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aizuoku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 目录
- 第1篇: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第2篇: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3篇:浅析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第4篇: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从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第5篇: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第6篇:中学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导入第7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8篇: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第9篇: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践探索第11篇: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第12篇:模块教学总结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3篇:浅谈语音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4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5篇: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6篇:论传媒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第17篇: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第18篇: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
篇1: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从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现行的由人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热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胡文仲,1997)。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宋飞,199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杨平,1994)。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王勇,1998)。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1] [2] [3] [4] [5] [6]
篇2: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3:浅析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浅析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英语的语法、语音、词汇、篇章、句式.还要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使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领会、掌握英语.本文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理论,探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导人文化因素的一些方法.
作 者:陈海生 CHEN Hai-sheng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 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7(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导人篇4: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从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从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英语教学谈起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热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胡文仲,1997)。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宋飞,199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杨平,1994)。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王勇,1998)。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课本的内容设置很大部分是结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各种交际会话,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
1.称呼语
在Lesson 34中楼上的住户因为给楼下的住户带来噪音而道歉说:“I’m very sorry, comrade.”“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称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女子可称呼Miss。但是,有时陌生人之间也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这在英国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特别普遍,如在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之间,在公共汽车售票员和乘客之间。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别在美国)反对男人这样称呼她们(潘景森译,1987)。
Lesson 34中一班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一间工厂,学生们称呼一个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在许多农村,同村的平辈基本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尽管他们未必有血缘关系。但是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Jenkins”,“Auntie Brown”,对方听了可能会觉得不大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Don”(胡文仲,1997)。
应该指出,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eat uncle可称Uncle Jim。实际上,用Great-Uncle Liu之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邓炎昌,1995)。
2.感谢与答谢
“Tha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例如,对礼物、邀请、帮助,或对主动提供帮助、其他种类主动提供的东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如 Lesson 1中给老师送礼物时的一段对话:
-Happy Teachers’Day, Miss Zhao!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h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谢(胡文仲,1997)。
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表谦虚,但英国人往往以“Thank you”来接受。
汉语里在亲密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是不大习惯用“谢谢”的。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者表示在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但是,在英语中,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亲密朋友,几乎在一切情况下都用”Thak you”,不用则常常显得太无礼,可能会被误认为这个人把别人的帮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
“Thank you”除了用来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当一样东西从一个人手里转递到另一个人手里时,那个人习以为常地要说“Thank you”。如:当学生把练习本送交给老师时,老师一般要谢谢学生;如果某个人给别人打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对方会感谢另一方打来电话,即使彼此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也可能会讲这句话的(潘昌森译,1987)。
3.恭维与赞扬
恭维语在美国社会的各种场合经常、广泛地使用,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它们就象问候。感谢及道歉语一样成了一种套话。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在美国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赞扬来鼓励学生,如:
You know something, Tom.You did a good job.
又如 Lesson10中,Class 3的学生赢了校运会的接力赛,老师在班上称赞道:
Well done, everyone!
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还常用它们来代替道歉、问候、感谢等套语,如:
That's a delicious dinner. Thanks for having us.
也用它们来缓和批评的锋芒,如用 compliments+but/though+criticism的形式:
Listen, I think you are doing a good job with their classes, but please tell them to stay out of the office at lunch time.
两位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在坦率地评价对方做的事情之前通常要先赞扬一番,如:
On the whole,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the ending still left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两位近来不曾相见的朋友或同事再度相见时常恭维几句作为问候的一部分或代替问候套语,如: Hi, Mary,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look so good. You've lost weight.(吴长镛,1996)
在美国社会中赞美、恭维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恭维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的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美国人一般避免恭维后者。因此恭维别人的发型很多,恭维别人漂亮的头发很少。人们经常恭维别人漂亮的衣服或明显的减肥,但很少恭维别人说:“You are beautiful”而常说:“You look nice/You are looking good today.”一方面,“good”和“nice”比”beauatiful”要弱;另一方面,用了look似乎表示这种状况并不是永久性的,而可能是努力的结果。有时在这种笼统的恭维后面再具体恭维某人的发型、服饰或减肥。人们经常赞美的其它东西是家具、房子、汽车及别的财物,如:“I think your apartment is fantastic.”有时也称赞对方的孩子可爱,偶尔也夸奖对方的其他亲戚、朋友等,如:“Your baby is adorable.”“I like your friends.”
除上述诸方面外,赞扬、恭维得最多的是某人通过努力或技术做出的成绩,如干得很好的活、技巧很高的比赛、一顿好饭等。在这一类的赞扬、恭维中,人们的注意力不放在某人的技术、天才或艰巨的工作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努力的结果,如:“You do this kind of writing so well. It has just the right tone.(吴长镛,1996)
对别人的赞美、恭维,最普通的回答是说:“Thank you.”有时人们甚至可同意夸奖的话,例如:
--What a lovely room you've got!
--Tank you. Personally I think it's one of the nicest in this block.(潘景森译,1987)
但是象这样表示同意的话通常只能用来谈论东西,而不能用来谈论能力。有时可以否认或贬低受赞美的东西的价值,但又不明显地 否认对方的赞美(即部分接受,部分不接受)。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未具体受赞美的某种特性。如:
A: Oh,this house is adorable.
B: Well, it's really small, though.(吴长镛,1996)
有时可以作相应的讨论,既不表示直接接受又不断然拒绝,如:
A: That's a lovely blouse you're wearing!
B: Well, I went shopping on Saturday and happened to see it in one of the stores.
有时也可以用夸奖话回敬对方,如:
A:You are looking very smart today.
B: Thank you. So are you.
有时也可以老老实实地讨论夸奖活,如:
A: Oh,you've had your hair permed!It looks beautiful.
B:Do you really think so?I wasn't sure whether it suited me or not.
如果感到夸奖的话不真实,可以老老实实地表示不接受。如果中国人主要是出于礼貌夸奖外国人讲的中国话,那么外国人就可能这样回答:“Oh, I wish that were true!”(潘昌森译,1987)
当别人称赞自己工作干得出色,回答时往往说自己运气好或者工具好,也可说是由于努力的结果,而非天才。如:
①A: Boy,that's nice work.I don't know how you do it.
B:It's easy when you have good tools .
②A:I really like the way you play banjo. I heard some licks there I'd never heard before.
B:Well,they just come from sitting and practising.
在美国社会中,绝大部分赞美、恭维的人和受赞美、受恭维的人年龄、地位相仿。如地位不同时,通常是地位高的人称赞、鼓励地位低的人,称赞他们的能力、表现等。而地位低的人称赞、恭维地位高的人的时候,通常是赞美、恭维他们的外表或个人拥有的财物等(吴长镛,1996)。
四、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 比较法
2.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
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 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邓炎昌,1995)。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了,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演剧。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也可以搞化装晚会,使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主要参考书目:
1.潘昌森泽,Hesen Oatey著《与英美人交往的习俗和语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2.李立贵“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方法”,《国外外语教学》,1998
3.吴长镛“美国英语中的恭维语”,《国外外语教学》.第1期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第2期
6.扬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第3期
7.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第4期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华南师范大学外语文化学院 梁绮云
篇5: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2.运用
运用指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也就是在交际情景中为交际目的进行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这里要注意 两点:
(1)没有交际情景和交际目的的听、说、读、写, 不能算是运用。不要把听写短文、填词造句、复述或 回答课文内容、按规定句型进行对话等语言训练误认为语言运用。
(2)交际的情景和交际目的,必须要结合实际, 否则也不能算运用。比如,让学生扮演课本上的人物进 行对话,那只是口语训练;让学生没有目的地用英语写自己的家庭情况,则只是一般的写作训练。
3.学习潜能
学习潜能,指的是学习英语的潜在能力。
上文已经提过,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因此在试题中除了考查英语学科能力外,还要考查其他能力,这 种做法是完全必要的。 比如,NMET中“短文改错”题能体现学习英语的潜能问题。
(1)“短文改错”题,难度系数高,经常达到0.30左右, 好像专供有潜能的学生做的。
(2)“短文改错”题,说到底,是对语文观察能力的考查。 敏锐的语言观察能力是整体语言能力和交际 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英语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的记忆与积累
2)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3)知识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语言观察能力在这三个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言知识的积累需要把握重点,确定重点,抓住其实 质,都要借助语言观察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或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语言如何表达,如何避免用语的失误 等,都离不开语言观察能力。在语言观察能力中,识别正确与错误,识别是否得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短文改错”这一题型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正是语言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并未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或提出 要求,但它确实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潜能。
三.知识和运用的关系
学习英语,是为了在交际中运用。英语是一种交际和文化传递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或交际能 力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要运用英语,少不了要有英语语言知识,但是,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语音、语法、词汇,是语言运 用的准备,但不等于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在交际的实际环境中,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教 学的目的应是语言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能在实现交际环境中,为实际交际目的而运用语言知识,才 能算是学会了语言。
四.知识和运用在NMET各大题型中的考查
1.单项填空题
这是语言知识题,它包括单项的语音、语法、词汇题(在此不讨论语音题)。
NMET对单项填空题要求知识覆盖面广,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很好地体现通过语境来考查词汇和语法知识 的运用。1998年的单项填空题加强了语境设置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为此,可以分为三类题:
第一类:必须完全依靠语境进行判断的题,如第6,7,10,13,15,19和24题。
第二类:需要参照语境进行判断的题,如第9,14,16,18,20,21,22,23及25题。
第三类:虽然需要参照语境,但主要是依据语法结构及词汇知识进行判断的题。如第8,11,12及17题。
完全脱离语境的题可以说无,可以看出单项填空题是运用语境和情景的精心设置来增强其交际性和综合性 。
2.完形填空题
完形填空题旨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1)它首先是一篇短文,学生起码要具备如下能力;
1) 篇章意识,阅读文章掌握大意的能力;
2)上下文逻辑思维能力;
3)双向(顺向和逆向)逻辑推理能力;
&nb
sp; 4)凭借经验,利用常识的判断能力。
篇6:中学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导入
摘要:
我们已经知道文化导入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导入什么样的文化?二是怎样导入?
关键词:
语言;文化;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Since we have known that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nglish teaching,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waiting to be solved. One is what kind of culture should be introduced? The other is how to introduc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troduction
FOREWORD
In nowadays world is changing with a high speed.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re shortening.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stepped into WTO. It is necessary for one to master one or more languages. English,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have turn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ed linguistics. Many of them realized that culture gap is a big barrier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many theories on culture and language. Som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lso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n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this paper tries to seek a way to connect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closely. Hope by this paper, teacher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ir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I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1
Language, as the form of the culture, reflects a certain culture. So, to master a language, one must master the culture of this language.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 not be departed. Now, more and more teachers have realized thi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their English teaching.
A.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 is like that of content and form. The form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tent which, in return, is reflected by the form.”2
Firstly, language is a component of culture, i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serves the culture. In a language, words, which share the same meaning with words in other languages, may have the different culture meanings. For example, the word “dog” in English is equal to the word “狗” in Chinese. However,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put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on it. In English, dog is regarded as the “man's best friend”, many people feed dog as a pet. There are also various special food shops and hospitals for dogs. But in China, dog is not so welcomed; we even hate this animal in some way. So there are a lot of bad words connected with dog in Chinese. Such as : “丧家犬”、“落水狗”、“走狗”.
Secondly, how to use a language freely is restricted by the culture. We can't judge a sentence right or wrong only by the form of sentences. For example, “Eat slowly!” the form of sentence is quite right, but if we say it to a native speaker, maybe he'll be puzzled even get angry for thinking you are complaining him eating too much. This is a cultural mistake. So the competence of using a language freely must be based o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to the culture which this language depends on.
B.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task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 The aim of it is to realiz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each students to use the proper language form3 (which includes vocabulary,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suitable sentences to express different meanings with different speakers in different occasions.
For a long time,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imed at the high mark in the exam. So teachers only emphasized the form of language and ignored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their teaching. They taught students a lot of grammar and asked students to do a lot of memorize on vocabulary even the whole passage. Finally those hard-working students “succeed”; they got high mark in the exam. But when they speak with foreigners, they were silent, after a few minutes careful thinking, they opened their mouth and began to speak “English”. There are few grammatical problems but the foreigners frowned, because they can't understand these sentences which we call “Chinglish”.
So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in language learning. As a result of having few culture awareness4, students know little culture background of English and use English with the awareness of their own culture. So they don't understand some usage of words and don't know how to use what they have aquaintanced. Those students, though they have a large vocabulary, a great knowledge of grammar, they don't know how to use these words and can't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As a result of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some people point out“ Pronunciation+vacabulary+grammar+one's own cultur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5 but in my opinion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also includes the culture competence of both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you are study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also have duty to teach the culture language involves.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lso be a teaching of culture.”6
II Common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 of most Chinese students, has its own 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ulture. It is these differences that produce many barrier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eliminate these barriers, we must make clear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ultures. Just as British Applied linguist Swain sai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e should make clear “what the learners have known and what haven't, then we can determine the content we teach and emphasize”7. So in the teaching we should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ulture first.
1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is “indirection, like a gyre”8, so they always express their ideas indirectly. However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way of thinking is “linear''9 as they often express their ideas directly. For example when a Chinese wants to borrow some money from others, he will give a lot of reasons before he asks for money while an American will ask for the money directly without any reason.
2 Making greetings
In china, when friends meet each other, they often make greetings with ”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work?“ or ”How you had your breakfast?“ etc. We don't take them as questions but the greeting words, and just make answers without thinking. But foreigners may take them as questions which are hard to answer, because they think these questions are infringing their privacy, they will fell embarrassed and don't know if they should give the answers. Instead of these question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often talk about the weather when they meet each other.
3 Showing thanks
In china its rare to say “Thank you “ to your relatives or good friends, we only use it in some public occasions. Even when a friend say “Than you” to you when you do something for him, you may think he looks you as a stranger and will be unhappy. But in English countries it’s very common to say “Thank you”. Even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4 Facing the praise
Facing the praise,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 have the different response. Chinese always belittles himself to show his modest. But foreigners will take it as a pride and will say “thank you” as a polite answer. Maybe you still remember that old story which tells about a foreigner who was invited to a Chinese wedding. During the wedding, he said to the bridegroom, “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 its very polite to say this in English countries. But the bridegroom was very unhappy when he heard this, but he still answered politely “Where? Where?” it's a Chinese way to show modest, but foreigner thought it a question and felt very embarrassed, then he answered “Her mouth, face, eyes, all the things about her are beautiful.”
5 Receiving a gift
Foreigners will show their great interests on the gift. They think it is polite to open the gift in front of the giver and praise the gift. Chinese hold the different opinion, they think it will show their “greedy” on the gift if they open it at the giver’s presence.
6 Body language
English has a lot of body language to show their affection, Chinese does not. Body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silent language”. Knowing a lot of body language is helpful for mastering a language.
7 Taboo and privacy
English has many taboos which Chinese think permitted. For example, English don’t like people to ask for their age, payment, work and so on. Chinese never mind others asking such questions.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English think is privacy but Chinese don’t think so. For example, in your Chinese friend’s room you can appreciate his photo album without his permission, but never do it in a foreign friend’s room without any permission.
III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ince we know that the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mastering a langua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However, what kind of culture should we teach and how to teach?
A. What to teach?
i Culture different from China’s
Teachers hold different ideas on it. But there’s one thing they all agree to. That is to teach the thing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culture.
a. words
When we teac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s which have different culture meanings. If not, students may make some culture mistakes. For example, when we teach the word “dragon”, we can tell students that the “Chinese dragon” is different from “English dragon”. In Chinese culture system, dragon is a symbol of noble, greatness and power, we Chinese often call ourselves “the descendant of dragon” proudly. But in English culture system, dragon is an evil animal, it is always used to say those “fierce person” and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10
b. Grammar
In English, there are many grammars Chinese does not have or does not use it frequently. English uses grammatical forms to indicate sex, number, person, tense and voice, while in Chinese vocabulary and word order are used. For example, in English people use a lot of passive voice sentence, but people use little in Chinese. It attributes to the different ways of speaking. So when we teach students the passive voice, we should tell students about this and let them try to think and speak in English way.
c. Other differences (which have discussed in part II)
We should put all these things in the course of our teaching at the proper time. For example, when we teach the drill “How old are you?” We should tell students that it is usually used to ask a child’s age but not an adult, especially, a lady. In American’s mind, old is equal to useless, not beautiful. They think “Age before beauty”, “Age is a heavy burden”, “Old age is itself a disease”11 So nobody wants to be old. So we should remind students to use this drill carefully.
ii. Cultur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Young people are very active. They show great interests to the things around them. The present middle school English books include many things in our life. Many reading materials are things tha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For example, in Book 1A of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the travel, computer, sports and country music are chosen to b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se things ar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So it’s a good chance to introduce the related culture. For example, when we teach the passage Country music12, we can ask student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ountry music?” After the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s, we can add more things they don’t know and let them know more culture background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By this way student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ed in such things, they can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 actively not passively.
iii Where It Is Necessary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Teaching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culture where it is needed to introduce.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ext better. For example, in the Exercises book there is a paragraph: “However, not women in Arab countries are not allowed to join the Olympic Games.”13 We should tell them that people in Arab countries believe in Muslim. Women are not allowed to show their faces in front of strangers, they even wear a veil on their faces when they go out. It’s hard to imagine they go to join in the Olympic Games.
B. How to Teach?
i Advice on Text Book
Many reading materials in the present English book are written by Chinese. Although the writing is very good, I think they are not so good as written by native speakers. Studying the things written by native speakers, students can learn the foreign language better. In the beginners’ book, we can add some explanation to greetings, person, handshaking, showing thanks, invitation and asking for leav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se drills better. To the senior students we can add more culture knowledge in their reading book, we should not only teach tem how to use English but also how the English people think and do.
ii. Using the Multi-medium
If possible we can use the modern equipment to introduce the English culture. We can show them English films, videos or glides. For example, when we teach them family tre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amily and American family, we can show two glides of which one is about Chinese and the other is about American (to see the following map).
An American Family Tree A Chinese Family Tree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pa grandma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Uncle aunt father mother aunt uncle 伯伯 姑姑 爸爸 妈妈 姨 舅
Brother sister me brother sister 哥哥 姐姐 我 弟弟 妹妹
We also can broadcast a song with it. Which is singing:
Mother's brother is uncle
Father's brother is also uncle
┋
By this way students can grasp the person in English easily.
iii With the Help of Foreign Teachers
This is the most direct way to introduce culture. The class given by foreign teacher is itself a class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Students can learn what the foreigners like? What do they usually do? We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lk with the foreigners.
iv By the Activities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a lot of activities we can do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reign culture. For example, holding a lecture, an English lecture, stories telling, stamps collecting and so on. By this students can learn culture by themselves.
IV the Status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teaching, but we should simply take the culture as the goal of the teaching and ignore the language teaching itself .to speak generally, language teaching is culture teaching, but we know the basic purpose of teaching is to make students hav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Only when they can use the language they can learn the culture in this languag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ut when we emphasize the culture teaching , we can't ignore language teaching─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latter,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lways b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eaching. However, culture introduction should serve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CONCLUSION
Since we have know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know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is also a component of culture. We can not teach English without introducing English teaching.
To teach, we must learn the English culture, compare the English culture with our own culture and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teach, but with only an aim ━using the culture to teach English better. In the teaching, we must make sure the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serving for the English teaching. We can't turn the English teaching to the culture teaching. In a word, culture introduction is a useful tool in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to use it properly.
篇7: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是中学英语新课程五项内容标准之一,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条件.本文简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指出了文化因素被忽视的'现状,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因素的建议.
作 者:侯佃森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570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 文化因素的渗透篇8: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并指导学生在使用西方文化时吸取其精华,在双语文化的对比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感悟,把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
作 者:徐明琦 XU Ming-qi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8)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 素质教育篇9: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hebang.sosoo.net/new_page_10.htm
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 张连仲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21世纪即将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下世纪初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要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
篇10: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教学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作 者:周瑶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篇11: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NMET与中学英语教学 论文
一.NMET的任务、性质、目的和内容
从1995 年始, 全国(除上海外)英语高考统一试题, 称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 t,简称为NMET。
NMET的任务是选拔人才,NMET的性质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要求标准化,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样,任何考试,其最终目的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反拨教学。NMET作 为全国性考试,对中学英语教学势必产生反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NMET已经并且继续在我国中学英语教 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根据NMET的任务、性质和目的,NMET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英语知识和英语运用。全卷试题在考查语言知 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运用和学习潜能的基本含义
1.知识
知识这里指的是英语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英语的基础知识,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知识,如一些语法规则等。另一类是程 序性知识,指的是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或技能。
这两类知识互相有关联,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比如,语音知识不仅仅要知道英语有多少个音素,有什么样 的语音和语调,而是要会辨认,会发音,会读出这些语音和语调。懂得语言规则是一回事,使用语言规则来进 行交际活动又是另一回事。
就NMET来说,我们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或能力都有要求,而且和中学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
[1] [2] [3] [4]
篇12:模块教学总结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陈佳明
本学期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学期,本人在暑假期间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从理论上对新课标有了初步认识,本学期经过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 新课标教材的特色.
1. 编排内容中,改变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大量贴近生活的真实材料.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2. 教学活动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
3. 采取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
4. 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5. 增加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 具体做法:
本学期高一级完成了两个模块的教学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高一英语第一、二模块各含有5个单元,在处理课时时,在参照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制定了适合校实际的校本教法。
1) 第一课时: 处理学生用书中的warming up, speaking. Speaking或者WB中talking 合并一起作为一节课,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英语中将对英语口试有所体现,虽然本校学生水平所限.开展这项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但假若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适当降低难度,还是能收到一定效果。对于个别单元Speaking话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则可以处理成最后一节课,即让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输入之后,再输出知识。
2) 第二课时:处理Pre-reading和Reading ,Comprehending.词汇穿插在各课时中,用猜词等等技巧进行教学,而不单独教学.在课文教学中既利用Comprehending 的练习,又设计了具体问题或T or F,或设计Multiple choice等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 第三 四课时,处理知识点.
4) 第五课时,处理Language Study,作为阶段复习,结合“一课一练”中有关词汇的练习,作为一节练习加复习课。
5) 第六课时,处理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语法处理我认为也可采用传统的教法,因为要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系统的认识,传统的教法也有一定的优点,不应摒弃.
6) 第七课时:处理Listening 中的内容。因为此内容难度较大,所以放在单元靠后的课时,处理是也做了一些删除。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两部分的听力材料,只选取较接近本单元话题的听力材料作为练习,另一篇则发给学生听力材料,处理成听读材料。
7) 第八课时:处理练习册中的Reading Task
8) 第九课时:做本单元小结.
三. 学生评价体系.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根据本校新课程实施细则的精神,学生学习模块登分分为学时(5%) 情感态度(5%) 书面作业(10%) 实验与实践(10%),平时测试(10%),模块测试(60%).
作为学时,平时测试以及模块测试这几方面有两次测试作为依据.本人平时教学中则尝试进行学生形成性评价.以以下表格为例:
目标 技能 知识 情感 策略 文化
能力 说 读 听 写 综合
项
目 上课
发言
日常
交谈
朗读 对
话 英语
周报
听力
成绩 周记
作
文 上课
纪律
自觉性
发言
组性
活动
组织
姓
名 日
期 评 价
组评 教师
评价
以上此表,每组一张.一周小结一次.
此表本人在第一模块做了试用,第二模块因教学进度较紧,故没有具体实施。
四.实践效果:
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新课程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1) 生活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学生为本的理论的贯彻,让学生开始向主体地位发展。
3) 任务型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校本教法,经这学期的实践证实较符合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
存在问题:
1)一些教学步骤对于学生来讲知识起点较高,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且有不甚合理之处,特别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有些地方已经明显是超标.可操作性低.
2)课本附录和教参中的语言点解释有不尽详细的地方,个别还有疏漏.
3)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多,难以驾驭。在教学进度方面较紧,致使不得不舍弃一些听力和阅读训练。
五: 一些思考:
1)对书中大量练习应该有所选择,过于肤浅的问题或过于牵强的练习。(如教材中个别单元,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设置的完型填空,常常过于牵强,可以替换成自己设计的针对课文的Retelling
2)语法知识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之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在期末复习中再把相同的语言结构放在一起处理。如定语从句,分别在模块I的Unit4&5和模块I的Unit1&5中出现,可作为整体复习。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皆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学生整体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去完善。
以上是本人对这学期的教学总结。
2005-1-20
篇13:浅谈语音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书生中学 李慧美
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语音,语言就不能存在。英语语音教学是整个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语音教学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语音质量,而语音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整个英语学习过程,所以语音关是英语教学的第一关。语音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单词读音就有困难,要么不会读,要么读不准,这就成了教学最大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到单词的记忆与积累。而词汇量少,阅读势必困难重重。此外,单词发音不准,只能把形和义联系起来,而不能把音和义联系起来,给听,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试问一个学生上课时想听听不懂,想说说不出,想写又写不来,其结果除了放弃外还能做什么呢?由此可见,语音教学是听说读写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它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现阶段的英语语音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太注重语音知识的讲授。
许多老师教学语音时,只是一味地讲解语音知识,示范口形,讲解发音部位,还一个劲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部位和口形。将语音课上成语音学课,造成学生刚开始学英语就怕开口,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接着老师就开始领读,一遍又一遍,学生象念经一样跟读。一堂课下来,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效果却甚微。学生在英语学习入门阶段就费时费力,兴趣索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得好。在英语语音教学中,适当的语音知识讲解和示范领读是必须的,但是应该充分利用中学生的非智
力因素,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与一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又能积极地学习模仿,并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及时地调节与纠正,即变消极为积极,盲目为有意识地学习。这才是语音教学的成功。
二.老师对语音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把握不够缺乏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的认识。
另外有些老师对语音教学抱轻视态度。只注重字母,音标,单音与拼读,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语音知识(如重音,连读,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全面训练。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听懂,就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违反了语言的真实性和规律性,养成了不良的语音习惯,结果坑苦了学生。连读,节奏一一不通,更不用说同地道的英美人士进行交流了,学生说的英语是中国式英语,外国人听不懂,而外国人说的英语学生也听不懂。所学的语言成了死语言。
良好的语音习惯是学好英语的保证。老师从入门阶段起就该狠抓学生的语音习惯,使学生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后,能操一口流利,地道,纯正的英语并用于交际。这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老师自身语音语调不准,示范声音低,学生听不清。容易造成学生对语言内容的误解。
例如/s/ 和 / / /z/ 和 / /
work/walk of/off were/will want/won’t/what …
又如重音不同
“D o I have to `stick it on `myself?”
“No.Better stick it on the envelope.”
“再如语调不同
Do I have to `stick it `on myself?” “Yes.Do it by yourself.”
He is a doctor.↘表示事实 Yes↘是肯定回答
He is a doctor.↗表示惊奇不解 Yes↗表示疑问
所以老师应进行一定的发音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在教学中更应注重人机结合,让学生多听标准录音,既能正音和正调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大班上课,单独练习机会少。
这是中学语音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是语音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主要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听清听准,而后再模仿及朗读。其次在纠音正调时,简要地讲解一点语音知识及练习诀窍。如单音成组比较练习等,还可让语音好的同学领读或帮助他人等等。
鉴于以上一些问题,我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语音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利用语音口型图及口腔活动模型,结合老师的口型,让学生模仿,一目了然,简洁有效。
二.教给学生一些读音规则和读音模式及重音语调等语音知识,易于掌握一般规律。
三。利用童谣小诗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发音;利用绕口令进行辨音正音。
四。采用游戏法教学语音,既可训练学生的正确发音又可培养洪亮
准确地朗读,还能通过背诵和表演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进行语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参考书目:
《英语课堂教学游戏》 李震雷 上海教育出版社
《英语童谣和儿童英语语音训练》 肖燕丽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5/99
2002.6.27
篇14: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蒲江中学 李然
【提要】:
“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而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1 本文通过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进行归类分析,并结合外语教学,阐述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并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学修养 文化渗透 素质教育
布卢姆说:人在学习上的潜力是极大的,只要教育得法,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中小学课程。对此我们毋庸质疑。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员,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教育得法,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不少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仍旧摆脱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填鸭式的教学外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学生在劫难逃。学习的被动成就了老师的主动,学生的兴趣成就了老师的泛泛而谈。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操纵课堂,不仅是一个老师驾驭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我们都在谈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作为一门外国语言教学的老师都“空”素质而又何谈学生的“实”素质呢?这两者的对立和统一需要我们英语老师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健全人格来说起着“唇亡齿寒”的功效。学生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鲜明的活体。这个活体“多动”、“多思”、“多问”,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深知内外两种文化的迥然各异,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挑战“本国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教育,达到一种兴趣带动主动学习的景象。
一、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即最好的老师”的带动下,在加上高素质的英语老师,学生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种文化意识的渗透,可以达到一箭双雕。正如胡春洞所说“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使学生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这大大有利于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2 如果我们一味地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意义,单纯地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也就常常会以“中文思维+英文方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产生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例如交际时的失误,中英问称呼存在很大的差异,稍有不慎就可导致交际的失误。 例如,在向老师打招呼时中国学生经常说,“Good morning, Teacher Li“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向老师打招呼时,通常叫姓,而不叫teacher,它只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非尊称。英、汉称呼系统是不对应的,英语中采用 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3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二、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言学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走向世界也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呢?
1.了解语言学习者存在的个性差异。语言学习者本身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各有千秋。我们应该体现个性,尊重个性,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那学生存在哪些个性差异呢?它包括:智力Dgeneral intelligence.语言学能laguage intelligence,E.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aits,F.认知方式cognitive model,G.学习策略strategies,H.学习动机motivation ,I.学习兴趣interest,J.家庭环境envronment等差异。 4
2.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A.研究的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50-6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上,通过研究逐渐认识到语言,教材,教法等都是外因,学习者本人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60-70年代初:开始转移到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个体特征,这种转变是当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趋势。B.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现象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掌握各种常见情景中的文化对话和行为原则并了解常见词汇内涵关系,深掘文化意识所隐含的本质及人文差异性。
3.注意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当今国际英语教育的发展正在经历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从课堂的整体教学转向因材施教,从以教师传授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学习,以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转向运用为目的学习,这些转变表现了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反映了英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4.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作为学生行为思想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行为举
止,文化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个公式:
教学质量=[学生来源与素质(1分)+教材质量(2分)+学习环境与条件(4分)
+教学方法(3分)]×教师 5
括号内四项相加为10分,而老师的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外语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要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外语教师首先必须是教师,必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又同时是语言教师,他的工作要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体现对人类活动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同时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还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外国语言、文化及文学修养能力:
A.思想素质:学生本身具有“向师性”,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进行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这个道理,所以老师要有较高的思想、人格和知识素质。
B.专业素质: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本族语言与文化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使用规律的知识。
5.了解英语教学中的干扰因素。1)教学环境:现代英语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是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单纯输入,对我们的英语老师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输入,为学生提供多种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2)学习者的情感: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学习不仅是一种意识的体系学习而更是对另外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3)学生原有知识:尤其母语既有利于学习但却又在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语知识的获得,外语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4)不同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外语中词和句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作为外语老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要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文化的误解之意。
三、课堂教学中的文学修养构建: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尚无文化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文化》6 一文综合了现有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把文化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以上几方面在现行JEFC和SEFC中都得到了体现。如SEFC 2B. L.10 Body Language就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文化教学大纲,JEFC和SEFC的编写中没有注意到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显得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在教师用书中也无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文化渗入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鉴赏能力。
1、在课堂上加强文化的渗入。
1>课文背景知识导入。(1)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谈到来自世界的个种音乐:非洲音乐、拉丁音乐、布鲁士音乐及爵士乐等,教师可以把音乐的其他分类如摇滚乐、轻音乐、钢琴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等选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辑录、播放给学生听,边听边分析音乐的不同分类,这样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文学修养。如当我们谈到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时,我们可以重点讲到John Lennon 的Images: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试着去想根本就没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 如果你肯尝试
No hell below us 要做这样的想象并不难
above us only sky … 我们的脚下没有地狱
我们的头上只有天空……
我们在欣赏歌词的同时,又可以接触到优美的外国文学,既加深了对音乐的了解和鉴赏,又了解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学作品的风格欣赏。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它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而SEFC中不少课文就是文学名篇,阅读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是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的文学水平。例如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是Guy de Maupassant的作品,可以介绍莫泊桑这位法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我们所选的《项链》就是一例,它讽刺了主人翁极度的虚荣心,可引导学生并发现文中有些句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话教学:对话教学(dialogue)编写的真实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口语材料完成日常交际用语、交际方式甚至体态语(body talks)反应等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口头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对话材料时,要紧扣大纲要求,充分反映教材编写着的指导思想,合理分析材料,处理好本族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差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的教学。语用学家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情况,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而违反说话原则就会看被成是不礼貌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异同。2>语言点教学时,要把语言点牵涉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如SEFC 1B Unit 16 Scientist at work 提到Good Friday可向学生介绍以下与此有关的资料:在基督教日历中,“受难日”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星期五为犹太教的预备日,即安息日的前一天,耶酥在那一天被送上十字架,是为受难日。“Good”指耶酥为人类赎罪而自我牺牲,人类则因此而获益。7从而避免翻译或理解成愉快甚至友好星期五的错误。又如 “after tea”,要向学生说明“tea” is a meal taken around five o'clock in England. It consists of a pot of black tea, with bread, sandwiches, biscuits and cakes. 但美国人却没有下午四、五点用茶的习惯。这些文化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适当的渗入可扩大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3、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923年,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说话和听话者所共有的,对话语的理解和作用的背景知识。语境提供了交际信息帮助交际者正确理解交集内容”。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了解英语国家的特有事物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之一。如:
A: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now; it’s no wonder they go ahead for they know everything.
Question: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A. the cat isn’t in the bag. B: leak the secret C: set free the cat.
Key: B
初听可能很多的学生要选B、C两个答案,而实际上答案选B,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英语成语典故不理解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在英语中翻译成reveal/leak/divulge a secret:泄露秘密;露出马脚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相传从前英国的乡下人出售小猪时,常有小猪装入布袋出售的习惯,为了欺骗买主,有些狡诈的人则装入猫来冒充小猪,以欺骗买主。缺乏经验而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不予检查稀里糊涂,“口袋里买猪”(buy a pig in a poke)可是有经验的老手总要先打开口袋来看看,这样便 “把猫从口袋里放了出来”于是就露了马脚,这个短语也就由这个故事the cat 转义为“秘密”。8由此可见,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政治制度及历史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阅读理解的文化教学。
英美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引起许多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理解水平就自然上去了。”其实,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提高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美文化知识贫乏。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对许多句子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字面的理解上,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To sign a contract with such a cheap guy will ruin you. ”“He is a Shylock.”(同这样的小人签约会毁掉你的。 他是一个手段残忍的守财奴)。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一个高利贷者,其性格贪婪、残忍,常被用来指贪婪、残忍的守财奴。如果对英美文化知晓甚少,要理解Shylock在这小段话中的含义是很困难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是阅读理解的三个要素。不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就难以向更高的阅读理解水平迈进。
4、第二课堂中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由于SEFC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多读外国有关的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书或文章,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地理知识。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又导致了不同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外文学名著,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教师可列出一系列世界名著让学生去选读。至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影视节目,或鼓励他们积极去表演英文话剧、故事,让他们从反复排练的演剧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正如胡春洞指出“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教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
四、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教学,通过一种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修养的提高。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意识渗透已成为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正如《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参考书
1. 《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月
2.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4 P17
3.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 简清国,林茂竹 12 月 P1535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4.谈外语教学中科研问题 刘润清 1998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5.薄弱高中搞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徐汉东 P4
6. 《外语教学与文化》 胡文仲 高一虹 1995 湖南教育出版社
7.DICTIONAR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帅培天 周平马赫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P295
8.ALLUSIVE ENGLISH IDIOMS WITH EXAMPLE FOR USAGE AND TRANSLATION
张复星 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15: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430074) 徐 菁
摘 要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体现又影响着语言。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汉英语的句式表达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比较中西思维 方式之差别,从思维方式上找出导致汉英句式结构及表达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 句式
Abstract Thought reflects culture and influences culture. T 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thought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 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w ay of forming sentence. In this articl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trace the reason i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thought sentence structure
一、思维方式 文化 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 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 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 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反映在语言系统句法这个层面上。本文拟归纳一些不同文 化下由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句子结构及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忽视这种差异造成的表达 误差,以此探索制约句子结构及表达的文化思维根源。
二、思维方式在句式表达上的反映
(一)西方思维分析性与汉思维的整体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汉文化中重整体性这一思维方式在汉语句中的体现是主客融合。 而西方思维的重分析思维 方式在英语句中的体现是强调以主体为中心。试看下面茅盾先生的一段话:“林小姐这天从 学校回来就撇起小嘴,她扔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子前梳头发擦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 神。”笔者将它翻译成英文:On 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 s pouting.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er her nose, She flung down her bag and lay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curtain.” 在 这一句中,出现四个物主代词“her“, 而这在汉语中是多余的。 另外,英语有时即使在事 物本体上也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例如:
他的腿受伤了 He was wounded in the leg.
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 He grabbed me by the arm
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英文化的人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中国汉人不突出主体,注重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二)汉思维的直觉性与西方思维的逻辑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求简洁而缺推理 ,重直觉而轻论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表现在语言上时,英 语注重用实例,用数据说明问题。如在表达“经济高度繁荣”这一概念时,西方人会说,“ 经济比去年增加10%”;中国人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西方人却会给一个具体的恩 格尔指数。这表明在句式表达上,西方人重视“用事实说话”,不阐述大道理,不喊口号, 具体科学地阐述事理。
笔者摘录下面一篇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In recent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 ve developed very fas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richer and richer as the resul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se two factors made co 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an before.
这是一段典型的按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的英文,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俯拾皆是。 撇开句式上的毛病不谈,单从句子表达上看,句中全部用的程度的抽象形容词,如”very fa st“, ”richer and richer“, ”more and more popular“ 来表明作者观点,而未列举一个具 体数据事实来证明这一点,这是受汉思维重直觉,轻实证的影响。
(三)汉思维的意向性与英思维的对象性在句式中的体现
意向型思维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容入主体。在句式表达上,笔者归纳了有两个方面的差异 :
1、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
汉语受主体意识的影响,在表达上常使用“人称主语”,而英语由于较偏重客体表述,在表 达上多用“非人称主语” 例如: ①The sight of a dead mouse made me sick.汉语却要 说:看到那条死老鼠,我感到恶心
2、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
这是汉语受到主体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根据汉语思维的习惯,“事在人为”,动作应是人 这个主体来完成或进行的。因此汉语在表达上表现为广泛的“受事施事化”,即很多被动行 为都是以主动方式表现出来。而英语主动被动区分十分鲜明,而且主动使用比较普遍。
如:His successes were so repeated that no wonder the envious and the vanquished spoke sometimes with bitterness regarding them.
他赢钱赢的这么多,怪不得眼红的人、赌输的人有时提起这事就发牢骚。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时,常以动作行为的 施动者作为句子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态句使用比较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人 却常把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主语,因此英语被动语态很普遍 。
(四)后继性 前置性思维
中国人具有教强的历史意识,思维具有前置性。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现在和未来。这种世界 观使西方人有超前性意识,思维具有后继性。
在句式表达上,受后继性思维的影响,英语句子往往头短尾长,结构长时形成一条条不同的 思路,往往一一后置补充说明,因而较长的修饰语都是后置的。而汉语句序往往根据事情发 生的逻辑关系来组句,很多情况下出现前置性思维方式,修饰语往往前置,而且前面往往能 附加多个修饰语。例如: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 d engaged in the south. (状语后置)
他原来在南方参一项建筑工程,任务完成之后上格鲁吉亚度假,享高加索的阳光,头一天才 坐飞机回来。(按时间顺序排列)
(五)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总结、归纳;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句式上的表现为英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首,即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再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而汉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末,即先讲事实、原因等, 后讲态度、结果等,形成圆周句。
先讲事实,再讲态度。 如: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The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their minds.
汉语强调逻辑顺序,按事情出现的顺序、因果等关系组句;英文通常是先叙述结果,具体情 况则放在后面。例如:
He eventually got that decent job, as he shows a str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team spirit during the interview.
在面试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因此最后得到了那份好工作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性与整体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性与意向性,后继性前置性,归纳性与演绎 性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举例分析了每种思维方式对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 的影响,从句子这一层面初步论证了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王力.王力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看外语习得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2;(1)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作者简介
徐菁(1979-)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篇16:论传媒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论传媒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传媒文化具有时尚、直接、便捷的特点,英语也正成为世界主流媒体的媒介语言,这些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融传媒文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 者:仲锡 王敏华 ZHONG Xi WANG Min-hua 作者单位:工程兵指挥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刊 名: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2(11) 分类号:H319.1 关键词:传媒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流行语篇17: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
必须应从了解文化入手。
为此对英美文化习惯全面了解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知识。
本文针对英美文化习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核心作用展开研究,并就两环节如何有效融合制定了科学策略。
篇18:美文化习惯与高中英语教学
1. 英美文化习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从广义层面来讲,掌握一种语言即是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
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英美文化习惯同语言知识均十分重要。
因而,实践阶段中,学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掌握本国同英美国家存在的差异。
例如,以往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会问:你吃了吗?这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吃饭均是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然而倘若同英美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吃饭。
因此,英语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为学生讲授语言之中包含的深层次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全面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还可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掌握语言的综合能力。
2.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作用
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便会引起误会。
实践教学阶段中我们常常会发觉本身没有恶意的言语会令对方感觉到十分惊讶甚至是愤怒,即便是简单的话语也会令对方捧腹大笑。
倘若掌握了英美文化的不同背景,便会有效地预防误会的产生。
英美文化不仅对口语与交际十分重要,对英语教学的其他内容也具有较大影响。
例如听力教学阶段中,通常一些学生虽然在听力训练上下足功夫,然而却收效甚微。
恰恰是由于他们没能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
倘若同英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即便内容较为简单,然而学生也仅明白表面意思却没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英语阅读教学中英美文化同样意义重大,倘若学生没能理解相应的背景,便会使得阅读充满了困难。
最常见的便是阅读名人典故,例如莎士比亚作品、文学名著、圣经等。
3. 英美文化习惯同高中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
3.1 激发学生英美文化学习热情
掌握学习语言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应用,该过程不仅应精准还要得体,能够在正常交际活动中合理应用。
学生倘若形成了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爱好兴趣,便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英美文化习惯不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有利,同时还利于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例如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可合理地贯穿一些英美文化知识民间风俗习惯,并合理地同母语做对比,令学生主动认识到不规范用语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升规范应用语言的意识。
3.2 增强教师对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理解
教师对于有关文化知识的融入渗透应全面囊括到各个教学环节、各类课程之中,实现随时遇到随时讲解。
新课标下,各学科教材编写作出了重大改革,各个单元均囊括了有关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料,同时在测验考试的题目内容上也有所侧重。
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更加必要。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考验与挑战,广大教师唯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方能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实时的将个层面知识通过最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在各个场合之中均能够清晰的阐述自我观点,并更加顺畅、轻松地进行交际,合理地把握英语知识。
3.3 引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各色风格的文章内容
针对我国学生来讲,可以出国留学并亲自感受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毕竟是少数,因此阅读便成为一个全面了解各地文化背景的首要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阅读信息、广泛交流的途径极其丰富。
高中英语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目的地选用一定百分比的国外教材,在组织语言练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真实材料,便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生动的文化以及语言素材,使他们的视野全面扩充、知识面更加广阔,进而增强英语语感,形成更大的阅读热情。
再者在赏析文学作品、阅读报刊杂志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挖掘、不断积累丰富的文化素材、背景资料、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关知识,进而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配备了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因此教师可全面应用多媒体系统、电影以及电视等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英美文化。
还可聘用具备一定资历的外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同外教的零距离接触更深刻的了解文化差异,并有效的掌握学知识要点,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明确英美文化习惯的重要性以及积极作用,促进两环节的有效全面融合,方能真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不同的人情风俗、地域文化真切地把握到英语语言的精髓,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实现全面升华。
[1] 王永飞, 王立新. 浅谈英美文化思维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67).
[2] 郑琦珲. 高职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知了解及态度状况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推荐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