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阅读赏析及答案

时间:2023-10-24 03:46:36 作者:jialing7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ialing7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定**阅读赏析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定**阅读赏析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定**阅读赏析及答案

定**阅读赏析及答案

定**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0.(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1分)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1分)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1分)

(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2分)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2分)

【简析】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简评】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篇2:定**阅读赏析

[五代]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4分)

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

(1)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

(2)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

(3)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

(4)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每条1分)

2.(4分)示例一:穿破更好。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

例二:滴破更好。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尽符合息妇含羞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首句写景,暖日点时令,风和日暖,晴窗映碧,已见春深。着一闲字,便觉有情。闲,指闲散。只有在窗前有人的情况下,才会有闲散之感。这里的闲窗是说思妇看到窗外的残春光景,由于孤寂而闲得发愁。小池春水浸明霞,明,一作晴。此句写实景,亦寓愁情。冯延巳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池水涟漪,自然会荡起思妇的闲愁。头两句对仗,浸与映为互文,春水与明霞相映,景色极为绮丽。但浸字也有沉浸之意,春光如许明媚,怎不令伊沉醉呢?写到数树海棠红欲尽,思妇的恋春之情转到惜春,海棠红欲尽,正是春意阑珊时候,满地落红,使她不堪看。争忍,怎能禁受的意思。歇拍落到自己身上,玉闺深掩,玉闺,犹金闺。用金、玉字,形容闺房华贵。争忍二字界于两句之间,意亦上下贯连既不忍春事将尽,更不忍深闭闺房虚度年华。上片着重写景,景中有情,因景中有人在,但未正面写人。上结落到自身,只是用虚笔写人之所感,为下片正面写人转入抒情蓄势。换头独凭绣床,人已出矣。首标独字,正切闺情。绣床,有彩绣为饰的.床。古人坐卧之具皆曰床,此处用凭字,倚靠的意思,当是坐具。方寸,心也。乱,谓心绪烦乱。肠断,极其伤心,才会感到愁肠寸断。

断、乱,押韵。与上下句的关系也和上片尽、忍一样,彻上彻下。上结玉闺深掩过年华,犹是慨叹之辞,由慨叹、心乱到肠断,抒情步步深入,到实在忍不住时,于是热泪不禁夺眶而出,才会出现泪珠穿破脸边花。脸边花,写女子腮脸如花艳美。作者在另一首词中写道:好花颜色,双脸上,晚妆同。这也是写双脸如花美。词人笔触常涉及到美人泪脸,冯正中词: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韦端己词: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写法和用字都不相同,特别是在用动词上的差异,大有讲究。冯词用滴,韦词用界,本词用穿,比较起来,穿字兼有滴、界两字之妙。用滴破,想见泪痕点点,用泪界,则泪痕两线。这里用穿破,穿比滴重,既然穿破,而且直到脸边,自然也包含泪界双线,就泪痕来说,还要深些。此处只就用字而言,并不意味着评论全词和词家。词中刻划思妇的形象和心理,写到泪珠穿破,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势,谁知煞尾忽转新境,出现邻家女郎来问良人音信,教她害羞地答道: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呢!笔意活泼,情趣盎然,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深得水穷云起之妙。这首词的语言也不若作者其他作品那样秾艳。

篇3:文言文阅读赏析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断,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便要还家( )

(3)不足为外人道(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1)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人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

5、回答问题: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1)类 (2)通“邀”邀请 (3)值得 (4)与世隔绝的.地方

3、(1)(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1)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2)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5、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

(意对即可)

篇4:蝶恋花阅读赏析及答案

蝶恋花阅读赏析及答案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qióng 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旅思[sì]”,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àn]”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边防军事机关的长官)王炎提出过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想到这里,他的感情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用(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策呢!

词结束了,而陆游的火热的爱国激情和他那满腔的悲愤,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5:梅阅读赏析及答案

梅阅读赏析及答案

【唐】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①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②媒。

【注】①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②战国时秦穆公之女,姿容绝代,善吹箫,非懂音律不嫁。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公以妻之,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传为爱情佳话。

8.诗歌一二联是如何描绘梅花风采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抒怀,试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是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8.运用拟人手法,首联将梅花比拟成了从瑶台仙境下凡的仙女,她袅袅婷婷、羞羞涩涩地在溪边对着水面端详着自己的倩影。为梅花赋予了生命和灵气,把梅花写得美妙超凡。(2分)颔联写梅花姑且让洁白无瑕的雪与自己相比,而敢于超越艳丽的春光决不随顺其后。赞扬梅花妒雪欺春的孤芳高洁。(2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也对)

9.一二联诗人借梅花的`风采来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和刚直耿介,不肯随时俯仰的性格。(2分)三四联写了梅花为佳客助兴、愿有情人成为眷属的多情坦荡,这也是诗人自己多情坦荡的性格的写照。(2分)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篇6:定**阅读答案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9、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1)(原创)赏析上阕前两句,并指出这两句对表现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2)(原创)概括这首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1)参考答案:(1)比喻、夸张(手法各1分),用漏天屋居似乘船 (诗句内容1分)形象描绘出黔中阴雨连绵、潮湿阴暗的恶劣环境(特点1分),反衬(作用1分)。

(2)表现词人虽身遭贬谪仍老当益壮,渴望比肩前代风流人物(内容总结1分)的乐观自信(豪迈、豪放等皆可)(情感基调1分)

篇7:定**阅读答案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问题】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2分)

答: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1分);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1分)。

2.(4分)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1分),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1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2分)。(评分说明:答出“旷达”和“随遇而安”任意一点可得2分。)

篇8:《定**》阅读答案

定**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定**》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

14、“定**”是这首词的词牌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篇9:青楼曲阅读赏析和答案

青楼曲二首阅读赏析和答案

青楼①曲二首

【唐】王昌龄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②。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③。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④。

【注释】

①青楼:妇女所居华美的楼。

②武皇:汉武帝,在这首诗中是以汉代唐。长杨: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③建章:汉武帝时宫殿名,在长安近郊。金章紫绶:金印和紫色印绶,古丞相所用。后用以此代指高官显爵。

【翻译】

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上,正在弹筝的少妇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

凯旋而归的皇家大军经过驰道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盛装打扮的少妇端庄地坐在青楼上。军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夫婿也正立功回来接受朝廷的封侯拜爵。

【赏析】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阅读训练】

1.诗中有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_______,另一个是坐在楼头弹琴的少妇,他们之间是_____关系。

2.前一首诗写________,后一首诗写_________。

3.楼头少妇的心情是________。

4.此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上对从军戍边的一般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骑在白马金鞍上的将军 夫妻

2.皇家大军凯旋 皇帝封侯拜爵

3.愉快、激动、为丈夫立功拜爵而自豪等

4.以从军立功为光荣,因为这是仕途发展的一条途径。

篇10:阅读赏析及答案:春光好

阅读赏析及答案:春光好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作者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诗人笔下的初春有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词中迸偎两字极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片,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片,一个 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1分)

2.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偎

2.(3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可从问句的角度答题。如运用了问句的形式,写出了词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作者

欧阳炯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年七十六岁。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蜀亡,归后唐,为秦州从事。孟知详镇蜀替号,又为中书舍人。广政十二年,(公元九四九年)除翰林学士。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盐修国史。后随孟昶归宁,历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待。又善长笛,太祖曾召他在偏殿吹奏。后因事罢职。以本官分司西京卒。炯性好诗歌,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所作词今四十八篇。见《唐五代词》又为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作序。

篇11:文学类阅读赏析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附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24.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23.(1)犯上作乱(1分)

(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2分)

24.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险老母于不仁。(3分)

篇12:李商隐《无题》阅读赏析答案

李商隐《无题》阅读赏析答案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鉴赏关键点】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精彩感人;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因而古今传诵。

【思想内容】本诗主题比较晦涩,一般认为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表达相思之切。

【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比喻新颖贴切,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语意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

2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

23.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4.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分,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加工定作的合同

以文化定天作文

张定宇个人事迹

定**令/定**,定**令/定**张先,定**令/定**的意思,定**令

支部会怎样定规章制度

形容淡定的成语

《安定城楼》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文天祥《赴阙》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出关徐兰阅读答案及赏析

定**阅读赏析及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定**阅读赏析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