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难点:各类有机物的鉴别

时间:2024-03-11 03:38:27 作者:christma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hristma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二化学难点:各类有机物的鉴别,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二化学难点:各类有机物的鉴别,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化学有机物鉴别课件

化学有机物鉴别课件

从物理性质鉴别: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从燃烧现象鉴别: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其他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

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

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

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

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篇2:高二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

1.原电池的定义

电能的把化学能转变为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给氧化剂,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形成电流。

3.构成条件

两极、一液(电解质溶液)、一回路(闭合回路)、一反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4.正负极判断

负极:电子流出的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一般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一般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判断方法:

①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注意:Cu-Fe(Al)与浓HNO3组成的原电池以及Mg-Al与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例外。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③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④根据现象判断:溶解的电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放出的电极为正极

⑤根据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内的电解质溶液,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移向的极是负极。

5.电子、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

电子:负极流向正极

电流:正极流向负极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6.电极反应式(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Zn+Cu2+=Zn2++Cu

7.原电池的改进

普通原电池的缺点:正负极反应相互干扰;原电池的电流损耗快。

①改进办法:

使正负极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让原电池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进行反应,用导体(盐桥)将两部分连接起来。

②盐桥:

把装有饱和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的玻璃管叫做盐桥。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③盐桥的作用:

盐桥是沟通原电池两部分溶液的桥梁。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a.盐桥中的电解质溶液使原电池的两部分连成一个通路,形成闭合回路

b.平衡电荷,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④盐桥的工作原理:

当接通电路之后,锌电极失去电子产生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电极,并在铜电极表面将电子传给铜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从而阻止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导致原电池不产生电流。

盐桥中的钾离子进入硫酸铜溶液,盐桥中的氯离子进入硫酸锌溶液,使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均保持电中性,使氧化还原反应得以持续进行,从而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说明】盐桥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氯化钾的流失,需要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浸泡,以补充流失的氯化钾,然后才能正常反复使用。

⑤原电池组成的变化:

原电池变化:改进后的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电解质溶液在两个半电池中不同,两个半电池中间通过盐桥连接。

改进后电池的优点:原电池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篇3:高二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

(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

(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3)镁可做照明弹;

(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

(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

(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

(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

(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

(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

(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充分燃烧:C+O2=CO2

不充分燃烧:2C+O2=2CO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S+O2=SO2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篇4:高二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篇5:高二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

碱金属

1Na+的焰色K+的焰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

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H2O、CO2

4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NaHCO3

5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无法置换金属)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

6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1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NH3遇HCl

2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3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

4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NO3

5浓特性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6王水的成分及特性浓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

7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浓

火柴盒侧面的涂料红磷

1有毒的气体H2S、Cl2、SO2、NO2、;CO、NO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Cl2、SO2、NO2、NH3、

3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气体HCl

4不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H2、O2、N2、NO、CO、CH4、C2H4、C2H25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NO(氧化)、C2H4、CO(密度与空气近似)

6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HCl、SO2、NO2、H2S、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l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7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NH3

8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NH3(HI、HBr)

9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NH3酸性气体(HCl、SO2、NO2、H2S、CO2、Cl2)

篇6:高二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

氮及其化合物

Ⅰ、氮气(N2)

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结构式——N≡N

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稳定。

①与H2反应:N2+3H22NH3

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2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Ⅱ、氨气(NH3)

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结构式——H—N—H

c、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NH3?H2O(一水合氨)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性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

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

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篇7:高二化学难点知识点

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 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高二化学有机物推断及知识点总结

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整理

化学听课方法初探 高二化学:各类化合物的鉴别

高二化学复习方法

高二化学知识点精选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四大考点

高二化学知识点小

高二化学的记忆法

高二化学难点:各类有机物的鉴别(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二化学难点:各类有机物的鉴别,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