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10-11 03:38:59 作者:忍不住想摸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忍不住想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秦之楚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阅读训练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3.B(2分)

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注释

1、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

2、之:到......去。

3、乃:才。

4、得(dé):能够,可以。

5、卒:完毕。

6、闻:听说。

7、若:像。

8、临:到……跟前。

9、曾(zēng):竟然。

10、愿:希望。

11、闻:听。

12、于:比。

13、贵:高贵。

14、谒(yè)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15、令:要。

16、食:吃。

17、因:依靠。

18、就:到、到达。

19、舍:馆舍。

20、就舍:回到馆舍。

21、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评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篇2: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阅读训练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3.B(2分)

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把重点放在散文和小说上,说明文考到的可能性不大(我想应该是说明文的解题技巧比较简单用于高考区分度不太大吧)。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主要是把答题技巧给背熟,只有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能答题不是吗。虽然老师上课时会慢慢补充相关的答题技巧,不过还是买一本有详细叙述的练习比较好,因为很可能要复习时你都不知道把笔记记在哪里了。

这样就又要提到前面推荐的那高考版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了,它里面可是有比较详细地提到,你也可以将一些新的内容补充在上面,就不怕丢了,这样看来在高一时就买《五三》真的很必要啊。

对了,我们老师要我们格外关注小说中的外国小说,说是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手法也有很大差异,遇到不会的外国小说题型时一定要把它记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遇到看不懂的小说时,概括主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概括,大的主题就是指和平、爱情、亲情等永不过时的观点。

篇3: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苏秦之楚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苏秦之楚

苏秦之楚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①,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就舍:回到宾馆。

1.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苏秦:楚王:楚王:虽然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在听了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容易采纳意见的.王。

4.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 评论纠错

参考答案:

1.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2.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

3.苏秦:机智,善辩,用“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比喻十分生动、简练,很注意外交辞令和说话技巧,尽量借用成语和民间故事来表达、传递自己的意见和信息,使对方感到真诚,乐于接受。

4.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篇4:苏秦之楚阅读和答案

苏秦之楚阅读和答案

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_____________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______________

③愿闻其说:______________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苏秦之楚

A.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4. 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篇5:苏秦之楚阅读及答案

苏秦之楚阅读及答案

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

【小题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小题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3 分)

答案

【小题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

【小题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

【小题3】B

【小题4】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首先理解语句大意,分析出句子中各成分的关系,然后根据分析合理划分停顿。本句中“寡人”是主语,应停顿。“闻先生”与后面的“若闻古人”是主谓关系,中间应停顿。

【小题2】“得、闻”根据语境用合适的词语代替即可。“临、食”两个词语为多义词,要根据前后文意思推断出属于什么用法,把意思解释出来即可,分别译为“到”“吃”。

【小题3】例句中“之”为动词,是“到”的意思。B项与之相同。A助词,C代词,D无意。

【小题4】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食”“于”,“食”根据语境可知,是指粮食,“于”在句中是“比”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5】根据题干中的“哪些”可知,可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得到启示,如从苏秦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启示。从秦王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等启示。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篇6:《苏秦之楚》阅读答案

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 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释】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 人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篇7:《苏秦之楚》阅读附答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答案:

1、(1)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2)B(2分)

2、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3、(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4、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篇8:苏秦之楚阅读附答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巧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电.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标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

译文:

(2)水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1)楚国的粮食比宅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答案: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徐羡之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苏秦以连横说秦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使楚文言文的翻译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与长子受之》阅读答案

李氏之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乘隙刺偷》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春雨楚笛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