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4-01-31 03:33:59 作者:cnfbf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nfb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

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杨梅;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从园地选择、种苗选择、苗木定植、抚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杨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杨梅栽培提供参考。

1园地选择

杨梅适应性强,一般山地均可种植。海拔高度对杨梅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海拔较高的山峰,风速大、气压低、水分蒸发快,易使裸露的杨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山地,由于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湿度较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峦重叠,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气湿度和温度配比合理,较有利于杨梅果实的生长发育。山地坡向不同,杨梅的品质也有差异,南坡山地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低,可使杨梅果实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产量低;北坡山地则相反。因此,杨梅园地一般选择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缓北坡,土壤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质红壤或黄壤为宜。

2种苗选择

如当地原有野生杨梅较多,可采用高接的办法改换优良品种;如当地缺乏良种,可考虑从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东魁、荸荠、丁岙、水梅等。引种时要注意两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差异及原有品种的熟期,若地域差异较远,必须先少量试种,成功后再扩大,切忌大规模盲目引种。

3苗木定植

根据品种、气候、土壤肥力及栽培管理措施确定栽植密度,为使幼树提高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可栽375株/hm2左右。定植一般分春植、秋植2种,春植在浙江于杨梅萌芽前(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此时冰冻期已过,气温开始回升,有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如过早,植后易遇冻害天气,会导致土裂、根断、苗死;过迟,则根系受伤后尚未恢复,未能及时吸收肥水,而地上部已抽梢发叶,影响成活和生长。

定植前,要挖好定植穴,一般长50cm、宽60cm、深60cm。挖穴时间最好在冬季,经冰冻可使土壤风化,利于幼苗根系吸收肥水,并可杀死穴内越冬害虫。定植时,先在穴底施入适量腐熟的基肥,然后放下苗木,理顺根系,分次填入表土,用双脚将四周踏实,与嫁接口平齐,注意不能伤根。定植后用柴草覆盖遮阴,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抚育管理

杨梅幼苗定植后,约经4年左右开始结果,为了实现速生早产的目标,栽后要加强抚育管理。幼树时要勤除草、松土、培土,保证幼树的正常生长,除草一般每年2次,春末、夏末各1次。在未结果前每年要施肥1次,一般在幼树萌芽前施用,以促进根系和枝叶的生长。当杨梅成林后,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春季萌芽前,以速效肥为主,促进春梢开花和坐果及果实的发育;第2次在采果后进行,以有机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恢复树势,为次年丰产作准备。

5整形修剪

5.1整形

5.1.1自然开心形。定植后的第1年以抹芽为主,从离地约20cm起选留第1个主枝,以后每隔15~20cm留第2、3个主枝;第2年在主枝的延长枝上剪去不成熟的秋梢,并将主枝上所有侧枝短截,在离主干60~70cm处选留第1副主枝;第3年在主枝上选留第2副主枝,第1、2副主枝相间60cm;第4年继续延长主枝和副主枝,在距离第2副主枝40cm左右处选留第3副主枝。在培养主枝和副主枝的同时应及时选留大侧枝,通过5年左右完成整形。

5.1.2自然圆头形。苗木定植后,在离地约30~40cm处进行短截,其后除保留主干分生的3~4个强壮枝条,其余枝条及早除去。保留的枝条彼此相隔20cm左右,相互不重叠。在离主干60~70cm的主枝上留第1副主枝,再在其另一侧下方60cm处留第2副主枝。控制主枝、副主枝以外生长过旺的强枝,缓和树势,经过5~6年完成整形。

5.2修剪

5.2.1除萌。春季发芽后到秋季生长停止以前及时除去树体上的无用萌蘖,包括主干基部发生的徒长枝,主枝、副主枝和大型辅养枝背面发生的过强枝条。5.2.2摘心。春季枝梢开始生长后,组织尚未木质化时进行。一方面,利于提高坐果率,减少落果;另一方面,促进树冠空秃部分的徒长枝抽发二次枝,进而演变成结果母枝。

5.2.3拉枝和撑枝。拉枝一般用绳或铅丝系在骨干枝的中部,按枝条要求角度把枝条向水平方向拉开,系着枝条的部位必须有橡皮或其他软韧材料垫铺,以免树皮擦伤感染癌肿病。撑枝用坚固的短木条撑大主枝和主干所成的角度。两者目的在于促使杨梅树冠开张,改善光照,结果均匀,避免平面结果。

6病虫害防治

杨梅常见的病害为癌肿病、褐斑病和干枯病,浙江地区以癌肿病、褐斑病为主。防治方法:癌肿病可用200倍抗菌剂402液防治,也可人工除去病枝;褐斑病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喷防。

杨梅常见的虫害为柏牡蛎蚧、长白蚧、白蚁、松毛虫、卷叶蛾和袋蛾类害虫,浙江地区以柏牡蛎蚧、卷叶蛾为主。防治方法:及时清园,通过修剪,去除病虫枝、枯枝,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虫侵染,也可选用松碱合剂石硫合剂防治;虫害发生时喷洒35%快克乳油800~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经。

篇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总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推广良种、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应用缩节胺、辅助授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玉米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如何让这部分面积的玉米产量增加是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南部县升水镇地处川东北丘陵山地海拔高度在250-700m之间玉米是该镇种植面积第二大粮食作物由于7要9月降雨偏多加之春夏秋地风偏多大风大雨常使玉米倒伏甚至折断缺株断垄现象常发生导致大幅减产现总结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推广良种

一般春播玉米选择生育期较长、单株生产力高、抗病性强的品种可推广种植神龙玉9号、B玉678、仲玉518、锦泰1号、科茂918、京东玉800等

2适时早播,地膜覆盖

3月上中旬播种采用双膜起拱肥团育苗育苗8.25万-9.00万墩/hm2开沟施肥施用碳铵1500kg/hm2复合肥750kg/hm2冤、磷肥1200kg/hm2、油枯1200kg/hm2、土渣肥22.5t/hm2、水肥4.0-5.0t/hm23

3合理密植,覆膜移栽

随着玉米高产栽培的进一步实施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就是增加密度而制约高产的'瓶颈又是密度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增加种植密度仍然是玉米大面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1-5]二叶一心期地膜覆盖移栽移栽时实行双行、单株、分级、定向、错窝栽植退窝16.7-20.0cm保证栽植4.95万-5.25万株/hm2在盖膜前把地里的前茬、残留根茬、秸秆、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打碎土块以免划破或顶起地膜盖膜时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盖膜一定要严密将地膜拉紧、拉展、铺平、铺匀膜的四周各开1条浅沟把地膜用土压紧、压严以防大风揭掉地膜但膜边压土不宜过多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膜面宽度扩宽采光面达到严、紧、平、宽的要求4配方施肥以目标产量9t/hm2计算施纯N322.5-390.0kg/hm2P2O5150-174kg/hm2K2O180.0-232.5kg/hm2锌肥15.0-22.5kg/hm2做到底肥重苗肥、拔节肥、粒肥补穗肥猛底肥施用碳铵1050-1200kg/hm2施用尿素75-90kg/hm2作苗肥施尿素120-150kg/hm2作拔节肥大喇叭口期要结合揭膜用尿素450-525kg/hm2或碳铵1500-2250kg/hm2对粪水灌施猛施攻苞肥势苗情看苗补施2%的尿素溶液

4适时应用缩节胺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1-2]要实施玉米高产创建减少玉米植株倒伏或折断就必须采取化控技术[5-8]当玉米可见叶有6-8叶时按150mg/kg浓度均匀喷雾1次做到不重不漏当玉米可见叶有11-13叶时按150mg/kg浓度均匀喷雾1次如长势过旺喷施的浓度可以增加到200mg/kg喷施应该做到单一使用最好不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玉米应用缩节胺可以有效抑制玉米茎秆伸长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缩短叶长增强抗倒力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增产增收2010要应用缩节胺效果表明应用缩节胺株高、穗位高比对照分别矮10.0、5.0cm叶长缩短5.0cm增强抗倒能力有效穗、穗粒数分别多420穗/hm2和67粒千粒重重3.0g实际产量增加753kg/hm2增幅9.3%。

5辅助授粉

玉米授粉由于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植株营养损失和提高结实率在玉米抽雄始期实行隔行或隔窝去雄实行人工辅助授粉。

6综合防治病虫害

采取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冶的植保原则按无公害或绿色产品允许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化学农药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或者用阿维菌素、Bt乳剂等生物农药搞好苗期土蚕和毛虫大喇叭口期螟虫、大、小斑病和纹枯病综合防控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7适时收获

在全田90%以上的植株茎叶变黄籽粒变硬果穗苞叶枯白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即可收获

8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新农村院黑龙江20143636.

[2]孟彦李艳萍王文化.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10-111.

[3]德军杨锡财.玉米化控新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10125.

[3]韩玉.应用化控技术促进玉米生产[J].农民致富之友2013775.

[4]赵立波.玉米化控防倒伏技术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101-102.

[5]田兴龙王振福.密植玉米化控产品应用效果[J].新农业2010151.

[6]高坤.玉米密植化控新技术及其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3514.

[7]徐月红孔庆涛.玉米化控防新技术[J].现代农业2014528.

[8]孙敏张桂荣孙伟.玉米化控新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2611.

篇3:黑木耳大棚吊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春季栽培:春季栽培的木耳菌袋一般在2月份接种,在菌室培养50天左右,3月中下旬扣大棚,催芽15天,4月初挂袋,进行出耳管理。5月10日左右就可以采摘头茬木耳,及早上市。秋季栽培:栽培菌袋接种期在5月中下旬,菌袋培养期及后熟期在6~7月,由于夏季温度比较高,菌丝生长快,要控制好温度,7月上旬入棚划口、催芽、出耳管理,8月下旬开始收获。

2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菌生产规程

2.1原料选择及配方

黑木耳棚室吊袋栽培应选用袋料亲和力好的优质薄袋。主要原料是木屑,木屑要以硬杂木为好,针叶木屑不能超过10%。辅料中的麦麸子、稻糠要求无霉变、无杂质。常用培养基配方(栽培菌):硬杂木屑78%、麦麸18%、豆粉2%、石膏1%、石灰1%。

2.2拌料装袋

培养料必须干燥、新鲜、无霉变,按配方比例称好各种主、辅料,反复搅拌,混合均匀。一般料水比1∶1.1~1.5,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5%~60%为宜;拌好的`培养料以手握成团,指缝间有水滴,松手即散为宜。pH值调到6.5~7左右。选用17×33厘米高密度聚乙烯折角袋装料,培养料要装实、装紧,以利于菌丝生长。提高装袋的质量,关键是所用装袋机的好坏,采用防爆袋装袋机,袋装既标准又节省工时。装袋后,压平料面,培养料以装到袋的2/3为宜。然后套好环,用直径1~2厘米的木棒打一个通到袋底的洞,以利于菌丝向下延伸生长。塞好棉塞即可装入灭菌筐装锅灭菌。

2.3灭菌及接菌

一般都采用常压灭菌,把已装好培养料的菌袋用灭菌筐,放入灭菌锅内。当锅内蒸汽温度达到100℃时开始计时,保持8~10小时。为确保灭菌彻底,最好再焖1~2小时。灭菌的原则是攻头保尾控中间,即开始火力要猛,尽快让锅内温度达到100℃,达到100℃后要控制好温度,防止温度下降。接菌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把灭菌棒拔出,将菌种接到培养基内,让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以利定植和生长,并用无菌棉塞封闭袋口。

2.4培养室处理及栽培菌培养

培养室灭菌需将室内杂物清理干净,室内温度升至25℃以上,并喷水增湿,保持48小时之后,每平方米用甲醛10毫升加5克高锰酸钾熏蒸消毒30分钟,菌室要密封。室内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条件,开门排潮继续加温快速把室内的墙壁和培养菌架全部烘干,之后地面撒一层生石灰防潮、防杂菌。预防鼠害,撒鼠药等。栽培菌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培养室的温度要求先高后低。菌丝萌发时25℃~28℃,空气相对湿度55%~65%。当菌丝体长至料袋的1/3时,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这样菌丝生长虽比较缓慢,但健壮有力、洁白。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低使培养料水分蒸发过快,对菌丝生长不利,过高容易感染杂菌。每天通风1~2次,保持培养室空气清新。

篇4:黑木耳大棚吊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大棚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方便,四周无污染,背风向阳,雨天可以排涝的地块。棚架设施结构黑木耳吊袋大棚一般为钢架结构,跨度8~12米,棚高2.8~3.5米,肩高1.6~2.0米左右,长度依据栽培场地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30~40米为宜。大棚须安装通风设施,中间设有作业道。大棚覆盖塑料膜,塑料膜上覆盖遮阳网,用于保温、保湿、遮阴。棚内框架上放置若干横梁用于栓绑吊绳。每两个横梁为一组,组内横梁间距30厘米,在过道上、下各设喷水管线,安装雾化喷头。大棚框架建成后,也要进行消毒处理。

4黑木耳棚室吊袋的打孔及复壮

菌袋入棚及复壮菌丝:待棚内地面化冻后,棚内气温稳定在0℃以上时,将培养好的菌袋移到大棚里,上面盖草帘防寒,3~4天将菌袋上下翻倒一次,待菌丝复壮变白后方准备刺孔;打孔和封闭孔眼:大棚吊袋栽培每个菌包根据长短刺孔为180~220孔。以圆钉孔为佳,孔径3~4毫米,孔深6~8毫米。刺孔后5~7天在遮阳条件下菌丝即可封闭孔眼,最好刺孔后3~5天将菌包上下对倒一次,再过3~4天即可进行吊袋作业。垛袋复壮期间的管理:春季主要是增温保湿。刺孔后袋温控制在22℃以下,湿度保持菌包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渍。温度高,孔口封闭快。

5菌袋开口管理

将培养好的菌袋去掉套环和棉塞,袋口用绳扎实后,用0.1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将菌袋消毒,用开口机开口,一般开“V”形小口,V形口的角度45~60度,深度0.3~0.5厘米,开口200个左右。每袋上中下三排,每排3个,呈“品”字形,然后将袋口拧紧,倒置于床上即可。

6吊袋的密度及方式

吊袋的密度:菌袋刺孔后,当孔眼被菌丝封闭时即可进行吊袋,吊袋密度一般每平方米60~70袋左右为宜。吊袋的方式:在大棚内横杆上,每隔25厘米,按“品”字形系紧2根塑料绳。然后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塑料绳上,并在2根塑料绳上栓上两头带钩的铁钩,即可吊完1袋。袋与袋之间距离不能少于20厘米,行与行之间距离不能少于25厘米。吊袋时,最底部菌包应距离地面30厘米以上,利于通风,防止产生畸形木耳,提高产量。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相互摇摆,摩擦使耳芽脱落,把吊绳底部用绳链接在一起。

篇5:冬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仝敬云 张杰

来源:《绿色科技》第02期

摘要:分析了冬枣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冬枣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冬枣;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7202

1引言

冬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贵类果品资源,也是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较具竞争优势的果品之一。在最近几年间,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冬枣种植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该果品现已远销东南亚等地区,其逐渐成为农林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想要实现冬枣的丰产,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2冬枣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由于冬枣本身属于特殊的品种,故此其对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

2.1冬枣生长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冬枣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对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冬枣本身对温度的反应较为敏感。在春季,当气温达到13~15℃时,地上部分便会出现萌动;当气温升至17℃以上时,冬枣便开始抽枝、展叶及花芽分化;气温达到19℃以上时会出现花蕾;日平均温度达到20℃左右时冬枣便会进入开花期,气温升至22~25℃左右时便会进入到盛花期;温度在24~26℃时花粉便会开始发芽,一旦温度低于20℃,发芽率便会显著下降;果实快速成长所需的温度为25℃左右;由于冬枣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当其进入到落叶休眠期后,在冬季最冷的月份当中,平均气温为零下9.2℃时,冬枣树仍然可以正常开花结果,不会出现冻害。

2.2冬枣生长对光照的要求

冬枣是一种喜光性极强的品种,光照的强度以及日照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冬枣的光合作用,这样便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冬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的影响。若是栽培的过密,有可能造成树冠郁闭,从而影响分生侧枝,致使冬枣发育不良。为此,只有在确保日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使植株的生长发育保持良好,这有助于提高座果率。

2.3冬枣生长对降雨量的要求

篇6:辽西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辽西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辽西属风沙半干旱区,是我国北方旱区一个典型类型区.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摸清了该区土壤水分,自然降水,玉米耗水等规律.同时提出了该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区玉米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王可  作者单位:锦州农业科学院 刊 名:现代农业 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S5 关键词: 

篇7:棉花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棉花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为提高芜湖县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根据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环保的原则,通过对棉花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高产栽培和采摘包装等集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棉花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从而达到了棉花增产、棉农增收的目的.

作 者:崔海龙 谢本道 翟大峰 Cui Hailong Xie Bendao Zhai Dafeng  作者单位:崔海龙,Cui Hailong(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芜湖,241100)

谢本道,翟大峰,Xie Bendao,Zhai Dafeng(芜湖县红杨镇人民政府)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9 15(14) 分类号:S562 关键词:棉花   高产   高效   集成技术   研究  

篇8:茄子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茄子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茄子是比较常见的蔬菜,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不但营养丰富,口感也非常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深受人们喜爱,在人们的饮食生活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茄子有“矮瓜”“,落苏”等别名,不同地区对茄子的称谓不同,但是无论哪种称谓,在茄子的主产区还是受到了人们和菜农的追捧。随着茄子栽培面积的扩大,提高茄子栽培技术水平十分关键。本文总结了茄子的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广大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茄子;栽培技术;要点

茄子(SolanummelongenaL.)属于茄科茄属,植株一般高1米左右,小枝为紫色,叶片一般为卵形或者长圆状的.卵形,长度一般在6厘米以上,叶片最长可达到15厘米以上,因茄子的品种及长势而定。茄子花多单生,一般为紫色小花,稀总状花序。茄子果实可供蔬食,是人们熟悉的蔬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其果实及根、茎、叶还可以作为药材,种子也有一定的药效,所以茄子浑身是宝。茄子原产地不在我国,但传入我国之后就得到大面积栽培,菜农们希望通过栽培茄子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想保证茄子高产增收需要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笔者通过本文总结了茄子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广大农户参考学习,希望对茄子生产有所帮助。

1品种选择

茄子要想获得高产增收,品种选择是关键。在品种选择上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引进新品种。一是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所选地块的品种;二是要选择在当地市场效益好的茄子品种。同时要选择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整个生长期的抗逆性,降低其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三是选择正规、无污染、健康的茄子种子,确保茄子的发芽率,保证植株健康生长。

2播种育苗

做好第一步选种工作之后,播种育苗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播种育苗工作直接关系到出苗的整齐度和发芽率,也是保证茄子高产增收的关键所在。播种之前要进行浸种消毒工作,一般要进行温水浸种,水温在55℃左右即可,浸泡时不断搅拌,保证消毒和受热均匀,提高消毒效果。消毒后用清水清洗种子,清洗干净之后要进行催芽,选择一块干净的纱布,将茄子种子包好,放在温度合适的地方进行催芽处理,这时温度要控制在28℃左右,最好不要高于30℃,也不要低于25℃。播种时要准备好育苗盘,提前配置好营养土,将育苗盘装好营养土,这时要把底水浇透,均匀播种,后将配置好的营养土覆盖在种子上,厚度以1厘米为宜。播种后观察茄子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开始分苗,将幼苗移入育苗钵或营养土方中,注意分苗前将苗盘浇透水,可防止起苗时伤根。茄子苗最忌低温,尤其是土温过低时为害更大,因此在浇水时应掌握勤浇少浇的原则,浇水次数要多,每次浇水量要少,保持营养土见干见湿。茄子苗喜肥,在中后期可用0.2%尿素水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保证茄子健康生长,避免杂草和茄子争夺养分。中耕除草要把握一定的时间和方法。一般在茄子定苗以后,要浇灌缓苗水,浇完缓苗水的5天之后就可以进行中耕除草,视具体情况可以提前一天或者延后一天,根据杂草长势适当地提前或者延后。一般第1次锄草后要及时中耕,第2次锄草后,中耕培土,但培土量要小,第3次中耕一定要在封垄前进行,这次中耕要注意多培土,以免茄子出现倒伏现象,影响茄子生长发育,造成茄子减产。

4病虫害防治

4.1茄子褐纹病

茄子褐纹病是茄子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可以威胁茄子整个生长周期,从茄子苗期到生长后期都有可能遭到该病害的侵害。但是从当前该病发病情况来看,在茄子结果期也就是茄子生长后期发生的概率比较高,结果期一旦发病,会直接影响到茄子的质量和产量,影响茄子的商品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此病发生原因是种子带菌,故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消毒灭菌;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

4.2茄子红蜘蛛

红蜘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虫害,为害多种农作物,甚至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也会受到红蜘蛛的威胁。该害虫体型小,不大面积发生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吃食茄子的叶片,甚至威胁茄子整个植株,对茄子发育造成阻碍,影响茄子正常生长,造成茄子减产,应该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针对该害虫要加强虫情检查,发现后治早治净,将其消灭在发生初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7~10天一次,连续喷雾2~3次。

5结语

以上分别从茄子的品种选择、播种育苗、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总结了茄子栽培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对广大农户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要想获得高产增收,单靠这几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农户不断学习,提高茄子栽培技术水平,才能保证茄子高产增收。

篇9:油茶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油茶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从造林地选择、品种改良、密度调控、水肥管理、整形修枝、垦复抚育、病虫害防治和种子采收等方面介绍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油茶的高产、高效和优质栽培。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经济树种。油茶树体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是水土保持林,生物防火林带和绿化、美化的理想树种;油茶籽可榨油,茶枯是优质的肥料和化工原料。油茶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太湖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油茶林约3300hm2,经多年的栽培实践,现将实现油茶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造林地选择

油茶宜选山地红壤、红黄壤,pH值5.0~6.5,海拔100~500m,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坡度25°以下的中下坡地块。

2 选择良种

选择果大、皮薄、出籽率高、出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或无性系苗造林。我省的优良品种有徽优99、皖舒1号、2号、3号、4号、黄山1号、大别山1号等。这些品种的平均产油量达450~900kg/hm2,是普通品种的6培左右;已成林油茶中的低产林可采用高枝嫁接进行品种改良。

3 合理密度

新栽油茶宜按2m×3m的株行距进行栽植,栽植1665株/hm2。随着油茶的挂果,可逐年降低密度,盛果期油茶林保留1050~1200株/hm2。现有挂果的油茶林,按稀的补植、密的间伐、老残砍掉的原则,留1050~1200株/hm2。

4 科学施肥

油茶有“抱子怀孕”的特性,一年四季花果不离枝头,必须补充肥源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油茶生长结实情况,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大年以磷、钾肥为主,小年增施氮肥、复混肥。秋冬季节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节以速效肥为主,盛果期施磷肥,适当施氮肥,也可配合叶面施各种微肥或生长调节剂,可于早晚进行,着重喷施叶背面效果更佳。施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追肥一般施用化学肥料。施肥次数依树长势而定,但春梢抽发前要施肥1次。

5 整形修枝

(1)一般修剪时间宜在12月至翌年2月,茶果采收后至树液流动前。

(2)幼树整形修枝宜在第3年苗高70~80cm时进行,早春季节在树干四周选留强壮主枝,去除病虫枝,修剪弱枝,及时除萌。

(3)壮树应因树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采用大年轻剪、小年重剪的方法,形成立体结果的圆头型或自然开心型树冠。具体修剪步骤是先剪下部,后剪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使树体均匀透风透光,上下不重叠,左右不拥挤,增大树体结果面积。同时应及时清除剪下的病虫枝,减轻第2年的.病虫害。对于结果枝应强枝轻剪,弱枝重剪,以增强结果部位,促进弱枝生长,而未结果的幼树修剪则与之相反,以平衡树势。

6 垦复抚育

垦复能有效改善土壤条件,提高通气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蓄积水分,减少病虫害,促根伸展,增加产量。一般油茶林宜3年大挖1次,1年中耕1次。垦复冬夏季皆可进行,冬季宜深挖,深度以25cm为宜,夏季宜浅挖,深度以10cm为宜,应尽量不伤根或少伤根。垦复方法有:①15°以下平坦地宜用全垦,先砍杂灌杂草,而后顺水平带环山而上,边挖边把泥土覆盖在杂草杂灌上,并做好拦水埂,埂高15~20cm,埂宽60cm,以控制水土流失,加速杂物腐烂,提高土壤肥力;②对已遭受侵蚀的林地宜将沟先填平再进行深挖垦复,并做好水平排水沟或鱼鳞坑,以利水土保持;③带垦宜用于林相较整齐、坡度15°以上地块,即从山脚至山顶横向水平挖一带、留一带,带宽视株行距而定,逐年更替垦复;④穴垦适宜于坡度在20~30°的地段,在全面砍除杂草杂灌的基础上,围绕树蔸深挖垦复,一般树冠多大垦复多大,把泥土往蔸上覆,杂物埋入土内;⑤修山,一般适宜于陡坡、山塘、水库周围、交通沿线地带,即仅砍除杂灌而不挖土,以免垦复造成水土流失。

7 病虫害防治

(1)油茶炭疽病。其特点是危害期长(4~11月)、侵害部位多。整个生产期内病原菌多次侵害油茶的芽、叶、花、果,病原菌以菌丝在病部越冬,越冬病部产生孢子堆,经雨水溶解分散,再经风雨传播感染,7~8月达发病高峰期。根本措施是选择抗性强的高产品种,高接换种或科学营林综合治理。冬剪时将一切病原体剪除集中烧毁,也可在夏季发病高峰前喷1%波尔多液3~4次,11月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树体各部进行防治。

(2)油茶尺蠖。为间歇性暴发害虫,以幼虫咀食叶片为害,1年1代,当气温达到18℃以上时,成虫羽化产卵,幼虫

有群集性。可人工防治进行灭蛹、刮卵或捕蛾,药物防治应在3龄前进行,可用3%敌百虫粉30kg/hm2喷杀或90%敌百虫2000~3000倍液、亚铵硫磷800~1000倍液喷杀。

(3)油茶刺绵蚧。以幼虫或成虫吸取叶片嫩枝梢的液汁为害,其分泌物可诱发油茶煤病。1年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第2年4月中旬产卵,7月两性分化,人工防治可于4~5月人工剪除虫源,将被害枝叶集中烧毁,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可用50%敌敌畏乳剂或90%敌百虫晶体200~1500倍液喷杀。

(4)油茶煤病。是由蚧虫类、蚜虫等危害诱发而引起。煤病病菌从诱发害虫的排泄物中吸收养分过着寄生生活,附在枝叶表面,形成1层黑色的煤污层,阻塞了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及气体交换,最后引起病株死亡。因此,诱发害虫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基本条件,另外低温和高温环境也有利其发生。防治的根本是须消除油茶剌绵蚧等害虫。

8 种子采收

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直接关系到油茶的产量和质量,须严格掌握。油茶种子采收宜在茶果表皮茸毛脱尽,部分茶果开始开裂时采收,过早采收则出油率低,油质也受影响,太迟则会茶果开裂茶籽脱落导致减产。采下的茶果放在晒场晒几天,待茶果全部开裂时捻出茶籽,晾晒干便可放于通风处贮存或进行调运加工。

篇10:春小麦复种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春小麦复种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台安县小麦种植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已达到1 500多hm2,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小麦产量也由原来的1 500 kg/hm2到现在的 6 000 kg/hm2.前些年下茬一般种植蔬菜、大葱、豌豆等作物.为了稳定粮食作物的面积及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2007年我们在台安县新台镇进行小麦复种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008年种植面积3.3 hm2.经过两年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作 者:徐永娟 李晶 勾福山 XU Yong-juan LI Jing GOU Fu-shan  作者单位:徐永娟,XU Yong-juan(辽宁省鞍山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辽宁,台安,114100)

李晶,LI Jing(辽宁省台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台安,114100)

勾福山,GOU Fu-shan(辽宁省台安县新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台安,114000)

刊 名:杂粮作物 英文刊名:RAIN FED CROPS 年,卷(期):2009 29(2) 分类号:S512.104 S515.504 关键词: 

南瓜苗菜高产栽培

中稻有机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冶金业PLC技术研究论文

食品工业喷雾干燥技术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的论文

苏丹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论文

砼桥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成功栽培大豆的方法论文

林业树木栽培技术管理措施论文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

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