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团小污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张之洞传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张之洞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参考答案:
9.B(廷: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廷试时”) [来源:学&科&网]
10.A(③是“朝士的言论”;⑤表明张之洞的清廉刚正,而不是表现他“敢于大言”)
11.C(主张“科举取士”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思想保守”分析也不符合原文主旨,属于无中生有)
12.⑴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取”“游”“途径”各1分,大意正确1分)
⑵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河北”“辙”“骖”各1分,大意正确1分)
13.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每正确断开一处给1分,共5分)
附参考译文:
张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的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 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伊利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
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学师堂,创建枪炮厂,开办矿务局。上疏请求大规模训练水师,每年提拨专款购买军舰。又成立广雅书院,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展开。
当时海军衙门奏请修筑京通铁路,台谏官员纷纷陈述铁路之害,请求停办。翁同龢请求在边远地区试着修筑,以便于用兵;徐会沣请求改修德州至济宁之路,以利漕运。张之洞建议说:“修路之利,应以疏通各地物产、造福百姓生活为最重要,征兵运饷次之。现在应该从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经河南到达湖北汉口镇。这是干线枢纽,中国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联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黄河以南,向东联接安徽、江苏,向南接通湖北、四川,万里之外的音讯消息,短时间内便可通达。其利之处有几个方面:铁路处于腹心内地,不担心会引敌而入,是第一利;铁路所经之处原野广阔,容易避开坟地房屋,是第二利;铁路沿线工厂多车站多,做工和经商的人可以舍弃旧行当,得到新生计,这是第三利;以一条铁路带动八九个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货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粮饷的来源,这是第四利;京师附近有意外事变,安徽、湖北精兵一个早晨便可聚集,这是第五利;太原富产铁煤,如果运输便利,则开采必然就多,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战争,向京城运粮的依然可畅通无阻,这是第七利。有这七利,分段分年来修筑便可建成。”得到皇帝圣旨批复同意,于是有了把张之洞调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产铁,江西萍乡出产煤,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大别山下开设炼铁厂,资助修建铁路的费用,同时创办枪炮和火药厂。从此湖北财务赋税称得上富饶,土木工程也一天天兴旺起来了。
当时国威刚刚受挫,朝中之士每日商议变法,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张之洞提出:“废除八股文,并非废除‘四书’‘五经’,因此,问题仍然必须端正,命题之意必须严格。否则,国家重视教化的宗旨便显不出来,必定导致不读经文,背离正道忘却根本的后果,这并不是小事啊。现在应该首场考试史论及本朝政法,第二场考试当前国家大事,第三场以考试经书要义结束。分别随场决定去留,层层顺次录取,这样便可减少流弊。”
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出任督办商务大臣,再次代理两江总督。有一个道员偷偷地代替商人送二十万两银子给张之洞祝寿,请求在海州开矿,张之洞立刻上疏弹劾罢免了这个道员。他考察盐法的利弊,设置兵船缉拿私自贩盐的商人,每年征收盐税都有盈余。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醇亲王载沣代理国政,讨论建立海军,张之洞说设立海军经费不足,可延缓建立,经过努力后,他的意见仍未被采纳。他称病辞职,不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在朝和在野的人都震惊悲恸。被赐予太保衔,谥号文襄。
张之洞身材矮小,胡须浓密,风度仪表严峻整洁。任官所到之处,一定有工程兴建。务必使规模宏大,而不管费用多少。爱护人才并好客,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文人学士都争先恐后地和他交往。担任地方高级官员几十年,到逝世时,家中却没有增加一亩田产。
篇2: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延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 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
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曰:“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填。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七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暑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 朝廷
B.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C.以一路控七九省之衙,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D.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人:超过
2.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B.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C.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D.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加粗的一句话断句。
之 洞 短 身 巨 髯 风 仪 峻 整 莅 官 所 至 必 有 兴 作 务 宏 大 不 问 费 多 寡
答案
1.A
2.D
3.B
4.(1)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
(2)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连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意对即可)
5.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看看选文的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想要得到突破,首先看看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种,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偏饭在李白到七百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和记事两类。前者的结构特点是:人、简历、特点特点、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原有,人物。所以根据文言文的选文她点,大致就能知道该如何去思想了。
2.做前注意读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读很重要。首先要通过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章理解得更加精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就一篇而已,而每个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3.翻译文言文的意思
想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翻译很重要,小伟不知义就会把意思弄错误。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在对文章进行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掌握了这五字要诀之后,对于文言文阅读更加简单一些,从而增加了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大家可以实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用做过多的节水,有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去做好突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就可以了。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1概括文章段意是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生在做阅读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大致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为初中生节省出很多答题时间。初中生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大致了解考点在哪一段落出现,然后再重点分析那一段,找出问题答案。
2分析语文阅读题的题型
初中语文以叙述性散文为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举例的常见的阅读题的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型,初中生可以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要看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作答。一般在文章开头初中生可以参考这几种回答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等。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点名文章某事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文章末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等。
篇3:《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翻译鉴赏和阅读答案
张之洞,字香涛,直隶南皮人。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为大言。俄人议归伊犁,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疏上,乃褫崇厚职治罪。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疏请大治水师,岁提专款购兵舰。复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台谏争陈铁路之害,请停办。翁同称等请试修边地,便用兵;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利漕运。之洞议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此干路枢纽,中国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自河以南,则东引淮、吴,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数端:内处腹地,无虑引敌,利一;原野广漠,坟庐易避,利二;厂盛站多,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利三;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足裕饷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铁,运行便则开采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运无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报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产铁,江西萍乡产煤,之洞乃奏开炼铁厂汉阳大别山下,资路用,兼设枪炮钢药专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土木工作亦日兴矣。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栽沣监国摄政。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注释]井陉、洛口,皆地名,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 绝:超过
B.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 廷:朝廷
C.南通湘、蜀,万里声息,刻期可通 声息:音信消息
D.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人货辐辏 辐辏:集中
10.全部表现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独到的见解)”的一项是 ( )
①之洞论奏其失,请斩崇厚,毁俄约 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 ③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 ④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 ⑤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请开矿海州,立刻罢之 ⑥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之洞致力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坚决制止了崇厚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并举,谋求国家的强盛。
B.张之洞力主修筑铁路,以运送货物,发展经济。建议修筑一条贯穿南北的枢纽干道,并充分论证了修筑这条铁路的效益及有利条件。
C.张之洞主张科举取士,反对废除“四书”“五经”,认为如果不读经典,必然导致国家教育背离正道,这显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官数十年,颇有作为,清正廉洁,不治家产,而且保护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4分)
(2)河北路成,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4分)
1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篇4:《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赖:
②擅齐之强,得一士焉 擅:
1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②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5、王安石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士?他认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依靠、依赖 ②拥有 (共2分每个1分)
14、①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
②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判断句) (共4分每句2分)
15、答案示例:真正的士可以辅佐国君使制服秦国。孟尝君得到的是鸡鸣狗盗之士,正因为他收纳了这些人,所以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士。(共4分,每问2分)
篇5:《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官武略
赣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紧邻他的家乡,在赣州期间,他办事分外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兴师救亡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元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四岁的赵显继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万蒙古铁骑由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而辞官十多年的江万载却毅然不顾朝庭反对毅然自组义军节节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归降。各地宋军将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蒙古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不知为何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宋庭危难之际,不得不承认了一直抗元的江万载义军的合法地位。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三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友人对文天祥说:“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对此,由于后人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妄图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连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洋历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他批评大宋“守内虚外”(即镇内媚外)的方针,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两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三千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张全卑鄙自私,当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对国家的安危十分担忧。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江万载、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三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抵抗。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小朝廷乱成一团。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洋历1276年)正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汉奸。谢太皇太后暗命江万载摄行军中事,父子帅义军和殿前禁军保护益、广二王离开危城临安;又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万载、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斥责降将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划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大势已去。
扬州过客
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帝国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繁华的十里珠帘,秀丽的二十四桥,已无复旧观。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被江万载父子保护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及江万载。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篇6:方山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11.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12.B
13.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14.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篇7:方山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宗:推崇,归附。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 使酒:酗酒任性。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 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参考答案:
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A (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 介词,比 .D “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5、⑴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篇8:方山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
参考答案:
8、(2分)B
9、(2分)C
10、(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11、(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A
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然终不遇遇:对待
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 )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B.
篇9:《苏武传》阅读及答案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C.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D.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D.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10.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 年。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参考答案:
8.D解析:成就:栽培,提拔。
9.C 解析:A项①“替”“给”,介词;②“被”,介词。B项①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指示代词,“这”“此”。C项均为“所以”。 D项①“即使”;②“虽然”。
10.B解析:“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错误。
篇10:《苏武传》阅读及答案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天汉元年,武帝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张胜许之。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班固《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佩刀自刺引:拔出 B、惠等哭,舆归营舆:抬,扛
C、会论虞常论:讨论 D、空以身膏草野膏:肥沃,使……肥美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苏武忠贞不渝爱国精神的一组是(3分)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武气绝,半日复息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④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武不应⑥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武入仕顺利,受到重用,他因父荫得官,天汉元年,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却因副使张胜参与虞常在匈奴的谋反受到牵连。
B、苏武义不受辱,以死报国,他认为作为使节被扣受审,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朝廷的使命,因而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
C、苏武立场坚定,刚强不屈,他在卫律的威吓、利诱、逼迫面前,爱国之志始终不渝,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D、苏武大义凛然,痛斥汉奸,他不顾个人安危大骂卫律,说他利用单于对他的信任要斗倒汉、匈两国的君主,从旁观祸败。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⑵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参考答案:
4(3分)C(论:判罪、判定)。
5、(3分)D(②是叙述苏武气绝复息的经过;③是苏武对自己无罪的辩解;⑥是卫律逼迫苏武的话)
6、(3分)D(不是“要斗倒两国君主”,而是“要使两主相斗”)。
7、(4分)
⑴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2分:“系”1分,大意1分)
⑵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要见你干什么?(2分:“畔”1分,大意1分)
篇11:《苏武传》阅读及答案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7.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收 系张胜 收:逮捕
B.(虞常)私候胜曰 候:拜见
C.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8.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因此时降武 ②君因我降,与君结为兄弟
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后虽欲复见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
A.因泣下霑襟 B.欲因此时降武 C.屈节辱命 D.反欲斗两主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活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完全是出于爱国之情。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使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没有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1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⑴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⑵虞常果引张胜。
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参考答案:
7.C 8.B 9.A 10.B
11.⑴张胜答应了他,把财物给了虞常。
⑵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⑶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 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 呼兰河传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阅读答案(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