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beiw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论文
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论文
一、卡尔松的环境美学思想--“肯定美学”下的补充诠释
艾伦·卡尔松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环境美学的创始者之一。环境美学起源于对自然欣赏的反思。卡尔松早期的美学思想建立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因而他将这种新的美学模式称为“自然环境模式”.该模式包含“自然”和“环境”两个维度,其中“自然”是指审美对象的自然性质,而“环境”是指审美对象存在于一种环境之中,与环境具有一种相适性。
环境美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荒野”的美(原始的自然),一种是“人为”的美。本文只谈论第一种类型。“肯定美学”是针对原初的自然及事物,寻求的标准和探讨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对于“荒野”,肯定美学的任务是理解自然为何为美,因为在其看来,自然全美。按此观点推论,自然环境在特定范畴之内被赋予了肯定美学的特征。
二、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审视与评价自然环境美的前提
研究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是审美鉴赏的前提,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与艺术中的形式主义传统密不可分,且前者颇受后者的影响。因此,欲谈及自然的审美鉴赏,决然离不开对其形式特性的阐释。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首先要撇清“景观崇拜”“环境照片”与自然环境的不同概念。“景观崇拜”强调将自然作为风景画去感知和欣赏。风景画与自然环境的重大区别在于风景画要求人由一特定视点从外部审之,而且只用一种感官--视觉感官。
“环境照片”则是主张从平面二维的角度审美自然,然而面对实际的欣赏对象时,不管有无此意识:审美者需要“置身其中”,与之建立起动态关系,从任何角度、距离去欣赏它。除了看,还包括嗅、听、触和感受自然环境中的对象。另一个概念--构图,对形式特性意义重大。比如,传统的艺术对象在构图范围内是否统一或平衡,即与其构图结构相关。而对自然环境而言,现实却又是另一番景致。自然环境只有在人类把一种构图强加给它的情形下,才能显示出形式特性。就这种特殊性而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建构上的某种不确定性,这使得对它做出审美评价很困难。卡尔松认为,尽管形式特性在艺术领域占主流,但相较之下,自然环境更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很难发现其形式特性。他指出,如欲全面地欣赏我们的自然环境,研究美学者就必须从形式特性转移,从非形式特性的方向看待自然环境。
三、“科学认知主义”的维度--恰当的自然审美鉴赏
卡尔松环境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环境模式,由于他的思想特色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中的关键作用,故被称为“科学认知主义”?.这一理念认为科学知识在自然审美鉴赏中,应当处于核心地位,这就保证了审美鉴赏必须严肃,而非表面性。首先必须鉴赏自然本身,然后才作为一种环境来鉴赏。其次借助自然科学,尤其是环境科学,譬如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提供的`知识来鉴赏自然。
那什么是恰当的自然审美鉴赏呢?正如在艺术鉴赏中,自然对象与景观的审美特征依赖于它们如何被观看。长须鲸是一种优雅的和庞大的哺乳动物。然而,要是它作为一条鱼来理解,它似乎显得更加笨拙,有些畸形,或许还有一点迟钝。如何恰当地审美鉴赏所讨论的审美对象呢?首先需要在正确的范畴中感知它们,这需要理解它们是何物以及相关知识,一般说来,它需要由自然科学提供。
四、对卡尔松的自然美学思想的评价
其一,卡尔松关注科学知识在环境美学中的优先性,然而,他并未从根本上说明艺术与自然审美的区别性和自然审美的独立性。原因是知识和认知均是外在于审美的,或者说它们是审美的一种先见,最多可以作为审美的一种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足条件。
其二,卡尔松对自然环境模式的探讨抱有非常严谨的科学观念,因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这种唯知识论带有一种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总而言之,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模式,把自然推向了审美鉴赏的视野,其贡献值得肯定。但是,这种美学理论显然还有不足之处。
其实,科学在审美中的分量有限,不能喧宾夺主居于核心地位,唯有摆脱科学认知主义的束缚,多维度地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方能实现“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
参考文献:
[1][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加]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左剑锋。论卡尔松美学环境中的类比及理论困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1卷第3章,2011.
[5]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方出版社,2007.
[6]陈望衡,丁利。环境美学的前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篇2:景观视觉美学评价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2004。3:18―20。
[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4]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1986,3:38―40。
篇3: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与景观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背景概述
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当中, 环境与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大大加快,但是在城市盲目发展的背后也陆续凸显出很多环境问题,好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从1950年开始, 许多国家都开始重新规划城市, 改善城市环境。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美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城市环境的美是依靠自然美与人工美来显现的。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要利用环境美学的原理,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共融,共同创造处环境美好的城市。
二、城市的自然化
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之母。按照环境美学原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 使人、建筑、自然甚至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在重新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城市自然化的問题。城市的自然美指自然环境当中的山、水、花草树木之美,自然景观是环境美学的基础。以自然风光为基础,把山水、花草树木等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我们的城市规划中来。比如依山而建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地形的走势将城市建设成层次感很强的山水城市。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美,保护好城市原有的风景名胜,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风景优势,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谐共融。
三、城市的人文美
人文美指建筑、景观小品、马路、园林布局等的美。环境美学研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 研究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迎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工作效率和心理情况等,这些都是环境美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的建筑
城市的建筑有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和商业建筑。在居住建筑上,可以建设具有同样风格的居住建筑以突显出城市建筑应该有的整体性,而承担商业功能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外观一般都比较有个性,并配套有一个较大范围的商业区。生产建筑一般具有特殊用途,则可以将这些生产建筑设立在下风位上,使城市环境保护有保障。城市建筑应该具有自己的独自风格,既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定位,又能形成一个城市各自的特色。具有这种美的城市空间, 没有高楼一憧紧挨一憧的压抑感,也没有色彩上和风格上的不适感,使人与建筑、人与整个城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整个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里的高层建筑,然而城市街道两旁的高楼,假如总是一幢紧挨着一幢,密密麻麻地排列,人们就会感到沉闷和压迫。在一个建筑群当中, 应该有落差高低和参差不齐的建筑,这种参差不齐不是乱七八糟,而是疏密相间, 高低统一, 充满和谐与自然。
(二)城市的道路设计
堵车现象已经困扰了许多城市,在设计城市的道路时,要充分保证市民出行条件,比如在城市内修筑像地铁、轻轨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使城市交通错落有致,增添城市的美感。
(三)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些城市在过去花大力气搞一些大规模的公园建设, 这种用围墙围起来的大公园对城市美化作用并不大,同时也非常不便于人们游玩。近年来政府开始关注建设散点式的小园林, 把公园景观放在街头。在道路小园林景观的设计上,既考虑了内部景观,又考虑园林外围的视觉效果,构成具有美感的的市容街景。这样,人们既使不去公园, 也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风景。更有一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在“立体绿化”上做文章,创造额外的绿色空间,创造不同的大自然色彩,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大自然的青睐和向往。
四、结语
一个文明的城市, 应该具有整齐、干净、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一种状态,美的环境应当随着城市建设加以合理保护并进行创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还处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初期阶段,环境美学还没能较好的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是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城市规划建设的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实现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人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梅伟民.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美学刍议[J].学术论坛,1998.
[2]刘光生.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美学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7.
★ 美学论文
★ 美学概论论文
★ 美学原理论文
★ 美学缩影设计论文
★ 环境论文
★ 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 环境问题论文
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论文(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