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时间:2024-06-01 03:39:38 作者:tdyxwwdz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dyxwwd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简论傩戏与傩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简论傩戏与傩文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作者/张月惠

【摘要】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其地位是不可小视的。它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不断的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发展而来,却又保留有原始文化的气息,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关键词】傩傩戏 艺术形态 文化内涵

doi: 10.3969/j .issn.1002-6916.2012.18.044

一、傩戏之起源发晨

按照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所说,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驱鬼时要发出“傩傩傩”的声音,而这声音可能带有某种诅咒意味,就好比我们常常昕到的类似于“天灵灵,地灵灵“之类的咒语。

傩这种表演形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单纯的从事于戏剧表演。在早期,傩更加侧重于祭祀,但是它又具备戏剧的一些特色,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原始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艺术的表演,占据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巫祭仪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等。而在周朝之时已相当的兴盛了,这可以从当时最早的戏剧作品《大武》中可见一斑。《大武》由周文王主持编排演练,将阴阳八卦图谱内化于其中,无论是队形舞蹈都符合四面八方天地宇宙之奥妙。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由官方的祭祀仪式的兴盛,来反观当时的民间社会风气,可以肯定的是傩祭的旺盛。考古发现,奴隶等级社会的鼎盛朝代——周朝有三种主要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事丰稔的蜡祭、驱邪避疫的傩祭、和求雨的雩祭①。而傩祭已经是一种正式列入国家祭典的仪礼活动。

按廖奔的<中国戏剧史》所据,在春秋时期,这种仪式已经成为邻里乡亲的一种公共活动,相当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哭丧节等。以后随着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杂化,傩祭结合其它习俗向着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向发展。梁代民间的岁终逐除已经改为社火模样,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②其实,在现在的很多民俗中都还反应了傩戏的某些特有质素,由于地区的不同,每一种傩戏的演变,其中都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在其彰显。

随着中原文化的迁移,其风俗自然也带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并且在各个民族的悉心培养和浇灌下,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新,艺术形态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湖南丰富的祭祀歌舞传统为傩仪增添了表演的成分,而驱傩内容也在民俗影响下向祈神还愿转化。③在清代关于傩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傩戏在湖南中部地区是相当的繁荣的。《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士民祁襄,各因其事……乡村皆然。”

到了近现代,傩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艺术形式,基本上脱离了祭祀等原始民间活动,而成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乡野剧团,成为草根文学中的一大代表。最具有典型性的当数贵州的傩堂戏。傩戏是广泛分布各个地区的,主要有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西、内蒙古,它的'形态也是各异的,有傩戏、师道戏、师公戏、队戏等。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见证。

二、傩戏之艺术形态

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巫是远古人民交感思维的产物,它作为沟通人和神的中介,借助于语言和某种神力同神达到交流,传递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同样的傩亦是如此。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赏,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如下几点:首先,傩表演里有个重要的人物——方相氏。他头戴着黄金四目假面,身穿黑色的衣服,披着熊皮,手拿着盾牌和刀戈,推测可能和原始的兽图腾崇拜有关。

其次,方相氏身后跟着一百多人组成的傩队,在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中被称为“侲子”。而它的目的也很显然,除了有驱逐疫病之外,在发丧的时候还有赶走邪恶鬼怪的作用。

到了汉代又增加了十二神,无怪乎,在戏剧界把傩的表演作为宗教剧的雏形,可见其还是具有相通性的。

而在现代,傩的艺术形态又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这一变化使得傩更接近于傩戏了。

在周涛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认为傩戏是面具戏的始祖。并且对湖南的傩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湖南傩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傩戏中的“正本戏”,是巫师作法事中的程序之一。剧目有《发功曹》、《白旗仙娘》。二是小型戏曲,其剧本人物基本脱离法事,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还有一类就是戏剧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剧目,已没有了宗教仪式的明显痕迹。湖南傩戏四大本分别是《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和《大盘洞》。很显然,这些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傩戏的作用也会有所侧重。

三、傩戏之文化内涵

关于傩戏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且众说纷纭,在这里只选取其中两种说法,略作讨论。

傩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史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远古时期,祭祀等仪式是非常兴盛,这是由于民众对整个世界不了解,一方面他们非常依赖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面却又十分畏惧自然界,在这种心态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人们依靠这种信仰来求得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起源于太阳神的,因为太阳神能带来光明赶走黑暗,这些在考古学中也是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的。如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就有太阳神的图腾出现。而太阳神又是与太阳鸟分不开的,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太阳乌演变成一种鸾,而这个时候傩出现了,故有观点认为傩文化就是鸾文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是糯文化。因为人类的古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而农业时代又是最伟大最先进的时代,考古学也认证南方人是农耕时代的首创者,而最早培养的又是糯米,而且傩与糯发音十分接近,并且农作民族也是崇拜神鸟的,这样一来这种观点把前面那种观点也包容进来了,故傩文化就是糯文化似乎顺理成章了。但傩到底是从北方发源而来还是从南部土生土长的,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考古成果表明,中原文化并不早于南方文化,中国目前所知有凭有据的能证明傩文化的最早的“太阳鸟符号“,却出土于湖南洪江市的高庙遗址。

四、毛南族之傩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分布在岭西地区,他们自称为“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的傩艺术从形式上来说有说唱、舞蹈、戏剧、音乐、木刻、剪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代表作品是《三娘与土地》。关于土地神,很多地区都有信仰。在湖南中部地区,有特定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生日,一般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杀鸡,作为供品供奉土地,以求土地保佑。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都会烧纸钱,求土地公公婆婆驱走妖魔鬼怪。从土地公婆的信仰可以看出,傩戏的发展和当地的风俗是脱不了干系的。

毛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山羊腿、张臂平转、起伏碎步、扭胯、左右摆胯,前后弹胯等。⑥毛南族的面具、服饰、民歌、器乐、道具等都是很有讲究的。有意思的是,它的道具特别多,有簸箕、竹子、花枝、斧头、扫把等,都是拿来就用,而且都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有关,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如此的。如苗族的竹竿舞、踩虫舞。可以说,千姿百态的民间生活孕育了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学,使其在日常中得到滋润和丰富。在毛南族中,他们信奉的是现世报的鬼神,他们相信通过这么一个仪式可以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并且能够使得心愿得到实现。他们认为傩舞就是与神共舞。神的舞蹈显得凝重,而有神秘的气氛,对神的敬畏,又似对内心的渴望进行的祈求。⑦

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篇2: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论文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论文

【内容提要】傩文化同巫文化的关系是自然历史的传承关系,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 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是这种活动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傩文化直接继 承并弘扬了巫文化中崇信鬼神、通过巫师等职业工作者沟通神人关系,祭祀和乞求神灵 ,驱鬼逐疫等本质内涵,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以及神秘性、古朴性、粗犷性、原生性等基本特征。傩文化又高于巫文化。它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 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念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 神的综合性活动。

【关 键 词】巫文化/傩文化/关系

【正 文】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 不同的界定。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支持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及其成果的见解,并进一步认 为,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从活动形式看,文化应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从活动过程看,文化应包括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识活动方法和活动工具等活动中介系统,其中就包括活动的目的、目标、活动过程的调控和活动结果;从活动结果看,文化应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成果又是人们继续活动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和背景意识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动态的文化是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运用一定的物质手 段,如何活动的社会性方式。静态的文化是人们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巫,《说文》释巫即祝也,意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辞海》释巫为“装 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傩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诗·卫风·竹竿》载 有“佩玉之傩”。《论语·乡党》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礼记·月令》 载“天子居宫室左个,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旌,衣黑衣,服玄玉,食粟与彘,其器闳 以奄,命有司大难(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周礼·占梦》载有“事傩以占梦 ”。《周礼·夏》中载“事傩驱疫”。《吕氏春秋·季云》载:“天子居玄堂右个…… 命有司大傩旁磔。”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 谓之逐除是也。”《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并详细记述 了汉代宫廷大傩的恢宏场面和具体过程,以及方相舞等傩舞。这些记载或解释,把巫看 作以舞降神的人,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把傩描述为祭祀和驱鬼逐疫的民间活 动和宫庭活动,以及占梦活动等等。

上述解释是一种现象学的解释,没有将巫与傩放在人们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中宏观 地考虑。本文认为,巫和傩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及其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具体地说,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图腾观 念、鬼神观念支配下的人们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成果。

巫文化是一种有神论文化,它是原始社会早期由无神论状态进入到有神论状态的主要 表现,就其本质考察,它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 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从支配人们活动的观念结构看,巫文化中居于主导 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这种观念认 为万物都是有神灵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至山川大地,湖泊海洋,花草树木 ,飞禽走兽,蛇虫蚂蚁……皆莫例外。这些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 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从活动方式看,在巫文化观念指导下的各种活动,事先要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活 动顺利成功,并问卜以占吉凶。活动中要注意遵循各种禁忌,不触犯神灵,不得罪神灵 ;事后要酬谢神灵,并祈求神灵继续佑护自己。遇到灾疫时,就驱鬼逐疫。采集如此, 渔猎如此,交往和日常生活也如此,这就是巫文化的劳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 进而沉淀为一种思维方式。

从活动结果看,人们在这种特征的劳作、交往、生活中,就创造出带有浓厚神灵崇拜 特征的巫文化产品。在旧石器中晚期的考古发现中,有北京山顶洞人在尸体上撒赤铁矿 粉末的遗迹,山西峙峪人在骨头上刻猎驼鸟、羚羊图的图腾,临澧竹马村人带有封闭式 涵洞的高台式祭坛。祭坛的出现,表明了在旧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专事祭祀的巫文 化活动。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渗透着当时人们思想上的神灵意识和图腾观念,是这些巫文化思想观念的物化表现。这些活动结果的物质性遗迹本身就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巫文化精神产品。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林河《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版第32,231页)。但它在劳作方式、神灵观念、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祈求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第一,形成的实践基础已由原始的采集、渔猎劳作逐渐过渡到农耕劳作。劳动对象已 由原来的森林、河流、动植物等众多对象缩小为较小范围的土地和家圈禽兽等;劳动工 具已由原旧石器逐渐演变为新石器和陶器,乃至金属工具;劳动条件由依赖于茂密的森 林草原及众多的飞禽走兽和鱼类等水生动物,转换为依赖于风调雨顺、无灾无疫等;劳 作方式由原始的集体采集、集体渔猎逐渐过渡到集体的种植、养殖等家耕劳作方式。劳 动产品已由天然的植物果实、蚌螺鱼虾和弱小野兽,转变为粮食牲口等等。崭新的劳作 方式必然形成崭新的神灵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第二,支配人们的.泛神观念发展为主神观念。在采集和渔猎时代,影响人们劳作与生 活的因素宽泛而众多,由此形成泛神观念。在农耕条件下,影响人们生存繁衍的因素减 少而相对集中,由此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主神观念。武陵山民奉盘瓠(盘古)、辛女或伏 羲、女娲为祖神,在傩文化中则称之为傩公傩母,然后才是鸟神和太阳神、狗神和猪神 、虎神,以及其他神祗。这是依其对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地位作用而确定的。可见, 神祗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关于外部事物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三,神灵的崇拜方式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崇拜对象集中为某些主神,形成 以主神为轴心的傩神系统。二是崇拜程序化、问卜规范化、祭祀礼仪化和活动歌舞化, 并逐渐出现了祭祀的组织机构、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即巫师(如方相氏),并形成广泛 的民傩、乡傩、军傩、寺院傩和大规模的宫廷傩(官傩、国家傩、天子傩)。三是崇拜的 内容逐渐系统化,形成与农耕劳作、交往、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教义,诸如傩神起源、创世说、一年四季的劳作内容等。四是崇拜的形式多样化。活动形式除了祭祀、祈祷之 外,还有安坛、接龙谢士、还愿、打解、度关等。表现形式除了以面具扮演各种神祗外 ,还有符、咒、诀等形式,实现神鬼人之间的沟通,传达傩神之意。五是崇拜的目的也 多样化了。除了驱鬼逐疫,去灾免难之外,还有请神、娱神、谢神,祈求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等。这些变化使傩文化成为文化的观念体系和系统有序的操作过程,使之成为上 至宫廷下至民间的普遍性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集生产、生活、祭祀、娱乐、教育于一 身,成为人们综合性的活动方式。

傩文化虽然同巫文化存在若干显著区别,但它作为巫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本质上同 巫文化又是一致的。

第一,在崇信鬼神,并以巫师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关系,以巫师活动祭祀和祈求神 灵、驱鬼逐疫等本质方面,傩文化对巫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

第二,在神祗崇拜方面,傩文化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傩文化虽有崇拜的主 神,但主神之下,却有许许多多的神祗,是以某神为主的泛神体系。其所崇拜的主神在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又有所不同。加之两千多年来,儒、道、释等教诸神融入傩文化 之中,使之信仰与崇拜的神祗较之于远古时代的巫文化更加宽泛。

第三,二者都具有神秘性。巫文化以祭祀鬼神、扮演鬼神、沟通鬼神、传达鬼神之意 和驱鬼逐疫而显示其神秘性。傩文化不仅如此,还将这些活动程式化,形成一整套请神 、祀神、娱神、谢神、送神等系列活动,并使之贯穿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加之以惊 心动魄的傩技、傩戏等形式表现出来,更凸显其神秘性。

第四,原生野性的一致性。巫文化直接萌生于远古的原始社会,傩文化也早在五千年 前的远古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傩文化直接继承了巫文化的原生野性。这种 原生野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直接体现从动物中脱颖出来的裸体性。如以裸体的形式 祭神娱神等。二是傩事活动中对性行为的粗俗表演和刻意渲染,对生殖器的高度崇拜等 。三是在敬神的同时,也驱神咒神,戏嘘神灵,对神灵大不敬的原生反叛性等。

正因为傩文化对巫文化的继承性,本质上的一致性,人们往往将二者合称在一起,称 之为巫傩文化,或将傩文化称为巫傩文化。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 ,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 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篇3: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

傩神中的神伦源于人伦,它以神灵文化的形式寄托人们对美德的期待,反映人们完善人伦关系的美好追求,具有鲜明的人伦性.傩神主体、傩文化的终极关怀对象和傩事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相当广泛的'人民性与大众性,从而显示出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统一的主体性伦理特征.

作 者:刘冰清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旅游系副教授 刊 名:船山学刊 英文刊名:CHUANSHAN JOURNAL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浅析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的论文

浅析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的论文

巫摊文化中体现t东方风采的人性美、和谐美以及自然美等各种审美理念,并且成为民间独特的造型意识以及设计思维观念。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巫摊文化的图纹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木文对巫摊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巫摊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并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湘西地区不仅属于我国巫摊文化的最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巫摊文化的盛行之地,本文将湘西地区作为调查研究范围,对巫摊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巫滩文化中生命意识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虽然道教以及佛教等派别在现实中较大的影响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因此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宗教信仰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湘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最为重要的组成仍然是原始巫摊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巫摊文化的精神特征。比如在湘西少数服饰图案的渗透这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巫摊文化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能够在湘西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也体现在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中,巫摊文化往往通过象征、借喻、借喻的方法艺术化的处理生命意识,并且在文明隐晦的图像中表达出来。特别是湘西人们对一些具有较强生殖力或者生命力的动植物非常的崇拜。并且在服饰图案中将其美化后的形态巧妙的设计了出来,这样穿戴者也能够对这种生命意识有所感应。比如将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具有较强的生殖和生命繁衍能力的鱼、莲花、树、花以及石榴等用作服饰图案,通过运用这种图案表明人们希望人丁昌盛以及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数民族服饰图案对这种功利性也具有非常多的追求。作为远古时代氏族的守护神,图月鸯受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广泛崇拜,人们对图腾的这种信仰和崇拜除了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较多的彰显在了服饰艺术中。作为普遍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将各种图腾崇拜的灵物或者意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体现在了服饰中。比如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蝴蝶、枫树、鸟、虎、狗、牛以及龙等动植物图腾,人们之所以会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图腾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的认可,并且进一步的获得图腾的'庇护。巫滩文化中悦神悦己精神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巫滩文化中鬼神信仰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湘西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作为湘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具有非常悠久的信鬼好巫的历史,苗族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诸如画像、字符以及门神等可以起到辟邪作用的民间器物,所以对善鬼以及善神的依赖很多都体现在了服饰和佩戴中。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鬼魂的主要来源,除了天地祖先之外的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山川河流等都是具备灵魂的。与其他的民族比起来,苗族服饰中的巫术精神非常的强烈,善神恶鬼的区分虽然在苗族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所区分,但是不管是善神也好还是恶鬼也好都具有超人意念力量,能够在任何的事物上随意的依附。大小鬼神的象征出现在了很多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中,而且鬼神信仰体系在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也非常的多,这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巫摊文化的典型精神特征就是悦神悦己,悦神悦己的这种精神能够充分的体现在摊事摊戏中,而且少数民族的全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原始宗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出了信仰和取悦神灵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一种对自我喜好乐趣的追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湘西少数民族就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比如水神、洞神、花神、树神以及山神等都属于其崇拜以及敬仰的对象。湘西民众在现实生活不安以及不理解大自然的情况下,对非现实的神灵予以了很多的寄托,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实,并且将精神的慰藉找到。这样在一些服饰图案中就会带有一些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图样,通过这些图案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将神灵的力量体现出来,而在服饰上绣制这种神性图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神灵,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根据绣制服饰图案就能够实现取悦自己的目的。结语巫滩文化中图腾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文化,巫摊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根,其除了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之外,同时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巫摊文化中生命意识、鬼神信仰、图腾文化以及悦神悦己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巫摊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5:谈沙盒游戏MOD自制对傩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谈沙盒游戏MOD自制对傩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1、概述

游戏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具有历史文化背景,或是架空历史又或者虚拟创造。以汉武帝反击匈奴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去作为背景的沙盒游戏《骑马与砍杀:汉匈全面战争》这样介绍:“这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首次大范围冲突交融,也是人类冷武器史上第一次农耕文明彻底战胜游牧文明。让我们用心去触摸并感受那些尘封了的人性和尊严,酣畅淋漓地游戏汉匈争战、体验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汉匈交锋”。不论是基于历史制作的还是原始的创造,玩家认可接受某款游戏后, 游戏的文化背景就会逐渐地在玩家的脑海中概念化,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情趣、审美结构和审美标准, 并在这种情趣和标准的引导下逐渐地扩展为接受这种美感内涵的文化品质, 而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消费行为和文化价值观念。

2、沙盒游戏概述沙盒游戏,自成一种游戏类型,往往包含驾驶、射击、动作格斗等许多内容,开放较高。游戏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和创造世界”,往往呈现非线性特征,不指定玩家完成特定目标,游戏中的角色可由玩家扮演(创造者或者主人公),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在多种环境元素中进行互动,能够在创造事物的同时改变世界。这类游戏往往具有较大的地图,其自由度高、内容多、交互性强、可玩性高,深受各类玩家的喜爱。其高自由度在其高度开放的游戏引擎中得以体现。MOD 即为经过修改的内容,安装相应模组之后,玩家便按照自己的喜好修改游戏原本内容,延伸不同的玩法。沙盒游戏的MOD 具有很低技术门槛,在拥有主程序的前提下,就能够将游戏组件免费安装。

3、MOD 自制的独特文化属性

仅以时下网络流行的几款沙盒游戏《The Elder Scrolls》(上古卷轴)、《GTA》(罪恶都市)、《Mount & Blade》(骑马与砍杀) 为参考对象,打开因特网搜索各自对应的玩家自制的游戏MOD 分别都有上百种,数量非常巨大,笔者以《Mount & Blade》(骑马与砍杀)为例相关游戏网站就收录多达264 款。其中涉及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文化角度来说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有中国特色的《骑马与砍杀:风云三国》及日本特色的《统一之岚:虎啸龙吟》和代表西方文化特色的《骑马与砍杀:十字军的救赎之路》;从历史跨度上看从奴隶社会到现代都有相应文化背景的游戏MOD,比如《骑马与砍杀:斯巴达》和脱胎于美国经典电影《教父》的同名MOD;从世界架构讲有反应神鬼奇幻题材的,有立足神话传说的也有主打二次元动漫风格的还有以同名小说或电视电影改编的。但相比之下以现实历史为根基的MOD具有更强的可玩性,以及文化认同感。

4、傩文化游戏化的高度适用性

对于游戏而言应真正关注的部分,是游戏设计,一堆机器代码堆写起来的程序如何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靠的就是游戏设计。游戏设计的基本元素就是游戏所具有的特性,而中国傩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便蕴藏着丰富的各种基本元素。傩戏具有丰富独立的集绘画、音乐、表演、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征。比如贵池傩戏的表演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正戏、摊舞和吉祥词。可以看出贵池傩戏有独立完善的表演流程,包括声、乐、景、动作的综合调度,有非常成熟的运作机制。

傩戏是一种朴素的信仰崇拜仪式,娱乐取悦神明,祈求神明护佑生活美满安康,这是一种扎根乡土文化向往美好生活的'民俗,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8]。这种质朴的生活热爱完全可以组成游戏需要的游戏空间,这就是游戏世界,包含傩文化特色的由傩文化特色的武器、英雄、奸臣、生活礼仪、城池、手巾等构成的游戏组件。这些组件在游戏中都发挥作用,使游戏具有独特魅力且有别于电影、小说等其他艺术形,从而吸引玩家探索不同的空间区域,领悟炫丽神奇的傩文化。

5、结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傩文化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不同地区,形式上为一个包括傩仪、傩戏、傩舞、傩歌等巨大的文化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一款好的游戏必然需要博大的文化做支撑核心,而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优秀载体的传播。本文从沙盒游戏的MOD 制作、具有文化指向特色的游戏MOD 如何实现助力游戏发展从而传播文化和傩文化于游戏的适用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将能够积极地促进傩戏艺术的保护和传播。

第一次与傩相约散文

人生与戏作文600字

印度文化与民俗

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

文化融合与翻译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简论《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

隐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西部文学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简论傩戏与傩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