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ky1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妖 术》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妖 术》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妖 术》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关于《妖 术》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怌怌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③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④翳形术:即隐身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觇之 觇:暗中观察
B.倚剑危坐 危:端正
C.烛之,则纸人 烛:用烛光照
D.卜之而爽 爽:心里踏实
解析:选D。爽: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乃自卜 今君乃亡赵走燕
B.急击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审视,则土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皆为犬血模糊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解析:选D。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却的意思。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C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D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②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④与任侠勇武无关;⑥ 是说的卜人。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②(于公)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
③(于公)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篇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11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
2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2分)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24..请用原文填空。(3分)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 。那句话: 。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2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各1分)
2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24. (中心句子各1分,共同追求1分)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
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3: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 飞鸟集》 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去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学会钦弃。 (选自《 杂文月刊》 )
小题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2分)
小题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学会放弃)
小题1:论证方法、例子、作用各1分
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
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 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小题1:具体实例1分,体会1分 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精彩的歌星大赛,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和把握。命一个与题意相符的题目。
小题2: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举出实例,写出体会即可。
篇4:课内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精选课内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
(1)湍: (2)绝: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 的气氛。
4、文段②写了动物猿的`叫声,这也与李白的诗句“ ”相扣。
5、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样破坏了三峡的生态平衡、自然美,请你说说你的看
参考答案:
1、急流的水消失
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3、三峡秋天山谷空旷,清幽寂寥
4、两岸猿声蹄不住
5、“略”
篇5:题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题画二则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题画二则
(一)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译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
题画二则
(一)
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
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
篇6:《李密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解析
《李密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及解析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有删改)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以”与“言教是以碎耳”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以怪之矣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可以一战
D.以其境过清
【小题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李密几岁时,因为母亲再嫁,他十分思念,直至生病。
B.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C.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①则涕泣侧息 涕: ②华善之 善:
③斯语岂然 然: ④后卒于家 卒: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次问:“孔明言教何碎?”(2分)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分)
答:
答案:
【小题1】(2分)D
【小题2】(2分)C
【小题3】(4分)①流泪 ②以……为善(认为……好) ③正确 ④去世
【小题4】(2分)(1)(张华)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呢?”
(2分)(2)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中的“是以”是文言文中的固定搭配,“以”是“因为”的意思。选项D中的“以”与之用法相同。A:是通假字,“已经”,B“来”; C:“凭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2】试题分析:“他嫌官职太小”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中说的是“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即原文没有“嫌官职太小”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去衡量。
【小题3】试题分析:“涕”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眼泪”。“善”在此句应译为意动用法,“认为……好”。“然”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在此句中应译作“正确”。“卒”是文言文中意思基本固定的词,此句应译为“去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有“次、言教”“以”等。“次”在此句中应译为“又”,“言教”应译为“规劝提醒的话”。“以”应译为“因为”。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篇7: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小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母好食铛底焦饭( )恒装一囊( )辄伫录焦饭( )归以遗母( )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 )战于沪渎( )陈独以焦饭得活(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体悟最深刻的一点详细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1. 好(喜欢)恒(经常)辄(就)遗(赠送)值(时值)于(在)得(得以,能够)
2.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3.(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
(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篇8:《后汉书·蔡邕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后汉书·蔡邕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 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④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⑤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 一类人
B.比往而酒以酣焉 等到
C.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但是
D.邕陈辞谢 谢罪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称疾而归 邕莞然而笑曰
B.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C.因请而裁为琴 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D.王公其不长世乎 其能久乎
7.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含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B. 伯喈旷世逸才
C. 邕素为邦乡所宗
D. 邕具以告
8.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 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成就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马上同意。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3分)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 C
【解析】(却,后退)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6、文言虚词 B
(B.均为介词,用; A.连词,承接/连词,修饰;C.动词,制成/介词,因为。D.副词,表推测/副词,表反问)
7、归纳筛选A
(A.为宾语前置句,B. 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为省略句)
8、分析综合 A
A. (陈留太守没有举荐,而是专权肆行的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
9.(1)断句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4分,错2处扣1分,扣完4分止。搢绅//诸儒兖州//陈留陈留间//皆画像三处为可断可不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 翻译
①于是仔细研究各家学说,肯定他们正确的说法,纠正他们错误的说法。(韪1分,是1分,大意1分。斟酌可不译。群不能译为群众。韪可译为赞同认同认可认为对)
②所犯罪行也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坐1分,无乃乎1分,大意1分。无乃乎应译为恐怕吧。失人望可译为使人们失望。实可译为证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地人。少年时博学多才,喜欢写文章、研究算术和天文,精于音乐演奏。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于东方朔的《客难》以及杨雄、班固等人借反问抒发志意的做法,于是仔细研究各家学说,肯定他们正确的说法,纠正他们错误的说法,写了《释诲》来自戒自励。
蔡邕在吴地时。吴地有人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向主人要来并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但琴的尾部还保留着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的人把这把琴就叫做焦尾琴。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大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 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敬重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爬向一只正在鸣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就完全符合了。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
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
篇9:《攘鸡》文言文阅读并附答案解析
《攘鸡》文言文阅读并附答案解析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攘:偷、盗。
损:减少。
斯“这、这样。
阅读题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月攘一鸡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斯速已矣
【小题2】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小题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每月有的人这停止。
【小题1】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道义,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小题1】对于错误,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月”名词作状语,每月;或,不特指代词,这里代人;是,近指示代词,这。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非义”“斯”等词语的理解。“何待”可看作宾语前置,调整为“待何”。
【小题1】试题分析:“小错不补,大错吃苦”,对于错误,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篇10: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9—12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妖 术》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