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民水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议论文的几点误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议论文的几点误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议论文的几点误区
议论文的几点误区
一、“文不对题”。议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以“中心”为准绳,要根据中心去取舍。然而考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例如:二○○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诚信”为中心写一篇。于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就写道:“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没有气馁,没有灰心,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 “张海迪,在全身高位截瘫的情况下,毅 然自学,终于考取了吉大法学硕士 ”, 我们说这两个例子如果用在“友谊”,用在“逆境出人才”之类的中会很好,但用在这里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二、“盲目崇大”。有些考生,一遇到作文时,就搜肠刮肚,想那些“千百年”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据,或时髦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下,考生便开始胡编乱造。其实,大可不必。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个写作水平较高的考生,总是能从身边生活中选取一些有生命的例子,提炼出新颖的观点。比如:在一篇题为《冷静,制胜的法宝》的中,作者写道:一次,我的屋中飞进了一只燕子,正当我欣赏之即,一只猫跑了过来,燕子急于逃命,可它忘却了来路,误以为玻璃窗便是门,经过几次撞击之后终于葬身猫腹。于是,我在敬佩燕子顽强的同时也为它惋惜,因为窗子的边上便是门,只要稍有冷静,就不会因慌乱而丧命。其实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留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老生常谈”。所谓“老生常谈”,就是论据陈旧,缺乏时代气息。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例,大可不必完全照搬,只要一笔带过,或换一种方式即可。譬如,一位考生在《得与失》中写道:
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把吴国打败了。
类似这样的材料,完全可以简写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虽在吴王面前失去尊严,可最终却一举灭吴,完成复国大业。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当然,有时代气息的'事例,需要我们平素经常观察、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扩展视野,才能“唯有源头活水来”。
四、“事例罗列”。在一些作文分数不高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是罗列事例,他们缺乏对事物的仔细分析,深入论证。一些考生在作文中常常是罗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之后,便“综上所述”,开始结尾,或是将一些名人名言堆砌在一起,虽然做到了词藻华丽,却给人以“假、大、空”之感,当然作文的分数肯定不会高。
五、“移花接木”。一些考生在作文中,时常会因记忆不清而“移花接木”。例如:一位考生写道:“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里,考生误将培根写成了莎士比亚。我们说这种现象虽不是大的缺陷,但却给人一种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谨的印象。这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的评判。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必着急,只要变通一下就可以了。如:写成“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记得一句话说得好”……。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上述毛病了。
总之,上述五大误区是学生在作文中常会出现的情况,也是影响作文质量的毒瘤,希望考生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多加注意。
篇2: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八大误区
一忌审题片面,要把握主旨。
近5年高考作文,大多为提供材料写议论文。考生只能围绕材料的含义及材料提供的范围选题论述。但因许多考生草草看题,浅“思”辄止;只重一点,忽视全面,使得所论述的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的主旨(命题的意图和要求),超过材料的范围或没有涉及到有关材料,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如,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中的两句话实际上以“作家与读者”的关系设喻,引出在生活中多倾听他人意见,还是坚持做生活的主人的话题,意义指向明确。写作时考生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写,可是,不少考生却不是这样,仅仅谈作家装着读者,或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就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又如,全国新课表卷Ⅱ“当代风采人物评选”高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为: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可是不少人写成通篇只写了一个人物,或大李,或老王,或小刘,只字不提另外一个人物, 忽略了“更”字,没有对三个人物作比较分析,写得再好,也只能得第三档分。
再如,全国新课标卷 Ⅱ“弹痕多少偏差”高考作文题的材料部分:
“二战”期间,为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本则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叙事性材料时,要重视结果,学会由果溯因;要透过材料的核心事件,深入挖掘思考点,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深入分析。
二忌论题贪大,要准确简明新颖。
考试作文,文章的主旨由自己确定,千万不要贪宽求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王力《谈谈写论文》)。考生一定要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合适的角度展开论述。从小切入,大题小作,文章方可以集中火力把问题讲深讲透。
如20湖南省娄底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等指示,拟写的一道材料作文题目, 要求考生不要脱离材料自拟题目写作文。有的自拟论题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的考生自拟论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相比之下,前者恰当可行;后者则大而无当——即使你知识渊博,具有驾驭庞大题材的能力,也无法在考试时间内“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去完成自己的论证,至少写不深刻。
又如,20天津高考材料作文“语言”题目,看上去很大,考生如果自拟“语言”作标题,会给人空泛之感。自拟标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听生活之语悟人生之言”“语通心 言达意”“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按这些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的标题行文,考生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忌下笔拉扯太远,要小巧俊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足以说明文章开端的重要。从文章的本身来说,开篇是文章的“切入口”,是文章的脸面,宜紧扣题意,提出论点,一锤定音;从阅读角度来说,开头是阅读老师首先接触的部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影响最大。而许多考生一味贪大求全,人为地长出赘疣(开头前有“笼盖”),此乃考试作文的一大通病。与此有关的连锁反应是“前面有余,而后面不足”;头重脚轻或有头无尾。常见议论文开头的方法有;直接提出论点、间接提出论点、迂回提出论点。
如,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的开头: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何也?是以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也。所谓韧性,既有如蒲苇,又如磐石,虽是一发而细如丝,却有千钧而无转移。这个开头,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韧性,小巧俊美。
又如,2018年高考作文《人生有定力 风雨不迷航》的开头:如何加强对战机的防护?根据作战后弹痕的分布,军方做出了决定。可沃德认为,受到重创的战机未能返航,军方的调查不尽合理。据理力争,力排众议,沃德的举动展示了他的人生定力。是的,人生有定力,风雨不迷航。这个开头,在转述材料之后加以评析,提出中心论点:“人生有定力,风雨不迷航。”
再如2018年高考作文《人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开头:人有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渴望被需要。被需要同样是一种需要,即人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个开头开门见山,富有哲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四忌立意雷同,要独辟蹊径。
中学生写文章时,常按求同思维(习惯思维)去进行文章的立意,因而囿于陈规俗套,步于人后,很难出新。要想文章出新,在立意上与众不同,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因思考方向不同,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出奇制胜。
如,以名句“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写作文。大多数考生因为学了一点辩证法逆向思考,老师也告诉他们反向思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种,写法用例自然有雷同之处,给阅卷教师以味同嚼蜡的感觉,想得高分是很难的。而假若此时选择第一种,由于所选论题与众不同,已经有了新意;接下分析、说理,由于“熟”而头头是道;最后逆向思维简要分析少数人近墨不黑。文章就会新意迭出,岂不高一个分值?
又如,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需要与被需要材料作文,多数考生因为求稳心理,因为熟悉而不加思索地论述“需要”,尽管没有偏离题意,但千口同声会使作文得很低。如果反弹琵琶,以“假如没有了被需要”为题写作,对被需要做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的阐释与论证,而翻出新意——对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人类,如果没有了被需要,会出现一番怎样的情状?对此展开剖析与说理,文章就会自有新意,自成高格,会暂获高分。
五忌用例不当,要扩大辐射面。
事例是议论文的重要论据之一,典型而有力的论据具有无法替代的论证效果。但有些议论文虽然列举了不少事例,可信度仍不强。原因之一就是选用的例子拘泥于一隅,不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一般说来,用作论据的事例应注意古今结合、中外兼收,文理渗透,工农商学兵兼有——所有适合于说理范畴的,都可以作为撷取之例。这样的论据才具有代表性。
2018年高考作文《玉不琢,不成器》的中间段:雕琢意味着磨练、痛苦,否则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蜕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玄奘只身一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取真经;屠呦呦一辈子研究青蒿素,废寝忘食,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林肯出身贫困,母亲早逝,多年潦倒,婚姻不幸,八次竞选失败,但他百折不挠成了美国最历史上有名的总统;史蒂芬患有先天脆骨症,但他永不放弃,挑战自我,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心理学家和演说家,其著作《拒绝失败的人生》畅销世界……这些都不是“玉不琢,不成器”的典型事例吗?
考生选择事例注意古今中外结合,注意不同行业的事例结合,所举事例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试想,如果作者仅用清一色的“进口”例子,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2019年天津卷高考作文《拼博创大业奋进铸辉煌》的展开段:祖国,我爱您,爱您的奋进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们不再饥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市场充满活力;奥运会的夺冠,让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一国两制”的实行,开创世界先河;航母下水,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卫星升天,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天眼的启用,增强了民族的信心。鲲龙-600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安全。中华海豚与港珠澳大桥起舞,藏羚羊与青藏铁路同歌。丝绸之路串联古今,一带一路再创辉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祖国七十年筚路蓝缕,七十年开拓创新,七十年铸就辉煌。考生选取古今中外的事例构成排比,因为代表性强而赢得老师的欢心。
六忌“油水分离“,要深入论证。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作文对所举论据不知如何去分析,在举出论据后就圈句号另列其它论据。当堆砌了大量论据之后,便“由此可见”,从论据直接跳到论点,结果使议论文变为“论点+论据”。这类文章,观点是观点,例子是例子,油水分离,不能融为一体,怎么能有说服力呢?油水分离,常见的错误有:例而不议、引而不证。正确的做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或引用经典之后,依据论据的性质,向论点的方向进行分析:或揭示事实的要点,或揭示事例本身的因果联系,或挖根追源,或假设推论,或比较分析。
2018年全国卷11《莫畏浮云遮望眼》的重点段:春秋战频,哀鸿遍野 ,是孔子立爱之德于心,求索仁义之道于行,终于挣脱一片黑暗,和新大同一片光明;近代風衣,国破山河在,国已不将国,是鲁迅不做那麻木看客,以笔为刀,终于求得近代中国的一线希望;现代尘世的喧嚣中,是杨绛不为物质洪流所裹挟,一袭青衣,一缕书香,杨绛从未被物质的浮云蒙蔽住仰望天空的眼睛。总之,莫畏浮云遮望眼是普遍性规律。
这个段落列举一系列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的事例,构成排比,具有说服力,但由于考生举例后没有进行归纳分析,使得例子没有充分燃烧, 说服力大减。
如何分析?毛泽东主席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毛泽东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他在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之后,便对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实质一一作了剖析,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令人信服。
七忌以叙代议,要叙得简明。
有些考生在运用事例论证时,事例往往是生活的实录或原材料的照抄照搬,甚至在叙述时尽情发挥,结果一篇800来字的文章,叙述却占了大半篇幅,这就是“以叙代议”。它使一篇议论文面目全非,文体难辨!事实上,议论文引用的事例,不像记叙文那样的要求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议论文的叙述力求抓住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实质,进行高度概括与浓缩,做到简明、干练。
如,2019年4月我编写的高考材料作文“理想与现实(针对大学生求职) ”的考场作文中 ,有考生就以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远大的目标与实际行动结合才能成功”这一论点时,写道:
“越王勾践回国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艰辛的。为了这一目标,他葬死者、问伤者、吊有忧、贺有喜;为了这一目标,他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为了这一目标,他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这远大目标加上长达十年一步一步的行动,终于使他在最后一举歼灭吴国,成就一代霸业。”
考生在转述勾践故事时,没有详细写作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省略了很多具体经过,只保留了如“奋斗目标”“一代霸业”等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语言,显得简洁得体。如果考生详细写作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尽管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远大的目标与实际行动结合才能成功”。但挤占了篇幅,反而有损文章说理。
以叙代议,很多情况也表现在叙述材料时,不少考生喜欢将故事类材料照抄一遍。
2019年上海卷“音乐的中国味”材料作文,材料内容173字: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有不少考生全文照搬照抄,引起阅卷老师反感。
而《比较中认识事物》则不然,运用比较法切入: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外国歌曲不断刷新着热门歌曲的榜单,但是人们通过比较,对国风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优秀原创国风歌曲的评论区也从不缺乏支持和叫好的声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嵌入《茉莉花》的旋律,希腊作曲家雅尼在《夜莺》中巧用中国竹笛,演绎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童话…当我们在那些中西合璧的绝世之作中找到中国味,总能产生深深的共鸣。经过比较,人们会对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此文开头从不同风格的音乐切入,以外国歌曲为衬托,通过在外国歌曲中融入中国音乐元素为例,引出国风音乐的风采魅力,比直接抄录材料高明许多。
八忌远离生活,要贴近时代。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也说过:“对于有害事物,立即给予反响或抗争。”我们写议论文一定把握时代的脉搏,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使文章富有新意。这就要求我们每天看报纸、读时文、听广播、看手机,注意这个“时代”下的“事”。然而,事实上,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闭目塞听,宛如“套中人”。因此,他们写议论文、论点平稳、论据陈旧。
如写先进:老是雷峰;谈奋进:外有爱因斯坦,内有陈景润;议反腐,正有,反有刘青山。而那鲜活的王继才、屠呦呦、袁隆平、林俊德、等却被轻易放过了。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三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
再如,2019年天津高考作文《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咽幽寒坐呜咽》,有些考生不贴近时代生活,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回首历史,我泱泱华夏,从不乏民族脊梁。从出使西域的张骞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从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七下西洋的郑和到舍身为国的黄继光……青年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有责任,有担当!……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是无数个年轻的铮铮铁骨托起了祖国的发展!爱国,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的不变主题。这样的文章,其所用素材缺乏鲜活气息,读来枯燥乏味,怎么能得高分?
篇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八大误区
援用称引法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它们有的可以充当论点,统领全文,有的可作为结语,归总全篇,但大都则用在本论之中,作为论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论证力量,揭示问题实质,充实议论内容,增加行文色彩和主题的可信度。
援用称引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暗引,又叫间接引用,并非原文原名照引,而是由作者归纳概括提炼后转述引进,即引其大意,形式上不用引号,对于那些引语过长而又非引用不可的,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明引,又叫直接引用,则是将原文原句照摘入文,或语段,或文句,或警词,形式上须有引号标出,这种方式具有片断性和可信度,因而在写作实践中普遍见用。
以退为进法
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 ,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很好地说服对方,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增强和论证效果的表达。
以退为进法在论证中的运用,一般体现在有关语句上,简明扼要,内容具体,文字不多,少则一两句,多则三五句,这些句子,在关系上表现为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
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间、人物的正反相对,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既可以用于立论文中,也可以用于驳论文中;既可以用于议论之首,也可以用于议论之末或议论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突出文章阐述的是非,具有较强的论证效果。
篇4: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
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
写作议论文,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诸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等等。这些要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曾几次予以介绍,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否则,就会走向极端,陷入理解误区,犯教条主义错误。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一篇议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
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
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论证一番自己的观点,后又用“但是”一转,作出相反的议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但是,我们强调观点鲜明,并不是说,通篇只能说支持论点的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时为了论述的全面辩证,就需要从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方面去阐述。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时,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肮脏的`环境是只大染缸,会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孟母择邻,就是因为她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报上不时登载,有些国家干部,本来很廉洁,后来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由受贿到索贿,最后锒铛入狱。这可算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了。但是,因此断言‘近墨者黑’就绝对化了。这些‘近墨者’变‘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对于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来说,再‘近墨’,也‘黑’不了。”
这一段论述,讲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似乎拆了自己的台,但其实是更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还使论述显得全面辩证,不陷入片面性。由此可见,论述中注意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与“观点鲜明”并不矛盾。
三、“观点鲜明”即篇首提出论点。
不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升考指导时,反复强调,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篇首亮出论点,以为这样才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个“观点鲜明”的印象。其实这是对“观点鲜明”理解的又一个误区。首先,观点鲜明的文章不一定要篇首提出论点。有的文章,以一则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比喻作为话题,自然引出论点。这样的开头,不仅可使观点鲜明,而且还避免了篇首亮观点给人的突兀感,这比篇首亮观点效果好。其次,篇首亮观点的文章并不一定观点鲜明。观点鲜明,不仅表现在开头,还表现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论述中模棱两可,或偏离中心,这样的文章,即使开头亮了观点,观点也不鲜明。
四“叙事简洁”即要用概括事例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引用事实作论据证明观点时,我们要求叙述简洁,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那个侧面说清楚就行了。这与记叙文要求叙事具体生动正好相反,这是因为议论文重在议论,叙事是为议论服务的。
例如,唐tāo@①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在论述“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向生活吸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这一观点时,是这样叙述论据的:
“普希金跟他的奶奶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便写信告诉斯特拉霍夫,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把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作者并未具体叙述普希金如何跟奶妈学习语言,列夫・托尔斯泰如何写信,契诃夫如何记录有趣的谚语,只是三言两语地概述,但能证明观点的事实说清楚了,就能很好地证明观点了。
但是,我们强调叙事简洁,并不是要求用概括事实,相反,我们认为具体事实比概括事实更有说服力。还看上例,相对于“古今中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是靠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丰富了自己的笔头的”这一概括了事实而言,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就属于具体事例了。两相比较,显然,具体事例更具说服力。
由此可见,我们强调的叙事简洁,是就叙述方法而言的;而具体事例则是就事例本身的性质而言的:两个概念不属相对关系。我们一方面强调叙事要简洁,另一方面又提倡尽量用具体事例,两者并不矛盾。
五、“立意准确”不允许多角度选择立意
根据提供的材料写议论文,最主要的一步是确定立意。立意准确是写作这样的议论文的重要要求。所谓准确,就是所确定的观点要符合原材料的内涵。
一提到立意准确,便容易产生误解,似乎一则材料只有一个立意是准确的,那就是根据材料的中心寓意立意。其实不然,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立意。比如《滥竽充数》的中心寓意是讽刺南郭先生这样的不学无术、弄虚作假者,我们可以据此立意。但我们亦可以南郭同事为议论对象,提出“莫做和事佬”的观点;以宣王、怀王为议论对象。提出“选拔人才要严格把关,使用干部要加强考核”的观点。这些观点均符合原材料的内涵,都是准确的。我们要求立意准确,并不排斥多角度选择立意,否则,就会导致写作中“千人一面”的局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论述片面、偏激。其实,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我们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跳出理解的误区。
篇5: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
写作指引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的误区
写作议论文,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诸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等等。这些要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 材中,曾几次予以介绍,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否则,就会走向极端,陷入理解误区, 犯教条主义错误。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一篇议 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 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
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 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 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 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 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 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
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
[1] [2] [3]
★ 家庭教育七大误区
★ 自荐信几大误区
★ 高考饮食误区
★ 励志路上的误区
★ 数学学习的误区
议论文的几点误区(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