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

时间:2022-12-20 03:49:48 作者:liuningji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uningj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

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发①,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节选自《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

文言文阅读试题

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就:成功

B.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愈:病好

C.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校,县车边,欲造佗 造:拜访

D.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 逆:迎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且庸人尚羞之

B.若当灸,不过一两处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 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他不仅通晓几种经书,又精于医方与用药。

B.对于必须动手术剖开切除的,他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一会儿功夫病人就像醉死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华佗就破腹取出患结。

C.广陵太守陈登得了病,胸中烦闷,面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配制了汤药,让他一下子全部服完,陈登的病就痊愈了。

D.华佗提醒太守陈登,说他的病三年后还要发作,果然病在华佗所说的日期又发作了,当时华佗不在,结果陈登像华佗所说的`那样死去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4分)

(2)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3分)

(3)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3分)

阅读答案:

4、A(赴任,就任)

5、B(两个若都解释为如果;A前一个为副词,解释为将,后一个为连词,解释为尚且;C前一个为转折连词,解释为却,后一个为递进关系连词,解释为并且;D前一个解释为就,后一个解释为是。)

6、C(让他一下子全部服完错。)

7、(10分)(1)他到徐州地区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近百岁却面貌年轻。(4分)

(2)华佗走在路中,看见一个人患了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但咽不下,他的家人用车载着他想要去就医。(3分)

(3)后来依照到了华佗说的期限,病果然发作,发作时华佗不在,如华佗所说,陈登得不到救治而死。(3分)

篇2:《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 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2分)

A.斯须尽服之。 之: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参考答案:

22.A代“药汤”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23.C评分标准:2分“

篇3:文言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尉黄琬辟 辟:征召

B.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收买

C.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恒:经常

D.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节度:(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B.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C.无所知,因破取/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7.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3分) ( )

A. 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B. 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佗针鬲,随手而差

C. 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 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3分)

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3分)

参考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5分,5-8题,每小题3分)

5.B(收应解释为逮捕)

6.D(其,那,指示代词 / 他,人称代词;A项的若,如果;B项的以,用,拿; C项的因,于是,就。)

7.C

8.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

9.(1)(3分)断句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错漏1-2处扣1分,3-4处扣2分,错漏5处以上不得分。)

(2)(6分)翻译

①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差: 通瘥,病好了,1分;寤: 觉得,感觉,1分;大意1分。)

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工,高明,1分;县,通假悬,相关,牵涉,1分;含宥,包涵宽容,1分。)

篇4:文言文阅读训练:沈伦传

文言文阅读训练:沈伦传

沈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以讲学自给。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偿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具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至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竟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k其肤,童子秉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领同州节度领:兼任

B.奏便宜十数事 便宜:见机行事

C.处之晏如 晏如:安定的样子

D.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 市:购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荐于太祖?筑②此当决于宸衷

B.①以讲学自给?筑② 使者以闻

C.①因奏其事?筑②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

D.①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筑②辄叱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沈伦清廉的一组是( )

①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

②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

③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

④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

⑤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⑥伦第庳陋,处之晏如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伦由朋友昝居润推荐给宋太祖,成为太祖的幕僚。他清正廉洁,深得太祖的'信任,太祖让他掌管钱库。

B.扬州、泗州发生饥荒,百姓饿死很多,郡长吏要沈伦回京都向朝廷请求把军粮借给百姓,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据理力争,太祖最终同意了。

C.当时很多权贵触犯禁令采购巨大的木材营造私宅,沈伦也为母亲建造了私房,并主动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原谅了他。

D.沈伦信奉佛教,相信因果报应,盛夏蚊虫叮咬他,童仆拿扇子来打蚊虫,他把童仆喝退了,希望以此来积德。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译文:

②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译文:

篇5:《后汉书祢衡传》文言文阅读训练

《后汉书祢衡传》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于是先解衵衣③,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遣人骑送之。临发,众人为之祖道,先供设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众人莫肯兴,衡坐而大号。曰:“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注]《渔阳》:鼓曲名;参挝(cān zhuā):击鼓之法。②衵(nì)衣:内衣。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阅:视察,考核

B.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晏:安宁,安逸

C.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可:堪,值得

D.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点:删改文字

6.下列的句子中,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3分)

①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 ②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③衡狂疾,今求得自谢 ④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⑤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⑥死公!云等道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就有才辩。但他恃才傲物,只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投契。孔融曾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他。

B.曹操本想在大宴宾客时借击鼓之事一泄心中对祢衡不敬的愤恨,没想到祢衡竟当众把衣服脱得精光,使曹操反遭其辱。

C.刘表曾和众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亲自动手重新写了一份辞义可观的`奏章。

D.心胸狭窄的刘表不能容忍祢衡的侮辱轻慢,而将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刀杀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4分)

(2)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3分)

(3)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3分)

参考答案:

8.(1)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或:与众不同),(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或:感情激动)。(每句1分)(2)孔融退朝后责备(或:数落)他说: “正平(或:您)是个大雅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吗?”(每句1分)(3)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折他(或:挫挫他的狂傲之气)。(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bō,地名,在今山东陵县)地人。少年时候就很有才情,长于机辩,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喜欢违背时俗,轻侮他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交好。孔融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并憎恨(曹操),就自称有疯病,不肯前往,而且多次发表对曹操不恭不敬的言论。曹操心怀愤怒,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而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征召他担任击鼓的小史(史:小官名),借就大宴宾客的机会,来考核鼓史们的演奏水准。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他们脱掉原来的衣服,改穿单绞(苍黄色的单衣),戴上岑牟(鼓史所戴帽)。轮到祢衡,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责他,这时祢衡就先解开内衣,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着,又慢慢取过岑牟、单绞穿戴好,(穿戴)完了,又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了一通才离开,脸色没有丝毫的羞惭之色。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祢衡反倒羞辱了我。”

孔融退朝后责备他说:“您是个大雅的人,岂当这样呢?”(并)趁机向祢衡表明了曹操对祢衡的爱慕思念之心。祢衡答应去(见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疯病,现在(祢衡)希望能够当面请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单衣、缠着疏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口,用木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大怒,派人马把祢衡送走。祢衡将要出发时,众人为他送行,预先在城南白色酒食接着又互相告诫说:“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挫他的狂傲之气。”等到祢衡来了,众人没有一个肯起立(迎接他的),祢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众人惊问原因,祢衡说:“坐而不动的人,就像是坟墓;躺着不动的人,就像是死尸。我置身于坟墓和死尸之中,怎能不悲恸呢!”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更是用宾客之礼善待他。刘表曾和一帮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并极尽才思。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到了,一遍还没有看完,就扯碎了扔在地上,向刘表要来笔纸,片刻写成,言辞、义理都值得观赏。

后来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觉得羞耻,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yì)和祢衡尤其交好。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都很华美。

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大宴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这是什么话!(云等道:当时俗语。)”黄祖大怒,喝令护卫役卒把祢衡拉出去,想要用杖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了祢衡。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旧唐书李商隐传

文言文阅读训练:旧唐书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5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分)

参考答案:

4.C

5.D(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6.C(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7.(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篇7: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召,辟引,辟除。《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

C.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勒川,阴山下”之“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多才多艺。他是读书人,研读经书的同时,对养生术、各种药方都很精通,还能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

B.华佗对症下药。倪寻、李延两人病症相同,但华佗却使用不同疗法,因为他能通过表面病症看到里层病因。

C.华佗贪于钱财。他为一郡守看病时,索取许多财物却迟迟不给治病,携财逃跑还留信指责,气的人家吐血数升。

D.华佗消极反抗。华佗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无法接受被曹操役使的现实,因而消极反抗,终于因此送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5分)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5分)

10.A

11.D(“敕勒川”为音译名)

12.C(并非华佗贪财。而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激怒病人,让病人发怒而把肚子血块吐出,这是他治疗的一种方法。)

13.(10分)

(1)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病”、“以为”、“无何”各一分)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确实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工”、“宥”、“当无……耶”各一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郡守的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的更厉害了,吐黑血数升痊愈。曹操听说华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让他常守在身边。曹操被脑神经痛所苦,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华佗只要针刺膈俞穴,应手而愈。华佗卓绝的医技,大都像以上所说的那样。然而他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成是以医术为职业的,心里常感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就让华佗专门为他个人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看看,就对曹操说:“刚才收到家中来信,正想短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推托,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自恃有才能,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上路。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要他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医术的确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了华佗死罪。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脑神经痛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才感叹地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篇8: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①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②,考验首服③。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广陵吴普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太祖:曹操的庙号。②传付许狱:解押送至许昌的监狱。③考验首服:拷问认罪。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B、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C、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D、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多种经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以医为业常感后悔。

B、华佗医术高明,精通方药,不畏权势,不喜逢迎,是一位有着绝技的大医。

C、曹操后悔杀掉了华佗,认为如果华佗活着,他会根治自己的头疼病,并且爱子曹冲也就不会死去了。

D、华佗倡导体育运动,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但由于他被杀害,其医学著作没有直接流传下来,很是可惜。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参考答案

10、B本句译为: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门户的转轴部分因转动而不会腐朽一样。

11、C项,“认为如果华佗活着,他会根治自己的头疼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12、(1)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病愈。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

(2)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华佗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费祎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孙膑传》阅读训练(网友来稿)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汤琵琶传文言文翻译

汉书张骞传文言文翻译

虞喜传文言文翻译

晋书李密传文言文翻译

华佗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华佗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