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4-01-02 03:34:23 作者:ab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b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一副“拆合字”的对联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拆字和合字方法。诗句中的“或”字加上“囗”成为“”,“@”字去掉“囗”成为“袁”;“余”加上“辶”成为“途”,“道”去掉“辶”成为“首”,拆字、合字都运用得十分灵活,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清晰。深刻地反映了此联的作者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是一片渺茫。通过一副“拆合字”的对联,这些情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字谜,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则。字谜的谜底依次是:①茎(“径”去双人旁加“艹”);②名(“多”去“夕”下边加一“口”);③耿(“耳”+“火”);④解(“角”+“牛”+“刀”);⑤置(“四”+“直”);⑥雪(“雨”+倒“山”);⑦画(“一”+“田”+“凵”);⑧踵(“千”+“里”+“足”);⑨击(“牛”去撇+“凵”);⑩夫(“二”+“人”);军(“挥”去“手”);够(“句”子“多”了);晖(“晕”的“日”字头转到左边);衙(“吾”插入“行”中间);可(“丁”+“口”);订(“谈”的半边“讠”+“打”的半边“丁”);由(两“山”字相对成“田”,中间出头成“由”)。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汉字笔画的认识。正确选项是D。A项的笔画数依次是3、2、3、3;B项的笔画数依次是5、4、5、5;C项的笔画数依次是5、6、6、6;D项都是4画。注意“辶”是三画,“廴、阝”都是两画,“”是一画。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汉字结构的概念

看汉字的结构特点要区别三个方面的概念:汉字与拼音文字的结构差异,汉字结构的溯源分析和现状分析,汉字的外部结构分析和内部结构分析。

一、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构型差异

汉字的结构形式是独特的,与拼音文字有明显区别。拼音文字是线性的,字的结构成分像线条似的依次分布,向一个方向展开,呈一维的直线。汉字的整体构型则是呈二维的平面,一个字仿佛就是一个画面,字的结构成分分布在平面里,各个构件不仅可以左右组拼成字,也可以上下组拼成字,但不论怎样组拼搭配,总是一字一块,不越雷池。也就是说一个字不论有几个部件,都要均衡和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汉字的结构美原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指让多种笔画、多种结构成分、多种组合方式在一个方块中协调、配合,以达到稳当、和谐而又灵活、美观的效果。

二、汉字结构的溯源分析和现状分析

汉字结构的溯源分析是以这个字在产生时候的字形为对象所做的分析,也就是追究古代汉字的字形。本课第一节就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汉字结构的现状分析是以当前楷书规范字形为对象所做的分析。一个字不管在造字时遵循什么造字原理,也不管它是怎么样从古代字形变化到现代字形的,只从当前楷书规范字形出发分析它的平面结构,就属于汉字结构的现状分析。这一节所说的汉字结构就是一种现状分析。

三、汉字的外部结构分析和内部结构分析

汉字的外部结构指纯粹的字形外观结构,一般不涉及字音和字义,不涉及构字字理,主要研究一个字怎么样由最小的构形单位逐层组合为二维的方块汉字,包括汉字的组合成分(“汉字房屋”的构件)和组合方式(汉字的房子怎么“盖”)。汉字的内部结构指与字音、字义有联系的汉字构成成分的组合,也就是从字形的现状着眼,研究字形和字音、字义的关系,说明构造字的理据,得出现代汉字的构字类型。

4.2汉字结构的分析

进行汉字的结构分析要涉及几个问题:一是要区分独体汉字和合体汉字;二是要了解汉字部件的名称和部件位置的名称;三是要掌握汉字部件拆分的.规则。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一般情况下独体字和合体字不难确定,比如“一、人、又”是独体字,“天、休、观”就是合体字。但介于独体和合体之间的字不容易确定。这类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失去象形特点而发展为包含两个以上部件的字,如“辛、京、雨、鱼”等;另一种自古至今都是合体字,但构字的部件不好分解,或分解后不便称说,如“亮、弄、布、光”等。这两类字可以统称为“特殊合体字”。划分独体字与合体字要注意三点:一是从造字法上考虑,象形字、指事字一般是独体字,会意字、形声字一般是合体字。但也不能拘泥于造字法,现代汉字的实际字形也是划分独体、合体的重要依据。如“京、舌、禽”等象形字,已具备了合体字的特征,就应看作合体字。二是合体字一般具有明显的可分离特征,部件之间、部件与笔画之间必不交叉连串,不具备这一特点的就不是合体字。如“出、及、串、果、事”等就不是合体字。三是合体字分解出的两个以上部件,应该要么是独体字或常用的部件,要么是便于称说的笔画或可以变通称说的部件。因此如果分析出的两个部件不便于称说或变通称说,也不宜按合体字分析。如“卵”尽管明显可以分离,仍应视为独体字。

二、汉字部件的名称和部件位置的名称

为了便于称说,每个部件都应该有名称。成字部件的名称就是该字的读音,如“土”音“tǔ”、“白”音“bái”,而“长”按习惯读“cháng”,不读“zhǎng”。非成字部件有的有习惯的名称,如:“宀:宝盖儿”、“:秃宝盖”、“忄:竖心儿”、“亻:单立人”、“艹:草字头”、“辶:走之儿”、“廴:建之儿”、“灬:四点底”、“刂:立刀”等。根据部件在整字中所处的位置,合体字可以有八个部位,名称分别是“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内心外框、中腰四角”。例如:“头:八字头(分、公)、学字头(觉)、厂字头(压、历)”,“底:心字底(志、忠)、儿字底(兄、先)”,“旁:火字旁(灯、烛)、绞丝旁(红、绵)”,“边:工字边(红、扛)、立刀边(刚、刘)”,“心:玉字心(国)、口字心(问、句)”,“框:大口框(因、国)、门字框(问)”,“腰:秃宝盖腰(壶)、又字腰(树)”,“角:口字角(器)、月字角(赢)”。

三、汉字部件的拆分规则和层次

汉字的拆分有一定的规则,也有一定的层次顺序。主要规则有:(1)分隔沟是部件和部件分界的显性标志,相离的组合要沿着分割沟进行拆分,其中分隔沟多于一条的,应先拆长的后拆短的。例如:“这--辶、文”,“兵--丘、八”,“想--相、心/相--木、目”,“厕--厂、则/则--贝、刂”等。(2)相接的组合应从接点处拆分。例如:“古--十、口”,“名--夕、口”等。(3)相交的组合不能拆分。例如“丰”不能拆分。(4)拆分的下限一般要大于一个笔画。例如“二”、“人”都不能拆分。(5)相离的单独笔画具有独立性的是部件,不具有独立性的不是部件。如“孔”里“”是部件,而“犬”里“丶(点)”不是部件。(6)层次拆分不能破坏汉字结构基本类型。例如“谜”虽然按照规则(1)“辶”和“米”之间的分隔沟要更长些,但它是左右结构,拆分层次应是:“谜--讠、迷/迷--辶、米”。

(4.1、4.2节部分参考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名家如是说:

晋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唐孙庭过:“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

唐张敬玄:“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清王筠:“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

●傅东华(汉字书写法和字典查字法,《文字改革》1962年第3期)

(笔画)是汉字从篆书变到隶书之后才产生的。在古文和篆书的阶段,汉字都可说是由线条构成,直到隶书的阶段方才从线条变成笔画。线条和壁画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往往分不清起讫,后者把它们分清了。例如古文和篆书的结构里常常会出现囫囵的圈圈儿,不知它从哪一点起笔,也不知它是向右转的呢,或是向左转的。后来隶书把这些圈圈儿都写成“口”,就分清了笔画,而且看得出它们的起讫了。

●费锦昌(现代汉字部件探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在现代汉字中,记号字和半记号字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裘锡圭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里,原来的意符和音符有很多已经变成了记号。相应地,很多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或半记号字。”198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胡乔木指出:“要尽可能使汉字成为一种拼形的汉字。这对于尽快实现汉字的信息化,将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汉字字形的这一实际情况给了我们这样的可能性:即不必拘泥于汉字传统的偏旁概念,在进行部件切分这个环节上,我们无法因而也不必刻意去追求每一个零部件跟字音字义的历史联系,从而可以主要从现代汉字字形这个角度出发,去追求合理合用的部件切分。我们认识到现代汉字的部件,在字形上跟甲骨文、小篆的部件仍有历史渊源,但由于字形上的混同、分化、讹变,很多部件在形体上已经不可能跟古代汉字的部件一一对应。完全根据字源来切分部件,做不到;只对少量汉字根据字源来切分部件,既使标准不统一,又给不掌握字源的切分者造成困难。我们认为,切分现代汉字部件主要应从现代汉字字形的实际出发,只能以现代汉字的规范字形为主要依据。好在现代汉字中字源是形声字、会意字的占绝大多数,这些字中的大部分,在字形上仍保持形旁、声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根据现代汉字字形来切分部件,对多数字来说,不会跟构字理据完全相悖。切分部件时,要努力达到“三性”--合理性(主要指合于现代汉字字形之理)、一贯性(把原则和方法贯彻到底,进行穷尽性的切分。当然不排除少量特例)、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切分的任意性)。

●沈阳(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各种文字的“字符”根据与语言中什么样的单位相联系,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就是“记号”。“记号”往往来源于原始的契刻符号,如古汉字里的“(五)、(六)、(七)、(十)”等;记号也可以是硬性规定的,如现代简化汉字“戏”和“汉”里面的“又”就只是一种记号。“记号”在人类的文字系统中只占极少数,因此就绝大多数语言的字符而言,分为“意符”和“音符”两大类也就可以了。“意符”就是表示语言中的意义单位的字符,例如汉字中的“人”,最初就是画的一个人的侧面图形“”,表示汉语中“人”的意思。“音符”也就是表示语言中的语音单位的字符,但是语音没办法用图形来表示,因此所有文字的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原本只是一个意符,后来采用这个字的音去记录同音的虚词“其”,“簸箕”的意思就抛开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了只跟语言中的语音单位有联系的音符。

由于文字的字符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或者说有的字符只是一个字符,有的字符又是由若干个字符组成的,因此字符又可以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单纯字符。虽然“人”可以分解为“撇”和“捺”,但是汉字中的“撇、捺、点、横、竖”等只是组成字形的“笔画”,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固定联系,所以这种笔画不是“更小的字符”。每一个拉丁字母,如“a、b、c、d”,也都是一个单纯字符。尽管有的拉丁字母也可以分解为几笔,如“a”可以分解为半个圆圈和一个半圆的折笔,“d”可以分解为半个圆圈和一竖,但是分解后的笔画都不再是表示语音的字符,即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了,因此只有整个“a、d”才是单纯字符。“复合字符”则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如汉字“位”是由单纯字符“人”和“立”组合而成的,所以是复合字符;“符”由单纯字符“竹”和复合字符“付”组合而成,其中的“付”又是一个由单纯字符“人”和“寸”组合而成的复合字符。有些单纯字符后来就成了汉字中的“偏旁”或“部首”。英文用“sh”代表[]的音,用“ch”代表[t]的音,这“sh”和“ch”也是复合字符,分别由单纯字符“s”和“h”,“c”和“h”组合而成。由单纯字符组合成复合字符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字符的组合规则。不同类型文字的字符组合规则有的简单,有的较复杂。像英文这样表音文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就很简单;即使像德文有由三个单纯字符组成的复合字符“sch”代表[D]这个音,组合规则也是很简单的。而像汉字这样的非表音文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就很复杂,而且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组合、上下组合、内嵌组合、外包组合都可以。如“位”是左右结构;“家”是上下结构;“裹”是内嵌结构,“衣”字里面嵌入了一个“果”字;“囚”是外包结构,“人”字外面包了一个方框,等等,而且即使同样的组合,有时候顺序还是不固定的,如“够”字是左右结构,可是过去其中的“句”和“多”放在左边放在右边都可以,只是到了汉字规范化以后才固定为“句”在左“多”在右,不能随便挪动了。

追忆

篇2:《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二、诗歌的平仄格式

(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例如: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苏台览古(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二、四句押韵。例如: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唐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听鼓(唐李商隐)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2 节内容参考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等著作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L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r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j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a;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a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a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

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这里的许多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

新诗的格律主要须从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所建立成的应该是崭新的更适于现代生活和现代语言的形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头两句用韵而后面忽然不用韵,有人以为它是中国惟一的无韵诗,其实与其说它是无韵诗不如说它后半每句一换韵。这种没有定准的音节恰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

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情,又有音乐美。理想的诗应能调和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意义的停顿应与声音的停顿一致。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有删节)

骈文的骈,是指字句对偶整齐而言;韵文的韵,是指押韵而言。骈文不一定都有韵,韵文也不一定都是骈体。还有从句中字数角度而言的,像有许多骈体文(包括有韵和无韵的),多用四言句和六言句(当然不是一律的、绝对的),所以凡属这类的文章,又被统称为“四六”,这可算广义的;宋人习惯指一些制造、笺启中的骈偶作品为“四六”,则可算是狭义的。

先谈无韵骈文中的平仄声律问题。按骈体文章中,除赋类有“律赋”的名称外,其他文体并没有什么律与非律的界限(律赋的条件,除声调的标准外,还有韵字的限制)。但从文中声调来看,也未尝没有较精和较粗的差别。如果把那些较精的借称为律调,那些较粗的便可借称为古调。较精的:句中平节仄节间隔匀称的各组(所谓组是指一联或一段)句脚平仄排列也合乎抑扬规律(当然一些声调较精的文章,也并非绝无较粗的句或组,这像律诗之有拗句或拗联);较粗的:句中平节仄节可以间隔不太匀,句脚平仄排列也不一定密切地依照抑扬次序,只是句与句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大致达到由抑归扬或由扬归抑而已。

骈文无论有韵与否,句中字数的限制都比诗歌为宽。各种字数的句式都会受到采用,但大部分的骈文中大部分的句式,是以四言、六言居多的。

声调精致的“四六”骈文,每句中的平仄规格和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也各有它的基本法则。大致是:一句中的平节仄节交替,也就是主要用四言、六言的合律句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是以联为基本单位。每半联(半联或称一扇)有一句的,有两句的,也有较多句的。半联一句的,上下句平节仄节相反。举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例子,如:

时平维平九仄月仄,(两节,平仄)序属仄仄三秋平平。(两节,仄平)

落霞仄平与(仄)孤鹜平仄齐飞平平,(三节,平仄平)秋水平仄共(仄)长天平平一色仄仄。(三节,仄平仄)

无韵骈文的全篇句脚平仄,也有一种规律,它们多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反复进行的'。例如:

豫章故郡仄,洪都新府仄。星分翼轸仄,地接衡庐平。襟三江而带五湖平,控蛮荆而引瓯越仄。

物华天宝仄,龙光射牛斗之墟平;人杰地灵平,徐孺下陈蕃之榻仄。……

无韵骈文的技巧,无论是句中各节的平仄交替,或上下句句脚的反复抑扬,以至字面的排比对偶,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中都曾采用。而八股文中常有半联(八股文一篇四“比”,即是四联。一比二“股”,一股即是半联)十几句甚至更多句的。

有些长楹联也是这类手法,用各种长短句子拼成,每句的句脚也常是仄顶仄,平顶平。

韵文(并包括诗、词、曲)的押韵法则,有两个方面:一是韵句的位置,一是韵部的多少。

韵句的位置,是指篇中押韵的句子各在第几句处。这不外三种情况:一,连续的,即每句押韵;二,间隔的,即隔句押韵、隔组押韵和分组换韵等;三,混合的,即将以上两种形式部分地结合使用。

韵部多少,是指篇中共有几个韵部,这不外两种情况:一,单韵的,即全篇用一个韵部;二,多韵的,即全篇用不止一个韵部,在篇中换韵。

以上两个方面、五种形式,相互错综,变化便很复杂。式例繁多,不再一一列举。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20)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总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用平水韵,隔句押,几乎都用平声韵。

二、一首诗,韵字限定用同一韵的,邻近的韵,如东、冬,江、阳,等等,也不得通用,否则算出韵(也称落韵);只有第一句可以通融,偶尔用邻韵。

三、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单数句尾字不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四、押平声韵,除第一句入韵的以外,单数句尾字必用仄声,与平声韵字对称。

五、一首诗的韵字:五绝通常用两个,少数用三个,七绝通常用三个,少数用两个;五律通常用四个,少数用五个,七律通常用五个,少数用四个。韵字不许重复(连续用同一字名独木桥体,不足为训),除非意义不同。

六、两句称为一韵,如用五个韵字的律诗,仍然称为四韵。

七、单数句和其下的双数句合为一联,单数句称为出句,双数句称为对句(尾字入韵)。

八、绝句两联,称为首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律诗四联,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

九、上下联都要求平仄相对(容许小的变通)。有的联还要求或可以意义相对(对偶),情况复杂,留到后面专题谈。

作近体诗选韵,先要知道平水韵平声韵的情况。下面是《佩文诗韵》平声韵的排列以及各韵包括的字数:上平声。一东:东、同、铜、桐等174字;二冬:冬、农、宗、钟等120字;三江:江、杠、M、等51字;四支:支、枝、移、为等464字;五微:微、薇、晖、辉等72字;六鱼:鱼、渔、初、书等123字;七虞:虞、愚、娱、隅等305字;八齐:齐、蛴、脐、黎等133字;九佳:佳、街、鞋、牌等55字;十灰:灰、恢、魁、隈等111字;十一真:真、因、茵、辛等171字;十二文:文、闻、纹、蚊等97字;十三元:元、原、源、鼋等161字;十四寒:寒、韩、翰、丹等123字;十五删:删、潸、关、H等64字。下平声。一先:先、前、千、阡等235字;二萧:萧、箫、挑、貂等183字;三肴:肴、巢、交、郊等107字;四豪:豪、毫、操、绦等110字;五歌:歌、多、罗、河等115字;六麻:麻、花、霞、家等167字;七阳:阳、杨、扬、香等270字;八庚:庚、更、羹、p等190字;九青:青、经、泾、形等90字;十蒸:蒸、A、承、丞等114字;十一尤:尤、邮、优、忧等247字;十二侵:侵、寻、浔、林等70字;十三覃:覃、潭、谭、等96字;十四盐:盐、檐、廉、帘等86字;十五咸:咸、、函、缄等41字。各韵包括的字,数量有多少的分别,意义有常用不常用的分别,两种分别相加,就必致对作诗选韵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以包括字数多少、意义常用与否为标准,或说以便于用、不便于用为标准,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三十种分为四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共八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用。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十一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用。

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七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少的韵字可用。

四、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共四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更少的字可用。

显然,泛泛说,有诗的情意,想用近体诗的形式表达,选韵,用宽韵比较容易,因为有较多的字供周转;其反面的险韵,可用的字不多,周转就难了。

但这是“泛泛说”;作诗选韵,还要考虑其他条件,计有下列这些。

一种,来于声音与情调有关系。如七阳与五微相比,七阳显得豪放开朗,五微显得委婉沉郁,如果情意恰好是委婉沉郁的,那就宜于选用窄韵的五微而不用宽韵的七阳。

另一种,有些字,如六麻的家、花、斜,五微的衣、归、飞,十二文的云、裙、君,十五删的山、关、还,像是与诗的情意有较密切的关系,作诗常常要用,也好用,因而选韵,虽然不是宽韵,也有相当多的被选用的机会。

再一种,是情意限定了用某词语,而某词语又恰好宜于用在双数句的末尾,这就等于选韵之前已经限定了韵字,也就限定了韵,因而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凭推想或假设,举两个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五律,第四句“空忆谢将军”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军”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文韵,所以其馀三个韵字用了云、闻和纷。又如杜甫《蜀相》七律,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襟”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所以其馀四个韵字用了寻、森、音和心。

还有一种,或说两种,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试帖诗(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如诗题是“赋得青云羡鸟飞,得青字”,这就限定了用九青韵,而且其中一个韵字要是“青”。(几个人聚会,分韵作诗,也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作和诗(次韵或步韵),比如原作是七律,五个韵字依次是门、村、痕、魂和存,这就不只限定了要用十三元韵,而且限定了要同样用那五个韵字,连次序也不许变。此外,联句,写第一个双数句的,尾字用了哪一个字,也就限定了用哪一个韵。

此外,有的人作诗,有时还故意用险韵僻字,如三江的、降、泷、腔之类,以显示自己在高难动作中能够应付裕如。这不是作诗的正路,以避免为是。

追忆

篇3:《论语》选读材料2 (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材料2 (人教版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颜 渊 第 十 二

此 篇 论 仁 政 明 达 、君 臣 父 子、 辨 惑 折 狱 、君 子 文 为 ,皆 圣 贤 之 格 言 ,仕 进 之 阶 路 ,故 次 先 进 也 。

1、司 马 牛--牛 兄 桓 s 将 为 乱 ,牛 自 宋 来 学 ,常 忧 惧 ,故 孔 子 解 之 。

内 省 不 疚 --疚 ,病 也 。自 省 无 罪 恶 ,无 可 忧 惧 。此 章 明 君 子 也 。

2、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牛 兄 桓 s 行 恶 ,死 亡 无 日 ,我 为 无 兄 弟 。《左 传 哀 十 四 年》:“宋 桓 s 之 宠 害 于 公 ,公 将 讨 之 ,未 及 ,s 先 谋 公 。公 知 之 ,召 皇 司 马 子 仲 及 左 师 向 巢 ,以 命 其 徒 攻 桓 氏 。向 s 遂 入 于 曹 以 叛 。民 叛 之 ,而 奔 卫,遂 奔 齐 。”桓 氏 即 向 s 也 ,又 谓 之 桓 司 马 ,即 此 桓 s 也 。

商 闻 之 矣 --商 ,子 夏 名 。包 曰 :君 子 疏 恶 而 友 贤 。 九 州 之 人 皆 可 以 礼 亲。此 章 言 人 当 任 命 友 贤 也 。此 章 言 人 当 任 命 友 贤 也 。】

4、棘 子 成 --旧 说 云 :棘 子 成 ,卫大 夫 。

虎 豹 之 A ,犹 犬 羊 之 A--皮 去 毛 曰 A 。虎 豹 与 犬 羊 别 ,正 以 毛 文 异 耳 。今 使 文 质 同 者 ,何 以 别 虎 豹 与 羊 犬 邪 ?此 子 贡 举 喻 言 文 章 不 可 去 也 。言 君 子、 野 人 异 者 ,质 文 不 同 故 也 。今 若使 文 质 同 者 ,则 君 子 与 鄙 夫 何 以 别 乎 ?

此 章 贵 尚 文 章 也 。

5、盍 彻 --盍 ,何 不 也 。周 法 什 一 而 税谓 之 彻 。彻 ,通 也 。为 天 下 之 通 法 。《公 羊 传 》曰 :古 者 曷 为 什 一 而 藉 ?什 一 者 ,天 下 之 中 正 也 。多 乎 什 一 ,大 桀 小 桀 ;寡 乎 什 一 ,大 貉 小 貉 。什 一 行 而 颂 声 作 矣 。何 休 云 :多 取 于 民 比 于 桀 ,蛮 貉 无 百 官 制 度 之 费 ,税 薄 。

二 ,吾 犹 不 足 ,--有 若 意 讥 哀 公 重 敛 ,而哀 公 不 觉 其 讥 。二 谓 什 二 而 税 。

君 孰 与 足--孰 ,谁 也 。

此 章 明 税 法 也 。

6、听 讼 ,吾 犹 人 --与 人 等 。

必 也 ,使 无 讼 乎--化 之 在 前 。此 章 孔 子 言 已 至 诚 也 。

7、苟 子 之 不 欲 ,虽 赏 之 不 窃 --欲 ,多 情 欲 ,言 民 化 于 上 ,不 从 其 令 ,从 其 所 好 。《大 学 》曰 :“尧 舜 率 天 下 以 仁 而 民 从 之 ,桀 纣 率 天 下 以 暴 而 民 从 之 。其 所 令 反 其 所 好 ,而 民 不 从 。”言 民 化 君 行 也 , 君 若 好 货 ,而 禁 民 淫 于 财 利 ,不 能 正 也 。

子 路 第 十 三

此 篇 论 善 人 君 子 为 邦 教 民 、仁 政 、孝 弟 中 行 常 德 ,皆 治 国 修 身 之 要 ,大 意 与 前 篇 相 类 ,且 回 也 入 室 , 由 也 升 堂 ,故 以 为 次 也 。

1、正 名 --正 百 事 之 名 。

子 之 迂 也 !奚 其 正 --迂 犹 远 也 。言 孔 子 之 言 远 于 事 。《世 家 》:孔 子 自 楚 反 乎 卫  ,是 时 卫 君 辄 父 不 得 立 ,在 外 ,诸 侯 数 以 为 让 ,而 孔 子 弟 子 多 仕 于 卫 ,卫 君 欲 得 孔 子 为 政 ,故 子 路 问 之 。

野 哉 ,由 也 --野 犹 不 达 。

礼 乐 不 兴 则 刑 罚 不 中 --礼 以 安 上 ,乐 以 移 风 ,二 者 不 行 ,则 有 淫 刑 滥 罚 。

此 章 论 政 在 正 名 也 。】

2、其 身 不 正 ,m 令 不  --令 ,教 令 也 。此 章 言 为 政 者 当 以 身 先 也 。

3、庶 矣 哉 --庶 ,众也 。言 卫 人 之多 。

教 之--言 当 教 以 义 方 使 知 礼 节 也  。【此 章 言 治 民 之 法 也 。】

3、莒 父 宰 --旧 说 云 :莒 父 ,鲁 下 邑 。

欲 速 则 不 达 ,见 小 利 则 大 事 不 成 --事 不 可 以 速 成 ,而 欲 其 速 ,则 不 达 矣 ;小 利 妨 大 ,则 大 事 不 成 。此 章 弟 子 子 夏 为 鲁 下 邑 莒 父 之 宰 ,问 为 政 之 法 于 夫 子 也 。】

4、乡 人 之 善 者 好 之 ,其 不 善 者 恶 之--善 人 善 已 ,恶 人 恶 已 ,是 善 善 明 ,恶 恶 著。正 义 曰 :言 乡 人 皆 好 之 ,是 善 善 不 明 ,乡 人 皆 恶 之 ,是 恶 恶 不 著。若 乡 人 之 善 者 善 之 ,恶 者 恶 之 , 则 是 善 善 分 明 ,恶 恶 显 著 也 。此 章 别 好 恶 。

宪 问 第 十 四

此 篇 论 三 王 二 霸 之 迹 、诸 侯 大 夫 之 行 、为 仁 知 耻 、修 已 安 民 ,皆 政 之 大 节 也 。故 以 类 相 聚 ,次 于 问 政 也 。

1、为 命 ,裨 谌 草 创 之--命, 谓 政 命 盟 会 之 辞 也 。孔 曰 :裨 谌 ,郑 大 夫 氏 名 也 。 谋 于 野 则 获 ,于 国 则 否 。郑 国 将 有 诸 侯 之 辞 ,则 使 乘 车 以 适 野 , 而 谋 作 盟 会 之 辞 。

世 叔 讨 论 之 ,行 人 子 羽 修 饰 之 , 东 里 子 产 润 色 之 --世 叔 ,郑 大 夫 游 吉 也 。讨 ,治 也 。裨 谌 既 造 谋 ,世 叔 复 治 而 论 之 ,详 而 审 之 ,行 人 ,掌 使 之 官 。子 羽 ,公 孙 挥 。子 产 居 东 里 ,因 以 为 号 。更 此 四 贤 而 成 ,故 鲜 有 败 事 。此 章 述 郑 国 大 夫 之 善 也 。

2、管 仲 未 仁 --齐 襄 公 立 无 常 。鲍 叔 牙 曰 :君 使 民 慢 ,乱 将 作 矣 。奉 公 子 小 白 出 奔 莒 。襄 公 从 弟 公 孙 无 知 杀 襄 公 ,管 夷 吾 、召 忽 奉 公 子 纠 出 奔 鲁 。齐 人 杀 无 知 。鲁 伐 齐 ,纳 子 纠 ,小 白 自 莒 先 入 ,是 为 桓 公 ,乃 杀 子 纠 ,召 忽 死 之 。

桓 公 九 合 诸 侯 ,不 以 兵 车 --《史 记 》云 :兵 车 之 会 三 ,乘 车 之 会 六 。《谷 梁 传 》云: 衣 裳 之 会 十 有 一 。

此 章 论 齐 大 夫 管 仲 之 行 也 。】

3、一 匡 天 下--匡 ,正 也 。天 子 微 弱 ,桓 公 帅 诸 侯 以 尊 周 室 ,一 正 天 下 。

微 管 仲 ,吾 其 被 发 左 衽--微 ,无 也 。无 管 仲 ,则 君 不 君 、臣 不 臣 、皆 为 夷 狄 。

自 经 于 沟 渎 而 莫 之 知 --经 ,经 死 于 沟 渎 中 也 。 管 仲 、召 忽 之 于 公 子 纠 ,君 臣 之 义 未 正 成 ,故 死 之 未 足 深 嘉 ,不 死 未 足 多 非 ,死 事 既 难 ,亦 在 于 过 厚 ,故 仲 尼 但 美 管 仲 之 功 ,亦 不 言 召 忽 不 当 死 。此 章 亦 论 管 仲 之 行 。

4、言 之 不 怍 ,t  之 也 y  --怍 ,惭 也 。内 有 其 实 ,则 言 之 不 惭 。积 其 实 者 ,为 之 难 。此 章 疾 时 人 内 无 其 实 而 辞 多 惭 怍 。 】

7、晨 门 曰 : 奚 自--晨 门 者 ,阍 人 也 。奚 ,何 也 。此 章 记 隐 者 晨 门 之 言 也 。

灵 公 第 十 五

此 章 记 孔 子 先 礼 后 兵 ,去 乱 就 治 。并 明 忠 、信 、仁、 知 、劝 学、 为 邦无 所 毁 誉 ,必 察 好 恶 。志 士 君 子 之 道 ,事 君 相 师 之 仪 ,皆 有 耻 且 格 之 事 ,故 次 前 篇 也 。

2、人 无 远 虑 ,必 有 近 忧 -- 君 子 当 思 患 而 预 防 之 。王 弼 云 :存 不 忘 亡, 既 济 不 忘 未 济 也 。此 章 戒 人 备 豫 不 虞 也

3、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有 言 者 不 必 有 德 ,故 不 可 以 言 举 人。

不 以 人 废 言 --不 可 以 无 德 而 废 善 言 .此 章 言 君 子 用 人 ,取 其 善 节 也 .

6、当 仁 不 让 于 师 --当 行 仁 之 事 ,不 复 让 于 师 ,言 行 仁 急 。此 章 言 行 仁 之 急 也 。

季氏

此篇论天下无道 ,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 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 礼 ,此 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 ,故 以次之也 。

【季氏将伐颛臾(P198)】

(1)见于孔子:“于”表示对象,不译。

(2)有事于颛臾,“于”是“对于”。颛臾,孔安国曰: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地,欲灭而有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也。

(3)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以推测的口气表示肯定性意见的句式。无 乃 ,乃 也 。尔 ,女 也 。与 ,疑 辞 也 。尔是过,犹“过尔”,责怪你。“过”是动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教材叫代词,复指。与,语气词,通“欤”。

(4)夫,语气词兼指示代词。译为“那”。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过去。者,用在时间词以后,凑足音节。先王,周朝先代的天子。“王”不是诸侯王。以为,以(之)为。任命他做。东蒙主,孔安国曰:“使主祭蒙山也。”

(6)在邦域之中:邦、城,即“邦国”,指鲁国。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王 制 》云 :公 侯 田 方 百 里 ,伯 七 十 里 ,子 男 五 十 里 ,不 能 五 十 里 者 ,不 合 于 天 子 ,附 于 诸 侯 ,曰 附 庸 。郑 注 云 :不 合 ,谓 不 朝 会 也 。小 城 曰 附 庸 。附 庸 者 ,以 国 事 附 于 大 国 ,未 能 以 其 名 通 也 。

(7)“是社稷之臣”的“是”,仍然是指示代词。社稷,国家的代称,指鲁国。

(8)何以……为,……,干什么。为,语气词,犹“乎”。乎、为二字,上古时声母一样。何以……为,是一种反问句式。

(9)二臣者,“者”是停顿语气助词。

(10)周任--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已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11)不能者,“者”是表假设语气的语气词。不能,没有才能。不能者,如果没有才能。不要译为“不能的人”。

(1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即“(盲人)危而(助手)不持”,“(盲人)颠而(助手)不扶”。

(13)焉用彼相:焉,为何。彼相,那个助手。相,名词,助手,帮助,因前有定语“彼”修饰。

(14)尔言过:尔 ,汝 也 。你的话错了。

(15)“虎兕出于柙”二句:第一个“于”,可译为“从”。第二个译为“在”。上下文不同,意义不同。马曰:柙,槛也。椟,匮也 。 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 ?以 喻 主 君 有 阙 ,是 辅 相 者 之 过 也 。

(16)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作主语。

这一段是写季康子准备兼并小国颛臾,已毕业做了季氏家臣的冉有与子路二人向孔子汇报。冉有假称此事与已无关.孔子批评他们;指出作为家臣,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从中可见孔子从维护旧秩序出发,对季康子兼并颛臾的不满。

(17)今夫:今,现在。夫,语气词。有的认为“今夫”是语气词。

(18)固,指城墙坚固。马融曰;“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而,并且。近于费,于,表对象,不译。

(19)今不取,必为子孙忧:今,现在。必为子孙忧,为,成为。

(20)君子疾夫……句:疾如女之言。“疾”是动词谓语。它的宾语,是“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语气词。舍,回避。月,说。欲之,要这样。而,转折连词,却。为之辞,为这样的做法找借口。辞,找借口,前有“为之”这个介宾结构做状语修饰,用为动词。为之辞,是偏正结构。教材认为是双宾语。舍其贪利之说 ,而更作他辞 ,是所疾也 。

(21)丘也:“也”,是句中停顿语气词。

(22)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国 ,谓 诸 侯 。家 ,谓 卿 大 夫 。孔曰: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寡、贫二字当互易。只有贫富不均之说。

(23)“均无贫”三句,在均、和、安的后面稍作停顿。政教均平, 则不贫矣。上下和同 ,不患寡矣。大小安宁 ,不倾危矣 。如 上 所 闻 ,此 应 云 :均 无 寡 ,安 无 贫 。而 此 乃 云 :均 无 贫 ,和 无 寡 ,安 无 倾 者 ,欲 见 政 教 均 平 ,又 须 上 下 和 睦 ,然 后 国 富 民 多 ,而 社 稷 不 倾 危 也 。故 衍 其 文 耳 。

(24)夫如是,“夫”是句首语气词。

(25)“故远人不服”句:“故”,犹“若”,假使。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五。两个“来”,一个“安”,都是使劲用法。既来之,已经让他们来了以后;既,……以后。而不能……,“而”是转折连词。使 远 人 慕 其 德 化 而 来 。远 人 既 来 ,当 以 恩 惠 安 存 之 。

(26)相:本义“仔细地看”,引申为辅助,又引申为搀扶盲人的人。

(27)谋:本义咨询,引申为“暗中算计”。

(28)分崩离析:孔安国曰;“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古人摹状之辞,不嫌重复,有的多到用五、六个字。如《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剩duó)陇钟东笼而退耳。”描绘狼狈之状。

(2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转折连词。干,盾牌,戈,武器,“干戈”借指战争。干 一 名 J ,今 谓 之 旁 牌 。《方 言 》云 :J ,自 关 而 东 或 谓 之 J ,或 谓 之 干 ,关 西 谓 之 J 。于,在。邦,国家。

(30)萧墙:郑玄曰:萧之言肃也,萧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敬焉,是以谓之萧墙。人臣走到这里,就要严肃起来,整理衣着,准备进见。

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此章论鲁卿季氏专恣征伐之事也 。】

阳 货 第 十 七

此 篇 论 陪 臣 专 恣 ,因 明 性 习 知 愚 ,礼 乐 本 末 ,六 蔽 之 恶 ,《二 南 》之 美 ,君 子 小 人 为 行 各 异 ,今 之 与 古 ,其 疾 不 同 。以 前 篇 首 章 言 大 夫 之 恶 ,此 篇 首 章 记 家 臣 之 乱 ,尊 卑 之 差 ,故 以 相 次 也 。

1、阳 货 欲 见 孔 子 ,孔 子 不 见 --阳 货 ,阳 虎 也 。名 虎 ,字 货 。季 氏 家 臣 ,而 专 鲁 国 之 政 ,欲 见 孔 子, 使 仕 。

归 孔 子 豚--欲 使 往 谢 ,故 遗 孔 子 豚 。

孔 子 时 其 亡 也 ……遇 诸 涂 --涂 ,道 也 。于 道 路 与 相 逢 。谓 伺 虎 不 在 家 时 而 往 谢 之 也 。

怀 其 宝 --宝 以 喻 道 德 。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言 孔 子 栖 栖 好 从 事 ,而 数 不 遇 ,失 时 ,不 得 为 有 知 。亟 ,数 也 。

日 月 逝 矣 ,岁 不 我 与 --逝 ,往 也 。马 曰 :年 老 ,岁 月 巳 往 ,当 急 仕

诺 ,吾 将 仕 矣 --诺 ,应 辞 也 。孔 子 知 其 劝 仕 ,故 应 答之 ,言 我 将 求 仕 ,以 顺 辞 免 去 也 。】

此 章 论 家 臣 专 恣 ,孔 子 逊 辞 远 害 之 事 也 。

2、乡 原 ,德 之 贼 --所 至 之 乡, 辄 原 其 人 情 ,而 为 意 以 待 之 , 是 贼 乱 德 也 。一 曰 :乡 ,向 也 ,古 字 同 。谓 人 不 能 刚 毅 ,而 见 人  辄 原 其 趣 向 ,容 媚 而 合 之 ,言 此 所 以 贼 德 。此 章 疾 时 人 之 诡 随 也 。

微子

此 篇 论 天 下 无 道 ,礼 坏 乐 崩 ,君 子 仁 人 或 去 或 死 ,否 则 隐 沦 岩 野 ,周 流 四 方 ,因 记 周 公 戒 鲁 公 之 语 ,四 乳 生 八 士 之 名 。以 前 篇 言 群 小 在 位 ,则 必 致 仁 人 失 所 ,故 以 此 篇 次 之 。

1、季 桓 子--孔 曰 :桓 子 ,季 孙 斯 也 。《世 家 定 公 十 四 年 》:孔 子 年 五 十 六,由 大 司 寇 行 摄 相 事 ,于 是 诛 鲁 大 夫少 正 卯 。与 闻 国 政 三 月 ,粥 羔 豚 者 弗 饰 贾 ;男 女 行 者 别 于 涂 ,涂 不 拾 遗 ;四 方 之 客 至 乎 邑 者 ,不 求 有 司 ,皆 予 之 以 归 。齐 人 闻 之 而 惧 ,曰 :“孔 子 为 政 必 称 霸 ,霸 则 吾 地 近 焉, 我 之 为 先 并 矣 。盍 致 地 ?”犁I 请 先 尝 沮 之 ,沮 之 而 不 可 则 致 地 ,庸 迟 乎 ?于 是 选 齐 国 中 女 子 好 者 八 十 人 ,皆 衣 文 衣 而 舞 《康 乐 》,文 马 三 十 驷 ,遗 鲁 君 。陈 女 乐 文 马 于 鲁 城 南 高 门 外 。季 桓 子 微 服 往 观 再 三 ,将 受 ,乃 语 鲁 君 为 周 道 游 , 往 观 终 日 ,怠 于 政 事 。子 路 曰:夫 子 可 以 行 矣 。孔 子 曰 :鲁 今 且 郊 ,如 致  乎 大 夫 ,则 吾 尢 可 以 止 。桓 子 卒 受 齐 女 乐 ,三 日 不 听 政 。郊 ,又 不 致  俎 于 大 夫 ,孔 子 遂 行 。

【此 章 言 孔 子 去 无 道 也 。】

2、楚 狂 接 舆 --接 舆 ,楚 人 。姓  , 名 通 ,字 接  也 。昭 王 时 政 令 无 常 ,乃 被 发 佯 狂 ,不 仕 ,时 人 谓 之 楚 狂 也 。佯 狂 而 来 歌 ,欲 以 感 切 孔 子

往 者 不 可 谏 ,--谏 ,止 也 。自 今 已 来 ,可 追 自 止, 辟 乱 隐 居 。

已 而 ,已 而 ,今 之 从 政 者 殆 而 --殆 ,危 也 。而 皆 语 辞 也 。孔已 而 已 而 者 ,言 世 乱 已 甚 ,不 可 复 治 也 。再 言 之 者 ,伤 之 深 也 。

孔 子 下 ,--下 ,下 车 。此 章 记 接  佯 狂 感 切 孔 子 也 。

3、长 沮 桀 溺 耦 而 耕 ……问 津 --长 沮 、桀 溺 ,隐 者 也 。耜 ,耕 器 也 。《周 礼  考 工 记 》:耜 广 五 寸 ,二 耜 为 耦 。郑 注 云 :古 者 耜 一 金 ,两 人 并 发 之 。 今 之 耜 歧 头 两 金 ,象 古 之 耦 也 。津 ,济 渡 处 。

是 鲁 孔 丘与 --与 ,是 疑 而 未 定 之 辞。

滔 滔 --滔 滔 ,周 流 之 貌 。言 当 今 天 下 治 乱 同 ,空 舍 此 适 彼 ,故 曰 谁 以 易 之?

且 而 与 其 --且 而, 皆 语 辞 。与 ,犹 等 也 。既 言 天 下 皆 乱, 无 以 易 之 ,则 贤 者 皆 合 隐 辟 ,且 等 其 隐 辟 ,从 辟 人 之 法 则 有 周 流 之 劳 ,从 辟 世 之 法 则 有 安 逸 之 乐 。

i 而 不 辍 --i ,覆 种 也 。辍 ,止 也 。覆 种 不 止 ,不 以 津 告 。

夫 子 怃 然 ……吾 非 斯 人 之 徒 与 而 谁 与 --吾 自 当 与 此 天 下 人 同 群 ,安 能 去 人 从 鸟 兽 居 乎?怃 ,失 意 貌 。 谓 不 达 己 意  而 便 非 己 也 。与 ,谓 相 亲 与 。

天 下 有 道,丘不 与 易 --言 凡 天 下 有 道 者 ,丘 皆 不 与 易 也 ,己 大 而 人 小 故 也 。

此 章 记 孔 子 周 流 ,为 隐 者 所 讥 也 。

【子路从而后(P204)】

(1)后,动词,落在后面。

(2)丈人,对上年纪男子的.尊称。不是现代汉语“岳父”的意思。作“岳父”讲,是唐以后的事情。

(3)以杖荷:以杖,用拐杖。荷,挑。莜 ,竹 器 。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肢体也。勤,辛劳。有几种解释。一指孔子。二指“老者”;三指“子路”“你这人四体……,我晓得谁是你的老师”。子路如此,老师也好不了。古注:丈 人 责 子 路 。包 曰 :丈 人 云 :不 勤 劳 四 体 ,不 分 殖 五 谷 ,谁 为 夫 子 而 索 之 邪 ?

(5)植 其 杖 而 芸  :  植,动词。倚也。除 草 曰 芸 。

(6)止,止留。

(7)食之,使之食。“之”代子路。食,使动。

(8)见其二子焉:使他的二子拜见。见,使动,读如“现”。焉,语气调。

(9)以告:犹“以(之)告(之)”。把事情告诉孔子。

(10)隐者也: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

(11)反:返,古今字。

(12)至则行矣,(子路)至则(文人)行矣。

(13)如之何其废之:“之”,是助词,不是代词。其,表反问语气,语气助词。

(14)欲洁其身,而乱 大 伦   : 洁、乱,都是使动用法。伦 ,道 理 也 。言 父 子 之 道 ,天 性 也 。君 臣 之 义 也 ,人 性 则 皆 当 有 之 。

(15)君子之仕也:主谓之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作主语;“行其义也”是谓语。道之不行,也是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本是“知”的宾语,现提前做全句的主语,在它原来宾语的空位上,加个代词“之”做形式宾语,不择。已知之矣,是谓语。子路是对谁说的这些话的?隐者不在,当然不可对隐者说的,所以,一是可能对隐士的儿子,一是可能对孔子,一是可能留言,批评隐者。

此 章 记 隐 者 与 子 路 相 讥 之 语 也 。

子 张 第 十 九

此 篇 记 士 行 、交 情 、 仁 人 、勉 学 ,或 接 闻 夫 子 之 语 ,或 辨 扬 圣 师 之 德 , 以 其 皆 弟 子 所 言 ,故 善 次 诸 篇 之 后 。

2、更 --更 ,改 也 。此 章 论 君 子 之 过似 日 月 之 食 也 。

3、公 孙 朝--公 孙 朝 ,卫 大 夫 。

4、仲 尼 焉 学--焉 ,犹 安 也 。

此章论仲尼之德也。

王一毛

初中古诗文背诵选(选修备课资料)

《项羽之死》教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华民俗风情--蒙古族居住民俗 备课资料(七年级选修)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备课资料(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龙的传人》相关资料(北师大版五年级备课资料)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八年级备课资料)

备课笔记范文

语文备课范文

备课反思

小学汉语拼音复习(人教版一年级备课资料)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共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