自述跟别人讲,并将其内在化。你要能把它讲述成一个紧凑的故事。你未来要追求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应该与你做过的事契合。对于那些能让你学到新东西的机会一定要保持敏感。
就我个人来讲,我会持续思考一些短中期的事。我从3-5年的跨度来看待分析事物。我觉得超过这个跨度便很难做计划了,生活本来就是数不清的紧急事件的连续。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有成为Amazon的VP这样的人生目标。这也许对他们有效,但我认为人生中有太多意外,对于那些我现在不能预见的可能,我欣然接受。
我觉得当你投入到你的日常工作中,你会想最好别出什么乱子。我不是个赞许搁置人生计划的人,因为它老是让你因一些当下需要做的事而耽搁了你真正要做的事。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请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问:我有一些朋友对于衡量幸福和满足有些困惑,他们认为幸福与满足会扼杀自己的抱负。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吗,特别是在你刚刚提到的享受每日工作的情境下?
答:幸福和满足真的就不与个人抱负相容吗?我认为大家经常把满足跟幸福的贬义解释--自满混淆了。自满会让人生停滞,产生不满足。简单说,抱负是要完成某件事的强烈愿望,是一种跟想解决或回答问题相同的精神状态。
也有一些我们公认的很有野心的企业,他们都有一种快乐玩耍的心态。我认为硅谷里某些最成功的企业便是这种文化的优秀例证。Facebook和 Palantir都是。从这些例子中去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幸福和抱负并不冲突。我喜欢目标导向的工作氛围,尽管它很难,但我自信最终都能将他们实现。
当我与一些业内老前辈和成功的业内人士聊天时,我注意到一件事,他们都很好的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企业家通常会有两种努力工作的方式:
可持续的高强度工作;
不可持续的高强度工作;
你也许可以数月甚至数年保持在不可持续类高强度工作状态。但我需要提醒他注意这样做对他人生的影响,那看起来就像过着屎一般的生活。所以我鼓励大家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工作状态。记住,人生(创业、成功等)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我对此的看法也许跟众多硅谷精英不同,因为我做过很多旅行,见过很多硅谷泡沫之外的其他生活方式。
问:我经常被建议说在做PM之前应该先去做几年技术,因为在做完PM后就很难跳回去做技术(编程、设计等)了。你怎么看这个建议?刚毕业就去做PM好,还是先做其他工作再转作PM?
答:PM有很多种。小公司里,PM也需要能参与产品创造。大公司中,却不一定。但一般,你懂的技术越多越好(当你面对那些想成为PM的MBA时就有优势了)。如果你一毕业就想去做PM,你就应该想想如何将自己差异化。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产品经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创造属于自己的蓝图!
[一个产品经理对产品经理的解读]
篇3: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业轨迹[2]
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业轨迹[2]
]4、调整市场,发挥产品优势,有所斩获,
短暂休息和调整以后,我进入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和之前服务过的公司不同,这是一家有所积淀,规则明确,希望找到机会二次提升的企业。正因此,它需要一位对企业品牌建设有实践经验,同时能够具体操作的人才。毫不谦虚的说,我就是这个位置最适合的人选。但是因为规则明确,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品牌建设部负责人的选择很严格,学历要求是大学以上,很明显,这一点我不符合要求。不过,我未来的顶头上司明白,制定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希望从客观上提高效率,所以,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我的能力和经验,放弃了对学历的要求。从此以后,我的履历表上学历一栏,都是填写“社会大学”。言归正传,我这次工作调整,区域方面从苏州到上海,行业从互联网转至房地产,似乎变化挺大。但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得到了最重要的价值体现:独立筹建部门,整合资源,分头出击,实践自己丰富的企业品牌运营思路。事实上,通过短短1年的操作,我把公司品牌提升所必备的各个环节都搭建起来了,而且在重要方向上明确了发展思路。虽说做的是品牌建设工作,实际上,我已经把用户分析和目标受众定位等产品设计思路融入进去:在策划公司网站时,我分析了网站访问群体的不同,提出了首页双入口的'设计思路;通过运营客户俱乐部,我把从前资料全无的客户关系重新建立起来;最牛逼的是我策划主编杂志的过程:一份企业自办媒体,如何兼顾提升业内美誉度,展现企业品牌优势和服务理念,从而促进开发商关注,强化业主和准业主的归属感并挖掘购买需求,最后,还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一堆目标摆在面前。我剑走偏锋,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将杂志定位于人文类地产杂志,以差异化和文化品味取胜,
最终,杂志问世,将上述目标逐一实现,叫好声一片,很有成就感啊。打住,打住。这已经超出职业轨迹分析的界限,开始自我陶醉了。好吧,接着谈我的下一份工作。
5、市场再调整,产品升级,锁住定位不放松。
,我离开上海,回到昆明。说“回到”昆明其实并不准确,我是云南人没错,但对昆明没有任何印象,从前,它只是回家的一个中转站而已。现在,因为有爱人在昆明,一切都不同了。经过慎重考虑,我离开上海来到昆明,和爱人在一起幸福生活。不久,我进担任总裁助理,直到最近离开。在近3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感慨很多,有努力,有困惑,有激动,有失落,有精彩,有无奈……作为一名恪守职业道德的经理人,我现在并不适合对进行公开评论。(此处删去250字,针对公司某些项目的点评在这里和这里。)不过,从职业轨迹的角度来说,这段经历对我非常重要,正是在这个平台之上,我对互联网的理解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从前我心中面目模糊的用户逐渐清晰起来,针对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设计理念已经深入我心……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确了以互联网产品设计、运营为主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至此,我的职业轨迹基本梳理了一遍。总的来说,该同学走了不少弯路,也做了不少无用功,不过,人还是慢慢成长起来了嘛,如果仅仅以薪酬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成本也许高了点,不过,凡事要高瞻远瞩,不能总盯着钱不放,为人民币服务是起码的嘛。昆明没有互联网不打紧,企业给不了高薪也不打紧,可以考虑自主创业噻,温总理不是说了嘛,以创业带动就业,好思路,我这就下线,该干嘛干嘛去。
篇4:成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必读的书籍
成为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必读的书籍
1《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chasm)
[美] 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 / 赵娅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9-1
如果说要有一本书既能运用于传统行业,又对互联网行业有所启示,还能真正地运用方法论获得成功,我首推看这本书。《跨越鸿沟》是我从事产品经理以来经常阅读的一本书。全书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细细阐述了在产品的每个阶段会遇到的机会和风险,跳板和鸿沟。
为什么要提及这些问题呢?因为对于市场人员,甚至是产品经理来说,了解用户是第一要务,也是非常难的事情。假想一下你无法通过产品接触到用户群,你甚至不知道他们心里真正在想什么,这是多么可怕?
在历史上又太多的产品无法跨越鸿沟,走到下一个生命周期,而杰佛里·摩尔用自己的经验,搭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许多从业人员获得启发。通俗地说,他在做一件好人才做的事情:站在大坑边上,提醒每个经过的人,不要掉进坑里。信任他的人可能因此成功,不相信他的人,大部分都在坑里。
2《大教堂与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美)Eric S. Raymond / 卫剑钒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4-5
互联网从业人员不了解“开源”和“软件工程”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想要了解这两点,不如从这本书开始。薄薄的书本只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我相信你还会回头再看一遍。
本书主要讨论两种不同的自由软件开发模式︰
大教堂模式(The Cathedral model)︰原始码在本模式是公开的,但软件的每个版本开发过程是由一个专属的团队所控管。
市集模式(The Bazaar model)︰原始码在本模式也是公开的,不过却是放在因特网上供人检视及开发。
软件开发模式或许太枯燥,但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其实讲了另一件事情:如何利用开放的力量把一件事情做好。例如最经典的维基百科和Linux其实是市集模式的最佳代表。如何把一群互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把这部分力量聚合起来,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回想前面谈的关于社群的一系列介绍,这本书给出了一种可执行的模式。这种模式真正让人意识到了社群的力量。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些共享且有价值的东西,是非常值得琢磨的故事。
3《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
[美] 埃里克·莱斯 / 吴彤 / 中信出版社 / 2012-8
创业是一件听起来非常酷,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资金首先是难题;其次是人才;最后是商业模式。其实最奇怪的是,整个创业流程中竟然没有一个团队提到了“用户”或者是“用户价值”这样的说法。埃里克在《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中想要告诉这群充满创业理想,希望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的人们,不要进入这样一种创业的误区。
这套“精益创业”的理论中涵盖了创业前期、创业初期和创业转型期等整个过程,他提倡的方法论为互联网创业者们带来了一套可以践行的理论框架,也为投资者如何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投资回报,选择一个优秀的团队提供了一种思路。
4《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美]斯隆 / 刘昕 / 华夏出版社 / 2014-1
任何对于管理感兴趣的人,都至少应该知道这样两个人物:德鲁克和斯隆。斯隆在通用汽车的日子展示了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有素质,他的经历让人时常回味许久。如果说德鲁克的一系列著作略显温和,斯隆则显得更专业化和强硬,他所提倡的一系列准则,都非常震撼而实用。
5《免费》(Free)
[美] 克里斯·安德森 / 蒋旭峰、冯斌、璩静 / 中信出版社 / 2009-9
信不信由你,克里斯·安德森这本书最佳的实践应该在中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免费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商业模式:都免费了,还怎么赚钱呢?《免费》一书将会解答困惑。
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免费的模式并不陌生,其实这个模式有一个大前提:边际效益正向增加。
在国外曾激烈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免费使用产品的人,不是用户,而是商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免费并不是真正地免费,而是一开始把核心服务的使用成本转移到其他业务上。比如早期游戏是收费模式,后续也改成了免费模式,而维持游戏运营甚至盈利的业务来自于哪儿呢?那就是虚拟道具。
相信读者也会联想到许多国内产品的玩法似曾相似,这就是我说的观点,免费的最佳实践应该在中国。
6《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The Rational Optimist:How Prosperity Evolves)
(美)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 闾佳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是我读过一系列讲述“科技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中最好且最有诚意的著作。与之类似的还有另一本书叫做《富足》。
两本书都讲到一个有趣的事情:如何解决资源紧缺的情况?比如水资源紧缺,并非是因为真的缺乏这种资源。其实地球70%的面积都富含水资源,如果可以把海水淡化,水资源紧缺将不是影响世界发展的难题。当然,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如果可以”,这种“如果可以”并不是靠悲观和节省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依赖新技术,利用新技术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这的确是一种思路。
此外还有许多有趣的案例让人从宏观的历史看到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新观点,对于“想改变世界”的人来说,亦有价值。
7《总开关: 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
[美] 吴修铭 / 顾佳 / 中信出版社 / 2011-8
全书阐述了AT&T的发展、拆分和再次崛起,谈及美国政府对待通信产业、好莱坞、有线电视及互联网等传媒的态度。
其中颇有一些值得揣摩的“分与合”故事:
阿道夫·朱克与其他人挑战爱迪生电影托拉斯。当托拉斯被限制的时候,朱克则想着让所有电影院接受他打包购买的计划。
戴维·萨诺夫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总裁,他从贝尔公司手中获得了无线电的业务,并影响整个国家的无线电广播,但他却有意阻碍了调频技术的使用。
联邦通信委员会一开始阻碍新技术发展,后来又为反托拉斯,分解垄断产业做出了行动。
乔布斯曾在iPhone首发的现场,邀请Google的总裁施密特。可两家公司最后却分道扬镳,各自为阵。
8《总开关》一书,Tim虽然谈的是产业整合和分解的历史,但最终想说的却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信息的控制。
他在书中曾写道这样一段话:
“赫胥黎在写作《美丽新世界》6年前,已然窥察到集中管理并机械化生产的文化产业将产生的严重后果。他写道:从堪萨斯到北京旅行必定只需要花上几个小时,不过,要是两地风貌无别,这样的旅行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大批量生产且被限制的信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大概就是赫胥黎说的“毫无意义”。
9《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Steven Levy/赵俐、刁海鹏、田俊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
如果说互联网需要有一本有足够多历史的书,那么看这本《黑客》是第一首选。
相比《浪潮之巅》等书讲商业故事,《黑客》这本书是真正从第三方的视角出发,讲那些改变历史的英雄,讲那些一波三折的故事。我常常思考有些企业和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业界名人,而有些人则默默无闻;一些巨头惺惺相惜,而另一些巨头则对抗激烈。这些故事的背后无非是各种人生际遇作祟。(注: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荐 书 堂, 给我们这群爱好读书且愿意分享的书友一些支持,将推荐书单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持续进行下去)
如果你只知道iPhone和乔布斯,那还不够,这本书会告诉你最早期有一个叫做“家酿俱乐部”的组织,它影响了许多产品的发展。如果要追溯到更早之前,你会看到早期黑客如何利用智慧改变世界——正是如此,所以我们才能享用他们的科技成果。
10《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
[美] 詹姆斯·索罗维基 / 王宝泉 / 中信出版社
最近随着一系列的网络事件,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等观点开始成为“街货”,似乎人人都可以谈一谈社群的意义和发展。但社群的影响和发展早在之前就已经有大量学者在研究。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所以社群难的不是聚在一起,而是如何壮大并拥有独特的调性。
因此,我推荐《群体的智慧》是希望更多人看到群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可以发挥的价值和影响。尤其是对于做社区产品的人来说,研究好群体内的决策和在不同场景下的走向,是非常有价值的。本书讲述了大量的案例,涉及多个领域和经典场景的分析,可以认为是极佳的科普作品。
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这本书让读者拥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可以更好地观察世界。
11《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英)里查德.道金斯 / 卢允中 / 吉林人民出版社
如果你能看到这本书,至少应该庆幸:因为你基因的“自私”,所以你才在重重阻碍下获得了生命。当然需要提及这样一个前提:自私的基因,谈的是基因,而不是个体,与日常所谓的“自私”有相当大的差别。
本书的内容和写作风格非常适合阅读,尤其是一些形象的案例,让人读了欲罢不能,恨不能每一页都认真地琢磨。
大部分人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整个生物世界的存在,视野局限于进化论,但又不知道进化论的本质和衍生的一些现象。如果你好奇自我的存在,除了通读弗洛伊德,还应该看下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或许在一些聚会上,你可以故作深沉地这样开场:在座的各位都应该为此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自私。
《富爸爸穷爸爸》世界畅销的通俗理财读物
投资理财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阶段我国公民十分缺乏的一项知识和技能。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学会理财,就能为你创造财富,这已经是全世界绝大部分人所公认的真理!那么你,是否是缺乏理财知识人群中的一个呢?如果是,这本《富爸爸穷爸爸》推荐给你:
《富爸爸穷爸爸》是作者根据自身成长经历誊写的一本投资理财书籍。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因为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他好朋友的父亲“富爸爸”,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另一个“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拥有博士高学历的教育官员。罗伯特·清崎一直遵循着亲身父亲“穷爸爸”的安排,读书,参军......但多年过去了,到头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目睹辛劳的“穷爸爸”失了业,“富爸爸”则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后,罗伯特·清崎毅然追寻“富爸爸”的脚步,踏入商界,开办公司,从此登上了致富快车......《富爸爸穷爸爸》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成功经验为大家讲述投资理财的这样一本书,当然,此书更多的还是能给人以思想上面的启发!
据有关数据显示,《富爸爸穷爸爸》4月在美国出版,仅仅半年时间就创下销售100万册的佳绩。发行109个国家和地区,总销量超过2900万册。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畅销书。中文版于9月面市后,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连续两年半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说到底,这是一本为世界人民所认可、所喜爱、所追捧的一本书!
我很喜欢作者罗伯特·清崎附在书上的一句话: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奋斗终身却不能致富,因为他们在学校中从未真正学习关于金钱的知识,所以他们只知道为钱而拼命工作,却从不学习如何让钱为自己工作......
罗伯特·清崎在十多年前就看清了我们现在包括以前和未来的许多人的现状: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为了钱而工作,为了钱而为别人工作;而富人之所以是富人,是因为他们知道利用钱来为自己获得更多的钱!
近几年有听到有关《富爸爸穷爸爸》的负面消息说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家公司申请了破产,说《富爸爸穷爸爸》就一大谎言,骗了全世界的人。我只能说“bullshit”,人家公司好你就说他的书是投资理财的圣经,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还没倒闭呢)你就说人家是骗人,那《富爸爸穷爸爸》历经十年之久,帮助了那千千万万的人实现了财富的创造的梦想你怎么解释呢?《富脑袋穷脑袋》著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草根创业成功的案例之一,本书也是影响了他一生,被他极力推荐的励志书籍之一!
当然了,阅读《富爸爸穷爸爸》的时候也不能盲目,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的,下面提一些建议:《富爸爸穷爸爸》是19出版的,按照如今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面的一些理论要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接受和运用,否则可能会适合其反;再者,一如既往的,这是一本注重实践的书!
篇5:一个程序员的困惑:我想转产品经理
我是一名程序员,想转做产品经理,一方面觉得自己这方面更有天赋,另一方面我不想做只是面对机器的工作,热衷于做交流沟通性强的工作,对于转行谋职产品经理难度大吗?
可能每一个搞程序的人,除了对编程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爱的那种,恐怕有一个阶段都会觉得产品经理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出路,无外乎几点:1,做技术太累,太枯燥(因为没有爱,编程和其他艺术或者技术一样,没有若干年的重复劳作和积淀是不会有大成的)2,觉得做技术比较卑微。3,做技术不容易找对象(nerdy look, 肥胖,其他各种不招人喜欢的因素,不潮。)4,虚荣心(产品经理好歹是个经历,有名片什么的。程序员就是民工等等)。。。。所以想变成产品经理,多牛逼啊!可以使唤程序员,可算报仇了!有自己主导的项目了,可以和高层直接对话了。。呵呵。。
说了一堆废话,我想说,这不光是我的想法,我身边有好多人都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做一个技术。
现在我的想法是,做一个技术其实比做产品经理幸福很多。首先,你只需要关心你自己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第二,做技术的人比较单纯,更有利于思考。第三,其实产品经理的地位还不如你。你可以罢工,如果你的技术足够nb.但是他不可以,因为他上头有老板,下面有你。第四,产品经理一点也不比写程序轻松,有时候甚至比写程序要费劲的多。因为程序这个东西是一通百通,要搞出一个靠谱的产品可不是把一套模式复制就可以了。第五: 产品经理也是跟程序员一起混,因为圈子的影响,他们也可以看起来像nerd,肥胖,穿的很邋遢。。。。
所以如果说只是觉得做程序太辛苦,想去当产品经理,那估计这个选择挺要命的。等于是用自己的短处在去搏别人的长处。但是如果是做程序做到一定境界了,想要更一步的努力,那么我想说这个转变还是很巨大的,对人也很锻炼。一般来说,最终产品经理想要完全不去写代码,那除非:你的公司极其的庞大,产品经理的团队可以组一个足球队。或者是你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团队和一个非常好的boss。
其实上面一大堆东西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因为小时候被老师各种虐,所以长大了也想成为老师去虐老师的娃。
你不是一个好的程序员,可能是你没有发现程序之美,没有发现编程的魅力,没有真正爱上程序员这个工作,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程序员。一个真正的程序员不会感觉到自己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他面对的是一个可以实现他想法的朋友。
又或者是中国的这种环境导致你产生这类想法。
你的兴趣并不在程序员里,我觉得人就应该跟着兴趣走,应该毫无顾忌地转型去当产品经理。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功底,这样去判断一个项目一个功能是否有需要去实现,实现起来是否技术成本太大。同时,也可以避免受到下属的忽悠,你的技术功底足以判断出“这个功能实现起来很有难度”这类话的真伪。
最后,产品经理需要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程序员就可以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了。不是产品经理才有创造力的,程序员同样有。我是认为,程序员是幸福的。
我以前也觉得自己做产品有天赋,而且我发现不少技术人员觉得自己做产品有天赋,所以或者可以反观一下,如果真的是“天赋”的话,不会有这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实在不是什么天赋,只是你从事技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一些认识了而已;很多人都能对所谓产品说出个三五六来,就像一个画画画久的人,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对“艺术”有了“天赋”一样,不是很可靠的;
”不想做只是面对机器的工作,热衷于做交流沟通性强的工作”
这可能只能说明你不喜欢当前的技术工作,并不意味着你“适合”做交流沟通性强的工作,技术工作不总是有趣的,难免有厌倦的时候,但因为这个想去做产品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做产品也有和做技术类似的问题。
下面是我的看法:
我感觉国内的公司基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能够真的让一个产品经理当起实职,对一个东西提纲挈领,有真正的职权去“负责”,因为不太可能被赋予这种职权;平时看到的所谓产品经理应该叫产品“专员”更加合适,但比其他的“专员”更虚;这个职位现在已经越来越像其他行业的各种经理了,比如保险行业人人都是经理,地产行业卖房子的都是经理,产品“经理”的语义差不多就是这个;
我认为如果其他职位的人转产品,技术职位的人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技术人员天天工作在产品的方方面面,对产品的需求和实现知根知底,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这里最小;另外一方面是市场人员,也很合适,也是技术人员转产品职位的最主要缺点,对市场的认知真的不够;很多情况下,技术人员转产品在管理层看来更难接受一点,因为一般管理人员不太懂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觉得市场人员可能是更high level的工作,所以呢,“把握”起来更好,事实当然不一定是这样,但这是一个现实的难度;
和纯技术工作相比,产品工作在不同的abstract level上,需要的知识结构更宽广,单一的职位挺难获得这些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就像一本书上说的那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因为确实需要这样;产品是团队的高级目标,团队通常会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一起完成对产品本身的认知和管理;这意味着其实无论是开发人员或者市场运营人员,实际上大家天天都在一起做产品,站高一点看,你做技术,不只是写代码,它还会确实地决定产品最后的工作方式,体验和面貌;来自市场和运营的工作同样最终体现在产品的最终形态里;所以产品就像是一个同时受内外(多方)环境决定的生命体,没有单一方面决定产品,但任何一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所以你从技术转产品可能是从“实际”在做产品到“看起来”在做产品;
我觉得再积累积累也是不错的选择,真的作为技术人员,把技术做好,未尝没有做产品的“实”。
另外,说的直白一点,要有真正的职权,真正地对结果和决定负责,要有把控方向的权力,仍然和团队一起做产品,但产品经理的决定不能够轻易地被override,这才叫产品经理。没有实权的产品经理,是没有做头的,会非常纠结的,技术人员转到这种角色,成本非常大,所以要看看你转到的职位是不是”实职“,还是只是 “虚招”,我个人的经历,这个词现在很火,小心泡沫。
PS: 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不想做交流沟通性强的领导型人物才离职的。现在,我很开心,比以前开心得多了。
我是一名产品经理,我想转行成为程序员. 为什么呢?
1 产品经理没有实权, 基本上很多小公司产品经理就是一个人, 要与设计,程序,市场,销售,客服,各个部门沟通, 而且如果产品没做好肯定产品经理是责任第一人. 如果有一个好老板撑腰还可以,否则很难混下去. 所以这也是很多国外ceo就是直接就管产品的原因,否则根本没有执行力, 同级别如何管? 这也是国内很多企业产品做的烂的重要原因, 产品经理实际就是打杂的
2 技能要求高. 技术肯定要, 设计其实也要, 否则无法做原型设计. 还有就是细节要求, 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向要把握好. 否则一个完美的产品没有市场也不行. word ppt excel 精通更是家常便饭. 思维导图 原型工具 还要不停的研究新产品. 如果遇到思维活跃经常变化的领导, 做PPT做到吐, 本来如果写程序写的多还有点用. PPT做那么多根本没用.浪费脑细胞
3 产品经理前途渺茫, 除非你自己想创业, 否则产品经理实际没有太多升职空间, 国内的产品总监很多都是市场或运营的人来管的. 做产品的很少会做到总监级别. 当然国内腾讯还是很看重产品这个职位的, 但其他的公司基本没有看重产品的.
4 产品经理加班的确比程序员少, 但是产品发布测试的时候,也是忙死, 否则自己设计的产品非功能技术性问题其他人测不出来问题在哪.
程序员的优势
1 程序员以前的地位不行,但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程序员的薪资范围实际上限比产品高很多, 60万年薪不算什么, 国外公司年薪100万也是有可能的. 产品职位基本没可能.
2 现在世界已经不同了, 程序员不再是苦力了, 以前国内是渠道,销售 市场为王, 产品、程序、设计都是苦力. 现在产品做不好根本没人用, 销售在忽悠也不行了. 最后实现都是技术问题. 而且现在例如apple store 发行渠道成本很低, 只要能做出来好产品 不愁卖不出去, 微博上一传就一大堆用户. 程序员自己创业不是梦想, 程序员一个配合一个设计产品就能做出来, 产品经理就不行, 毕竟自己不会技术就做不出来.
3 不创业也可以靠编程序活一辈子, 一个团队可能只有一个产品经理或没有, 但程序员肯定要有两三个, 程序员市场需求比产品大很多. 随着年龄提高程序员的经验壁垒比产品高很多.
4 程序员可以对产品经理说 “这个因为技术问题做不出来” 但产品经理无法对老板说“这个ppt因为我能力不行做不出来”。
5 最后还有程序员可以靠自己想做的技术,例如NB的技术 到达人生梦想, 而产品实际上都是从抄袭,在抄袭,最后创新也是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
好的产品经理大多数都是程序员
1. 好的产品经理都自己创业了。在大公司做产品不过是打杂罢了,不是什么小“CEO”,别自恋。
2. 创业团队需要能干活的人,程序员是最有生产力以及最能够跟其他程序员沟通的人,那个程序员才是“CEO”,尽管他可能不Coding。
[一个程序员的困惑:我想转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职责
★ 产品经理工作计划
★ 产品经理年度总结
★ 产品经理总结
★ 产品经理岗位职责
★ 产品经理工作总结
★ 产品经理季度总结
一个城市经理的产品操作全过程(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