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b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②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22、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2分)
23、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2分)
24、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但这个前提很难达到。这个前提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
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
26、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4分)
参考答案:
22、节约粮食(或“重谷裕食”)(2分)
23、(1)穷人甘犯禁网,促使富人私造烧酒、官吏作奸犯科。
(2)造成更大的粮食浪费(答对1点给1分,共2分)
24、先禁民饮(2分)
25、A(2分)
26、方苞、尹博陵认为应该严禁烧酒,孙合河认为烧酒断不可禁,本文作者认为对待烧酒应该“因任自然,去其太甚”。(答出1点给1分,2点3分,3点4分)
参考译文:
方望溪上奏请求严禁烧酒的奏疏,尹博陵将之赞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竭力反驳方苞的议论,并陈述烧酒的好处,万万不可禁止。在下愚昧地认为:事情有道理不应实行但情不得已、法律上必须禁止但因为形势不能被废除的,和这件事情类似。
酒这种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自古就是这样的。烧酒则是兴起于现代,开始是边疆士兵喝了用来御寒的,北面五个省份的烧酒制造最为多,很费五谷,向来都是明令禁止。望溪想完全予以严禁,不让民间再烧出涓滴烧酒。我私下里只怕小民无知,好饮的人又家家都有,买和卖都很容易。追逐利益的家伙,趋利忘害,宁愿冒险犯法,这就更会让富裕的人私自造酒,而使吏胥从中做坏事,到最后还是禁不了酒。即使对犯法者严刑峻法,对他的乡邻实行连坐,但每天饮酒的普通人,不会因此都戒酒,而势必都去喝黄酒。喝黄酒的量上一定会十倍于烧酒。每天花十文钱喝酒的,将会花一百文都不止,对百姓的`日用和生计都大有损害。而且喝黄酒的人逐日增加,黄酒的价格也会上涨,造酒的人更多,耗费的粮食也会十数倍于高粱、柿子和枣子,它耗费的五谷也会更甚于烧酒。那么,要禁烧酒,必须先禁止民众饮酒才可行,可能还是不可能?俗话说:兴办一件有利的事情,一定会产生不利的一面。我要说,消除一件不好的,必然会增加几件不好的事。形势积重难返,只能顺其自然,去除太过分的地方而已。像其他的私盐、私参,禁起来何尝不严,但终究不能阻止,更何况日用常备的酒呢?
唉!治国治民的道理,本来就难以和一、二个书生来讲。以前韦处厚议论盐法:以人不能做到的事来强迫他做,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以人必定会违犯的规定来禁止他,这种法必定不能施行。望溪大概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吧。
篇2:《方苞禁酒之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方苞禁酒之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
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译文:
方望溪上奏请求严禁烧酒的奏疏,尹博陵将之赞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竭力反驳方苞的议论,并陈述烧酒的好处,万万不可禁止。在下愚昧地认为:事情有道理不应实行但情不得已、法律上必须禁止但因为形势不能被废除的,和这件事情类似。
酒这种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自古就是这样的。烧酒则是兴起于现代,开始是边疆士兵喝了用来御寒的,北面五个省份的烧酒制造最为多,很费五谷,向来都是明令禁止。望溪想完全予以严禁,不让民间再烧出涓滴烧酒。我私下里只怕小民无知,好饮的人又家家都有,买和卖都很容易。追逐利益的.家伙,趋利忘害,宁愿冒险犯法,这就更会让富裕的人私自造酒,而使吏胥从中做坏事,到最后还是禁不了酒。即使对犯法者严刑峻法,对他的乡邻实行连坐,但每天饮酒的普通人,不会因此都戒酒,而势必都去喝黄酒。喝黄酒的量上一定会十倍于烧酒。每天花十文钱喝酒的,将会花一百文都不止,对百姓的日用和生计都大有损害。而且喝黄酒的人逐日增加,黄酒的价格也会上涨,造酒的人更多,耗费的粮食也会十数倍于高粱、柿子和枣子,它耗费的五谷也会更甚于烧酒。那么,要禁烧酒,必须先禁止民众饮酒才可行,可能还是不可能?俗话说:兴办一件有利的事情,一定会产生不利的一面。我要说,消除一件不好的,必然会增加几件不好的事。形势积重难返,只能顺其自然,去除太过分的地方而已。像其他的私盐、私参,禁起来何尝不严,但终究不能阻止,更何况日用常备的酒呢?
唉!治国治民的道理,本来就难以和一、二个书生来讲。以前韦处厚议论盐法:以人不能做到的事来强迫他做,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以人必定会违犯的规定来禁止他,这种法必定不能施行。望溪大概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吧。
篇3:方苞阅读答案与翻译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22.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⑤⑥
2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焉B.矣C.耳D.哉
24.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5.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
答
22.C.①句,根据原文“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可知作者认为这是治心之术的共同毛病,作者并不认可;④⑤句,根据原文“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可见作者对他这种过分自信,要求别人认同他的学说的做法也是不认可的。排除有①④⑤的选项。
故选C。
23.BACD项,一般表感叹语气或反问语气,只有B项的“矣”表陈述语气。
故选B。
2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5.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
参考译文:
别人称赞自己就感觉到很高兴,别人批评自己就感觉到很生气,这是治心之术的共同的毛病。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认为是正确的,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就认为不正确,这也是治心之术共同的毛病。君子却不是这样。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很恐惧,恐惧自己没有那样的实力,却受到过分的赞美,担心自己掠取别人之美名或成就以为己有。如果有人诋毁自己,就感到很庆幸,庆幸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改正了。如果有人和自己意见相同,就会持怀疑态度,怀疑是否自己有什么见不到的地方,而因别人的赞同又更加坚持自己的谬见。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就会思考,去掉一己之私见,来看一看与自己的观点不相同的学术观点。这样以后就与儒家的思想体系非常和谐了。
假如别人称赞自己,或许这是阿谀谄媚的虚言。不然的话,就是他还不是非常了解我。我行事的缘由,我内心的安定,是我自己所了解的。如果别人攻击我的坏处,那么我不恰当地方的就会很少了。虽然他跟我之间有怨憎的感情,但是他批评我的毛病,即使我不会有十分也会有四三分的。他的话就像我说话的回声一样,我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他心中必定没有一定的见解,人云亦云。不然的话,就是我们的见解偶尔相同。他如果替我解惑,那么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很少了。世间最正确的道理一定合于人心,不用说内心的感受就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坚持一己之见而不问是否合于人心,那么他一定是偏执和糊涂的,这也就很清楚了。
我的好友刘古塘品行正直而清廉,他做学问非常相信自己,从来没有过怀疑。他内心不认可的不赞同的,即使是古人的学说,他也不会无原则的随意赞同,却喜欢让别人认同自己的学说。古人的学说也不能强迫我无原则地认同,却想要让别人认同我自己的学说,这不是治心之术的弊端吗?了解刘君的人认为他这是太过自信;不了解他的,认为他就是争强好胜。刘君和我都离开世俗的人群而独自居住很久了,如果恰好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就会以书信的形式互相探讨。
篇4:《清史稿方苞列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史稿方苞列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今安徽桐城人。②给旗人做奴仆。③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举:举例,说出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13.(1)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分)
(2)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3分)
参考答案:
10. D(举:推举,推荐。)
11. D(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被,表被动。D于是,就。)
12. C (“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13.(1)我想奉命急速上路,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我)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向朝廷申诉又得不到允许。我的处境十分为难,实在是狼狈啊。
【评分标准】注意“日笃”“告诉”的翻译,每词1分,其余符合大意、语句通顺赋1分。
(2)答案: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
【评分标准】“工”“逮”的翻译,各1分,其余符合大意、语句通顺赋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藉。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光地也举荐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调到南书房。不久,改任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方苞常常上书言事,曾说:“平常官仓的米谷按定例储存七成,卖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有关部门请示上级,按既定价格卖米,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行动。从此之后,各州各县遇到粮价贵时,应当立即下令按既定价格卖米,然后再详细地汇报上级。粮食存在仓库里会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数量会有减少,运送粮食要花运费,卖米买米看守粮仓要支付人工伙食费用。春天粮价高时卖粮,(多出来的钱)就留下来充当以上各种费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皇上把方苞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实行。方苞又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副职官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又请求改变积久的陋习,举荐人才,(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
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因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不能实行。
篇5:《议仓》阅读答案
曾巩
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为之本而两汉隋唐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得其便,两汉隋唐之法未必行于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论,在乎当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各于其社 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设其官守,严其戒令。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 无转沟殒壑之苦。其在隋则长孙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之治焉。及太宗从戴胄之 言,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为征取之科。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 者,其义仓之谓乎?
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然此岁以来,急于边 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谓义仓 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 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诚能复隋唐之法 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兹有年矣 兹:现在
B.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 中:中意
C.则恤灾弭患 弭:消除
D.以为征取之术 术:手段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道以振乏为本 则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于常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实废矣 木遭之而叶脱
D.其义仓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建立义仓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议论有关义仓的问题,其旨在于抨击时弊。
B.建义仓本为农民丰年储存粮食,荒年用以救灾,是利国利民的善举。但到宋时,贪官利用义仓制度向百姓聚敛,“义仓”已名存实亡。
C.作者在文中无情地抨击了宋代官吏借“义仓”之名,行盘剥农民、谀上肥私之实,致使义仓不仅名存实亡,而且成了农民的一大祸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对待义仓,义仓今昔的实质性变化,两两对照,一一剖析,脉络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敛 之 臣 贪 残 之 吏 剥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窃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为当 今 敛 民 之 调者 累 累 皆 是 则 义 仓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迈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3分)
篇6:《议仓》阅读答案
16.B(中;适合。)
17.D(都是语气副词,大概。A.介词,把/连词,用来。B.介词,比/介词,对。C.表转折的连词/表顺承的连词。)
18.B(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就开始遭到破坏了,而非宋时。)
19.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画对两处得1分)
20.(1)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
《议仓》参考译文:
世上那些谈论治国之道和法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以至更远的尧、舜,当作取法的根本,而把两汉、隋唐看得无足轻重。然而三代、尧 舜的办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适合,两汉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无成效。所以善于谈论治国之道的人,不在于他能搬出远古如何如何而发高论,而在于它的意见 得当就行了;善于谈论法规的人,不在于他有一套远离当代、不同流俗的空谈,而在于合乎时宜罢了。
就以义仓而论,它不出现在尧舜时代,不创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创始于隋,盛行于唐朝。义仓的原则是以赈济贫困为根本,以救助民众为首要任务, 以广泛的援助为方法,以乐意交粮为准绳,以群众依赖为便利。各自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仓库,各让所属的群众交纳自家的余粮。并设置管理义仓的官员,严格义仓 的条令,丰收年便鼓励大家交纳粮食,灾荒年便取出发放给大家。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对朝廷来说,则有救济 贫穷、抚恤饥荒的德政,对百姓来说,则无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则因长孙平的倡议而开始兴办义仓,在唐代则有戴胄将它推行开来,于是百姓生活赖 以安定,国家开支得以减省,地方储备得以充足,而终于能够形成大业年间国富民强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而终于形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 况。后来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成了向百姓强行征收的项目。从这以后,义仓名存实亡了。由此看来,前代用作赈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变成掠夺 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实现国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却用它来扰乱天下,大概就是说的义仓这类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现在已有许多年了。向百姓征调的租赋不能说不适中,征敛的名目不能说没有减少,救济贫困的 政策不能说没有实行,造成各种弊病的根源不能说没有查究。然而连年以来,急于筹措守边的军费,向百姓又征收又索取,逐渐比平常厉害。而且又有那么一批善于 搜刮的臣子,贪婪残暴的官吏,剥削百姓以讨好上司,夺取私物以充当公用,往往盗用前代赈救百姓的方法,而作为如今向百姓横征暴敛的名目,这种情况比比皆 是,而义仓也就是其中的一件。从前所说的义仓,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对百姓实施行救济;如今所谓的义仓,是以“义”为名而务求向百姓搜刮。从前的义仓,是极力 使百姓安定;现今的义仓,是极力向百姓聚敛。从前的义仓,是将仓建在乡里,让大家储粮,年成好则取之于民,民众饥荒又发给他们,不下命令而百姓听从,不须 督促而百姓踊跃参加,所以说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实行救济。今日的“义仓”,则是仅有“仓”的名号而并无义仓的制度,有“义仓”的名目而没有义仓的实际作用。 如果真能够恢复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仓库,探求隋唐设义仓的原意而施行恩义,那么救济饥荒,消除灾害,安定百姓,淳厚风俗,没有比建义仓更重要的了。假如不 能这样而空设个“义仓”的虚名,以之作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实行还好一些。
篇7: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翻译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篇8: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翻译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访于众僧 访:拜访
B.舆者坦步里许 步:步行
C.蔓草被径 被:覆盖
D.委舆于地 委:丢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按图记以求名迹 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B.舆者安坐于草间 委舆于地
C.至崖而反者 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D.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三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 舆 者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怀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所 以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3分)
参考答案
5、A(访:咨询,询问。)
6、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表目的,来。B.介词,在。C.连词,表转折,却。)
7、B ①说众僧所讲事实;③说“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8、B(这不是作者而是众僧的观点)
9、(10分)
(1)(4分)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每错2个扣1分,扣完为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也可)
(2)(6分)
①暂且前往吧,等到实在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译对“伤”、“俟”字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伤:妨害。俟:等到。)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译对“耀”、“证”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耀:炫耀。证:证实。)
【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或许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实在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龙湫庵,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到别处去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缘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 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 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的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废弃已经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寻路途遥远的胜迹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却不知道如果有认识道路的人替我们在前面领路,实际上是很近并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学问都因为仆役一类的人,而让今时的君子不理解,难道不令人痛惜吗?那些轿夫骗人,即使对别人施加恶行,也不能赶走呵斥他们,然而他们竟然还象这样满怀怒气和怨恨;小人怨恶正道,仇视君子的正道,认为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篇9:方苞《游丰台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方苞《游丰台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①醼:同“宴”。②遘:遭遇。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得一造观造:到,往
B.五色间厕厕: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适: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乖:分离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⑤⑥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炼,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3分)
译文:
(2)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3分)
译文:
篇10:方苞白云先生传阅读附答案
(清)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④圹:墓穴。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B.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适:恰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故曰弊在赂秦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B.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C.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D.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4分)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篇11:方苞白云先生传阅读附答案
5.A(高:标榜、争高低)
6.C(乃:副词,才。A.代词,他/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B.介词,用,拿/连词,来;D.助词,表停顿/助词,表陈述语气 )
7.C(原文标点: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
8.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9.(1)①流寇攻陷京城,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走了他。
(得分点: “械系”1分,被用刑具拘禁;“义”1分,认为……有义气;“逸”1分,放走;句子大意1分。)
②以期(希望)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得分点:“俾”1分,使;“沉没”1分,埋没失传;句子大意1分)
(2)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②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③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④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任选二例,概括大意亦可。答对1例给1分,答对2例给3分。)
方苞白云先生传阅读答案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相标榜(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在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启发,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篇12:山之叟阅读答案及翻译
山之叟阅读答案及翻译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翻译Ⅰ卷文言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 云 请 斩 张 禹 上 怒 将 杀 之 庆 忌 免 冠 解 印 绶 叩 头 殿 下曰 此 臣 素 著 狂 直 臣 敢 以 死 争 叩 头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后得 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参考答案】
1.B(惭,为动用法,“为……惭愧”)
2.D(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3.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4.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5.(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亡何”译准,补出后句主语)(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
6.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参考译文】
汉成帝将要立赵飞燕为皇后,因刘辅直言劝谏而发怒,把他囚禁在掖廷的监狱里。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援他,于是免去了死刑。朱云请求斩杀张禹,皇上发怒,要杀死朱云。辛庆忌摘下朝冠,解下拴印的绶带,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素来以狂放直率著名,臣敢以死为他争解。”叩头流出血来。皇上的怒气缓解了,事情才算完。庆忌的这两件事,可以与汲黯、王章列入一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 禁酒承诺书
★ 生之喜悦阅读答案
★ 黔之驴阅读答案
★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方苞禁酒之议》阅读答案及翻译(通用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