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30 06:10:42 作者:nail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ai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李清照传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清照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篇2: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1.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2.“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

篇3:李清照传阅读答案

1.【参考答案】背景:李清照随夫来到项羽兵刎的乌江,抚昔思今,感慨万千。(1分)目的':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生,要堂堂正正,出类拔萃;死,要轰轰烈烈,慷慨悲壮。(2分,意思切近,语言简炼即可)讽刺了南宋朝廷的敬且偷安、了无气节的昏庸无能。(2分)

2.【参考答案】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再大的一个转折点。(2分)

3.【参考答案】气节是一个人活着的尊严,安身立命的前提(观点2分)。拥有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配、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景仰。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显示个人的气节;其丈夫赵明诚抱病赴任,死于途中,为国之长城,显示其为国而死的气节。失去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耻辱,国家的蛀虫,他们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4分,正反面的分析各2分)

篇4: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1) “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

(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篇5: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题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组叠词抒发了女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用叠词开头有什么好处?

小题2:结合词中的意象,谈谈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题3:请谈谈你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七组叠词,逐层深入地把女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七组叠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寻找失去的东西,表现作者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写寻找的结果,通过环境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内心的忧愁苦闷。三层之间,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写出了特定情景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2:情景交融是本词在写作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为了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愁,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情感的衬托,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小题3:“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既是眼前景物,又是词人自喻,词人由“满地堆积” 的“憔悴损”的菊花无人怜惜,联想到自己的无人同情、无人安慰、无人关怀的悲惨命运。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篇6: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

答案:

14.(1)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 ,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1分)

(2)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2分)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分)

篇7: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答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16.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5.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16.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篇8: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

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反映贵族女子的伤春情态。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

【原文】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①掩流苏。通犀②还解辟寒无?

【注释】:

①朱樱斗帐:指绣有樱花的方顶小帐。③通犀:《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交趾国进贡犀(xi)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这里指犀角梳。

【阅读训练】:

(1)上片景物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分 )

(2)请赏析结尾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⑴上片写晚风料峭,梅残花谢,淡云笼罩,月色疏落,突出了迷蒙凄凉的景色特点,(3分)衬托了词人内心的伤感寂寥之情。(2分)

⑵(4分)尾句作者巧用典故,呼应首句,借询问犀角梳能否为自己驱寒,委婉地写出了身心俱寒难以成眠的情状,(3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孤独、凄凉之感。(2分)

【赏析】: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反映贵族女子的伤春情态。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全词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女主人公孤寂的心情;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风格清丽,富有诗的意境。

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唐调”论之。

词的起句,开门见山,点明伤春的题旨。《诗经·国风·卫风·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这里的“髻子伤春懒更梳”说的是一个意思。其时词人盖结錞未久,丈夫赵明诚负笈出游,丢下她空房独,寂寞无聊,以至连头发也懒得梳理。

此词自第二句起至结句止,基本上遵循了写景宜显、写情宜隐这一创作原则。“晚风庭院落梅初”,是从近处落笔,点时间,写环境,寓感情。“落梅初”,既梅花开始飘落。深沉庭院,晚风料峭,梅残花落,境极凄凉,一种伤春情绪,已在环境的渲染中流露出来。“淡云”一句被誉为“清丽之句”(见陈廷焯《云韶集》)。词笔引向远方,写词人仰视天空,只见月亮从云缝中时出时没,洒下稀疏的月色。“来往”二字,状云气之飘浮,极为真切。“疏疏”二字为叠字,富于音韵之美,用以表现云缝中忽隐忽显的月光,也恰到好处。

过片对仗工整,写室内之景。词人也许在庭院中立了多时,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回到室内,而眼中所见,仍是凄清之境。“玉鸭熏炉闲瑞脑”,瑞脑香在宝鸭熏炉内燃尽而消歇了,故曰“闲”。词人在《醉花阴》中也写过“瑞脑消金兽。”这个“闲”字比“消”字用得好,因为它表现了室内的闲静气氛。此字看似寻常,却是从追琢中得来。词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隐藏在景物中,然而通过“闲”字这个小小窗口,便悄悄透露出来。“朱樱斗帐”,是指绣有樱桃花或樱桃果串的方顶小帐。红樱斗帐为流苏所掩,其境亦十分静谧。

词的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辞意极为婉转,怨而不怒,符合中国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要求,也显示了这位受到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的独特个性。“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种名贵的犀(xi)牛角,远方列为贡品。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开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国进贡犀(xi)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此处指一种首饰,当是犀梳或犀簪,尤以犀梳为近。结句如神龙掉尾,回应首句。词人因梳头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辟寒。所谓“辟寒”,当指消除心境之凄冷。词人由于在晚风庭院中立了许久,回到室内又见香断床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反映了她对正常爱情生活的追求。

古代部分名人评价李清照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明代·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清代·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

清代·毛先舒: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

篇9:《李清照新传》阅读答案

《李清照新传》阅读答案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4分)

2.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5分)

3.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①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完成了词的形体美;②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③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写的“闺情”代“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

2.①作为女诗人,她的杰出成就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②她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3.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照:

精神价值方面:

①李清照处在社会**、民不聊生的年代,做出了一个妇女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一个妇女的才能,其精神是不可磨灭的。②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现实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女子,而李清照敢于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在那个时代发出女性的声音,争取女性的价值,这是对传统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是女性勇敢精神的体现。

创作方面:

①李清照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追求能够表现自己胸中襟韵的神思情致,这在一般的男性文学家中也实属难得。②李清照以自己的创作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她创作的词,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的诗,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概括出某方面2分,分析4分)

(不认可这一评价的,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10:鹧鸪天李清照阅读答案

鹧鸪天李清照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3(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下面为您解读鹧鸪天这首诗

【注释】: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在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在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 ,却又故作达观之想 ,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篇11: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答案

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答案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阅读训练一】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_____;感觉:________;气势: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4.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5.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4分)

6.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4分)’

7.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4分)

8.“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海天相接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 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 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 豪放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7.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8.“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嗟”“谩”二字的神态各1分,伤时、怀己两方面的感情各1分)

【阅读训练二】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4分)

(3)近代学者粱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作具体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比拟(拟人)。(1分)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分)

(2)“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4 分。每点1分)

(3)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2 分)此词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2分)

【阅读训练三】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篇12: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一剪梅李清照阅读答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簟(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答案:

1B

2C

解析:

1.B项的理解有两处失误:其一,孤独感,是含蓄地显示出来的,并非“直露地抒发”;其二,“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是读者隐隐感到的,并非“鲜活地站在面前”。

2.C项对下阕的赏析不到位,尤其本项最末一个分句的表述恰与原词相悖——词句说“无计可消除”。

《声声慢》李清照阅读答案

《富兰克林传》阅读答案

张之洞传阅读答案

《李清照词传》读后感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钟繇传》阅读答案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华歆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李清照传阅读答案(通用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清照传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