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3-11-09 03:36:33 作者:Oo鱼o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Oo鱼o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朱自清的《背影》早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

②而在我眼前,我的心中,还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中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久已没有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父亲削去树枝,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想自己一米八的大个儿,抬根部没问题,就要去抬。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抬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父亲却不同意。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儿,“天还早呢。”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嗨”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一口的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直了,虽然大树压着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眼眶湿润了。几十年来,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

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⑨“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注:佝偻:弯曲。)

阅读题: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镶嵌[]A.qi4nB.g1n

②永恒[]A.hu2nB.h6ng

③身躯[]A.q_B.q&

④凝聚[]A.n0ngB.y0

⑤兢兢业业[]A.k8B.j9ng

⑥矗立[]A.s%ngB.ch)

⑦憔悴[]A.cu@B.c)i

⑧悬挂[]A.xu2nB.x2n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对的画“√”,错的`画“×”。

①(他)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②几十年来,父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十分谨慎,小心,担惊害怕。[]

③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

憔悴:枯萎;凋零。[]

④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

丰碑:指丰收后立下的纪念碑。[]

3.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第⑤段主要描写了父亲的____(动作,语言)。“我”觉得父亲身躯“一点一点地高大”,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因为父亲由“蹲下”到“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说明父亲渐渐站直了,所以是“一点一点地高大”。

B.因为“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父亲渐渐站起来的身躯,还看到了父爱的伟大。

C.这是“我”的幻觉,我太累了。

D.这是“我”的一种想象,因为“我”从心里为父亲使劲,帮助父亲抬起松树。

5.文章第⑧段对表达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简要回答。

阅读答案:

1.①A②B③B④A⑤B⑥B⑦A⑧A

2.①√②×③×④×

3.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爱护,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4.动作;B

5.这段话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敬爱、感激之情,突出了父爱的动人和伟大,含蓄地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篇2: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2.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3.《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篇3:初中语文《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0—15题。(18分)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坐下,我的眼泪又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0为空白处填出准确动词,并说说动词的作用是什么?(6分)

A B C D (4分)

作用 (2分)

11.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买橘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2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3文 “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听到这个消息,台湾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5生活,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 。

答案:

10穿、攀、缩、倾 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体现父子深情。

11 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12 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13 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等复杂心绪均可。(1分)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蹒跚地为“我”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点。(2分)

14 不设统一答案。3分,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谈,有理有据。

15 不设统一答案。3分,例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篇4:名著阅读《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阅读《背影》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篇5:板桥幽竹图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板桥幽竹图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⑶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很突出,试用两例加以说明。(6分)

⑷你认为,儿子和女婿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8分)

试题答案:

11、⑴答案:B项3分,D项2分,A项1分。(A“居住地的‘竹’与《板桥幽竹图》形成照应”文中无依据,C项内容错误,他指望晚辈是要看看晚辈的孝心,E项“欣慰”“心安”的对象内容错。)。

⑵答案:①照应标题

②使情节再生波澜

③让无价的《板桥幽竹图》归属女婿,赞美女婿对老人的孝心是无价的。

④在老人心中,儿女的孝心是无价的。

(任答三点,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⑶答案:①对儿子由期望到失望(1分),和对女婿由不抱希望到墨宝相酬(1分),表现了老人对子女孝心的渴望(1分)。(若只答对儿、婿的态度变化,酌情赋分)

②儿子的口惠而实不至(1分),与女婿的多做少说(1分),表现了对“孝”应有的行为。(若只答儿、婿形成对比,酌情赋分或不赋分)

⑷答案:一、儿子是主人公。

①父子关系,更适宜表现作者对“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思考。

②儿子一心为自己盘算,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体现了作者对此类“似孝非孝”行为的批判态度。

③儿子的言行在小说情节内容上占有最大的篇幅。

④老人由对儿子充满期望到逐渐失望的心理,为后文赠图予婿的情节作了合理铺垫。

二、女婿是主人公。

①非直接的血缘关系,却更体现出“孝”道之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②女婿的言辞不多,实际占有篇幅不大,但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女婿的行为更能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情怀,作者借此表达了赞美之意。

④老人由不抱信心到心怀感激,进而赠图之举便显得顺理成章。

(可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入手,酌情判分)

篇6:背影练习题答案

《背影》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①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②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7:背影练习题答案

1.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答:

2.选段中先后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

流出的泪是(  )(2分1

A.伤感愧疚的泪    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    D.感激动情的泪

3.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4.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5.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其作用是                                         .(2分)

6.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项正确的。(    )(3分)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

7.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注音:

解释:

8.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9.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      。

10.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11.《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

12.概括本段内容。

13.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4.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15.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描写。

17.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8.加粗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9.加粗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20.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21.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因为“我”看到父亲不顾年迈体弱,亲自为“我”买橘子,百感交集,深深理解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B.因为“我”觉得父亲太固执,对他表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C.因为“我”就要和父亲分手了,“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

D.因为“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激动、喜悦。

22.为什么说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因为父亲总算把橘子买回来了,实在不容易,所以现在“心里很轻松”。

B.因为父亲终于为儿子安排妥贴了,父亲可以放心和儿子分别了。

C.因为父亲面对生活的重压,心里并不轻松,但为了儿子,装出轻松来安慰他,不让他担心。

D.因为父亲买橘子很艰难,装出轻松的样子表示自己并不老,身体还不错。

23.上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理由。

理由:

24.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了父子相互关爱的深情。

B.这段文字记叙了父亲送我上火车给我买橘子的经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白描表现出了深挚的父爱,以及儿子对这种感情的理解。

C.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D.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细致、生动、感人,很好地展现了父子之情。

25、文中划虚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第①句:                                                                   第②句:

参考答案

行动(或动作)描写

2.D

3.C

4.B

5.身体很胖  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

6.A E

7.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8.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9.感动得流泪;离别伤感的泪    10.攀、缩、倾

11.(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12.望父买橘

13.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14.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15.(1)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16.动作

17.C

18.B

19.B

20.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21.A 22.C

23.理由:从内容方面,表明是第二次流泪,同时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来看照应文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4.B

25、第①句: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或“伤心,忧虑,惦念”);第②句:

(1)见父亲行动不便,怕父亲劳累摔倒(2)体贴,心疼,感激父亲,深感过意不去。

篇8:《背影》阅读练习题

《背影》阅读练习题

阅读练习一

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2分)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而买橘子的过程对于父亲也相当不容易,但父亲怕儿子担心,于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宽慰儿子。同时,父亲买来橘子,觉得尽到了一些照顾儿子的责任,心里也感到轻松。

17、选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 攀 、缩 、倾 。(3分)

18、对“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这段文字表现了父子相互关爱的深情。

B.父亲不放心儿子,表现父亲谨慎的性格。

C.临别时父亲反复叮嘱、提醒,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惦念,无微不至的体贴、关心以及深挚的`爱。

D.儿子要远离父亲了,父亲心里很难过,叮嘱儿子,怕儿子丢失行李,表现父亲很小气。

阅读练习二

选文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8.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19.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

20.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21.品味语言。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23.加粗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24.加粗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阅读练习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簌簌( ) ②赋闲( ) ③举箸( ) ④惦记( ) ⑤迂腐( ) ⑥橘子(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细小而繁多的事。 ( )

②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

③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2、把下列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①____不单行 ②满院狼____ ③变卖____质

④____目伤怀 ⑤不能自____ ⑥____多不便

3、选出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语言表达训练】

4、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5、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6、据报载,《背影》有可能落选鄂教版教材。原因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越栏杆,不遵守交通规则。对此,你有何看法?

7、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8、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初中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中“聪明”的同义词和“漂亮”的反义词分别是( )

A.聪慧 丑陋 B.愚蠢 粗俗

C.糊涂 动听 D.聪颖 精彩

4、《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5、《背影》一文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为:

6、《背影》一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次略写?

7、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8、“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文中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其用意是:

9、散文中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感情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各找一例。

10、“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如何理解?

11、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

12、下列语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①、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1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表达了我什么感情?

14、为什么“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15、“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表达了我什么感情?

16、说说本文“我”四次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7、“……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

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18、“……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朱自清 父子深情

2.“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深情,也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3.C

4.C

5.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爱形成对比,更能衬出父爱的崇高伟大。

6、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现中心。第二次是人物正面描写,因而略写。

7、C

8、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操劳,反衬出父亲对“我”关怀细致周到。

9、例如: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及文尾的一段文字分别体现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分析从略。

10、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

11、这里指说话得体。

12、①、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②、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③、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④、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13、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14、“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15、连用两个感叹号,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直接抒发对父亲怀念之情,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一个“再”字蕴含了无限的情意。

16、a、触境伤情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b、这是被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c、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流泪,是惜别的泪。d、读到父亲来信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是感伤的泪。

17、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18、“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

篇10: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题

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 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 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 )了。

小题1:一句话概括选段内容(2分)

小题2: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2分)

A.吊 缩 拉 来 B.攀 勾 搀 疏

C.攀 缩 搀 来 D.吊 勾 扶 搀

小题3:作者着力刻画了怎样一个父亲?怎样刻画的?结合文段加以分析。(3分)

小题4:“我赶紧拭干了泪” “我赶紧去搀他”两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5:模仿文段,描写一段拟合父母之间相处的.、一个让你感动的场景(不少于两种描写方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父亲在送别时为我买橘子

小题1:c

小题1:(1)内向 语言描写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2)朴素 外貌描写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 (3)衰老肥胖,关爱孩子 动作描写

小题1:(1)被父亲的爱感动并因自己从前对父亲的不理解而愧疚;(2)对父亲的关爱和尊重

小题1:略

小题1: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为我买橘子内容即可。

小题1:了解人物描写中动作描写的表达作用,能够准确填写动作细节描写的动词,体会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题1: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根据文本的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本题能答出“愧疚“到”关爱和尊重“即可。

小题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11:《背影》阅读和答案

《背影》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8-12题。(15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3.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2分)

14.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

15.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7.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3分)

参考答案:

12.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13.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14.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15.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16.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17.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背影》阅读练习题

会计分录练习题及答案

《礼物》练习题及答案

《背影》朱自清阅读答案

背影阅读答案三毛

朱自清散文《背影》阅读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的背影阅读答案

《目不见睫》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的对联练习题及答案

《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背影图》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