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uqccomc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文言文停顿规律介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停顿规律介绍,希望您能喜欢!
篇1:文言文的句式停顿规律
文言文的句式停顿规律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篇2:文学常识:文言文句式停顿规律
文学常识:文言文句式停顿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呢?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辨认。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篇3:高中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技巧
高中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技巧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九、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知识是有系统性、规律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运用科学的方法牢记所学的知识。例如:翻译文言文时,要做到文通字顺,但是在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可以意译,直译是一句对一句的按语序逐词逐句的对译,意译则是打破原来的语序,按意思翻译就行了。一般来说,记叙文、议论文多用直译,而描写抒情的文章多用意译。在翻译时,那些专有名词,例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官名等等就照翻不译。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只要掌握了,那么无论在哪篇文言文中都可以运用。因此在学习时就应该注意总结。对一些文言虚词,词性的活用等等。我们可以利用卡片来归纳整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以致用 ....古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其关键在于其运用环境已经与当前历史环境相脱节,我们如何才能弥补呢?就在于多读多写,培养较高的文言文阅读素养。....文言文的语言是一套系统,掌握它不一定要句句翻译,也无此必要,要深入其中,就必须用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因此,请多看集解。重点词句,一定要仔细琢磨。 ?
篇4: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教学总结(九年级)
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江苏省泰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六、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十一、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含笑
★ 人生的停顿作文
★ 规律近义词
★ 找规律教案
★ 职场黄金规律
★ 经典文言文
★ 文言文范文
★ 如何文言文
文言文停顿规律介绍(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