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破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迷雾探踪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迷雾探踪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迷雾探踪阅读题及答案
迷雾探踪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迷雾探踪》一文,回答9~11题(8分)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使人的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雾方法:①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②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③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9、文章分四个层次介绍了“迷雾”,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四层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 → 雾的形成 → 雾的危害 → __________
10、第(1)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 (2分)
11、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对交通的影响,详写对人体的危害。你认为这样处理详略的理由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9、什么是雾(或:雾的定义) 雾的消除(或:人工消雾) (各1分,共2分)
10、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时间顺序 (各0.5分,共2分)
11、雾对交通的影响是大家所熟悉的,故略写;
(2分) 雾对人的危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故详写。(2分) (4分)
篇2:《迷雾探踪》阅读答案
阅读《迷雾探踪》一文,回答9~11题(8分)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使人的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雾方法:①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②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③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9、文章分四个层次介绍了“迷雾”,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四层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 → 雾的形成 → 雾的危害 → __________
10、第(1)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 (2分)
11、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对交通的影响,详写对人体的危害。你认为这样处理详略的理由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9、什么是雾(或:雾的定义) 雾的消除(或:人工消雾) (各1分,共2分)
10、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时间顺序 (各0。5分,共2分)
11、雾对交通的影响是大家所熟悉的,故略写;(2分) 雾对人的危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故详写。(2分) (4分)
篇3:《迷雾探踪》阅读答案
阅读《迷雾探踪》,完成1821题。(10分)
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8.文章分别从、、、介绍了迷雾知识(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4分)
19.认真阅读第(5)段,结合具体方法给人工消雾下定义。(2分)
20.结合选段(4),简要说说大雾对人体的危害。(2分)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语言准确性的?(任选其中一题作答。)(2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参考答案:
18.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理解能力。
答案: 什么是雾(雾的定义)、雾的形成、雾的影响、人工消雾。(4分)
19.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下定义说明方法的把握。
答案: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通过加热、吸湿、人工搅动混合等方法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2分)
20.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的语言的概括能力。
答案:人在活动中,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会更多地吸收雾滴中酸、碱等多种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2分)
21.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段中起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作用的把握。
答案:(1)适当是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从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据测定说明后边的结论是确定的事实,从结论的来源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分)
篇4:《迷雾探踪》阅读练习及答案
《迷雾探踪》阅读练习及答案
迷雾探踪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
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
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8、文章分别从、、、介绍了“迷雾”知识(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4分)
19、认真阅读第(5)段,结合具体方法给“人工消雾”下定义。(2分)
20、结合选段(4),简要说说大雾对人体的危害。(2分)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语言准确性的?(任选其中一题作答。)(2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参考答案:
18、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理解能力。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考生可以紧扣文段概括选段内容。
答案:什么是雾(雾的定义)、雾的形成、雾的影响、人工消雾。(4分)
19、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下定义说明方法的把握。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
答案: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通过加热、吸湿、人工搅动混合等方法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2分)
20、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说明内容的语言的概括能力。
解析:本题难易适中。
答案:人在活动中,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会更多地吸收雾滴中酸、碱等多种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2分)
21、考查意图: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段中起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作用的把握。
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重点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平实性、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等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语句的含义,分析起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1)“适当”是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从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据测定”说明后边的结论是确定的事实,从结论的来源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分)
篇5:《迷雾探踪》说明文阅读答案
《迷雾探踪》说明文阅读答案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7.文章分四个层次介绍了“迷雾”,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四层的内容。(2分)
雾的形成雾的危害
8.第(1)(3)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三种)(3分)
9.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分)10.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由是什么?(4分)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语言准确性的?(4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参考答案:
7.什么是雾(雾的定义)雾的消除(人工消雾)
8.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答出其中三种即可)
9.时间顺序
10.雾对交通的影响是大家所熟悉的,故略写;雾对人的危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故详写。
11.(1)“适当”是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从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据测定”说明后边的结论是确定的事实,从结论的来源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篇6:迷雾灯塔之光阅读题答案
迷雾灯塔之光阅读题答案
(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4)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6)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8)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9)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11)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12)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13)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14)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16)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17)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19)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20)我会带跟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
1.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2.请你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3.为什么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
4.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那些事?(3分)
5.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
6.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3分)
7.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2.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父亲外出捕鱼没有回家。
3.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后受到欢迎。
4.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5.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6.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
7.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篇7:探月阅读习题及答案
探月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嫦娥落月,玉兔巡航。神话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自己深深足印。几十年前,当化学家欧阳自远拿到美国赠送给中国的0.5克月球岩石样品时,小心翼翼又激动不已,像是捧着唐僧从西天取回的无价真经。而现在,整个月球向中国人打开了大门,它是质量超过了7000亿顿。
②登月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几乎所有电视、网络直播的现场互动中,问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老问题。( a )是出于个人的好奇,还是体现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人们( b )有资格有此一问。毕竟,对于社保、医保标准都还不高的普通中国人来讲,探月工程的投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③“你要做的这些有什么用”即使是在财力雄厚的欧美,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样无数次地被这样问起。他事后的总结,很是耐人寻味:“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④“你要做的这些有什么用”即使是在财力雄厚的欧美,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样无数次地被这样问起。他事后的总结,很是耐人寻味:“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丁肇中说的是实话。
⑤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能源资源,开发超高真空、弱重力、无磁场的特殊环境,建设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⑥网际网路据说就是阿波罗登月的副产品,因为科学家需要把休斯敦宇航中心的电脑联接起来,共享信息。核磁共振、激光通讯、液晶电视和我们如今须臾不能离身的手机,也都是从载人登月的需求拉动中找到了突破的动力。而这一切,自然都没有写进阿波罗计划的立项报告,作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⑦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管理学考题:在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类事情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一类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要而紧急的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
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⑨记得上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初,中国要不要承担人类基因测序1%的任务,我们有过不小的犹豫。即使这一任务完成之后,也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在当时条件下,大多数人觉得基因测序属于投入巨大却难有产出的公益基础研究,中国人干这活儿是当冤大头。正因如此,担此大任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业内备受排挤,直到今天还有些抬不起头来。
⑩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但它绝不是面对机遇无所作为的借口〈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这才是战略家的气魄和智慧。
1.在第②段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a b
2.本文第①段写欧阳自远的事例,其作用是 (2分)
3.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都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论证了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3分)
4.文章通过论说“嫦娥探月有什么用”。阐明了 的道理。(2分)
答案:
1.无论(不管、不论) 都
2.证明探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3.举例论证(摆事实) 现实意义(或“意外的收获”) 战略布局(或“战略计划”)
4.(创新战略)要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
网友7的回答
★ 迷雾探踪阅读答案
★ 阅读题及答案
★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 春寒阅读题及答案
★ 宽容阅读题及答案
迷雾探踪阅读题及答案(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