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

时间:2023-04-30 03:42:41 作者:我是叔叔怪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是叔叔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

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蒲松龄之妻

①快乐②同“无”③只

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篇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举例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举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及其所之既倦C.然力不足者何为其然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侣鱼虾而友麋鹿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

“志”是前提,“力”是实现 “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 “志”的客观条件

小题1: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选取的缘故(原因)。

小题1:B.景象

小题2:A.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B.难道,表反问/代词,他们。C.转折连词,但是/代词,这样。D.转折连词,却/连词,表并列。

小题3: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三者之间是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

小题4: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判断句式(各一分)

篇3: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举例

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举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①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②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徇:攻占,夺取;②传:乘驿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 谢:谢绝

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诣:到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D. 魏王豹以国属焉 以豹国为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

参考答案:

4、C使动用法:使投降,降服

5、B(A中之均用在主谓之间,C均为介词在,D均为介词把,B中两个乃 均为副词。前者为才,后者为就。)

6、C(应该为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7、(1)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5分,大意1分,关键词各1分。)

(2)缓和脸色(婉言)去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用万户侯赐封你。(5分,大意1分,关键词各1分)

篇4: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①,同时号通经②博学,顾极不相能③。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④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

(选自清.陈康琪《郎潜纪闻二笔》)

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眉卿、铁桥应该是他们的号或者字之类的)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杨岘,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太守)问他从哪里来,(严先生)把实话告诉他,(太守听后)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老师吗?”

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 “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

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

《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

《三字经》,童子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文人们(常用它)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

[注释]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②通经:精通儒家经典。③能:友善。④高席:犹高材。

[文言知识]说‘‘游”。游指“游泳”,古今相同。“游”原写作“?”,与行走有关。上文“从严先生游”中的“游”,指交往。“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游学”指去远方求学;“游宦”指在外地做官。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号 ②弟子 ③诧 ④叩 ⑤讽 ⑥试

2.翻译:①是?夫子,堪若师乎? ②不意经生亦然

参考答案:

文人相轻

1.①号称②学生③惊讶④问⑤背诵⑥尝试 2.①这是个村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②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常见文言词语夯实

本文主要为考生提供“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及答案”,希望对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在横线上写出加点词的正确意思。

(一)

《卫风·氓》

①匪来贸丝,来即________我谋。

②匪我愆________期,子无良媒。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________。

④自我徂________尔,三岁食贫。

⑤淇水汤汤,渐________车帏裳。

⑥女也不爽________,士贰其行。

⑦夙________兴夜寐,靡有朝矣。

⑧言既遂________矣,至于暴矣。

⑨静言思之,躬________自悼矣。

⑩总角之宴________,言笑晏晏。

【答案】①走近,靠近;②过错,过失,延误;③坠落,落下;④往,到;⑤浸,浸染;⑥过失,差错;违背(爽约);⑦早晨;⑧成就,顺利实现;⑨自身;亲自;⑩乐,快乐

(二)

《魏风·静女》《离骚(节选)》

①静女其姝,俟________我于城隅。

②静女其娈,贻________我彤管。

③自牧归荑,洵________美且异。

④皇览揆余初度兮,肇________锡余以嘉名。

⑤汩余若将不及______兮,恐年岁之不吾与________。

⑥日月忽其不淹________兮,春与秋其代序。

⑦昔三后之纯粹(没有杂质)兮,固______众芳之所在。

⑧杂________申椒与菌桂兮,岂维(语助词)纫夫蕙??

⑨岂余身之惮________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⑩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________化。

【答案】①等候,等待。注:上古的“等”多是“同”的意思,如“等死,死国可乎”;②赠送;③的确,确实;诚然;④开始;⑤及,赶上,追上;与,给;⑥停留;⑦确实 ⑧杂聚;⑨害怕;⑩shuò屡次

(三)

《孔雀东南飞(并序)》《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

①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________

②十三能织素________,十四学裁衣。

③三日断五匹,大人故________嫌迟。

④妾不堪驱使,徒________留无所施。

⑤女行无偏斜,何意________致________不厚?

⑥吾意________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⑦便可速________遣之,遣去慎________莫留!

⑧今若________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⑨阿母得闻之,槌床________便大怒。

⑩吾已失恩义,会________不相从许________!

2.

①以此下________心意,慎勿违吾语。

②往昔初阳岁,谢________家来贵门。

③奉事循________公姥,进止敢自专?

④谓言无罪过,供养卒________大恩。

⑤留待作遗________施,于今无会因。

⑥腰若________流纨素,耳著明月?。

⑦却________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⑧君既若见________录,不久望君来。

⑨恐不任我意,逆________以煎我怀。

⑩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________才。

3.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________还家门。

②处分适________兄意,那得自任专!

③适________得府郡书,明日来迎汝。

④幸________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⑤媒人去数日,寻________遣丞请还。

⑥阿母谢________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⑦否泰如天地,足以荣________汝身。

⑧赍________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⑨杂________彩三百匹,交广市________鲑珍。

⑩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________。

4.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________千年。

②故________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③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________薄?

④多谢________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贱妾留空房,相________见常日稀。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________遣归。

⑦黄泉下相________见,勿违今日言!

⑧仰头相________向鸣,夜夜达五更。

⑨喧鸟覆春洲,杂________英________满芳甸。

⑩去矣方滞淫________,怀哉罢欢宴。

【答案】1.①休;②白绢;③故意;④徒然,白白地;⑤意,意料,料想到;致,招引,引来;⑥心意,心里面;⑦速,快;慎,表示告诫,相当于“千万”;⑧如果;⑨古代的一种坐具;⑩会,当然,必定;许,答应。

2.①使受委屈;②辞别;③遵循,顺着;④完成,引申为报答;⑤wèi赠送,施与;⑥像;⑦退;⑧我(放在动词前面表指代,这里代我);⑨料想到,预先;⑩善,美好

3.①嫁;②适合,依照;③刚才;④希望;⑤不久;⑥推辞;⑦使动用法,使受荣耀;⑧赠送;⑨杂,各种各样,多;市,买;⑩预料

4.①终;②故意,有意;③怎么;④告诉,告诫;⑤代“你”;⑥代“我”;⑦代“你”;⑧相互;⑨杂,多,各种各样;英,花;⑩滞淫,久留;淫,过分

(四)

《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登池上楼》《上邪》

①盈盈一水间________,脉脉不得语。

②对酒当________歌,人生几何?

③但________为君故,沉吟至今。

④越陌度阡,枉(屈驾)用相存________。

⑤山不厌________高,海不厌深。

⑥少无适________俗韵,性本爱丘山。

⑦徇禄反穷________海,卧疴________对空林。

⑧操持岂独古,无闷征________在今。

⑨我欲与君相知,长命________无绝衰。

⑩冬雷震震,夏雨________雪。

【答案】①间隔;②应当;③只;④问候,探望;⑤满足;⑥适应,适合;⑦穷,尽头;疴,kē,病;⑧通“证”,验证,证明;⑨使、令;⑩yù,名词作动词用,下

高中语文学习积累拓展的一片天空

【摘要】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中语文学习积累拓展的一片天空”,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学习积累拓展的一片天空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不辍农耕,休憩时依然不忘写作。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贮存在瓦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一一打开,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30卷,这就是《辍耕录》。由此可见,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如何注意积累呢?

首先,积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就拿我们平时的学习来讲,高中语文读本每册都提供了大约一百篇作品,涉及多种体裁,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同学们学习的同时就是在进行着积累。茶余饭后,与人闲谈,有意或无意间又何尝不是在积累。俗话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当今,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这些无不为我们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时时、处处注意身边发生的一切,便可获得无比丰富的积累。

其次,积累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①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时使用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同学们如果能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便可积累到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素材。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地多观察,多记日记,多写生活感悟,这样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会大有裨益。

②积累古代诗文

高中阶段,同学们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通过课本、读本,通过课外通读的篇目,通过唐诗、宋词的鉴赏,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文,这些点滴积累不仅能够打牢自己的语文基本功,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积累思想认识

同学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候,应当学会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在看问题时,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我们的作文才能立意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第三,积累的途径是灵活多样的。

①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多读书,读好书,是同学们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进行积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常常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充分发挥语文读本或《语文报》、《读者》、《杂文选刊》等有价值的书刊的作用,在同学们中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另外,班级还集中购买了中外名著八十多种,达到人均一册,定期交换阅读,并不定期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互通读书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在去年举行的南阳市小作家杯作文竞赛中,有多名同学获得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阅读积累所带来的益处。

②揣摩品味,领悟内涵

只有阅读上的量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体味。体味作品的语言,体味人物的感情,进而加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应当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比如同学们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应当尽可能地感悟诗歌唤起的美好感觉,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余秋雨的《莫高窟》,也应如此这般地感悟文字之外的意味,这是情感积累的过程,中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迁移过程。总之,感悟、品味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

③灵活变通,学以致用

积累的终级目标是运用,运用是对积累的整理与检验。运用方式可以是直接引用,如在作文中直接引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可以是灵活变通引用,借助材料的相关性、相似性,加以融会贯通,变为己用。如学习了《勾践灭吴》,理解了卧薪尝胆的故事,便可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用以论证自己所要论述的相关论点。

总而言之,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正如《劝学》中所学的积累小流汇成江海,积累跬步到达千里。就让我们在积累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去拓展语文学习的一片广阔的天空吧。

【总结】20已经到来,高中寒假告示以及新的工作也在筹备,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

高中语文必修: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过秦论(背诵最后三段)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学习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 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 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 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

、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高考语文指导:如何答文学类作品阅读题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考语文指导:如何答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讲为文学类作品阅读,主要讲如何应对加大题目。简答题目的要点是,简约其途,丰腴其实。大多数同学平时做大题,答题没有途径,于是做题总会有偏差,做文字表述题要有清晰的途径,其途径如下:

1.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平时做模拟训练时,为了获得训练,一定要通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对应问题,找到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而在高考考场上,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获得最佳答案,所以不必通读全文,而直击要点。

2.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这一步就是在进一步强调上一讲中所谈到的三个要点问题,一是动态比较判断原则,二是关注句号,三是转化重要信息。第三点特别是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看大家的人文积淀是否丰富,思考是否深刻,情感是否丰富,是否通达事情事理,对历史、现实、社会、自然、人类是否有较深入的了解。

3.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前两步是读的问题,这一步是写的问题。有些地区的高考卷中,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各有一道要求200多字答案试题,要求写得准确,写得连贯,即为读写综合试题。平时训练,学生常常蹦词式的回答问题,这样答题在考试中是不会得分的,要连缀要点,将要点连缀成语段。基本步骤为,照抄题目———转述原文———略作分析———连缀成段。

转述原文有三种情况,一是照抄式转述,这种毫无创造,不可取;二是发散式转述,这一种适合用在作文中;三是巧读文本,归纳式转述,是回答这类问题的窍门。

略作分析是要分析原因,分析假设,分析条件等,在分析的基础上,将要点连缀成段。

4.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备考的任务是锻炼读写意识,所以在训练中,要做最能锻炼自己的题。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是“读”和“写”的综合思维过程,核心是思维。“读”是准确获取信息,经由思维转换,形成答案要点的过程;“写”是充分展示思维,对答案要点进行转换、梳理,外化为文字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思维过程,其“自觉”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或琢磨,或推敲,或斟酌,这应该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考语文指导:如何答文学类作品阅读题”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诗三首》训练提高

1.选出加点字读音正确无误的一项

A.遗谁(yí) 俗韵(yùn) 羁鸟(jī)

B.后檐(yán) 暧暧(ài) 墟里(xū)

C.樊笼(fán) 呦呦(yōu) 契阔(qì)

D.三匝(zā) 吐哺(bǔ) 可掇(chu)

2.选出词语解释完全准确的一项( )

A.还顾:转身向后看。 依依:袅袅,轻柔而缓慢地上升。 暧暧:昏暗,模糊。

B.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适俗:迎合世俗。去日苦多:过去的日子苦难很多。

C.同心:指夫妇,也喻感情深厚。 墟里:墟,集市;里,乡里。契阔:相聚离散。

D.阡陌:田间小道,东西向为阡,南北向为陌。守拙:不随波逐流。杜康:酒的代称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用法的一项是()

A.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B.契阔谈?,心念旧恩。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诗句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2)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3)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5.陶渊明淡泊的诗句,往往把带人进入一种深远的意境。请你描绘一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

6.对下面的诗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清清的江流,鲜红的荷花,芬芳的兰草,这是一幅很美的'景象,但是全诗的情调却异常凄苦悲伤。本诗情与景很不相配。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这是很精彩的诗句。它是写景,浩月当空,长烟一空,为下文“月明星稀”作了铺垫。它蕴涵丰富,能引起读者多种联想,明月既象征自己美好的理想,又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贤才。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这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羁鸟、池鱼比喻诗人在官场中所受的压抑和束缚,“恋旧林”“思故渊”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久别重逢,欢饮畅谈,时常怀念旧日的情谊。契阔,契,投合;阔,疏远、久别。契阔,久别重逢。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诗含意非常丰富,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

8.《短歌行》中诗人的情感起伏不定,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伤沉郁,请具体说说它的情感旋律。

答:________________。

9.唐代有人说《短歌行》“言当及时行乐”。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你如何评价这些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

10.请根据《涉江采芙蓉》的内容,加以合理想象,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故事。

解析与答案

1.解析:A遗,表示给予、赠送,念wèi;表示丢失、漏掉、忽略,念yí。C契,一般念qì,如契约、契友、默契。“契阔”念qiè。D掇念duō,辍念chu。

答案:B。

2.解析:B“去日苦多”是“苦于去日(太)多”,意即悔恨虚掷的时光太多。苦,恨,后悔。C墟与里,同义并列,墟也是乡里、村落。D南北向为阡,东西向为陌。

答案:A。

3.解析:A还通旋,即转过身,回过头。B?通宴,请人吃饭喝酒。C方通旁,旁边,周围。D掇,拾取,摘取。有的资料将“掇”释通“辍”,停止。如是,这个句子则释为“明明的月亮呀,你什么时候会停止运行?”本书持前一种说法。

答案:D。

4.解析:这几首诗名句很多,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答案:(1)长路漫浩浩;(2)暧暧远人村;(3)久在樊笼里;(4)悠悠我心;(5)契阔谈?

5.解析:分析诗的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描写的意象。象,就是诗所描绘的景物;意,就是融入这个景象之中的诗人的情意,即意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诗运用了两个古典意象──“村落”和“炊烟”,村落在远处隐隐约约,缕缕炊烟袅袅上升,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的氛围,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答案:远处的村落在烟雾朦胧中,好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炊烟袅袅升起,带来无限的静谧安详。诗人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闲地注目远视。

6.解析:这道题检测点很多,涉及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词语理解,章法技巧,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A项涉及情景关系的问题,情与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情景相生,也有情景相异,《涉江采芙蓉》一诗用的是以乐写哀的方法。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姑娘们划舟采莲,湖面上尽是姑娘们的嬉笑之声。但与众姑娘的嬉笑不同,有位女子却怅立船头,独自哀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当姑娘们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人群之中,往往更令人感到自身孤独、寂寞之可怕!此诗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反衬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答案:A。

7.解析: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首先要明白“樊笼”是一种比喻的用法,“自然”有着多重的含义。然后再由诗的字面意义进而体会诗人的旨趣。

答案:“樊笼”比喻官场。“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指诗人“爱丘山”的自然本性。在陶渊明看来,身居官场,为口腹所役,不得不逢迎巴结,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现在终于挣脱牢笼,重新回到自己的田园,有一种释然轻松自在自由的感受。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烦恼后的喜悦。

8.解析:诗歌的情感旋律,既是《短歌行》的重点,也是难点。认真体会它的特点,对于理解诗意,大有裨益。

答案:《短歌行》每四句为一节,每两节构成一相对独立的诗段。首八句先写忧思后写慷慨的情绪。面对酒宴触动诗人人生苦短、英雄迟暮的感叹,是一个悲叹的低调,不过只是悲伤,并非颓唐,所以立即引发出“慨当以慷”激昂的调子,抒发有志怀之士抱负不得施展时所激发起来的一种意气激昂的情绪。这两节前一节低抑,后一节激昂,自成一个抑扬。次八句写渴思贤才与礼遇贤才。前四句抒发未得英才时对英才的衷心系念。后四句写已得英才后宴饮的欢乐,这两节一从渴思上写,一从礼遇上写,一反一正,一忧一喜,又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抑扬起伏。接下去八句承上进一步生发。前四句写英才难得。“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使用了一个构想奇辟的比兴,比喻英才难得,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是一个低抑的调子。后四句一转,然而英才竟然越陌度阡,远道屈尊而来存问,相逢叙旧,置腹谈心,喜得嘉宾之情溢于言表。这四句在情绪上又是一个高扬,与上四句自成一个开合。末八句作者端出自己的胸襟怀抱。仍分两层。前四句意在勾勒出**中英才四散的情景,启示英才应择主而事。后四句是一个回答,诗人表示效法周公虚心纳士,暗示“我枝可依”。这八句隐含一问一答,章法上又自成波澜。

这首诗表意是曲折的,诗人的壮志追求寓于思宾燕饮之中。抒情是浓郁的,感情激荡,起落不平,从一个压抑慷慨的低调开始,回旋到富有展望和追求的高调结束,好像登盘山道,千折百回,终至顶端。章法则一低一昂,一开一合,抑扬有致。堪称抒情诗中的佳篇。

9.解析:这是一个涉及到诗歌思想内容的问题。对诗歌旨意要从诗的整体出发,不可据几句诗,偏颇地概括其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被许多人引为劝人及时行乐,但从全诗来看,曹操却是抒发他对人才的渴盼,目的是企图“天下归心”,

答案:唐人和罗贯中的说法都有失偏颇。此诗并未奉劝人“及时行乐”。诗中诚然也有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至于“乌鹊”在周代乃吉祥之物,诗人借“乌鹊南飞”喻人才的流失,借以表达贤才不得重用的惋惜之情。

10.解析:可以想象为类似孟姜女寻夫的故事,也可以想象是丈夫意外凯旋、夫妻幸福团圆的喜剧。

答案;略。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迁南京工部主事,历右通政使。二十二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初,总兵官李成梁破杀泰宁速把亥,其子把兔儿弟炒花据旧辽阳以北,居两河之中,益结土蛮为患。其年四月,把兔儿围辽阳,朵颜小歹青、福余伯言儿分犯锦、义,掠清细河,巡抚韩取善坐免。化龙受事甫两月,把兔儿与伯言儿等寇镇武,又约土蛮子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儿先至吴家坟。化龙与总兵官董一元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伯言儿中流矢死,把兔被伤。卜言台周至,攻右屯不利,亦解去。于是把兔、小歹青、卜言台周益相结,谋复前耻。化龙与一元严备之。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化龙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以忧母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①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九门昼闭。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一品秩满,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京营:明代京军编制,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龙受事甫两月                                      甫:才

B.以忧母去,未代                                     代:代理

C.胥吏易之                                               易:轻视

D.巡抚韩取善坐免                                     坐:被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化龙勤政的一组是

①悉召置之法    ②破杀泰宁速把亥

③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④奏开淤河

⑤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⑥请停税课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担任工部右侍郎时,疏通由直河人洳口到夏镇二百六十里的河道,避免了黄河吕梁那样的.险阻,李化龙因功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

B.任戎政尚书期间,李化龙立足京营,向皇帝上疏提出很多兴利除弊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七十岁死于官任,谥号襄毅。    ,

C.李化龙二十岁就担任嵩县知县,明察秋毫,处置了那些奸吏,一时嵩县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D.二十二年夏,李化龙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与总兵官董一元合力,先后消灭了勾结作乱的伯言儿、把兔儿,边塞安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

(2)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

篇6: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关于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6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善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中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尝得佳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小题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

小题1:(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小题1:(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的阅读练习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课后练习题

高考语文阅读荷叶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陋室铭和论语的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初一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孟子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合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