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infu1681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 第1篇:\"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2篇: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浅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3篇:高中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4篇:任务型教学与“信息差”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5篇: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6篇:高中英语新教材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7篇:分层次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8篇: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任务型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9篇: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0篇: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1篇: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现方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2篇: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中对“任务”分配的一点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3篇:学以致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第14篇:探析基于任务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探索论文第15篇: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的论文
篇1:“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任务型学习活动”是一种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use language)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创造性的交际,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素质教育模式,下面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是怎样理解和在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活动的。
一、激发兴趣,创设任务性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英语学习的难度超过母语学习,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符合他们兴趣的任务活动,用教育的艺术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英语学习,帮助他们用兴趣之火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授高一新教材Healthy eating(unit 13)时,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别判断他们的饮食(diet)和零食(snacks) apple orange chocolate softdrinkfish potatomeat ice-cream中,哪些是健康食品(healthy eating),是有益于健康的(It,s good for health);哪些则是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有害于健康的(It is bad for health) ,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大大提高了参与的欲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单元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
二.运用电教手段促进任务活动的完成。
运用电化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枯燥的教学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the sound of the world (Senior English BOOK I Unit11)时,由于本单元既涉及世界著名乐队(band he Beatles) 及各种音乐风格(musical styles):Rolling stones blue music jazz rock music hip-hop rasp Latin music American country music… ; 又涉及中外著名音乐人RickyMartinElvis PresleyMichaelSantanaJohn Lennon Cui Jian,学生在对本单元的整体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于是,一上课,可打开电脑,银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演出场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the Beatles 的趣味穿着、rock music 的强烈舞蹈,the Rolling Stones的粗犷刺耳,blues 的孤独忧伤, rap的押韵述说、Latin music 的恰恰舞曲吸引了过来,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 挖掘了学习潜能,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任务活动。
“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创造价值大得多”,设计任务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越好,如果任务活动离学生的生活内容太遥远,不相关,学生自然不感兴趣,也就降低了任务活动本身的价值意义。在学习Scientist at work (BOOK1 Unit16)时,因本单元属科普性文章,主题是科学实验和发现(experiment and discovery),学生学起来可能感到枯燥无味,可将教学设计与学生化学、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安排与教学内容experiment相吻合的主题活动,活动形式步骤安排为 1.个人活动:确定自己活动的内容,走访相关学科教师,协商自己实验设计方案,完成个人任务。2。小组活动:运用所提供的评价工具,学生之间互评、修正、完善设计。3。个人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与有关教师联系,去实验室完成相关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4。小组活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验,作一个presentation,并回答组员的提问。通过这一主题任务的设计,使英语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活动得以整合,体验英语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任务活动中学习语言,让他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感受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
四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得到提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 “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意义更显重要。例如在词汇掌握的要求上,就不宜“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按四会(Fore skills),三会(Three skills)区别对待,在作业布置上要A类、B类学生分别布置,在课堂提问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尤其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耀点、兴趣点、动情点,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转化的内部动因,祝贺、道喜、帮助、安慰他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自信心,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知识型逐步向素质型转化,而“真实任务教学法”则恰恰突出了“学以致用”这一特点,是各种先进教学法之精髓。因此,设计真实、贴近生活的任务活动,以此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生动的任务活动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深入研究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和完善,以取得英语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篇2: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浅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当前中学外语教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绝大部分人对任务型教学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如何把任务型教学由理论引到课堂实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任务”。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从任务的定义、教师的作用、任务的呈现、呈现中应注意的问题、任务的完成等几个方面对任务型教学作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任务,教师作用,任务呈现。
引言
新时代,新观念,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堂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播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育部,2001)。《英语课堂标准》如此重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是因为任务型教学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的教育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任务型教学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它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教学实践,从任务型教学的定义、教师的作用、任务的呈现、任务呈现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作简单的探讨。
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出自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和课堂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理解任务型教学,“任务”是关键。《现代汉语词典》(1992,965页)中对“任务”一词的解释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任的责任。”;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任务”的理解。但是在外语教学当中,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它以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以意义为“圆心”,操练语言形式为“圆环”。
(2)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交际问题,而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并且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欲望。
(3) 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要使学生有一种知识感、成就感。
1.1教师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不最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多面手的角色。
(1) 组织者。它是一个外语教师在外语课堂上最难也是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成功的课堂活动主要在于组织,使学生准确地知道他要干什么。在组织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诉学生要做些什么,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活动结束后,如何组织反馈等等。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会把一堂看作是一项大任务,大任务里面又分为若干小任务,一切按自己的安排有序进行,每项任务如何开展,他(她)都心中有数。
(2) 控制者。任务型教学强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即做各种事情),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要求使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外语教师的控制之下顺利进行,任何疏忽都会使课堂教学完不成预定的任务,达不到既定效果。
(3) 交际合作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教育学》,邵宗杰,裴文敏)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师又是一个交际合作者。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任务中,能使学生放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外语交际水平,使任务完成的彻底、高效。
(4) 创造者。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不能直接选用真实生活任务,而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改进,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恰到好处的设计会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师应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由原来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传授者、组织者、控制者、交际合作者、创造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使外因(教师作用)通过内因(学生作用)产生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2任务的呈现
任务呈现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呈现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
(1) 语言、情景的真实性。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明白该做什么。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
(2) 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各门学科要学有成效,非爱好,非以此为乐不可。教师语言要善于启发学生“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3) 阶梯状呈现。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由初级任务到中级任务、中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回复到中级任务,再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多个小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给学生输入母任务后让学生输出子任务,使任务的呈现作阶梯式层层推进。
(4) 呈现方法的多样性。设计新颖独特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A、模拟表演法。即把文章出现的环境设置到课堂中,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表演,置身于情景中去,会让他们感到亲切无比,也会乐不开支,学生们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从而更好地学会听英语和说英语的技巧。学生通过活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主动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中The necklace一文就采用此法。Student A acts as Mathilde Loisel;Student B acts as Jeanne;Student C acts as Pierre(Mathilde Loisel’s husband).通过表演,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文章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了解。
B、相关实例法。像讲故事一般,引出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历史事实,特别是热点或众所周知的,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高中英语第五册中Lesson34-----Gymnastics,上课之前可讲一些中国的体操运动员,如李宁、刘旋等的事迹,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C、图表法。这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容易理清学生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目了然。如高中英语第一册中Lesson50-----Abraham Lincoln,可以时间为顺序列出以下表格:
In 1809 was born
A child Helped his father work on the farm
In 1818 His mother died but his stepmother was kind to him
A young man Worked in a store and later in a post office;In his spare time he studied law and became a lawyer
In 1860 He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SA and fought against slavery
In 1864 He became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In 1865 Was shot at a theare and he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presidents in the USA
D、讨论法。四人一组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讨论结束后,组长代表该组发言(组长以轮流为好),此法特点:涉及面广,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可以使学生从别人中吸取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如高中英语第五册Lesson14----Feed the world.可以“Why is the area of farmland in the world getting smaller?”和“What are some of the ways of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展开讨论,使学生达到语言和知识双丰收。
E、组织竞赛法。中学生都是十几岁,好胜心很强,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增加学生兴趣,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造句竞赛、朗读竞赛、英语演讲竞赛等等,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可以是男女同学之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学生显得情绪饱满,兴奋异常,并互相感染,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任务呈现应注意的问题
(1)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教师设计了任务不能马上要求学生输出,因为对学生来说,任务是有知识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从输出到输入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势必造成学生“惊慌失措”,任务能否如期完成也是一个“未知数”。
(2) 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了解应掌握什么语言信息以及如何把语言信息吸收为自己内在的东西。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目标犹如黑夜下的路灯,指引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3) 允许学生犯错误。高中生大部分年龄都在十六至二十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象小学、初中生那样会说,他们往往怕说错,面对一个具体的语言情景时,感到难以开口表达,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作为教师此时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解除心理障碍,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享受与人交际的乐趣,增强主体意识,让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保证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
2.1任务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是对任务呈现的检测,学生通过完成人为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例如可以将任务安排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或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完成。当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短期任务可直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完成,长期的任务则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好不超过一个学期)完成。
对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完成;对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一项任务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教学程序的结束。
篇3:高中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修订的英语教材仍采用单元划分的办法,但取消了每单元4课的做法,而是设置若干板块,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开展听、说、读、写,共分11个部分。各部分教学目的明确,未分课次,未标明顺序,教师可以摆脱原教材中每个lesson的束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教学计划。
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教材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特定任务task,甚至某个项目project,是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任务型教学就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语言的输出者,而是语言的指导者。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然后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以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总结、评价来关注具体的语言特征,练习语言难点。倡导让游泳者跳到河里游泳,同样地,让语言学习者到真实环境里去学习的理念。
根据Willis (1996) 在《任务型学习的框架》一书中提出任务型教学法的三段模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分三个步骤进行:
1. 前任务( pre-task )-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激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以及作好执行任务的准备。教师是导入者。
2. 任务环( task-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教师是提醒者。2)计划(planning),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是学生的语言顾问。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是报告主持人。
3. 语言聚集阶段( language focus )-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汇报他们的发现,教师充当语言的引导者。
例如第一单元(Good friends),根据本单元的目标,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要学生根据心目中好朋友的标准在新环境中至少交一位好朋友。具体操作如下:1. 前任务,首先师生互动,激活主题,然后大脑风暴brainstorming 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来描述朋友,接着小组活动制订出小组的好朋友的标准,最后班级活动交流观点得出结论:对好朋友各有各的观点但又有共同的标准。2. 任务环,1)个人活动,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喜好,可参照范例、寻找资料、上网等。2)小组活动,四人一小组,交流合作并找出小组中最佳朋友。遇到语言难点可向老师寻求帮助。3)班级活动,教师抽几组并由小组的groupleader汇报,然后根据他们的语音、语调、流利、内容等评出最佳组。3. 语言聚焦,1)教师对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点及操练时使用的词汇句型进行归纳解释。2)教师把学生的自我介绍(未署名)收齐并以墙报的形式张贴出来,要求学生相互了解, 在一个月之内交一位好朋友。再如第五单元(Silver screen),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要同学们学写个人简历并写出自己偶像或最喜欢的明星的简历。具体操作如下:1. 前任务,首先解读标题,导入单元主题,然后大脑风暴激活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如:film actor actress director role Oscar Hollywood等,接着师生互动,如设问成功影片带给导演、演员什么?他们出名以后又会怎样?许多记者来采访或被邀请主去主持节目等,最后给出任务怎样写简历。2. 任务环,1)个人活动,搜集偶像或明星的资料,可参考课外资料或上网搜索等。2)小组活动,四人一小组,轮流充当演员、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和记录人。3)班级活动,教师抽几组表演,评出最佳表演组,该组问题典型、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等。4)小组活动,整理记录形成简历的模型,报告任务完成情况。3. 语言聚集,学生发现并提出汇报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讲解并归纳语言点、词汇、句型等。 再如第三单元(Going places),那时适逢“十一”黄金周,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同学结伴作一次生态旅游,从计划、出游到写游记。如第六单元(Good manner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比较中西方餐桌文化。如第七单元(Cultural relic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探索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编写家乡历史文化简介。如第十单元(The world around u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调查本地污染情况,倡议大家保护环境。等等。
如何设计教学中的任务呢?针对修订教材我们提出下列几种形式:① 预测任务,根据标题、课文内容或图片信息等进行预测。② 排序任务,根据事情发生先后,把文章段落、段落句子或图片顺序打乱然后重新排序。③ 比较对照任务,对比不同材料、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④ 问题解决任务,要求学生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中的问题。⑤ 交流个人经验意见的任务,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听取别人意见,并引起思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⑥ 创造性任务,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任务,具有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的特点,环节多,任务重。
最后,正如没有登过高山的人无法领略高山的峻美一样,没有涉足任务型教学的人是无法体会到任务型教学的奇妙所在。任务型教学是适应新教材改革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我们都在探索之中,还需要时间去理解、去品味、去适应。
篇4:任务型教学与“信息差”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特出了语言的交际性,这种交际性主要体现在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差。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如能较好地运用信息差,不仅能切实提高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还会使我们的课堂任务更加具有吸引力,将会收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教学、信息差、交际、能力、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到了一定高度。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同时对教学任务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所设计的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意义,必须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我们提倡任务型教学法,是因为任务型教学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加大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强调了语言的真实使用和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任务型教学中的交际性又主要体现在交际过程中的信息差。从信息论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过程实质上是双方传递信息的过程。双方传递信息时要有一定差距,即这个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是不知道的,通过交流达到互通信息。这种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差异就叫做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如果没有这种信息差,那么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变得毫无意义。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设计任务时如能较好地利用这种信息差,多采用一些真情实景,不仅符合新课标教学原则中提出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切实提高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时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具吸引力。我们也将会收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任务设计中运用好信息差必须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改变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差
我们一般的课文教学模式是:先听录音或听老师介绍课文,然后就课文内容提问,接着学生回答,最后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练习。其中尽管包含听、说、写的训练,但基本上都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复述课文都是在已知信息上做文章,大家都知道彼此要说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新意。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训练兴趣不浓,因此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原因,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中,我根据其题材新颖,知识性强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我较注重于文章内容的信息传递。这种将重点放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的教学方法在美国和加拿大早有尝试,而且很有成效。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顾及了学生的兴趣和确保了在情景中理解性输入。理解性的输入是语言认知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一教学方法指导下,我在课文教学中,在设计任务时将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例如我在上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 First Aid 一课时,我设计的总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这堂课了解急救常识,学会一些简单的急救技能,并能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总任务下,我还设计若干个小任务。任务一:了解急救常识。课堂上我穿上白大褂,打扮成医生向学生讲解急救的一些基本常识。根据课文内容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急救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措施。必要时还做一些示范动作的表演,让学生跟着模仿。我要求学生听懂每个句子,搞清各个句子的含意。但这些都是为了弄懂急救过程而不是为了分析语言的结构。任务二:学会运用急救常识。我创设各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处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互相练习一些急救技能,既动口,又动手。接着请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比赛,气氛十分活跃。任务三:检查掌握情况。最后的检查是放在一份让学生选择答案的急救知识测试卷上。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一场急救常识宣传课而不是语言教学课。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弄懂急救知识上,但这一切又都是用英语在交流,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听懂和学会了许多英语急救用语。学生感兴趣是因为这些急救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存在信息差;学生们掌握了,会说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了一定量的理解性输入,产出必须是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的。
二. 注意方法,精心设计信息差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必须要注意语言信息的意义和内容。如果老师上课节奏缓慢,所传递的信息都是已知内容,没有信息差存在,学生必然会感到乏味,也容易分散注意力。衡量信息的多少和传递的效果,主要看信息本身的价值是有用还是无用,有用的信息在于信息的内容新,有一方或双方都不清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才具有获取信息的意义,才能使学生产生获取信息的欲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注意信息差。在课文理解中我们应该少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应设计一些深层次的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问题。例如在上高中英语第三册第十五课时除了让学生分析文章归纳大意外,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讨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粮食的一些不明智之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谈到了粮价与种粮积极性的问题;谈到了许多大餐馆中点菜时的浪费问题等等。因为有新的信息,所以学生在讲与听的过程中均有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设计课外作业任务时也应少一点枯燥的重复训练,多一点含有新信息的创新练习。例如在学完了高三第五单元后,在学生了解了广告制作过程和制作广告应注意的事项后,布置学生按小组创作自选和必选两则英语广告用于全班交流评选。学生既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作品都非常的精彩。这项作业任务集写和说为一体,交流中,因为各小组的广告创意和广告内容不同,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学生们听得十分认真。通过这项作业任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项任务同时训练了听、说、写三项能力。在评选过程中学生还接触和了解到许多其它语言形式。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以往我们在讲解课文语言点时常采用解释、举例、翻译或造句的方式。这种方法信息量少,而且都是已知信息,课堂气氛很难活跃。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如讲解和操练语言点时也尽可能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生 It is common for sb. to do sth.. 的句型时,首先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其含义,然后用问句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如:
Is it common for you to have dinner in the evening?
Is it common for your parents to wash clothes for you ?
学生们争相回答。然后再由学生完成句子:
It is common for me …
每个学生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偶而我还会问其他学生:
Is it the same with you?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交流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组织对话教学时,尽量避免过多的机械性重复,或让学生自编对话表演,或直接与学生进行即兴对话表演,在互不清楚对方将要说些什么的情况下,这就存在了信息差。无论是对话的学生还是听的学生都很投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际情景下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 加快节奏,增加有效信息量
英语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兴趣,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须使所设计的任务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做到节奏快,容量大,始终有新的内容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上。这些交流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活动时间里增加了语言的输入,语言的输出也相应增加。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安排学生分头去查找不同的资料,并且与同伴分享这些资料。如每天的daily report ,是一项听说任务,每天都有一个新话题,学生通过报纸,书籍或上网查寻,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内容,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内容;有时是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准备有关这一话题的相关材料。这些准备和讨论过程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安排阅读任务时,我不局限在书本上,也不仅仅围绕高考做一些应试阅读练习,而是布置学生每日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报刊。英文报刊上的文章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而且在阅读中我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读报纸上新闻,娱乐,体育等不同版块的文章。在课堂交流中因为各人所读的内容不同,交流中存在信息差,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都在获取信息的内容上,而不是在枯燥的语言形式上。因此无论是课后阅读还是课堂交流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认识也在一种自然状态中不断提高。这种大量的信息输入符合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输入必须大于语言输出。
小结:要使学生能用英语连贯表达思想,有较好的输出,必须要有大量理解性的输入。无论使用哪一套教材,关键在于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广泛的信息来源为这种输入提供了机会,同时还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差,并不断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使学生在大量吸收的基础上能有较多较好的输出,具有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
1.《任务型语言教学》 龚亚夫、罗少茜编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篇5: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中学 吕虹
(本文获台州市二等奖)
[ 摘要 ]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解读和实践这一教学途径需要明确“任务”的含义。“课堂教学任务化”已成为广大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给学生布置怎样的英语课外作业并末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以改革课外作业、延伸课堂任务型教学为切入口,阐明课外任务的含义、设计原则、课外任务的几种类型,以及实施课外任务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 关键词 ] 课外延伸、从实性、任务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大力倡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什么是任务型教学途径呢?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近几年来,笔者听取了很多节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主的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很注重课堂上的任务设计、引入、任务的完成等过程,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任务化,但往往到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时,又恢复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课外作业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较为机械的抄写、背诵、回答问题、填空和翻译等内容上,形式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而笔者认为,假如能有效地延伸课堂任务型教学,改革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通过完成任务,获取信息,学到知识。有效补充课堂仅有 45 分钟内学到的有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同样会给英语教学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如何理解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
课外任务是学生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任务链中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抄写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它是课堂任务的延伸。可分为课堂教学的前任务(为完成课堂教学,课前需要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等活动)和后任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课堂内的任务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去完成,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但不管怎么说,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主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并将在课外习得的知识应用于课堂,扩大语言知识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外任务设计要坚持从实性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为了真正落实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从实性。坚持从实性就是要根据学生交际生活和教学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去设计任务。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任务,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要求和不同的知识侧重。所以任务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内容侧重。例如,我们可以为初一学生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课后去收集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和英文缩写,看谁收集的多,看谁认识的英文字母多。这个任务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一新生来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任务。结果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收集到很多很多,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文缩写 CCTV 、NBA 、ZTV 、WTO 、USA 、RMB 等都是学生收集的。直到现在,仍然有学生不断地来报告他们的“新发现”,他们又在身边的事物中找到了英文字母。布置这个任务所得到的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料。学生高质地完成并有效地延续了这个任务。但假如我们给初二、甚至初三的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则显得有些可笑,学生也会毫无兴致、不屑一顾。因为这个任务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求。相对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说,这个任务太过简单。
第二、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情景的真实,任务的真实,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例如 Surfing(JEFC Book 3 Unit 3 L esson 6 ) 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笔头练习: Choose from the following water sports one you like a lot, one you like a little and one you don't like at all. Tell why.Write a short passage in your exercise book. 我们学校离海甚远,学生对水上运动根本就不了解,更谈不上亲身去体验这些水上运动,去谈论喜欢或不喜欢哪项水上运动及其原因。这个任务离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无从着手,任务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谈论平时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项目,并写成文章。这个任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谈,有感而发,任务的真实性就体现在此。
第三、要根据当在教学条件的实际去设计任务。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追时尚,赶时髦,离开现实条件去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怕麻烦、求省事,浪费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循守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现有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是新课程,那些老的,旧的教学资源就毫无用处了。有些教师为求省事,布置作业,往往是抄写、背书,就没有想到使用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在初一年级教学了年龄、询问姓名、家庭成员以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做一个调查表,去询问学校里面英文老师的年龄,姓名及他们的家庭成员情况,甚至可以让他们去询问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有关情况。我想这个任务可轻而易举的完成。学生刚入校,对老师的情况有好奇心,很想知道老师的情况。这就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了原动力,有了原动力,任务就能很好的展开及完成。学生在询问的过程当中,用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他们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和交际能力,也会得到一些新的词汇。真正体现了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而我们则很好的利用了校内存在的教学资源。
三、课外任务的类型
通过对任务型教学的学习和几年来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与调整,笔者将课外任务分成以下几类:
1 、设计制作型
我们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布置这种类型的任务。例如: JEFC Book 1 Unit 11 What's in the teacher's room? Lesson 44 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What's in your bedroom? 学生在课堂上谈论的不是很激烈,都是泛泛而谈。我灵机一动,抓住机会,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先画彩图,然后用 there be 句型写一小篇短文。这个任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和写作能力,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的绘画作品为 Unit 13 What colour is it ?提供了素材,可谓“一箭三雕”。
2 、调查分析型
这一类任务一方面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他们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或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例如上面提到的让学生调查老师的情况就属于此类任务。
再比如,在初三学生学习到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时,我们可以利用街道的工业园区让他们就污染问题做一个调查报告,找出解决污染的方法。这个任务把学科之间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运用了语言,又学会了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解决问题型
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已的知识和推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三学生在学了 Travelling 这一单元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在最新的汽车时刻表上找出去某地的最佳路线,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又如: shopping. 班级要举行晚会,班会费还剩 300 元,分小组调查讨论要购买什么东西,看哪组学生能充分利用,不浪费钱,还能把东西买全。另外还可附加一个任务,每组开列购物清单,并按购物清单编写购物的对话,在课堂上表演。这两项任务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们又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 、表演型
表演型任务符合学生好表现的特点,一直很受学生的观迎。
新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会有歌曲或韵律小诗。在课堂上教,学太费时间。可让学生回家跟磁带说唱。隔天或隔一星期表演,说唱给全班学生听或说唱给家长听。选出好的录成磁带播放给全校师生听。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很想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很认真会去完成这个任务。
另外,为避免机械化的操作,背诵课文,每单元结束可布置学生就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几年前我所带的初三毕业班,虽然临近中考,我还是按照惯例每星期开一节汇报表演课。在紧张的学习中,能有那么一堂课让他们表演展示自己,学生们高兴地简直就要飞起来。因而每周的那节课我总能欣赏到学生精彩地演出。不仅仅是课内的知识、课外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也被学生搬上了表演的“舞台”。在每周的那节课上,每位学生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精心准备、策划、编排与表演,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而那一年,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让许多对这种教法存在怀疑的教师改变了他们的想法。现在遇到那一届学生,他们都还津津乐道于当年的表演,说那是他们初中三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5 、评价型
《新课标》中,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作学习档案袋,而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来为每一位学生制作学习档案袋,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档案。让他们收集自己平时最满意的作品。如作业、作文、听写、课堂表现记录、测试成绩、英文小报,平时完成任务的结果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实施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应注意的问题
课外作业任务化使学生受益非浅,笔者也尝到了“甜头”。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不要过多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如果一项任务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会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不光其它课目的老师会对你产生意见,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那么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掌握好不同阶段任务的难易程度。有些教师不顾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定学生背诵英文诗歌,表演英文名著改编的短剧。本来这是一个好任务,但学生们在背诵诗歌的时候,碰到很多生词,他们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来查生词,结果对诗歌还是似懂非懂,其它课的作业又来不及做。而看名著短剧,由于缺乏词汇量,更是费力。我想长此以往,不但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那可是英语学习的大忌。
2 、掌握布置任务的频率
不要每天布置一项任务,这样会使学生疲于奔命,也不利于任务的完成,最好以一单元布置一次任务为佳。例如一些编对话、朗诵、录音等任务我们可以每天布置,但多了也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如文中提到的调查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学生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完成,不要急着草草了事,让学生去调查、分析、讨论、研究、共同协作。其正达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3 、要把任务布置清楚
如果一个教师连任务都没有布置清楚,那么如何能保证学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呢?他们不清楚,不明白老师布置的任务,无从下手完成任务。由于老师的原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所花的大量心血,到头来成为“无用功”。所以,把任务布置清楚很重要,一方面,可为学生树立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好榜样。一方面,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4 、要给学生留出展示和汇报的时间
学生们完成一项任务,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如果没有展示,会产生失落感,以后就会丧失完成任务的原动力。而且,假如我们只布置任务不看重结果,学生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任务就会失去它的意义。例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初三年级的学生。曾经有一个星期,由于我外出学习,回来后时间紧迫,有两个星期虽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学生也完成了任务 < 他们每周都会把书面材料交给我批阅 >,但我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表演,在第三个星期我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听到了学生的叹气声,有胆子大的学生就嚷了起来,“老师,反正没时间让我们表演,算了吧!一点意思也没有。”当时这话让我猛然一惊,从此我只要布置了任务,更都会留出时间让学生展示和汇报。
5 、重视并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任务结果
将学生任务完成结果作为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使学生产生原动力。学生有了原动力,我们将能更好地开展任务型教学,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上个学期,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以及期未的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性的评价。这个学期布置任务时,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完成任务时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6 、务必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
初中生能力有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帮助。特别是农村、乡镇学校,更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信息,资料。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所以不要布置完任务就觉得没事可干,接下来就是学生的事了。我们应该全程关注,给学生以及时地帮助。这样学生们才能有效地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否则完成任务又成了一句空话。例如上文中谈到的有些教师布置学生看名著编短剧的这一任务。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看哪些名著(简易本),如果有些学生看不懂,则给他们讲解大致的内容,然后和学生一起编短剧。遇到不会的单词及句子,及时给予指教。接下去和学生一起分配角色、排练。这个时候,教师应充当好导演这一角色。最后就是充当观众,欣赏学生地表演,并给于恰当地鼓励和表扬。
五、结束语
实施课外作业任务化,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把任务前的一些准备和一些设计制作型活动转移到课外,就不必花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课外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做的更好。实施课外作业任务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通过课外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在做事中学会做事。通过课外作业任务化,促进了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另外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体验了成功,建立了自信心,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笔者将遵循这一思路,大胆改革课外作业,有机结合传统作业与任务化作业,使任务型语言学习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欧阳雪青《对任务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8 期
4 、揭和娟《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5 、盛艳萍《改革课外作业,延伸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篇6:高中英语新教材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广西百色高中 黎 评
[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高中英语新教材在的全面使用,进行任务型教学实践,找出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型教学法更显必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依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创造性地对新教材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分组 互动 任务型教学
新时代,新观念,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播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育部,2001)。目前,对于如何进行任务型教学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方法,而新教材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具有现实意义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法作为理论依据。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的主张,以利《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外语课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法又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忽略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往往进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取和模仿,学生的语言活动只限在听和读方面,而缺乏进行“说”的机会,这违背了英语语言教学活动的初衷。
一般情况下,班级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班级越大教学效果越差,其中以外语教学更为明显。因为外语课上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而许多国家的语言教学大多实行小班制。由于受到生源众多师资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地区还无法实现小班制。而传统的教学法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发言机会少得可怜。现在许多学校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五、六十人,要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基础各异的学生们进行外语教学,特别要进行语言互动交流,难上加难!老师通常情况下也只能管住学生的笔头,而顾不了学生的口头训练了。最终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一讲到底,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从而忽视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学习语言过程和方式的关注。于是导致了课堂效率偏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教师的付出很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少了,最终导致“哑吧英语”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质量的外语人才又如何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求呢?在班级中进行分组,实施互动任务型教学将能克服大班制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弊端。
为了比较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使各小组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比性、竞争性,我们从高一(2003级)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中考英语科入学成绩情况,将班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档次,按层面“上-中-中-下”、“上-上-下-下”等方式进行分组,按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为了使各个小组活动能比较顺利地展开,让组内学生推举性格相对外向的、号召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起到带头、记录员的作用。在分组中要做到男女同学的合理搭配,避免男女一边倒的现象,只要教师指导启发得当,“男女搭档,困难不用别人帮”的俗语在学生活动中也是适用的。同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为他们今后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小组活动,可以以组为单位排座位,每隔一段时间让组与组之间进行调换。分组活动是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更有效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而不是为了开小灶搞小团伙。各组之间是友好的竞争关系,竞争只是为了共同提高,教师要在这一方面作正确的引导,避免组与组之间产生矛盾而影响班集体的团结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力求既成为任务的分配者、指导者,又成为任务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首先,老师是任务的分配者和指导者。任务的分配就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根据教学需要,任务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异的),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触发他们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每个学生就进入了 “参与任务”的环节。如笔者在讲授高一Unit18 New Zealand之前即对学生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配,要求各小组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新西兰的各种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在下一节课上warming up之前派一名代表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发言,代表本组展示他们资料的收集成果;同时从本课的内容及目标要求出发,指导他们收集的资料应该与新西兰的历史、风俗、动物以及特色资源有关,避免他们收集的资料过于广泛以至偏离了本单元的总体要求。
其次,老师是任务实施过程的组织者与监督者。当每个成员收集到各种资料之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的资料进行筛选、汇总、讨论,最后形成本组的资料成果,再推举本组的代表作好发言的准备工作(可以实行轮流制),在课堂上代表本组进行资料成果展示,与其它小组进行对比。笔者在本单元第一节课引入warming up 之前先让各小组的代表轮流进行发言。为了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在发言结束之后让各小组经过讨论选出参与本次发言活动的最佳选手3名(看情况可以选出更多),最后经过英语科代表、学习委员等学生的直接统计下,产生排名等次,老师进行宣布并做好记录,作为日后对小组阶段性评判的成绩依据;最后,老师针对学生们所发言的资料,结合warming up提供的内容材料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零散的内容材料更有一个统一的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把warming up 一节课的内容拓展得更宽更广更丰富。其中,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监督者。实践证明,学生收集来的资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要广泛,比课本中提供的教学内容更加齐全、更具有教学价值性和实用性。经过这种实实在在的语言活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已经演变成了学生语言的互动交流课,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体味到了集体力量的巨大,参与团队活动的快乐,并能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和探讨性,使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形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体念英语语言交流情景的舞台。
在接下来的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阅读(Reading)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多样地进行精心设计,始终坚实使用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再拿上听力课这一环节作示例吧,在以往,许多老师一直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一两遍录音,然后就课本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讲解,一节课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了, 好象听力课再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动脑筋去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了。其实不然,听力课完全是可以让学生互动起来的。如笔者分配给学生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听录音材料一至二遍,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就各自听到的信息汇总到小组里,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然后再听第三遍(最后一遍),给他们一点时间进行第二次讨论,进一步完善他们各组的内容材料(可以用笔头记录),最后派代表就听力内容进行口头发言。最后由老师就听力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对整个听力材料有全面的了解。整个过程还是采取了象Warming up 课堂中的做法,进行轮流发言、投票表决、记录排名等步骤;在这中间学生即可以得到听力训练,又可以有笔头、口头练习的机会,使乏味的听力课变成了人人参与的语言综合训练活动课。老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依然只是一个组织者与监督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地位。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如今学生们不仅对听力课,而且对笔者所上的所有课堂教学均感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与兴趣,笔者也体味到进行这一教学活动的兴奋与快感,并能像学生一样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所担任的班级无论在段考、期考或各种竞赛中总体成绩在同类班级中均较为突出,学生的个体成绩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目前,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已经在笔者所在的年级全面展开,并形成我校一个专门研究英语新教材教学法的重要课题,同时该课题被我市批定为市级B类科研课题,我们将利用三年时间(高一至高三)针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跟踪记录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利《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乃至为高中英语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由原来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这种教学法更侧重于对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组织、指导与监控,而不只是关注其学习目标和结果;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因为老师的“放开手脚”而真正地投入到多方面的、广泛的语言互动交流之中,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最大机会的发展。它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也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工作原理,转变以往教学的主体地位观念,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的主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把英语教学建立在人际交流的真实情景下,使得语言教学更具实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任务的完成过程;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形式更加丰富;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机制等等是我们英语教学实践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
参考书目:
1、国家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
5、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会性 20
6、姜建军 “对中学英语教学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8期
篇7:分层次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株洲师专附中(412100) 何其钢
摘要:
本文从本校的分层次教学和在现实和理论以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以
“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字: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型教学
一. 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是国内研究的热点,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
英语课程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简称TB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申报省级现代技术学校过程中, 我校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样在新课程中就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二.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起到一定的促进教学的作用。但是课件开发与推广中所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问题引发思考。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发展起来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处于实践探索中,所以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误区和偏差。可以说现在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进行的仍然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三. 理论依据。
1.利用差异的因材施教理论。现代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一定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而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2.协作学习理论。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1)小组中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东西,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3)各小组成员必须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分层教学在学生“学”方面表现的不足。
二.课程整合、共同提高; 任务教学、锦上添花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现在流行的英语学科 “任务型”教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将会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进行整合,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所说的这些“任务”可以是英语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英语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真实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介绍“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之前,现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分层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
一. 分层次动态教学
这是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要求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利用学生差异这个教育资源,根据全年级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能力倾向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实行动态组合,分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英语分层教学也是在教学的各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实行分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个同学在学习、训练、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各有目标、各有所得、力创附中特色,搞好中学英语教学,力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几年以来,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制定出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C层: 1.认真落实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全部要求。
2.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阅读、表达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外教资源,拓宽语言习得环境。
3.培养英语竞赛人才,进行英语过级竞赛训练。
4.培养英语自学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继续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以及笔头能力,使之成为较为理想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B层: 1.同C层1、2、4项目标。
2.经过训练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C层的水平。
3.不断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A层: 1.夯实英语基础。
2.完成C层1、2项目标。
3.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A、B班勤于辅导,C班精于指导
A、B班大多数是基础稍差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自觉性不高,但他们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采用重点盯人战术,并在班上进行对抗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多一份耐心,多给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课下再给予适当的辅导,点拨,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会有提高,如牛娜丽、乔帅军同学本学期以来学习上积极进取,成绩从刚及格提高到良好以上。
C层曾经有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热情高、潜力大,但有一部分浮躁,缺乏自觉性。为此我们让他们两两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在“实”字上下功夫,扎实、踏实。同时注重学法上指导。如在听、读中如何抓住关键词、主题句,如何巧记单词等。只要方法对头,就会事业功倍,开始从“学会”转向“会学”。
二.任务的定义: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所以认为任务型教学就是选择恰当的语言活动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内驱, 在交际互动过程中, 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生成语言能力,从而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
Long(1985)指出:“任务”其实是人们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各种活动,包括诸如刷墙、填表、给小孩穿衣服、买鞋、订票、借书、考驾照、打印、定房间等。总之,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一般的、孤立的或者可以任意组合的课内或课外的教学活动,而是整个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务的形式为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任务各界面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作用指向课程的总体目标。任务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语言,又可以发展学生本身。因此,任务自身也具有教育价值。当老师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了 “任务”, 那么学生便基本掌握好了语言知识点和技能,而且又能发展学生本身的能力.
三. 分层次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程序:
1.设置任务 创设情境(第一步骤) 开展活动 分层指导(第二步骤)
A B
教师
启发引导 诱思导学(第三步骤) 拓展讲解 完成任务(第四步骤)
C D
2.主动探索 激发情趣 (第一步骤) 讨论交流 分层练习(第二步骤)
A B
学生
思考探讨 理解新知 (第三步骤) 质疑解惑 各自发展(第四步骤)
C D
四. 分层指导下的任务教学模式程序说明
分层指导下的任务教学模式程序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系统,包含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同步行进的“教师(教)、学生(学) ,每元包含A、B、C、D、4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第一步骤:
从教师(教)来看,第一步骤为“设置任务,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上,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任务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英语情景的形成。因此第一环节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第一步骤为“主动探索 激发情趣”。全体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以及新颖独特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提出,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开始思考情境中的认知问题并想办法完成任务,获得能力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时侯,他们的情感体现出愉悦性,对本课学习萌发了兴趣;他们的认知系统被唤醒了,开始进行运转。
第二步骤,“开展活动 分层指导”。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这个时候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学生的错误,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发掘,探索精神更好地形成,此时教师完全没必要“发”(即把知识要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展开自学,此为“分层指导”,为后面的教学步骤做好铺垫与准备。这时学生由最初的兴趣初萌状态,进入了“讨论交流 分层练习”阶段。他们或可自学教材,或小范围内相互间进行初步的交流,互相启迪。这时学生的情感状态处于激奋状态。整个认知系统完全被激活了,高速地运转起来。
第三步骤,“启发引导 诱思导学”。在完成上述步骤以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准确而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与评价,评价的原则是重在肯定、鼓励与引导。对学生有疑难的问题,则进行启发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继续良好的情感状态,自信的情感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于是教学进入第四步骤,“拓展讲解 完成任务”。教师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教师在B班(即中等层次班的学生),指导他们在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一步的学习问题。在A班(即小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层次班),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可能的话,完整地掌握新知。对于C班(上等层次的学生),为解决他们在认知方面“吃不饱”的问题,教师则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前提下,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因而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进行各自的“任务练习”,其结果是“质疑解惑 各自发展”: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对自己来说是较优的发展。这时,他们的认知系统由于运转的有效性,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则是各种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创造的素质,是各种素质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其成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三 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
任务型教学模式
从前面提到的英语学科采取的“分层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更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任务”教学法也是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这是一种“剥笋子”式的、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通过学生探究式的相互合作学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其实也是可以体现“任务”教学法,事实上有很多信息课的老师就是在尝试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为此,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使学生地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自学能力。
为此,我们所倡导的“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核心、强调教师为主导、始终学生为
主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根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我们初中学生的,同时适合老师更好操作的模式。
首先是对我们过去和现在影响比较深的“五步教学法”,我们知道,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五个步骤进行,即复习引入(Revision)、呈现新课(Presentation)、(机械性)操练(Drill)、练习(Practice)、巩固(consolidation)。在这五个教学步骤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挥”,决定着学生的操练形式是个别(Individually)、逐行(in Teams)、逐排(in Rows)、两人对练(in Pairs)或是全班性练习(All Together)。
然后是Jane Willi(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
①前期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介绍主题。
②任务循环(task-cycle):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
a 任务(task)--教学布置任务,学生执行任务。
b 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c 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③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
a 分析(analysis)--学生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b 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下面是“基于‘任务’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程整合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设置任务 创设情境(第一步骤) 开展活动 分层指导(第二步骤)
A B
教师
启发引导 诱思导学(第三步骤) 强调合作 完成任务(第四步骤)
C D
2.主动探索 激发情趣 (第一步骤) 讨论交流 分层练习(第二步骤)
A B
学生
思考探讨 理解新知 (第三步骤) 合作学习各自发展(第四步骤)
C D
在我校分层指导下各个层次班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我们再具体进行论述:
1. 对于作为教学的主导的教师。
首先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创设一个或者多个课堂上或者课外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任务,是顺利进行任务型学习的前提。任务型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阅读、写作、语法、听说等课堂。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幅画,一个网上调查,一个专题,一次演讲,一出短剧,甚或一个语法项目等等。任务提出的过程,要有明晰的分工和知识或能力的目标。紧接着,按照我们所说的“五步教学法”进行。
2.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学习策略体系,在目前学校班级容量普遍过大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其实并非简单的分成若干个组合。其实,分组是很有学问和技巧的。首先,分组要讲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是通过按照学生喜欢的明星,歌星甚至歌曲名分组;也可以是某一项体育运动,体育明星;也可以是喜欢的动画卡通任务或者食品名称等等。其次,分组要教给学生协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应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为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小组成员有效的独立学习是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前提。小组学习重在形成性评价。我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一张表格,一个单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评价给分,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依据。再次,每一个小组成员依据职责进行合理分工。比如我把小组分为“导演”“制片人”“男主角”“女主角”等角色,每个星期进行角色轮换。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任务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有创意的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信息平台;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通过每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不断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学生持久产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促进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202.112.88.32/论著选摘/何克抗/JiYu-Internet.htm;
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
5、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6、Skehan, P.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8、Willis, J.1996.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篇8: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任务型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任务型”学习活动,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新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任务型”的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依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任务型教学
一、新课标与任务型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新课标》提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形象地说,即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二、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将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并把这五大目标的整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覆盖了新课标所列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词语,比原教材提升了教学要求。该教材注重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训练,每个单元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选材内容上力求贴近时代和生活,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文化知识面广泛,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旅游博览、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因素,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有些课文还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该教材还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设置了“热身练习”(Warming up)、“课前阅读”(Pre-reading)、“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等新栏目,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敢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该教材努力倡导探究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任务型”活动素材,其中有许多“任务”(Project)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集体合作和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任务型语言教学。这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四、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 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2. 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3. 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 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4. 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它要求教材的编写发话题为主,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五、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1、任务呈现
在教师教的过程,首要环节是:任务呈现,就是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2、引导学习
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学习新知”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环节。
3、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采访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
4、组织练习、点拨评价
学生掌握新知之后,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学习效果特别明显。 因此,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操练运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学生体验成功。
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分组交流或当众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示例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各种任务,让学生为学而用,在用中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以下就列举了几个教学示例:
Task 1
任务:模拟感恩节
目标:1、运用已学的语言对家人、老师及朋友表示感谢。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资料。
3、通过表演的形式对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语言技能要求: speaking,listening, reading
语言知识:有关节日、习俗方面的知识和词汇。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之情。
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操作过程:
1、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6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感恩节的知识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2、教师播发一段录象,让学生观看西方人是如何过感恩节的,旨在让学生进入状态。
3、给学生几分钟,进行操练并修改。
4、教师抽几组学生进行全班表演,并让学生选出最好的一组。
Task 2
任务:做一次挽救濒危动物的演讲
目标:1、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加深对濒危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语言技巧: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语言知识:演讲用语和本单元学过的有关濒危动物方面的词汇。
情感态度:能用英语进行演讲并激发保护濒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操作过程:
1、教师在上完阅读课文之后,布置任务。
2、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收集濒危动物的资料。具体了解:1)濒危动物的名称;2)生活习性;3)分布情况;4)濒危原因;5)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3、小组合作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写出演讲稿。
4、教师上课时让每小组的reporter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价。
Task 3
任务:制作一张个人卡片
目标:1、运用已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Likes and dislikes.
2、帮助学生相互认识和熟悉,引导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
语言技能要求:Writing,speaking
语言知识:表示喜好的词组、句型。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并加上自己的创意,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操作过程:
1、个人活动:设计卡片,用文字介绍自己。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并根据组员意见进行修改。
3、班级活动:以墙报形式展示成果,全体同学选择自己最想认识或结交的朋友。
总之,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把任务(task)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俨然已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是一个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Jane Willis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man,1996
4、翁明伦,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新”在哪里》,www.jyw.cn,2004
篇9: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Part1.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就要求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而高中英语新课程容量大、知识面广,包括各个学科的内容, 所以更需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
下面我就自己的具体整合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 Franklin’s kite experiment
这篇课文是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二册第十六单元的阅读课。课文的内容是关于Franklin著名的风筝实验。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实验,但具体内容不是非常了解。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有关Franklin的背景资料,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我上网查找Franklin的背景资料及有关风筝实验的具体描述。在课堂上便增加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Franklin的伟大贡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知识面。
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Franklin的风筝实验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快速找答案的能力
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语能力。
本课我分读前,略读,细读,读后,巩固,讨论几个步骤来进行。
1、读前部分,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呈现一些有关Franklin的介绍,而且通过quicktime软件的播放还能看到一些franklin的肖像和弹奏自己所发明的乐器时的情景。
2、略读,细读,读后三个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多媒体能提出更多的问提,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3、巩固阶段要求学生能就所提供的图片和关键词进行课文复述。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与此有关的图片,形象,生动,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4、讨论阶段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了本课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而那些生动的,形象的网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开口讲。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加上教师在旁边给予鼓励,慢慢地深入。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高中英语学科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新课程容量特别大,如果采取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会很难完成任务。
而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后,就能更有效的创设情景,课堂上容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的积累,这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因此,效率也随之上升。
3、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传统式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赶进度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研究讨论的组织者和学生研究的助理。
4、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在这节课结束时, 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在网络上查看更多有关Franklin的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了Franklin的一切之后,与同学编一段记者与Franklin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展示手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还是一种辅助工具,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Part2. 案例描述:
一、Pre-reading
1、learn about some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之一是‘科学家’,所以在本堂课的一开始我便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去猜测到底这些信息是在描述哪位科学家。屏幕上出现有关 Laite brother, Madame Curie, Stevenson, Albert Einstein 四位科学家的资料及照片。信息是一条一条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2、抛出问题“what does the next scientist look like”,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双击女孩的图片,片刻后会出现Franklin的很多动画肖像。学生对Franklin 的了解首先从视觉上得到满足。而这一点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才有的效果。
3、再提出问题 “. when and where was Franklin born?”
“when and where did he die?”
引出Franklin 一生的主要功绩。在阅读材料时给一个任务:“After reading, can you tell what Franklin is? ” 学生会讲出 printer, musician, inventor, economist and scientist 教师再补充 philosopher and statesman 帮助完成这个任务。
接着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一些与Franklin 有关的物品。
T: to honor what he did in economy, people put Franklin’s portrait on the bill
(show the bill)
T: As an inventor, Franklin invented a lot of things.
( Ben Stove, Bifocal , Lighting Rod, an musical instrument)
点击“ on show” 可欣赏到Franklin 弹奏此乐器时的情景。
4、再提问“As a scientist, what is Franklin’s most famous experiment?”
此问题便顺利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Skimming
先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快速阅读全文。
Q1. what ar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A.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B. The times Franklin failed
C. The needed equipment
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eriment
E. The steps of the experiment
这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理解大意的能力又为下一个任务提供了铺垫。
Q2. Divide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main idea
( Para1-3, Para 4, Para 5-6 )
三、Scanning
根据以分的段落,逐段进行对课文的深一层理解。
1. Read Para1-3: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fill in the table.
When
Who
Why
Where
2. Read Para 4 to find the needed equipment
Thunderstorm pieces of light wood
String a key
a handkerchief a condenser
Q: why is it better to make the kite of silk than of paper?
要求学生先进行猜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再在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
3. Read Para 5-6 and 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the right order.
a. The kite flew high in the rainy sky
b. Very sharp piece of metal was fixed
c. A key was fastened to the end of the string
d. A ribbon was tied to the string
第五、六两段有关实验过程的描述通过这个排序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四、Post-reading
在这个步骤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pick out the correct pictur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 out where is the mistake in the wrong ones.
2、Q:The text is meant for
experts scientists common readers officials
3、Q: Which is not stated bu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A. Franklin did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kite.
B. Franklin’s experiment with electricity was dangerous.
C. Franklin failed the experiment again.
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bad weather.
从第一个看图找答案到第二个问题“文章是为那些人写的”再到从文章中可以推断出的什么结论,整个任务环节是层层深入,难度逐渐加深,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Franklin 的整个实验。
五、Consolidation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if they are true or false.
A、In 1952 scientists already knew what electricity is.
B、Franklin was helped by a friend to do the experiment.
C、Franklin made the kite of silk because wet silk does not conduct electricity.
D、A condenser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store electricity.
E、The key tied to the string was put into the door to stop the kite from flying away.
如果一开始就听课文判断正确或错误,对我们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适当地减轻任务的难度值,把这一环节放到这里当巩固练习。
2、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the key words.
这个环节中我展示出许多副与Franklin 的风筝实验有关的图片。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提供了外部刺激,创设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能使学生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有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学生把图片内容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对课文进行复述,锻炼了口语,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问题Q: Do you think that there is a mistake in the experiment showed just now?
只旨在了解学生对课文是否真正的理解。原文中描述的实验是在有遮挡处的地方做的,而图片中Franklin 父子俩则在露天下做这实验。
3、Q:Why was Franklin’s experiment dangerous?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来说明电与闪点的联系。并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科学、活泼的展示了如果实验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后果。
六、Discussion
If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这个任务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思考能力,同时可以运用本单元speaking 中的内容,概括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代表。
七、Homework
1、Prepare a dialogue with a partner. Suppose one is a reporter and the other is Franklin.
2、Read more about Franklin from the net
http:// sln.fi.edu/Franklin/rotten.html
第二项家庭作业中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性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可以了解更多有关Franklin 的介绍。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会让他们把所了解到的信息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实现了把研究性活动带到课堂中。
Part 3 案例思考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还不令人满意。而通过把英语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则会使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并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现性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中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剌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面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个环境能使孩子们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孩子们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堂课上通过声音,图象,影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其中多媒体展示的两段短片和丰富的有关实验过程的图片部分更具特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而且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效果远远超过传统式课堂上所达到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能运用信息技术,并将其活化到英语教育中,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能使用、处理各种信息,更要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完美结合。
篇10: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福建省莆田十中高中部 黄 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尽量采取“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以任务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是今后全体英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 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语言的“communicate”和学习者之间的“interact”是通过“task”来实现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交流﹑合作﹑互动的过程,很多任务都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合作学习﹙cooprative leaning﹚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建构主义(constructive)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合作小组是一种很好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能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活动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课堂中的每项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设计。《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有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笔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就常用的一些活动如何开展小组合作举例说明。
1. 角色表演(role-play)
经过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积极投入的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小组活动形式,常被用于对话﹑采访和短剧表演等。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口语的任务是通过记者和动物的对话,让学生体验动物的感受,并懂得保护动物﹑珍惜动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4-6人为一组,一位学生扮演现场采访记者,其它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园中的不同动物,谈谈自已是如何来到动物园以及在动物园的生活。
2. 课题讨论(topic dicuss)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一系列的任务,如组织一些有意义的“dicussion”或“debation”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学完囗语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该不该把动物关在动物园”这个主题进行辩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两方辩论。
3. 新词趣学(new word learning)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6-8人,小组成员围着课桌坐成一圈。学生首先听课文录音,边听边记下所不懂单词的大致音标。然后打开书,每个小组负责寻找课文里一个自然段的生词。组长将小组成员所写的单词集中。小组成员分工,通过查字典和讨论,找出它们的读音﹑用法及例句。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与展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参加“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new words”竞赛。
4. 拼读活动(jigsaw activity)
拼读活动是“信息沟活动”的一种形式,常被用作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应该考虑形成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把阅读文章分解成若干材料分给小组成员,每人获取的材料不同,各自分别阅读自已的那个部份。未获得材料的学生向读过那部分材料的学生提问以获取信息。最后,分组学生对所获取的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完整地感知整篇阅读材料。
5. 调查调究(project survey)
如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可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并开展灾难图片展。步骤如下:
第一步:师生讨论活动计划,各小组分配具体主题,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第二步: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图片﹑文字等)。
第三步:小组成员之间用英语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整合﹑修改资料。
第四步: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如电脑排版﹑文字编辑﹑图片加工等。
第五步:各小组图片展览,各组推荐一名讲解员,回答其它组员提出产问题。
第六步:征集各组灾难自救方案。
6. 过程写作(process writing)
过程教学法(the process approach)的代表性学者是弗劳和里斯,他们认为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有目标循环往复的活动。
第一步:教师介绍文体格式﹑简述写作方法等。
第二步:小组讨论有关话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生词﹑词组。
第三步:小组成员每个人独立写作,包括写提纲﹑初稿等。
第四步:教师简要传授修改策略,每个组员依次批改本组成员的作文,从中选出最好的作文。
第五步:小组讨论选出的作文的内容﹑语法﹑拼写等,集体改稿,最后抄正定稿,签上本组所有成员的名字。
第六步: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小组。
三. 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分组最好采用异质分组,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要均衡。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习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后,才能和同伴探险究,交流解决问题。
3.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际性,否则学生的合作会不主动,参与度也会不均衡。
4.要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教学活动告诉我们,教不等于学。作为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习惯的环境,但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通过自已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会性
2.沈华“小组活动任务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增刊)
篇11: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现方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月21日 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周智忠
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两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最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尝试从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特点入手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现方式。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课程模式之一,是众多交际教学模式中最强调语言教师和学生自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许多语言学家,如Littlewood,Skehan,Willis和Nunan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以解决某种交际问题为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中产生语言的习得,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交际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的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采用真实生活的目标性语言,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性任务,都能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二、自主学习
和任务型语言教学一样,自主学习也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受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负责;Dickinson(1987)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负责能力。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很显然,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完全的自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应该是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属于半自主,因此老师在课堂内外的支持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三、从任务型语言教学角度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到学生需要分析、任务目标的确定、任务的设计、任务的执行和任务结果的评价等,下面我们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具体情况来探讨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分析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需要是英语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目标和设计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这就有必要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需求分析可以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进行,可以放在学期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单元教学开始前进行,甚至可以具体到对某一课的要求。对于强调语言真实性的任务型教学而言,需求分析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综合,尤其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任务目标之间的差距。因为只有当所设计的任务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的去完成任务和学习。
2、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培养他们自我计划和监控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Littlewood(2004)认为任务目标可以是老师定的,也可以是学生定的。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设定具体的、近期的、能够完成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因为自我定向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引入师生协商策略,就教学目标、内容、进度、方法和过程等进行协商决定。另外我们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我计划和监控的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个课外的调查任务,在教师确定总体目标以后,具体的小组内分工,时间安排,资料的搜索,策略和方法的调整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学习者感到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决定自己想做的事,能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能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富有探险的精神,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养成。
3、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环境要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以班级、小组还是个人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更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恰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交际压力,合作学习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并最终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不光靠老师,而是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是促进学生自主性的要素之一。Littlewood(1999)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不崇尚个人主义的东亚(包括中国)的学生更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会互动理念。在课堂上除了必要的个人活动以外,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组织各种小组,并把不同的语言交际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使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和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引导学生自我评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这是“评估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技能”。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的终结性评估为主,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本身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任务活动及其完成的效果,这一点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来说应该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预定任务目标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从而可使他们从评价中得到反思,获得动力,更好地去完成下一个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标准,让他们对照这些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例如,在写作任务的最后环节可以进行全班公开评改一两篇典型的文章,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对用词、语法结构、篇章结构的评估方法,在这过程中学会并懂得什么是好的写作,以找到并注意自己的差距。
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自主学习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教学模式范畴,后者是一种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讲两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因此它们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最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则能有效改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几个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相信,只要在英语教学中坚持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12: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中对“任务”分配的一点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靖 西 中 学 黎 评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这一说法与当前在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相一致。目前,我国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涉及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评价层面,或是对任务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指导性原则,而对于如何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法论的研究较为缺乏。随着高中英语新教材在秋季的全面应用,新教材对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较高的实践基础理论作为新教材的指导性的方法论。以分组互动式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对新教材的教学活动积累教学经验,乃至对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在班级中进行分组互动。
我们认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各个中学中,高中教学班的人数相对较为庞大,一般少则四、五十个学生,多则六、七十个学生,班级人数的庞大对英语语音教学活动非常不利。无论是师生互动或是学生间的互动都难以展开,因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大都仅限于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地位,从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少了语言活动的机会,造成了目前我国拥有大量学了十几年英语却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沟通的“哑巴式”的英语学习者。在班级中进行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将解决以上的这一问题,将使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活动的机会,即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机会。分组即是按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按每4名学生组合为一个单元英语学习小组,每班按人数可分为10至15个单元小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各小组的座位应该是固定的,以便于进行互动交流。我们认为,按每4名学生进行分组,有利于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广泛的、多方位的,应包含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又包含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比如,上学期我在我校高一(2)、(4)班的教学活动中,把(2)班48位学生分成12个单元小组;把(4)班58个学生分成14个小组(其中有二个小组有5个学生)。在分组的时候要按照入学成绩优劣进行塔配,这既保证了各个小组中既有尖子生,又有后进生;这又使得在小组活动中既能有带头人,又能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促进提高。
二、“任务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任务的分配原则。
(1)教师如何分配任务。我们认为,在英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任务的分配者,学生以及学生单元小组为任务的完成者,任务应考虑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分配,以便让学生在各个互动环节中能充分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合作。
(2)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使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
(3)尽早布置任务,学生明确目标。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将任务布置下去效果更好。因为在开始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学生就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获得能力,最后完成了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不断关照所布置的任务,关注在完成任务时特别困难的学生和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等直至最终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
(4)、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编对话,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就对书上的对话进行背诵表演;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对书上对话稍加改编后并进行表演;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根据语境,改编和拓展对话,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视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教师角色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因此教师担任着“主讲”和“指挥”两个角色。但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怔。
二00四年二月一日
篇13:学以致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全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要求通过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设计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依据《标准》中以学生“能做事”的描述方式,教师应避免死抠语法,肢解语言,最终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使“哑吧英语”在中国学生中消失。然面SDFC以话题为单元编写的教材,却另大多数用过与教村的英语教师束手无策,无法面对和处理具体情况下所出现在具体问题。此时,我们不应坐等,而应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tas-based Learning)。自己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大胆开口,主动交际,提高说的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含义及理论依据
1.基本含义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是近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个分支。学术界对“任务”的解释不尽相同,却一致认为“任务是一种语言活动,活动者在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都有一定的目标交际环境和结果。”简言之,“任务”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而“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布置不同的任务(task),这种任务不同于“练习”,应试是课上课下结合,强调学生的体验、参与、全作,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2.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1999)。Nunan 认为”A task is piece of meaning-focused work involving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producing and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at tasks are analysed or categorised according to their goals,input datas ,activities setting and roles.” 这正像英国著名教育专家Jane willis 指出任务活动是语言学习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这就要求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应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资源,以达到解决某一交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可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可见,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the task-oriented-approach)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三.师生各自定位,提供“任务”前提
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固执有观念,为“任务”的进一步展开做好前提准备。首先,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由“教”变“导”,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鼓励者,指导者和咨询服务者;其次教师应改变以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关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自身的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会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教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评价自己,即他人的学习成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自身责任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正是因为“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亲身体验与实践,所以作为学生者的学生必须克服过分依赖,教师的传统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动,从而我为真正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最终达到用所学英语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境界。
四.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许多其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教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新问题。
〈一〉任务前(pre-task)
其目表在于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乐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如SEFC Book1.我利用图文并茂的卡通设计将Warming up 中的英国美国人的误解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他们意识到掌握这些差异的重要性,并能在平时注意这些词的积累,并为下一个任务作好铺垫。彼此pre-task的设计非常重要它将影响到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气氛。
〈二〉任务环(task-cycle)
这是整个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收集,分析与处理各种信息,而后就此进行讨论,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原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动手,动脑的亲身体验,激活已学知识,获取新授信息,便学生自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此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外语学习的心理差异,来设计具体的多层面的任务,营造丰富多彩的任务执行环境,给予学生充满情趣的任务输入。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基本相同,95%以上学生都能学好。如SEFC Book1一课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面:A层学生能够在原知识水平上,将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赋予新学内容进行语言输出,并能创造性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如短剧表演,辩论,讨论等;B层学生能就课文内容进行较自如的交流,能运用所学知识较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同答案,复述课文等活动;C层学生能读课文,并就课文内容回答简单的 问题,初步运用所吸收信息在教师引导下参与简单的学习认为,如回答课文表象问题,描述图片等,这样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环这一核心,Willi(1996)将任务的设计氛围六中任务类型:列举型任务(Listing task),整理性任务(classifying)比较型任务(comparing),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 solving),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和项目型任务(project)。它们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反映了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参考willis(1996)对任务设计的分类,我认为以下4种任务设计适合高中英语教学。
1.比较任务(comparing)
该任务即找出相同点及不同点。例如学习SEFC Book1 Unit3时,让学生讨论 HIking 与 Rafting的异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种Adventure travel的不同特点与共同特征,将课文的信息简化呈现
<表一 >
又如〈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让学生积累并列举英美词汇的差异等,这些任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课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
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既观点交换式任务,其含义是学习者讨论交换意见,而不必达成统一意见。例如在阅读 SEFC B1 Unit3一课中的口语部分(speaking)”时间机器“的创意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创意,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的想象穿梭在远古时代与遥远将来之间,飞翔在无限的太空和茫茫深海之中。为此我按教参考提示设计一个“I have a dream”这一任务,每人可以参考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试用句型,采访4位同学,With a time machine,.....wounld prefer going to.....in/on.....because he/she....,然后将下表完成后向各组会报采访内容,推荐一个最有想象力又最合理的dream,最后师生合作选出最佳dream
此项任务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解决问题行任务(problem solving)
该任务就是要求学生用所有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推断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该项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预测困难将生词,生句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例在Unit 4《Ungorgetta61e Experience 》中“speaking”这一环节,课本提供4个不同的语言环境,要求同学们利用useful expression 提供的词组及同型进行语言操练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4.项目型任务(projecting)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教材每3到4个单元就设计一个项目任务要求师生共同完成都 如获至宝SEFC B1 《Good Friends》一课中的项目任务就是交朋友。其活动时间为半学期,要求利用第一单元所学的语言,每位同学带上自己的新朋友,或朋友照片给大家介绍。这项任务既培养了学生在新学期,新环境中的与人交往能力,又在生活实践中使用的已学的语言。我们何乐不为呢?
<三>任务后(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这项环节就是教师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结构进行简单的叙述;随即教师准备一份练习,对任务中呈现的语言聚焦点 挖空,同学们回忆讨论之后给出最佳答案。有必要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有用的语言点,最后,写出本课学习感言。也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教师评价表。
五科学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源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形成各项任务的过程。笔者常使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法(见教参教学评价建议),另外我还引信其它老师的综合评价表:
六.结论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说得容易做起来却相当有难度,有时还会让人感觉不切实际,但是只要7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反思,更新教育观念,任务型教学会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越来越多的活力。 2004.10.28 赵良艳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Nunan,D.(2000)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人民教育出版社
3.Jane Willis(1996) A Frame 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man
4.“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期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教师教学用书(BOOK1)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4:探析基于任务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探索论文
探析基于任务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设计 任务实施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是近来语言交际教学思路的一种发展形态,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但尚未普遍运用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研究生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位课程,连接着本科生和博士生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更高效率地培养这一较高层次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近几年,任务型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章、资料达百余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也将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至今仍有相当市场的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以研究生为教学对象,探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初,Willis开始了她的“任务型教学”试验,并于出版了《任务型学习原理》一书。该书在教学试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主要特点、任务分类和具体操作等,提出了组织任务型学习的三阶段模式: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1]除此之外,Candlin、Nunan、Long等对“任务型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任务型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PeterSkehan述及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模式,即结构型(structure—based)、交际型(communication-driven)和中间型(intermediateposition),并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2]也就是说,任务应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是强调学生使用何种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容
“任务型教学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单元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3]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将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化,将学习语言形式、掌握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拘泥于单词、语法的讲解,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的状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感知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使用更为重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对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4]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法既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任务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任务可分为课前任务、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学以致用、与生活有关的任务。教师在呈现任务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说明任务的目的及意义;第二,提高学生对任务的期待;第三,提供任务进行的有效策略。[4]依据实际教学环境,教师在编写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大纲和教材为基础,学生需要和现实交际活动为参照;强调意义交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和学生—教师之间的交际愿望和活动,使交流的愿望和需要产生学习语言形式的动力;强化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学习;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任务编写、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5]在学生开展任务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但放手不等于不管,学生在活动中碰到的难题、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充当评价者的角色,对活动加以点评。下面以《送礼的艺术》一课的`课堂讨论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精读课讨论的时间有限(通常为每次20分钟),为了充分利用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和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教师明确课前任务和学生按时完成课前任务是任务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学生以4~5人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英语基础好、表达能力强、认真负责、个性较为开朗的同学为小组负责人,负责分配任务、监督任务的完成和协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本单元主题为thegiftofgift-giving,学生需要准备的口语活动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知识,谈谈送礼的艺术,他们可以通过与身边同学交流,也可以在通过其他渠道,如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为课堂上的讨论和3分钟左右的汇报做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全体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总结出送礼的艺术,并准备3分钟左右的课堂汇报。课堂上的结论汇报由各小组的一个代表来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发言,每次汇报都更换代表。讨论完成后,只要时间允许,各小组之间可相互提问,教师最后加以点评。课后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归纳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博客、电子邮箱等将自己的任务成果及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困难、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
四、任务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有效实施的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动机性强。语言学与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动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具影响力的因素,[6]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生英语水平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任务型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和兴趣性,“尽量避免环节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条件,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环境,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交际活动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7]此外,老师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任务可有所不同,既要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英语专业素质。任务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它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除了要掌握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心理学理论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否则难以驾驭任务型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时事新闻、天文地理、中西文化等都要有所了解。在开拓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任务和完成任务,教师会觉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会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从实践到理论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Willis,J.A.Task-based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125.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
[4]杜芳.任务型教学法: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新模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234-236.
[5]范玲玲.任务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97-99.
[6]Shrum,JudithLandGlisan,EileenW.Teacher’sHandbook:ContextualizedLanguageInstru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166-171.
[7]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6):53-55.
篇15: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的论文
摘要:高职英语精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美语语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随着交际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任务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离职英语精读教学中。将主要讨论任务型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英语精读教学活动中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职英语;精读教学
1 任务型教学理论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简单说来,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过程即“任务前”、“任务”、“任务后”。韦利斯(J.Willis)进行了阐释。
“任务前”阶段有两个基本功能:(1)介绍和激发学习者对所选话题而设置的任务的兴趣;(2)激活跟话题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子,促进任务的完成。本阶段附带的作用是使学生们能在任务执行阶段尽可能流利地进行交流。
“任务”阶段包括任务筹划和汇报阶段。本阶段学生以配对或小组形式运用任何他们所拥有的语言资源来达到任务的目标。为了避免以牺牲语言的精确来发展语言的流利,学生们与教师一起筹划他们的汇报,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在任务执行之前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别人完成任务的录音或让他们阅读一篇关于任务话题的文章来熟悉必要的相关的语言。
“任务后”阶段是聚焦语育的阶段,为关注语言形式提供了机会。本阶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被自然使用的语言得到鉴别和分析。这些语言分析可以是关于功能、句法、词汇或构词、意义或语用的范畴以及语音特征。分析之后是操练词汇、短语和句子阶段。
2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
精读是高职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英语精读教学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高职英语精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从词、句、语篇等角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语言操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英语综合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训练,通过熟练运用英语真正实现了交流的最终目的。
2.1 “任务前”阶段
该阶段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并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录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歌曲、小故事、短文等,要求学生上课前预习时听。教师在本阶段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搜集大量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进行知识的输入。或者可以为学生准备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熟悉主题,预习新单词和短语,从而完成所需的语言知识。这个阶段为学生起到充分热身的作用。学生要注重运用英语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但切记在遵循语言的流畅性的原则下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本阶段布置任务时,应向学生介绍清楚任务的要求,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实施步骤。以便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自然的锻炼了英语交际能力。在本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任务,做到使每个学生真正愿意并积极的参与到任务中来,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为之后的执行“任务”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蛰。
2.2 “任务”阶段
课文内容各不相同,首先需要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之前,布置相应的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技巧,注意不要养成用手或笔指着单词阅读,或是逐字逐句朗读的习惯。可以在一些新单词或有理解困难的句子处标上记号。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风格。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话题,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与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他们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考虑如何更好的表达所想表达的意思,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论。该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重点是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趣进入课文。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活动,并且适时地鼓励和帮助一些能力比较薄弱或者提出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应从深层次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很好的掌握文章的形式,也要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挑选能突出文章中出现的表达故事主题的重要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至于课后列出的需要操练的词或词组,可以通过其它任务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单词造一个句子,或用一些词组成一个连贯、遵循语法规则而又符合逻辑性的段落或一篇故事性短文。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提高书面英语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或概括文章主旨。复述是建立在理解、掌握原文内容基础上的一种再生产过程。完成复述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归纳概括、总结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精读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复述这种教学任务,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兴趣盎然。有些论说性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2.3 “任务后”阶段
本阶段主要针对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语法知识等相关的语言问题进行重点练习。此练习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由教师布置任务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带有任务和实际意义的操练,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语言和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学生在本阶段应该逐步培养自主探索语言的能力,培养对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意识。
★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