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09-14 03:37:12 作者:iXForMiamchristin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XForMiamchristi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jiù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ū,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痛哲兄之先萎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B.因直前托视疾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汝殁以六月二日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将成家而致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1) 翻译:

(2) 翻译:

(3) 翻译:

【参考答案】

1D(重:慎重,不轻易)

2.B “于是,就”(A “之”取独/;结构助词,的;C 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在;D表修饰/表承接)

3.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4(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4分。“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会”“交亲”后句句式各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下”“辱”“足”各1分)

阅读理解如何提升

想做好阅读理解题就要先把这些专业用词掌握住。这么抽象的东西该怎么教给孩子呢?可以采取反复强调认知的方法,那些专业用词我们不能立刻让孩子明白具体的意思。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表面的现象来反复强调学生的认知,先让他了解具体的形式,然后多做题反复强化,慢慢他认知里看到类似的题就能准确把握正确的意思,才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

反复读文章,锻炼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的一个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这种题型首先就是要先读懂文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理解叙述方式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_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篇2:文言文余若水先生传阅读答案附赏析

文言文余若水先生传阅读答案附赏析

余若水先生传(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 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释:①僦:租。②程: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链接材料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 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选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直前托视疾 因:于是,就

B.日欲晡 晡:升起

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 具:准备

D.扼腕终身 扼腕:惋惜

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若水不服从上级的无理要求,刚到任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B.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

官吏们认为余若水的节义很多,于是一起去慰问他。

C.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余若水依仗与沈静澜交情深厚,多次拜访他,但静澜称病婉拒。

D.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原因,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10.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B.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C.“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11.文中说“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是余若水及其家人隐居后的状态,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情感表现如出一辙。而余若水避世明节的情怀,又与《定**》中苏轼用来表现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相得益彰。(3分)

12.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1)用(/)给链接材料中划横线句子断句。(5分)

(2)请找出文中余若水拒绝沈静澜拜访,和链接材料中嵇康拒绝出仕的一个共同理由,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

7.B

8.D

9.C

10.A

1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一蓑烟雨任平生

12.(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 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5分)

(2)不能勉强别人做有违自己内心的事。(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7.试题分析:晡:日落。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A项应该理解为: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B项理解为: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C项,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B项“农历纪年法”表述不对。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表述错误。D项“也可虚构。”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 力层级为识记A。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关键字的写法,例如“寄傲”“ 蓑”。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现)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

篇3:张岱《余若水先生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 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求

B.誓不再渡 誓:发誓、立下誓言

C.以明节也 明:知晓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不轻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对于划横线“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断句正确的是( )

A.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B.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C.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D. 客皆班荆④/ 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第II卷(114分)

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4分)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4分)

答案:

10、C (明:捍卫) 11、A (A项中,两个“之”意义用法都一样,都无实际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趁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目的。D项中,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递进。)

12、D

13.答案: (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因此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3)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

解析: 要注意翻译出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多”是敬重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罕见”是很少见到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第二句中,“会”是应该的意思,“交亲”是朋友和亲戚的意思;第三句中,“下”是死后的意思,“辱”是辱没的意思,“足”是足够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篇4:张岱《余若水先生传》阅读答案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jiù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bū,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痛哲兄之先萎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B.因直前托视疾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汝殁以六月二日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将成家而致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8.(1) 翻译:

(2) 翻译:

(3) 翻译:

【参考答案】

5.D(重:慎重,不轻易)

6.B “于是,就”(A “之”取独/;结构助词,的;C 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在;D表修饰/表承接)

7.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8.(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4分。“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会”“交亲”后句句式各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下”“辱”“足”各1分)

【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篇5:余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阙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余阙传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阅读题目

1、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 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A(“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4、(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2)城中的老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且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

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他的祖先居河西武威。余阙小的时候就丧父,以收授门徒的条件来赡养母亲,和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到了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篇6:五斗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五斗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五斗先生传

王绩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痛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1)试分析“五斗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斗先生”对嵇康、阮籍的行为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斗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表现为:嗜酒如命,狂放不羁,不拘小节,无等级观念,麻木,无欲无争,顺其自然超脱。

(2)认为嵇康为生养而著论,阮籍为途穷而痛哭都是没有真正摆脱世间的羁绊,还是与世有争的表现。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散文的特点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3.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4.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5.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篇7:《余若水先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若水先生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释:①僦:租。②程: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链接材料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选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直前托视疾 因:于是,就

B. 日欲晡晡:升起

C.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 具:准备

D. 扼腕终身 扼腕:惋惜

8.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若水不服从上级的无理要求,刚到任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B.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

官吏们认为余若水的节义很多,于是一起去慰问他。

C. 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余若水依仗与沈静澜交情深厚,多次拜访他,但静澜称病婉拒。

D.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 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原因,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 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 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

10. 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B. 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

C. “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

D.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

11. 文中说“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是余若水及其家人隐居后的状态,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情感表现如出一辙。而余若水避世明节的情怀,又与《定**》中苏轼用来表现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句相得益彰。(3分)

12.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1)用(/)给链接材料中划横线句子断句。(5分)

(2)请找出文中余若水拒绝沈静澜拜访,和链接材料中嵇康拒绝出仕的一个共同理由,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7. B(晡:日落)(3分)

8. D(3分) 9. C(3分) 10. A(3分)

11.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一蓑烟雨任平生(3分)

12. (8分)

(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5分)

(2)不能勉强别人做有违自己内心的事。(意思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现)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篇8: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阅读题目: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造饮辄尽(造)-----

(2)衔觞赋诗(觞)-----

2、用现代文解释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些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1.造饮辄尽(造)-----往,到

衔觞赋诗(觞)-----古代酒器,酒杯

2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原意为不过分地在字句上下工夫,追求心领神会,是褒义词,现在的理解是发生了转变。并且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是在读书时只体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

关于《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和理解《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文言文成绩越来越优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4.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5.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7.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篇9: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五柳先生传》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亦时相赡 赡:赡养老人

C.未尝有所造诣 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

D.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5.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

6.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分)

答: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3分)

答:

《五柳先生传》参考答案:

4、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5、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

6、①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何许、以为,各1分,大意1分)

②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

余靖传二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 阅读答案

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书·王羲之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爵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宗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费祎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刘温叟传阅读和答案

董遇三余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大先生阅读答案现代文

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余若水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