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28 16:49:21 作者:Scepter4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cepter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

摘 要:摘 要:油菜是我国植物油压榨的主要来源,如何利用不同的栽培方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油菜常用的栽培方式是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直播4种,经实验证明,其栽培方式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尽相同。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

关键词:植物保护论文发表,发表植物保护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投稿

摘 要:油菜是我国植物油压榨的主要来源,如何利用不同的栽培方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油菜常用的栽培方式是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直播4种,经实验证明,其栽培方式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尽相同。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这4种栽培方式的投入与产出比,总结出不仅具备省工、省力,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可操作性强的新型栽培技术,来适度发展机械化农机农艺,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关键词:

篇2: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

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了以育苗移栽为主的油菜栽培模式,一度将油菜的种植单产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育苗移栽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如精细型与劳动密集性等都导致其投入较高,耗时耗工,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更无法将经济与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因此,改善出一种操作性强的实用性栽培手段,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种植收益已成为研究者共同的追求。

1 材料与方法

基于4种培育方法,分别在同一油菜品种、同一肥力水平、同一种植密度、同一管理方式下用4种栽培模式(育苗移栽—翻耕、免耕移栽、免耕直播、机械翻耕直播)进行油菜的培育,试验设置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 m2,四周设立保护行,在此基础上,对油菜生产全程中的投入、人工、机械等生产成本进行记录,全田收获记产取得数据。在获取试验数据之后,对试验结果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对不同效益等级农户进行入户及实地调查,在获取试验数据之后,对试验结果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第一,4种栽培模式的净收益差异十分显著,其中以翻耕直播净受益最大,其余依次为免耕直播、翻耕移栽和免耕移栽;第二,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翻耕移栽是最高的,其余依次为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和免耕直播;第三,相对而言,翻耕移栽、免耕直播、翻耕直播,3种不同的油菜栽培模式的毛收益差异不显著,且三者毛收益较免耕直播而言,均处于偏低的水平;第四,对生产成本中的运行费和人工费进行考虑,可知翻耕直播的运行费位居4种栽培方式中最高的位置;第五,从4种栽培方式的产量结果来看,以育苗翻耕移栽油菜的产量最高,依次是免耕移栽产量和翻耕直播产量;第六,对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比较,翻耕直播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免耕移栽投入产出比最小;第七,对4种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劳动力与总的生产成本的比例进行比较,可知免耕移栽最小,其余依次为翻耕移栽、免耕直播和翻耕直播。

3 讨论

3.1 不同栽培模式的投入产出 产量是影响油菜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故投入与产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翻耕直播的总生产成本高于免耕直播,但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直播,所以其净收益最高。翻耕移栽模式的'生产成本高于免耕移栽,但产量也显著高于后者,所以其净收益最高。对不同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可知翻耕直播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免耕移栽最小。从劳动力成本占总的生产成本的比例衡量可知,机耕直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最低,而免耕移栽和翻耕移栽的劳动力成本均较高,翻耕移栽劳动力成本最高。

3.2 不同的栽培方式在不同地区间的投入产出 经讨论不同的油菜栽培方式会带来差异相对较大的栽培效果。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因为各个地方的栽培环境不尽相同,有的适合油菜的生长,有的不适合油菜生长,因而导致油菜种植方面在投入和产出结果上存在巨大差异。从人工费、运行费和各地生产资料的价格角度出发,不同地区相关的人工费、运行费和生产资料的价格间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油菜种植成本不同。

3.3 不同效益等级农户的投入产出 根据农户调查统计结果的讨论与分析,经过对不同效益等级农户投入产出进行讨论可以得出,种植规模对油菜生产效益的影响或作用带有普遍性,也即是通过提高单位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油菜产量的增加。

通过调查获得高效益的农户发现,其在劳动力方面的投入较为显著,而与种子、化肥等客观性投入相对较少;调查获得中效益的农户发现,影响其净收益的主要原因在于种植规模、种子、化肥和机械作业,其中以化肥投入影响最大;调查获得低效益的农户发现,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农户效益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以劳动力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与发达国家投入产出效益比较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菜经营种植处于劣势。首先,土地面积较小的问题不容忽视。较小的种植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油菜种植的机械化生产和油菜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其次,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我国在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上难以有效实施,肥料和先进技术投入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油菜的产出率。效仿发达国家,在我国建立新型的油菜种植模式,针对各区域自身情况发展适宜的栽培方式,加大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将会极大地发挥出我国油菜产业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春雷,李俊,余利平,等.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投入产出比较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

篇3:稻草还田在油菜栽培中的效应研究论文

稻草还田在油菜栽培中的效应研究论文

作物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为了验证稻草还田对油菜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摸索出秸秆还田对提高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影响提供一定的依据进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灰包沙、水稻土;供试油菜种为杂交油菜种“由研50号”,试验设3个处理、不设重复,处理1:常规施肥区,按照农户常年施肥习惯、及施肥量(通过该片区农户施肥量通过对该片区咯虎施肥调查综合确立施肥)确定施肥量及各时期施肥用量.处理2:无肥区,不施任何肥料。处里3:秸秆还田区,按在习惯施肥区施肥量施肥。同时增施本田稻草200 ㎏(移栽时用稻草覆盖在行间。)

1.2 各处理施肥设计 处理施肥设计见表1。

1.3 试验实施概述 试验地点设在枧坝镇黄鱼村盐井组陈中远责任田里,试验田肥力中等,前作水稻,地理位置为东经107°0658′61″,北纬28003°21′80″,海拔740 m,小区面积为:采用勾股定理划线定面积;长12.20 m、宽8.20 m,常规施肥区=无肥区=秸秆还田区=100 m2。油菜种植方式采用育苗、免耕单株移栽。每区种41穴11行,种植451株,折合3 008株/667 m2,属超稀植栽培,9月17日播种育苗,10月18日移栽(施底肥),1月6日,中耕除草翻耕1次(施追肥),5月3日成熟,5月8日收割。小区间间隔80 cm 分隔,四周设50 cm做间隔或走道,其外为保护行。

注:出田产量均统一全田实收、折干产量均实物烘干称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均一次性全田收获测产 从表2可见,秸秆还田区比常规施肥区和无肥区分别增产3.5㎏,18.5㎏, 667 m2增产94.4㎏,17.3㎏. 秸秆还田比常规施肥667 m2增产15%.增产效果明显。

2.2 秸秆还田与常规施化肥用量一致 尿素价格2.50元/㎏,复混肥2.30元/㎏,氯化钾6.20元/㎏;化肥合计成本108.30元/667 m2。秸秆还田比常规增施施秸秆(稻草)1 334㎏/667 m2,(以实物量0.02元/㎏计算),需成本26.68元/667 m2。秸秆还田堆腐和施放稻草需劳动力约4 h/667 m2。按当地做工报酬80元/工日核算。增加投劳约40元/667 m2。秸秆还田比常规施肥增加投入66.68元/667 m2,比无肥区增加投入174.98元/667 m2。

2.3 单位新增收入 每667 m2新增收入=增产值-增成本计算,油菜籽价格按市场价6.00元/㎏计算,秸秆还田比常规施肥667 m2增收37.12元。秸秆还田比无肥区增收391.42元。

本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秸秆)还田应用在油菜栽培中具有增产和增收的效应。实收表明稻草(秸秆)还田,与常规施肥相比新增667 m2产量17.3㎏,667 m2增产值37.20元。秸秆还田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篇4:陵风优18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陵风优18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通过对陵风优18不同栽培方式的'实产调查,总结出不同栽培方式的效益,提出陵风优18规模种植适宜于机插,农户零星种植时可适当考虑直播.

作 者:黄曦 刁凤玲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农业局,江苏姜堰,225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S511.2+2 关键词:陵风优18   栽培方式   比较试验  

篇5: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叶片尤其是上部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高垄深移栽处理的烤烟叶片蛋白质含量最低,其中上部叶为9.26%;烟碱含量亦最低,其中上部叶为2.56%;游离态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上部叶含量为1.00 mg/g.在试验设置的`4个处理中,以覆膜高垄深移栽栽培方式生产的烤烟品质最好.

作 者:向东山 翟琨 XIANG Dong-shan ZHAI Kun  作者单位:向东山,XIANG Dong-shan(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恩施,445000)

翟琨,ZHAI Kun(湖北民族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河南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S572 关键词:烤烟   栽培方式   含氮化合物  

篇6: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结合国内外对水稻研究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存在的不足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

篇7: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当中,水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21世纪初期,从2004-的粮食增产中,水稻的种植面积贡献率比原来增长了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了将近60%[1]。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委员会的推测,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的总增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取得这一成效的原因有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大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培育种子与农作物的栽培可以看作是两个轮子,这两者相互结合,为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好的种子需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优良栽培模式,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将会使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水稻高产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2.1高产重演性差、高产目标难以实现

要实现水稻超高产量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是得到了超高产的水稻品种,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高产重演性差,从而造成水稻超高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在比较小的种植面积及合适的年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以下列举了几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农作物种子类型与探栽培措施配套技术体系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水稻田土地种植能力恢复体系,实现水稻田土壤肥沃能力收支平衡;同时,研究适合水稻达到超高产目标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其规律及产量形成机制,使我国水稻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2高产栽培不利于环境保护

水稻的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不好的效果,那就是对于氮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很多,这种情况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环境呈现出一步步恶化的趋势。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得到优质超高产水稻的情况下,协调好这项技术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成为了所有农业专家需要抓紧解决的难题。该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将土壤养分指标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然后建立完整的土地种植能力恢复、农田环境保护机制,分析清楚水稻养分的吸收规律及最好的施肥技术,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3水稻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比较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虽然水稻的产量相当的高,但是它还存在投入多的问题。水稻的从种植下去开始一直到收割,这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的劳动力也是非常的多,而且农事活动也非常的繁琐。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随着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劳动了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使劳动力投入在水稻生产投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种植水稻已经不能再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下降。这一现象显然成为水稻超高产栽培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改善这一问题:将各地的超高产经验加以推广,让超高产措施经历市场化运作,保证持续超高产和高效,在解决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3水稻高产创新探索

3.1水稻良法、良种配套栽培

现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大多应用良种良法配套的方法,这一方法使中国水稻生产从高秆品种到矮秆品种,从矮秆品种到杂交稻及近年的超级水稻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培育农作物种子的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在水稻品种类型选择上有了很大的保障,同时在品种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不一样的种子类型在生育特性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中国稻作技术和生产方式转型,更加需要良种良法的配套,使品种适用于适宜生态区、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通常为先有品种,后配套栽培技术,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则是采用育种与栽培研究互动,按需求目标选育品种的方式。近几十年来,水稻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生产更是应用广泛,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壤结构和土地肥沃度严重衰退,水资源短缺,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及利用效率不高等新状态,面对这些问题采用育种与栽培学科联合的方式种植水稻显得尤为重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从原来将高产高效优质作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

3.2机械化种植

水稻机械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水稻育插秧模式、装备和技术,双季稻和杂交稻的机插技术,杂交稻制种技术,机械化施肥施药技术,及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的配套。特别是创新精量播种、取秧和机插,深施肥与机插一次作业,机插集中育供秧模式和技术,及选育适宜机插品种,探索适宜地区的机械直播技术,加快推进水稻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

3.3提高肥水效率

通过选用氮敏感和高效品种,研发新型肥料和施肥方法,寻找新型通气耕作、肥水一体化管理和合理密植等栽培技术,减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使用量过高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氮肥的效率,还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及效益得到提高。我国在研究水稻水分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在水稻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特性、耕作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如何在盐碱地、重金属地区种植水稻并取得好的成效,这就必须选用创新配套的新型水分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提出定量化、指标化的水分管理模式。

4结语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在我国水稻种植地区应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使粮食效益得到改善,培育出能够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优良水稻品种,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篇8: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智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蔡守华,周明耀,叶志才.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3]李舒亮.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篇9:不同植被栽植方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不同植被栽植方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以柠条、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谷子、洋芋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栽植方式对试验地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和2 m土层储水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植被配置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灌木与草本植物配合栽植的Ⅰ类植被配置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及生物多样性,建议推广灌木与草本植物配合栽植的Ⅰ类植被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

我国在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我国黄土丘陵地区受破坏程度尤其严重,水土保持主要指对于人为破坏或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治理和预防措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包括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而言,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合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通过造林种草及管护的生物措施,增加被破坏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草灌粮混栽的生物水土保持措施在我国黄土丘陵地区生态恢复进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笔者重点研究灌木、草本和粮食作物的不同配比栽植方式对试验地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灌木柠条、草本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粮食谷子、洋芋为试验材料,研究上述植物的不同配比栽植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表1)。

1.2 试验地处理

对坡向朝南,坡度30°的山坡进行细致整地,划分出带宽5 m、长度40 m的实验带17条,按照16种植物配比方式进行栽植,栽植时间为春季,其中一条实验带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每个实验带上方均布设径流池(2 m×2 m×2 m)一个。

1.3 试验时间及测定指标

试验确定在5月(距最近一次的降雨至少间隔7 d以上)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测定指标包括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和2 m土层储水量。

土壤侵蚀量A=R×K×L×S×C×P

其中,R为降雨侵蚀力指标;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为坡长因子;S为坡度因子;C为作物经营因子;P为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地表净流量Qm=10-3×C×Q×A

其中,C为集水区径流系数;Q为集水区多年平均降雨量;A为集水区地表面积。

二、m土层储水量(土壤含水量)=(原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配比方式水土保持效益

不同植物配比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如表1所示,试验将植被配比方式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Ⅰ)为灌木柠条以及柠条和草本相结合的植被配比方式,第二大类为纯草本(Ⅱ)配比方式,第三大类(Ⅲ)为纯草本与粮食作物配比方式,第四大类(Ⅳ)为纯粮食作物配比方式。试验表明,在减缓土壤侵蚀量方面,灌木与草本(Ⅰ)相结合的配比方式水土保持效益最高,纯草本(Ⅱ)配比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次之,纯早本与粮食作物(Ⅲ)的配比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排第3位,纯粮食(Ⅳ)作物配比方式最差。在减缓地表径流方面,灌木与草本(Ⅰ)相结合的配比方式水土保持效益最高,纯草本(Ⅱ)配比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排第2位,纯粮食(Ⅳ)作物配比方式排第3位,而纯早本与粮食作物(Ⅲ)配比方式水土保持效益最差。在2 m土层的储水量方面,不同配比方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别,灌木与草本(Ⅰ)相结合的配比方式整体储水量略低于其他组(表2)。

2.2 不同植被配比方式与对照组的差异

试验对照组为没有做任何处理的裸露土地,不同植被配置类别的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量和2 m土层储水量与对照组的比例,可以有效表征不同植被配置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表2,表3),Ⅰ类植被配置方式可以有效阻止94.1%的`土壤侵蚀,63%的地表径流;Ⅱ类植被配置方式可以阻止92.78%的土壤侵蚀和50.8%的地表径流;Ⅲ类和Ⅳ类植被配置方式只能阻止63%左右的土壤侵蚀,对地表径流量的减缓均不足30%。四类植被配置方式对于2 m土层储水量的影响都十分有限。

三、结论与讨论

笔者重点研究柠条、沙打旺、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谷子、洋芋的不同配比栽植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灌木与草本植物配合栽植的Ⅰ类植被配置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纯草本植物的Ⅱ类植被配置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次之,而草本与粮食结合以及纯粮食的Ⅲ类和Ⅳ类植被配置方式水土保持效益最低。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及生物多样性,建议推广灌木与草本植物配合栽植的Ⅰ类植被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 卢宗凡,苏敏,李够霞,等.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生物和耕作措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8,2(1):37-48.

[2] 卢宗凡,张文军,苏敏,等.几种水土保持指标的分析与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1988,2(4):60-65.

[3] 陈国良.微机应用与农业系统模型[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 袁志发.模糊数学在农业上的应用[D].杨凌:西北农业大学,1988.

[5] 刘素军,孙铁军,张胜,等. 玉米与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1): 181-185.

篇10: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式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高层建筑结构不断优化,高层建筑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结构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高层建筑的建设、养护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根据现阶段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设计方式

高层建筑建设发展和一般的建筑结构不同,它需要承担一定的水平荷载、垂直荷载,具体包括外界风力带来的压力、建筑物本身高度带来的承重压力等。在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下,高层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对人们使用建筑的舒适度带来了影响,严重的位移甚至还会引起建筑结构构建的损害。基于此,文章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与设计方式进行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发展。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建筑短肢剪力墙设置存在问题

现阶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最多、危害性最强的是建筑短肢剪力墙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的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的高度、厚度比例为5:8的墙。但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了过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短肢剪力墙。短肢结构剪力墙高度、厚度之间的比例超过了限定比例要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承载过大的轴力和剪力,在其本身抗震性能差、防风能力差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早压塌的情况,不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建设发展。

1.2抗震结构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的是抗震结构设计。受高层建筑高度过高的影响,一旦出现了地震,就会诱发出各种不可估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要求高层建筑要保证五十年的设计基准期,并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受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有的抗震等级不适用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如果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1.3超高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的超高问题主要是指一些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在施工建设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确定高层建筑的高度,而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加思考、不慎重的提升高层建筑高度,不利于建筑本身的安全稳定建设。

1.4扭转问题

质量中心、刚度中心和几何中心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三心”,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建设目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高层建筑施工设计三心偏离的问题。在三心偏离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适当水平力的影响就会出现高层建筑扭曲震动的问题,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

篇1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式研究论文

2.1注重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建筑的使用需求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目标不仅仅是要保证人们的安全,而且还需要注重控制高层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地震标准下建筑构件变形问题、承载力问题、局部构造问题得到分析,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构建的变形条件、承载力等。另外,在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抗侧力构件位置的科学确定,从而保证高层建筑承载力的科学、合理分布。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还需要有关人员采取措施提升构建的强度、刚度。

2.2选择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包括:①结构的选型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各个功能的实现。比如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视觉和传音效果,在进行结构设计安排的时候需要放弃一部分的竖向支撑构建,加强对大跨度结构的应用;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通过防震缝的设计形成一定规则的结构单元;③需要有关施工人员根据高层建筑所在的地区情况对施工地下水位变化、地址土层、周围建筑物、建筑材料选择、工程造价等问题进行综合的权衡考虑;④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延展性设计;⑤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力的关注;⑥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高层建筑结构设对规则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结构嵌固端上层和下层的刚度比、平面规则问题等。为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后不出现后期施工改动的情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条件进行施工。

2.3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能够减少地震、风荷载等问题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为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有关人员选择适当的建筑结构安排布局,实现建筑物的“三心”合一。根据一些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和建筑物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能采取简单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比如I型模式、T型模式等,将建筑结构设计凸出的位置限定在合理、允许的范围内。

2.4加强高层建筑结构的包络设计

包络设计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工程设计问题变化比较多,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构效应,各种问题盘根错节,使用目前已经掌握的只是或者软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学术科学和工程的不同点在于后者难以长时间等待。因此要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的形式,利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解决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工程条件可以用不同的网络设计原则来处理,在对待转换结构转换层或者连体结构时,也可以用网络设计,对构件进行分析验算,取不利值包络设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需要有关人员认识到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应用多种技术,结合高层建筑结构特点,遵循相应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从而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宇.超高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蔡静敏.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超限设计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赵东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2,(9):132-133.

[4]岳文萍,周强茂,刘飞飞.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90-91.

篇12:大棚蔬菜后作栽培甜玉米不同播期的期限研究农科论文

大棚蔬菜后作栽培甜玉米不同播期的期限研究农科论文

随着反季节蔬菜产业的兴起,蔬菜大棚设施面积增大,建德市蔬菜年种植面积2 400 hm2,各类蔬菜大棚面积就达到470 hm2 [1]。冬暖大棚蔬菜收获后,设施条件下温光资源仍较丰富,可以为早春作物育苗和栽培提供条件[2-4]。该研究旨在研究“大棚蔬菜后作甜玉米”高效农作模式下甜玉米的适宜播期,为大棚蔬菜后甜玉米获得高产高效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官路村新新果菜种植场大棚蔬菜采收后的基地内进行,该大棚属砂壤土,肥力中等,大棚为钢架大棚,棚膜选用65 μm多功能膜,前作大棚蔬菜为“鸡早×吉林”辣椒。

1.2 试验材料

供试甜玉米品种:超甜4号(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选育)。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4个播期处理,分别为1月20日(A)、1月28日(B)、2月4日(C)、2月10日(D),不设重复。育苗在三膜保温蔬菜大棚内进行,采用12 cm口径营养钵育苗。大田设4个大区,安排在同田块的2个相邻蔬菜大棚内,每个大区面积160 m2,共4行。4个处理均于3叶l心时移栽,各处理相应的移栽时间分别是2月20日、2月25日、3月2日、3月8日,定植行株距为85 cm×23 cm,折合栽种5.1万株/hm2。移栽后,畦面再铺盖14 μm黑色地膜。苗肥均在移栽后7 d施用,15 d再施肥1次,喇叭口期施穗肥。棚内的温度管理:移栽至3月底闭棚,不揭膜;4月上旬逐渐两头通风炼苗;4月中旬边棚揭膜通气,4月22日全部揭膜,其他管理措施与大田相同[5-6]。收获时考查植株性状和穗粒结构,统计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株高和结穗位高均相应降低,其中株高下降幅度趋于增大(表1)。

从穗粒结构看,随着播种期推迟,穗型变大,行粒数增加,秃尖减少,最终产量也趋增。其中穗长、行粒数增幅趋于平缓,这主要是因为播种期早,气温和地温较低,不利于幼苗生长造成的'。处理A产量最低,比处理B减产达到1 113 kg/hm2,随着播种期推迟,气候更加适宜甜玉米生长,增产幅度也随之减少。

2.2 不同播期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对不同播种期甜玉米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早,采收上市时间也提前,市场供应量少,售价较高。随着播种期推迟,采收时期也延迟,甜玉米市场供应量增加,售价也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产值趋减,其中尤以处理D产值减少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处理D到6月中旬才开始采收,此时小拱棚和草莓大棚套种甜玉米开始批量上市,市场供应量增大,使甜玉米单价大幅度降低(表2)。

3 结论与讨论

从生产管理、鲜果玉米商品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1月中下旬气温、地温尚低,不利于育苗和幼苗生长,虽然可提前上市,单价也较高,但产量较低,产品商品性较差,而且容易受倒春寒等恶劣气象条件影响,生产风险较大。2月中旬之后播种虽然产量和商品性都最好,但受小拱棚和草莓大棚套种甜玉米大量上市的影响,售价明显下降,产品开始滞销,市场风险较大。而1月底、2月初播种,气候条件有所改善,产量和商品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单价较高,产值和效益虽较1月中下旬播种有小幅降低,但综合考虑生产风险、农产品供应量、农户经济效益各因素,为大棚蔬菜后作甜玉米最佳播种期。

4 参考文献

[1] 郑威,杨恒山,张瑞富,等.播期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6(1):21-23.

[2] 宿秀丽,刘先斌,温海霞,等.不同播期对甜玉米鲜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7):57,59.

[3] 王银华,田涛,王妍.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J].杂粮作物,2010(1):30-31.

[4] 王和君,史磊,刘晶,等.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

[5] 李挺,牛春丽,王淑惠.播期对夏玉米阶段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7):1156-1158.

[6] 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等.播期对夏玉米生育期、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6):91-94.

篇13:旱地苹果园不同树盘覆盖方式的作用研究论文

旱地苹果园不同树盘覆盖方式的作用研究论文

西北黄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苹果优生区[1].该地区干旱缺水,降水分布不均,加之果园土壤管理以清耕为主,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已成为限制黄土高原区雨养苹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3].旱地果园水分高效利用是实现苹果提质增效的关键,以往对土壤地表覆盖的保墒、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研究较多[4],但缺乏具有集雨保墒、肥水结合的省力化高效覆盖方式。该试验将园艺地布、地膜和秸秆等几种覆盖保墒方式和施肥、集雨有机结合,发挥“肥水膜一体化”的效应,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苹果叶片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期提出适合旱地苹果园的省力化高效覆盖方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市洛川苹果试验站内进行,该地处于北纬35°48′,东经109°29′,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 072m,平均年降水量620mm,年均温9.2℃,日照2 525h,日照率达58%,年总辐射量为55.41kJ/cm2,≥10℃积温为3 040℃,土壤质地为疏松的黑垆土。

1.2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2年生“红富士”苹果,株行距2.5m×5.0m.

1.3试验方法

该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园艺地布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清耕对照(CK),见表1,选择长势一致的6株树为1个处理小区,设重复3次。每处理施肥量一致,每株施磷酸一铵500g,有机复合肥2 000g,牛粪10kg.开沟深度25cm,宽度30cm,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1.4项目测定

1.4.1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分析

用土钻在不同地表覆盖处理的覆盖区域、覆盖边缘和行间不覆盖区域3个点的0~20、20~40、40~60cm分别取样,及时测定土壤湿重,采用105℃烘箱法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将需要采集土样的点表面铲平,将容重为100cm3的无缝钢制环刀平稳压入土壤中,采集土样后将环刀外的泥土擦拭干净,并及时测定湿重。结合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容重。

d=M·100/[V·(100+W)].式中:d为土壤容重(g/cm3);M为环刀内湿土重(g);V为环刀容积(cm3);W为土壤含水量(%)。

1.4.2百叶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在7月下旬,采取当年生枝条中部的第4~5片叶子,烘干后测定百叶干重,用80%丙酮提取法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

1.4.3树体净光合速率分析

树体光合速率于7月30日至8月1日进行连续测定,使用LI-6400XT光合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根据当时环境设定测量参数,大气CO2含量为330μL/L,辐射强度(PFD)为1000μmol·m-2·s-1,叶室温度为28℃,测定各覆盖处理模式下的树体光合速率取平均值作图比较。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做表统计,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数据差异的显著性,各图表中的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状况的影响

从图1可知,3种不同覆盖方式下,自树行间生草的不覆盖区域-覆盖边缘-树盘覆盖区域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树盘不覆盖区域各处理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差异表现不明显,说明不覆盖区域没有覆盖材料的'阻隔水分蒸发散失较快,含水量较低,而覆盖边缘和覆盖区域土壤质量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树盘覆盖具有水分富集作用,尤以地布覆盖最为明显;地表不同覆盖处理在果园土壤和环境之间形成特殊的隔层,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方式,使水分的水平分布更加均匀。其中,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覆盖区域20cm处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32.77%、10.73%和12.43%.

2.2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从图2可知,不同覆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表土层容重,覆盖后土壤容重表现为清耕对照>地膜覆盖>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其中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减小最为显著,较清耕对照降低了20.53%,地布覆盖次之,较对照降低了15.89%.3种覆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击,避免出现土壤板结,能将整地时土壤的疏松状态维持很长时间,所以与对照相比都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

2.3不同覆盖模式对叶片的影响

从表2可知,不同覆盖方式对叶片百叶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果园进行地布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后,百叶干重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4.37%、8.92%和20.05%,表现为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不同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尤以地布覆盖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提高了17.95%和29.49%.

地布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对总叶绿素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地膜处理虽能提高总叶绿素含量,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4不同覆盖模式对树体光合速率Pn的影响

从图3可知,不同覆盖方式下树体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4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高峰均出现在10:00左右,且除清耕对照为双峰外,其它3种覆盖模式下Pn均表现为单峰。清耕对照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且比第1个高峰值降低了29.02%.

4种处理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园艺地布覆盖(15.11μmol·m-2·s-1)>秸秆覆盖(14.44μmol·m-2·s-1)>地膜覆盖(13.59μmol·m-2·s-1)>清耕对照(11.64μmol·m-2·s-1),其中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与清耕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较对照分别提高29.81%、24.05%和16.75%.

3结论与讨论

树盘覆盖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覆盖区域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相比不同程度增加;园艺地布渗水性良好,水分可以渗入土壤,保持土壤湿度,集雨保墒效果好,从而形成施肥区域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有利于肥水的高效吸收利用,因此该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显著提高。王孝威等[5]研究认为覆膜具有良好的保墒防旱作用,从而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与该试验的研究结果一致。果园覆草对土壤水分的提高作用已有很多报道[6-8],研究结果表明果园覆草能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促进树体生长状况。

果园进行地表覆盖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的状态,为树体提供良好的根际环境。高登涛等[9]研究表明,地表覆盖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且有机材料的作用尤为明显,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地膜覆盖有效减轻雨水对土壤冲击,避免土壤板结,能将整地时土壤的疏松状态维持很长时间,疏松的土壤状态和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能够为根系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环境,促进树体营养生长[10].高茂盛等[11]研究表明,果园地膜覆盖能够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透气性。

果园地布覆盖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显著改善,果树长势强,叶片大而肥厚,所以百叶干重和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有研究发现[12],黑色地布覆盖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增加,树势和产量高于未铺设地布的处理。房燕等[13]通过在渭北旱地进行不同覆膜处理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后能较清耕对照显著提高百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该试验研究结果相同。欧毅等[14]研究表明,果园秸秆覆盖后叶片大而肥厚,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明显促进树体营养生长,为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清耕对照树体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左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为单峰型,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较对照明显提高净光合速率,与张义等[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增加CO2同化量,提高树体光合速率。地布覆盖后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水、肥、气、热等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

综合分析可知,园艺地布较地膜使用期限长,地布覆盖能长时间抑制杂草生长,具有省工、高效等优点,采用两边高、中间低的V形覆盖方法对开沟施肥区覆盖,具有明显的集雨效应,是旱地果园水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魏钦平,张继祥,毛志泉,等。苹果优质生产的最适气象因子和气候区划[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13-716.

[2]李会科,赵政阳,张广军。果园生草的理论与实践:以黄土高原南部苹果园生草实践为例[J].草业科学,2005,22(8):32-36.

[3]屈军涛,折小锋,王继军,等。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西北园艺(果树),2010(3):44-45.

[4]张义,谢永生,郝明德,等。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279-286.

[5]王孝威,郑王义,杨晓霞。覆草、覆膜对旱地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1,30(2):46-48.

园林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设计方式研究论文

水稻强化栽培技本体系研究

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学习心得

工程项目管理单位承接业务的方式研究论文

成功栽培大豆的方法论文

林业树木栽培技术管理措施论文

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论文

油菜花开的作文范文

又见油菜花开散文随笔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式研究论文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合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油菜不同栽培方式投入产出比较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