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丑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什么是文化阅读练习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什么是文化阅读练习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什么是文化阅读练习题
文化脱胎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追溯文化源头,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为了更好地满足生存需要,正在形成中的人企图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谋求更好的生存状况,他们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样,为有效地利用自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学会了协同互助,为思想观念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情况下,创造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就成为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一进化的必修课。作为文化的另一基础,必定在人脑形成前后的长期劳动协同和互助里才奠定起来。人类获得了符号能力,还创造了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如绳结、符号等。
人类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为直接目的,以满足生存、发展、幸福的需要为最终目的,而主观能动地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文化也就诞生了。此时文化内容和形式实现了统一,文化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被全面系统地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实质上,文化已经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开拓的第二个实践领域。
文化统领人类全部实践。头脑是人类最强有力的武器,其威力来自创造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头脑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的意识范畴,来源于具体的客观实在。意识产生、存在的动机和价值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象的意识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要么直接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要么先变成物化的.理论和工具,继而融入人的实践。
意识的延伸和转化成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媒介,即人类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此,当我们说头脑统领人的机体和所有实践时,也可以确切地说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文化拥有强大实践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用。
在研究人类进化发展的进程中,认识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效能的有关情况,有助于正确诠释其能力。基于对文化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中最先开创的是文化实践领域。此时,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已经很普遍了,但并未被称为文化。后来人们同样为了有效地组织物质生产,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进行了生产分工。
这些新的变化,促使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进而完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开创了文化主导下的又一实践领域——社会。仍然在文化主导下,为了同样的目的,人类开创了极具组织力、动员力、控制力的下一实践领域——政治。
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它们并不是彼此割裂、独立发展的,而是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文明进步。其中,经济始终是中心,文化始终是动力,社会和政治是经济生产的必要形式、手段和保证。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的使命;在反作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践,成为统领和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基于对文化要素、本质及其功能的认识,笔者坚信文化是世界发展的结果,更是世界发展的原因。文化在环境持续性、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上。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在开始生产满足衣、食、住和其他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时,这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文化的源头。
B.表达、记录、交流、传承思想观念的共识符号,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又一进化的必修课,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C.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但是,抽象的意识不能作用于具体的物质,必须先实现意识的延伸和转化,继而融人人的实践。
D.文化包括四个实践领域,按照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先后顺序形成。它们之间交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和文明进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人类获得符号能 力时,如绳结、符号等,人类就开始创造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文化就开始形成。
B.文化在诞生初期,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已经客观存在,却没有被人们发现,也没有被认识,没有被主观表述,也没有被冠以“文化”之名。
C.文化统领人的所有实践,人类创造、交流、传承和发展思想观念的实践,都是在进行文化活动。
D.文化拥有强大实践力量,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和系统地对待文化,充分发挥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产分工、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形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都是在文化的牵引和推动下形成的。
B.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四个实践领域是按照先后顺序形成的,经济始终是中心,文化是动力。
C.文化脱胎于经济生产实践,又天生地肩负反哺经济生产的使命;在反作用于经济生产过程中发展,并壮大、成熟、分娩出社会、政治实践,成为统领和滋养人类一切实践的精神血脉。
D.我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和对待文化的态度完全决定了文化在环境持续性、全球发展以及未来人类事务上的作用。
篇2:《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
②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有过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成就。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复兴,实际上就是再现历史辉煌。再现辉煌,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辉煌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除此之外,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③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④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创造精神,也带来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有个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裕起来后的中国要到哪儿去?不能不引人思考。我们曾经片面注重经济发展,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去年在一个记者会上,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争论。当时一位记者问我,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面,就是“钱”字。这位企业家说,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还不够。显然他不明白,钱是需求,不是追求,而价值观应当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⑤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⑥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⑦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⑧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⑨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⑩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冯骥才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论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那几个分论点?(3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3: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小题4:阅读本文后,你打算怎样去做一个文化传承者?请简要谈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1分)。分论点: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1分);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1分)。
小题2:举例论证(1分)。举伦敦百姓自行开车救火且事后火灾现场没有意见物品遗失的事例,有力的说明了文明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2分)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缺乏文明的社会的坏处,突出了社会文明的重要性(2分)。
小题4:示例:做文明卫士,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去感染身边的人;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积极宣传文明思想,及时阻止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小题1:
试题分析: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此处理解句子的比喻含义,即刻画出了缺乏文明的社会的坏处,突出了社会文明的重要性。
小题4:
试题分析: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阐述合理即可。
篇3:《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国家已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或正在积极制订中;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有了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将更为坚定的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了文化内涵,中国经济将发展得更好。
2、1)我们没有很好的珍惜、保护、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2)别人利用了我们的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经济和文化交融,效益是巨大的;4)我们必须重视、振兴我们的文化。
3、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2)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经济建设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或:从文化自身的角度来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文化衰弱“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振兴文化比振兴经济更重要。)
篇4:《文化的本质》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文化的本质》阅读练习题和答案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有人统计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有360多种。我觉得这些定义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关于文化的理解,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文化这个概念,是相对于“自然的、原始的”意思提出的,最初是指耕种土地。自然界原始的地球环境本身并不存在文化,自从有了人,开始按照人的方式改造环境,改造地球,从事耕种土地、改造自然这种人为事业,就是文化的起点。所以文化的实质,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人化”。它来源于人在地球上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改造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符合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也就是把自然环境人化了。
人化本身还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因为人一生出来还是个自然生命体,怎样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相一致,成为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就有一个人化的过程,可以叫做“化人”。所以,文化的本质简单地说是“人化”,再展开说就是“人化和化人”。“化人”就是教育、培养人。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改造外部世界,积累了很多成果和经验,拿这些成果和经验再来武装人,就使更人符合“人”的发展方向。总之文化最本质的意义,就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结果和产物。文化的产物有许多具体的形式,包括物质的、经济的、技术的、科学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文艺的,等等。我们人的本性、人的能力有哪些方面,文化里面就包含哪些方面的形式。我们继承了人类的文化成果,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造新的文化成果,这样人类就通过不断的人化和化人使自己得到提升,越来越成为大写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给文化下定义,主要不是指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外在成果,文化有大中小的概念,最小的概念有时就是指学习、上学受教育,就是指认字。我们所说的“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中,按狭义来说,“有文化”就是指这一方面,而在广义上,“四有”都是文化。最广义的文化是哲学上的概念,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物品、特定的活动或者特定的形式本身,而是指一种本质的过程和方式,即人如何把自然界人化,人如何人化自己。梁漱溟先生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的生存样式”,它体现在人生活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不是凝固不变的外在的东西。用“化人”和“人化”这两个词来理解文化,就是把文化看做是历史过程,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大文化的本质和含义。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文化作为一种样式、一种模式,是一种方式本身。我们谈文化,不要光谈文化的产品、文化结果和文化机构,要注意到文化产品产生过程的方式,文化机构运行的方式,文化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一些潜在地反映着人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价值取向的东西。
我们理解文化要在各种行为、各种社会关系活动的样式中进行。文化的特点不在于人们“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古往今来人们“做什么”都差不多,而造成文化差别的,就在于同样的事情用不同方式去做。所以,我们把握文化的深层特征和实质内容时,既要注意做什么,更要注意怎么做。
文化本身有一些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在很多年里、在很多方面有爱搞形式主义的风气,搞文化则更容易搞成形式主义,如果那样,我们想发展文化,可能就选择了南辕北辙的方式,反而糟蹋了文化。我们一定要在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在深层次的底蕴上下功夫,提高我们的文化层次。
第二就是:文化是人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文化的形式、状态和发展的动因都是来自人的生活实践本身,人的生存本身不仅造就了文化,而且离不开文化。(选自李德顺《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体制改革》)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化的定义难以统一,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各个定义有很多差别,所以无法解说。
B.因为“文化”与“自然”“原始”是相对立的,因此原始社会没有文化,只有到了现代人们上学读书才有了文化。
C.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经济、技术、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艺等都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文化成果。
D.最广义的文化体现在人生活的整个过程,贯穿在人类发展的始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E.理解文化是一种样式、是人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所在这两点是理解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们文化层次的关键。
13.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认为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3分)
A.耕种土地,收获粮食 B.蜜蜂筑巢,酿造蜂蜜
C.发明飞船,探索宇宙 D.孩子游戏,看图说话
14.文中“人化”和“化人”各指什么?请结合文意概括。 (4分)
15.作者在接受《广州日报》的采访时,认为过去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实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作者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A B A. 作者认为“文化”的定义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关于文化的理解,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B. “文化”与“自然”“原始”不是对立的,自从有了人,开始按照人的方式改造环境,改造地球,从事耕种土地、改造自然这种人为事业,就是文化的起点。
13.B “蜜蜂筑巢,酿造蜂…点给4分。
【4分。观点1分;说理2分,表述清楚1分。言之有理即可。】
篇5:快乐是一种角度阅读练习题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天,上帝带教士去一个房间,见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汤匙柄太长,所以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然后,上帝又带教士去另一个房间,也有一大群人围着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既饱足又快乐,而他们的汤匙跟上一个房间里那群人的一样长。教士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境况,这个房间的人快乐不已,而那个房间的人愁眉苦脸呢?”上帝微笑道:“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快乐是什么?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一种角度而已。
在沙漠中艰行而久渴的人,只要看到一丝绿意,就会感到快乐;在逆境中挣扎而伤痕累累的人,只要听到半句鼓励的言辞,快乐感便油然而生。
荆棘划伤了手指,可幸的是没有伤着眼睛;登山时不小心,金项链落下悬崖,可幸运没有危及性命。这些不幸之中的大幸,只要仔细去品味,就会感觉到它们像拨子一样拨动着你快乐的心弦。
轻松一练
1文中的“不幸之中的'大幸”指的是什么?
2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中心,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写下来。
4. 联系上下文,你能试着给文章加个结尾吗?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两个房间中的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 胡同文化阅读答案
什么是文化阅读练习题(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