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

时间:2024-08-18 03:36:48 作者:黄金会员00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黄金会员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

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闻者皆惮之:___________________(2)笑比黄河清: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得至前陈曲直:_____________ (4)不伪辞色悦人:_________________

8、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1)关节不到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布衣时: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填空,(4分)

(1)文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每小题各2分,共4分)

(1)句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2)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1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7(1)畏惧(2)黄河水清,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3)是非 (4)言语和神态

8(1)古义:暗中行贿疏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2)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质地的衣服。

9(1)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2)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10、(1)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这段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希望后世子孙做官也能成为青史留名的清官。他不愧为清官的典型,不愧为“包青天”的称号。他的事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意思对即可)

11、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

篇2:《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 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 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 )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

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

【答案】

1.C

2.B

3.D

4.

⑴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⑵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文言文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篇3: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题目。(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

(3)上下一白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小题3: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

小题1:沿:顺流而下 奔:飞奔的马 一白:全白 强:尽力

小题1:(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小题1:①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

②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自非、亭午、夜分、曦、俱、绝”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从感觉来理解写景角度,从写景的特征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比较,表述合理即可。

篇4: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二则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8—32题。(17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

2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0.翻译句子(4分)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分)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2分)

3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32.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要求填写两个)。(4分

答案:

28.(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9.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30.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②深夜如果昏昏欲睡了,就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篇5: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两篇阅读附答案

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要在精选。学如吃饭,饭有优劣。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乐在精嚼。精嚼者,细嚼也。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至在精思。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丙】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学不厌精,即是也。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20.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2分)

答:

21.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3分)

答:

22.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为什么?(4分)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答:放在 处。

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2 题(共 9 分)

20. 答案示例:学不厌精也。

评分:本题 2 分,答出学不厌精及具体内容的肯定句子即可。如果只答具体内容不得分。

21. 答案示例:①首先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学不厌精”三个具体阶段,

②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③与第③段在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

评分:本题 3 分。内容、递进、照应各 1 分。

22.答案示例:乙处。(1 分) 孔子向师襄学琴 从“学会曲调”到“学好技巧 ”,又从“领会意

境”到“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 孔子对曲子反复咀嚼深得其味,(2 分)从而证明“学不厌

精,乐在精嚼”的观点。(1分)

篇6:初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两则阅读精选附答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选自《国语·晋语》)

注解:①实:这里指财富。 ②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 ③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 ④宗器:祭器。 ⑤宪则:法制。 ⑥行刑不疚(jiù):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 ⑦离,同罹,遭到。

1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划两处停顿)( ▲ )(4分)

①恃 其 富 宠 以 泰 于 国 其 身 尸 于 朝 其 宗 灭 于 绛。

②今 吾 子 有 栾 武 子 之 贫 吾 以 为 能 其 德 矣 是 以 贺。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征于色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D.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②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17. 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贪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叔向提醒宣子要“忧德不忧贫”,“骄泰奢侈”只会招致灭宗的祸患。

18.【乙】文中叔向所列举的'事例能证明【甲】文孟子的观点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14. ①恃 其 富 宠 以 泰 于 国 /其 身 尸 于 朝/ 其 宗 灭 于 绛。

②今 吾 子 有 栾 武 子 之 贫 /吾 以 为 能 其 德 矣/ 是 以 贺。

15. C

16.(1)略。(2)假如不担忧没建立德行,却担忧财产不够,我哀悼你都没功夫,有什么可以祝贺你呢?

C

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能“动心忍性”,磨练的是德行。叔向所列举的栾氏、郤氏的成败事例说明建立德行对人的重要性,有德能长治久安,无德“骄奢淫逸”而身首异处。所以能证明。(回答能,有分析得4分;如回答不能,至多得2分)

篇7: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附译文

欲速则不达①

子夏②为莒父宰③,问政④。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选自《论语·子路》。②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③莒父(j f )宰:莒父地方的总管。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④问政: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子夏为莒父宰”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唱 B.项燕为楚将 C.吾为子先行 D.人之为虎食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从这则短文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3.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译文

子夏到莒父做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篇8:《包拯》文言文阅读答案

《包拯》文言文阅读答案

《包拯》

(1)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3)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4)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面各组字的意思和用法一样的是

[ ]

A、知:包拯字希仁,……知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B、若: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C、之:闻者皆惮之。——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以: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请试着解释划线的`字。

(1)第归,杀而鬻之( )

(2)寻复来告私杀牛者( )

(3)召权知开封府( )

(4)迁右司郎中( )

3、选文每段都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1)是写包拯的为官机智,(2)是写包拯的为官清廉,(3)是写包拯__________(4)是写包拯_________(5)是写包拯的克己奉公。

4、翻译: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但,只管

(2)不久

(3)暂时

(4)调动官职,指升官

3、为官清廉 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2)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到官署(递交状子)。

5、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包拯威名远扬,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6、廉洁奉公、广开言路、执法公正等。

篇9:包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包拯传》阅读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包拯传》阅读题目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赴调,知天长县 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________________

12. 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

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

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

13. “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4. 本文表现了包拯 的品质。(3分)

《包拯传》阅读答案

11.(1)(2分)主持管理 (2)(2分)足够

12.(3分)C

13.(2分)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

14.(3分)孝顺、英明、诸廉(每点各1分)

篇10:文言文《包拯》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包拯》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注释】:①鬻:卖

11.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赴调,知天长县 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________________

12. 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

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

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

13. 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4. 本文表现了包拯 的品质。(3分)

11.(1)(2分)主持管理 (2)(2分)足够

12.(3分)C

13.(2分)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1分;

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

14.(3分)孝顺、英明、诸廉(每点各1分)

篇11:包拯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包拯传

脱脱 [元]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知建昌县 知:主持

B.第归,杀而鬻之 鬻:卖

C.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率:轻率,随意

D.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 蹊:小路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包拯刚毅和廉洁的一组是( )(3分)

A.①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皆审验劾奏之

B.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C.①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 ②拯因家居避命

D.①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②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B.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

C.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时,革除了三司的一些弊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能极力推行仁政。

篇12: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年羹尧》阅读附答案

《人琴俱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脱脱《包拯》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包拯》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田儋列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越车》,完成试题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