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3-11-21 03:38:22 作者:瑶莎12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瑶莎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绍兴市高级中学 王雅娟

摘要:交往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以教学资料为客体和中介,以师生关系纽带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英语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等交往形式,使学生学习,技能,体验创造和成功,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因此,教学交往是对传统英语教学的超越,是英语教学应有之义.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转向了当今教育的热点领域---交往教学理论,即如何通过交往教学使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对话沟通,互感互动,使学生完成有意义的自我建构。这一理论为中小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也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

一、什么是交往教学

交往教学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沙勒和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所谓交往(communication),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教学论将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人在交往中学习和生活,师生交往是学校学习和生活方式。交往教学就是交往活动的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教育资料等语言符号中介进行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来往或沟通、情感交流和为达成一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交往中,交往的双方不再是简单的“主---客”关系,而是“主---客---主”关系,即交往的双方,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以共同的客体为媒介,结成主体间的(inter subjective)关系。作为教学存在的交往本身,既是教与学的统一,又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交往教学的形式

交往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以教学资料(文本、话题、环境等)为客体和中介,以师生关系为纽带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及教学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community)。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相互作用,在交往互动中建构文本信息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交往活动中主要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1.师生间的垂直交往

师生间的垂直交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提问学生问答的单向教学的虚假交往模式,改变学生在授课中被动、消极的角色地位,教师应积极创造与学生平等的交往氛围,探索多彩多姿的交往形式。常见的师生交往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点对面的交往,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活动,这是传统的单向或应答式的交往,是非真正意义的交往,使用过度会造成虚假的交往;第二种是点对点的交往,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以“任务型”的问题或活动安排发起并参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与教师对话、交流等方式达成意义的理解。预期的目的性和明确的对象性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特点。“激发---交流---理解---共识”为师生交往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交往的角色是动态的。师生双方不仅同为交往的组织者,而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不同意见的交换者。交往的信息流向是多维的,从教师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任何一方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又可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这样的形式由于学生有向教师发问交流的权利和机会,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控制学生的局面,学生感到平等自由,精神放松。同时,教师可以导向性地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体验启发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激情和欲望,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将学员引入交往境地,达到润物无声之效果。

师生间的交往,由于双方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的差异,往往是一种非对称性交往,因而,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以接纳、理解、民主、平等的姿态和赞赏性评价的语言,激励学生参与交往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应有一定的“自律”意识,切忌教师主体的张扬过度。在我国,由于学生面较大,课节时间限制、教学手段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以追求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为主要目标,因而不自觉地控制了交往的主动权,造成了教师主体抑制学生主体参与交往的局面,降低了与学生个体的交往率。课堂教学走进了教师越俎代庖的、一言堂的怪圈,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便不足为奇了。第三,教师应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空及频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另一方面要减小与学生交往的空间;增加“点对点”式的交往,减少“点对面式”的交往。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减小与教室后边学生交往的空间,定期让学生交换座位,改善因座位在边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频度低的负面影响。

2.生生间的水平交往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语言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生生间的交往是学生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的相互协作的学习交往形式。由于生生间的交往是一种水平性(horizontal)、对称性的交往,通过学生间的不同见解、观点的碰撞,引发认知冲突,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交往语言,特别是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真实的交往学习情景,并以“任务型”的活动安排发动学生对文本、话题等进行讨论。在这活动中,每个学员都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运用英语听、说、讨论,并以问答、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将交往结果呈现在全班面前。学生的交往实践形式可以分为同桌交往、小组交往(以4-6人为佳)、组际交往、个人与集体交往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往的能力。

在生生间的水平交往中,小组内的交往应作为主要形式。与以教师为主导(teacher -fronted),学生按固定要求,统一步骤的教学相比,小组讨论使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数量更多,范围更广(Long et al,1976)。在生生间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换角色,由交往的直接参与者变为交往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顾问和帮助者,而不只是讲述真理的人。

学生间的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或缺,且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条件等。但就交往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小组内成员应合理搭配,以保证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差”的存在使学生为获得彼此的信息而积极地交往。第二,教师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既保证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交往语言的标准程度和精确性要有恰当的预期。第三,正面引导,及时肯定。每当学员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或在活动中有进步,教师都由衷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加学生对交往的自信心。第四,鼓励创造性,即在交往过程中对超出了主题深度和偏离了主题广度的深入性的探讨,教师应及时鼓励,以赞赏性的姿态加以积极地评价,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英语交往教学的意义

1.在师生关系维度上的超越性。

师生关系是师生观的集中表现。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社会的代言人,是权威的象征,处于神圣的地位;而学生则被视为被感化者、被塑造者,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长期以来,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甚至对立的状态之中。交往教学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对英语课堂教学的钳制和束缚。交往教学论认为,师生在尊严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既没有主次与贵贱之分,也不是主导与被主导、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增进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会使学生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英语交往教学倡导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采取民主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指导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学交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求建立师生的亲和关系。

2.在教学方法维度上的超越性。

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从传统教学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到现代的认知法、交往教学,英语教学法理论指导经历了由朴素的教学认识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沿革。然而,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尚未完全冲击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法。当前,独白式的灌输和单向问答式的虚假交往仍是中小学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其弊端表现在知识传授有余,能力培养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地、机械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法是语言观的反映。我们要明确语言是人类重要交流工具这一社会属性。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语言知识只是培养这些技能和能力的手段。语言不是支离破碎的条文和规则,语言是活生生的,是有情景、有语境的整体。学习者必须从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提供丰富的情景和语境,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完成于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教学交往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促进了相互的反馈、彼此的沟通,促进着观点的交流,心智的激发以及情意的感染,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因而,它既是一种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有效手段,是教师的一种高级的教学技能,又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教学过程维度上的超越性。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单向度传授知识的过程,因而把教学过程评价指标设定在对教师的活动设计上,即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处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是否具有层次性、条理化等,而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视为可有可无,置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其结果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交往教学视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为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对话沟通、达成相互理解和共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交往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地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如果说传统外语教学强调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操练,那么,交往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过程不是在被动的情感和压抑的状态中进行,而是在主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情绪积极、情感丰富的交往活动过程。

四、结语

英语交往教学是当代兴起的教育新理念。它所追求的正是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理想状态,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真实的交往中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学习并使用语言。在交往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学会合作共享,共同体验创造和成功。因而,我们有必要从交往的视觉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对英语交往教学作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篇2:课堂教学五忌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桃源县职业中专 孙丽华

一忌“傲”。有些老师在上课时,自己已经发现讲解的问题出现了失误,当学生提醒他时,却不愿去纠正,甚至还不高兴地说“本来就是这样,而且应该这样”。在他的心目中认为,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只有学的份儿,学生永远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与脚步走。还有些老师上课时,看到学生捣蛋或者一问三不知时,就大发肝火,言语尖酸刻薄,傲气十足地认为自己懂很多的知识,自己的学生非常的差劲,殊不知这样不仅只会助长自己的傲气,只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更多的是会使师生之间的隔阂增大,感情产生危机,影响教育效果,教学质量也不能得以提高。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永远是“傲”的姿态,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高傲而不可接触。

二忌“随”。一是外表随便。有些老师的课教得比较好,但是外表随便,不注意修边幅。进课堂时,衣着不整,头发蓬松,鞋子也是肮不垃圾,给学生的感觉是一夜未宿。这样不仅损坏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在上课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老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模范,应该端正大方,衣着整洁、干净,给学生一个值得信赖与尊敬的形象。二是语言随便。有的老师利用三尺讲台,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精神,挖空心思地制造笑料,一节课45分钟,幽默故事占去了一大半,脱离了讲课的主题,一节课下来,不仅未能将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而且适得其反的是效果非常不佳,学生认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无关紧要。三是行为随便。主要表现在上自习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后,有的老师认为没有事做,便悠闲自得在课堂里点起了一根香烟来。有的老师还公然拿起手机,跟别人聊天,或者是跑出去回电话。这样随便的老师,学生认为可以尊重也可以不尊重,更不用说对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

三忌“匆”。“匆”是老师匆忙走进课堂,平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多加以研究,或者是认为自己对这门课程了如指掌,某一个问题在哪一个页都能够知道,没有必要去钻研教材与好好备课,等到上课前几分钟把这节课所要教的内容浏览一遍,临阵磨枪。其实,作为新世纪的老师,不仅要备好课,拿出自己详细的手写教案,对于专业课程,有时还应该拿出自己的“电子教案”,所有的实验、操作步骤自己应该在上课之前,从头到尾演示一片,找出其中学生不容易弄懂的地方,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否则,走进课堂,不仅自己分不清这节课所讲内容的主次,而且学生听起来也是一盘散沙。因而讲起课来就会词不达意、思维混乱、逻辑性差、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到最后只有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

四忌“偏”。一是题偏。有些老师在上课时,老是喜欢提难度比较大的、偏的问题,把目标定得非常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水平。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离,使教学课堂显得非常生硬、乏味,更多的是不和谐,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好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成绩差的学生就更不用谈,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莫测,无法学好,甚至打算放弃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应该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的制定相应的目标,使其“跳一跳,就能吃到苹果”。学到尝到甜头后,才能兴致勃勃、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心偏。诚然,成线好的学生老师都喜欢,但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不可以睬偏见,不要只顾培养“栋梁”,而放弃雕刻“朽木”。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轻言细语,对于成绩差、调皮的学生不理不睬,即使问到问题,也只是心不在焉的回答。教师时时、处处应该以自己的言行来帮助他们,启发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他们的所长,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落伍者,更应该拉他们一把,让他们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忌“灌”。现在的教学已经是告别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时代,且不说这种教学方法古板老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也是茫茫然,索然无味。教育的理论非常多,教师首先应该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消化吸收它们,使之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然后针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各等方面要求,以及学生情况、班级特点、专业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其中一种比较适合教师,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篇3:也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也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单纯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即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授。学生必须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亲自思考一番,亲自去讲,亲自去写,这就决定了英语课的实践性特征。而课堂提问便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及问题难度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很大关系。

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提问可以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提问过程中逐步具备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特点

1. 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其针对性。

2. 激发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经常在提问之前,加上“这儿有道抢答题”的提示,或者紧接着在问题之后,加上“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抢答”。学生们听了“抢答”二字,会冲动性地排除其它心理支配,产生一种谁先答谁光荣的感觉。

3. 灵活性。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拟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教师判断的失误,原认为能回答的问题,却答不出。因此,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4. 过渡性。 过渡性的提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如:针对某篇课文的内容提问“What is the American's name?”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等问题时,可先提问“What is your name?”“When and where were you born?”使学生由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新学的、较陌生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由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

5. 鼓励性。学生的回答尽管不甚全面、完整,但毕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如:在提问学生时经常用这些课堂用语:Think for a moment. Try it again. Don't give up. Very good! That is right. You read quite well. You have very good pronunciation. 这样,可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 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

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②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编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③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码要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去发现“Why”,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④预见性和灵活性。提问要事先设计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敏捷地捕捉和及时指导方法上的缺陷,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答案。其次,在讲、练、读、议环节中要灵活运用提问,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技巧,另一方面在于提问的技巧。

①眼看全班,问题明确。眼看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这时就该把这个问题适度分解,让学生逐步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答非所问。

②把握提问时机--先提问,后叫人。教师应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引导所有学生,不管其成绩如何、性格如何,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一位教师说:“某某同学,你看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有可能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去思考。而且点名后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是突然袭击,加大思维的紧张程度,反映不出真实水平,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为不利。所以应竭力面向所有学生提问,给全体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均等机会。

③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等待的时间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另外,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如动作、表情等。

④评价的技巧--多鼓励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应以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多鼓励学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4: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言语交往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和提供语言使用模式,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英语课堂言语交往除量少、范围窄外,其语言运用也不符合英语的语用规则。现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对话的背景:在听完一段有关Mary和Linda的电话对话录音后,教师就对话内容提问。)

Teacher: Zhang Ran,when did mary say she would go to Spain?

Zhang: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Use a whole sentence.

Zhang: Mary said that she would go to Spain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Good. Sit down, please.

说明:在上述这个对话片断中,学生起初仅用了一个省略句的形式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老师并没有“接受”她的这种作答形式,继而要求她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作答。其实,学生起初的作答完全体现了自然言语交往的话语模式。它不仅语言形式正确,而且也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相反,当她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答时,虽然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毛病,但却不符合语用习惯。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应尽量清楚、简炼和明白。如果在该简炼的地方罗嗦,则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

课堂言语交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和提高这种交往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积累自己的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言语交往,使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传授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作用。

篇5: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张力的教学探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温州实验中学金从容

内容提要: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初一英语新教材信息和容量比较大,词汇有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境。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法,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观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法而创造教法,关注“学”的终身理念,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主题词:教法的张力;兴趣 ;学习习惯养成;教学多样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活动个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应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变革的需要,发挥出教法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新教材初中英语信息量和教学容量比较大,词汇不老教材有了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努力 “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观念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而创新教法,关注终身“学”的教学理念 。最近几年以来,我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可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的探索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一、教法的改革应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而展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的特点。我们英语教师只要坚持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立足于认知,体现其发展,引导其乐学,使学生主动汲取、内渗知识并生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立足于新课程要真正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的特点出发,不论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或结尾阶段,我很注意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指导、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的、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积极营造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个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他们展现出一个个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例如在Unit11,Junior I中,为了引出新课内容:“What time is it?”这一重点句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了展示。我首先展示了同学们都很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two baseballs,使同学们很快便饶有兴致地纷纷说出:

A:I like baseballs very much .

B: I don’t like baseballs, but I like basketballs .

C: My favorite is footballs...

于是我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很自然地利用实物展示了两个棒球、四个篮球、六个足球,逐步形成一个闹钟的雏形,同学们便开始互相猜测:What’s this? Is it a clock? 从而引发他们极大的好奇新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 我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Yes, it’s a clock. What time is it now? 如图:

接着,我创设了新的活动任务:It’s seven o’clock in Beijing now. Please discuss: What time is it in other countries?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组还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求助办法互相了解和探讨地理知识和时区的知识,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上台很自豪地展示自己渊博、丰富的知识:It’s twelve o’clock in Paris. But it’s eighteen in New York... 掌握了时间概念之后,同学们开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每个时间段他们通常所做的事情,例如:I get up at six thirty. We play basketball at four in the afternoon... 这样在学生轻松、直观又浓烈的学习环境中扎实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临结束时,我又采取悬念法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如,What’s my favorite day and what do I do on that day?为下节课的内容My favorite ...埋下了伏笔,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 诸,如成功激励、习惯培养、情感体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和运用各种高效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要体现对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展开。

正如叶圣陶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因此,教法改革应围绕培养学习习惯而展开,这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在初一英语课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贯彻在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学好英语,先养好习惯。我主要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英语教学习惯养成的要求,帮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做到课前能专注听讲能提问,能质疑,能答辩,并能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很重要,对掌握好知识点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Unit 9 Junior I单词多且难,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无法熟悉巩固好学习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对父母家人进行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喜欢哪类电影,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难以记忆的comedy, thriller, documentary等单词和句型: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很有兴致地迫切地询问起彼此的喜好,达到了交际互动的学习目的。在课堂内,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答辩的能力。我经常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教学方法, 我比较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加强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课后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影视作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节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做到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课后视听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法改革要围绕学生多样化“乐学”的方法而展开。

新课程和新教材倡导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乐学”。这样,就要求英语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讲究学习指导艺术,促进多样学习指导模式的生成。例如,我常运用游戏法,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最受学生欢迎,能体现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下,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的常见做法有:

1、创设情景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 新课程旨在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互动,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开展“情景-问题-探索”为线的游戏活动,对问题开展讨论。

2、看图说话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单词和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

3、开展不同的问题的游戏活动,可以是小组与个人,单堂与连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文字、图片、影像 、交流、表演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可接受。例如 Unit 4 Senior I要求掌握in ,on, under等方位词及家居用品,我利用学生喜爱电脑的特点,制作了课件,进行电脑游戏教学。让学生自行组合,两个或多个同学对话表演,内容是帮助整理杂乱的房间,如,A: Where is the drawer now? B: Look, it’s on the table...在表演的同时,需要一个学生用鼠标把对话中提到的用具拖移到正确的位置上去,使房间井然有序。如图,

我们要想达到成功的表演,学生必须听、说、做相结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结果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形成探究气氛。这样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诠释,效果很好。

总之,英语教法问题的探讨,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分析研究透彻,切入点处理的科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确定适当的教法以及设计CAI软件做好准备,实施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知识 整合提出新颖的教法,达到发挥教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张力的根本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扬启亮:《教法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

篇6:“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最敏感的一个因素。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摆在其首,可见二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改变传统的“讲-听-接受-巩固”课堂教学模式,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将听、说、读、写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编自演,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过程涉及“吸收、同化、调整、平衡”,该理论强调,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等)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认知层次,促进认识的发展。“建构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的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由于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更益于体现个体的学习风格。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能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

二、模式结构: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她)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人独立学习,又在小组中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使小组成员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信息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多向交流,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其模式结构如下:

教 师

调 反

控 馈

三、模式的实施:

(一)建立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小组划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等,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将A等,C等各一人,B等二人安排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前后两排。这样分组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每个小组取一个成员认可的组名,每个成员也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小组成员在组内分工协作,各承担一个角色(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组内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二)合作学习的几种方式:

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下列合作学习形式:

1、复述--陈述式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的观点,每个学生在发言前,需先变化语言表达方式,复述前者的表述,然后完成相关的表格。

2、小组讨论式

各个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由报告员向全班汇报,组内其它成员可以补充,其它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新教材Unit 6 Good manners (Reading)设计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1)Does the passage introduce table manners at a Chinese or Western dinner party?

(2)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table manners at a Western dinner party ?

(3)What table manners can you guess the text tells about ?

(4)How does the text develop ,in the order of content or in the order of time ?

其中后两个问题可以作为文章的导读,先通过猜测,增加内容的悬念和学生的兴趣,再要求他们通过略读,理顺主题、结构,并记录要点,以备小组讨论。讨论后,并汇报讨论结果。

3、角色表演式

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如新教材Unit 6 Good manners (speaking )“致歉与应答”进行课文对话。

1)师生对话:

① T : Oh ,I’m sorry . I didn’t see you just now .

S1 : That’s all right .

② T :I apologize for not handing in the homework on time .

S2 : It’s OK this time , but remember to hand it in on time next time .

③ T : Forgive me . I didn’t mean to hurt you by saying so .

S3 : Oh , well , that’s life .

2)学生对话,全班可分为四组,采用连锁反应形式,第一位学生与第二位学生对话,第二位与第三位对话,最后一位与第一位对话,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比赛的要求:(1)连续的四名学生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种表达形式,否则重说。(2)真实设计情景,正确使用语言,否则重来。(3)在对话时要注意自己的站姿、表情、举手、投足等肢体语言,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4)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组活动。然后可利用post-reading中第1-3题练习,训练学生快速查读的能力。本篇课文生词多,句子长,在语言上有一定难度,在精读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考注释,自主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概念图表式

小组通过填图表的形式,对所学材料进行复习、归纳,以帮助记忆。如新教材Unit 5 The Silver Screen (Reading ) 时,教师要求各小组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用图表的形式对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 What was Spielberg’s dream ?

②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reading about Spielberg ?

5、读写一体化

各小组先进行集体阅读,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一些理解性技巧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和酝酿,对原文进行再创作。比如,对原文进行缩写、改写、和扩写等,然后各小组就再创作的文章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相互纠正错误或老师抽样评价。这是一种集体阅读、写作、改错为一体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分析范文的框架结构,经过讨论,写出主题句;列出理由要点,并组合成句;举例说明。与同桌交流作文,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材料,推荐一名学生在班上交流,各组代表交流自己的材料,师生共同评价,最后自己修改短文。

(三)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验和评价,并给予及时反馈总结。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采取个人评价和团体奖励相结合,且以团体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鼓励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小组成员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帮助他人,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共同分享成功的体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如一次表演、一份报告、一篇文章、一次练习、一份表格的完成或一组问题的解答等)小组成员都得同样的分数;对全班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统一检测时;对平均成绩较高的小组和个人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并把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拿入期末的成绩评定中去。

四、模式评价:

合作学习现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的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多边互动的“互动观”。

2、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动与竞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也是合作者,是学习的伙伴。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团体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在小组内部形成了“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互助互学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功能。

五、应注意的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4、要把握好小组学习的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重点、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上,合作学习在数量上不应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参考文献:

1、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中小学外语教学》第9期

2、郑玉琼:“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7期

3、龚凡履:“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8期

4、叶将花:“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技巧探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8期

2003年10月29日

篇7:浅谈小班英语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小班化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推进,教育教学中“评价”两字的概念较过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评价不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成为教学的必要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必要依据,成为学生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

小班教学背景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课堂即时评价是对教学评价手段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课堂即时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价值判断。

关键字:英语 课堂 评价

一、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目的

小班教学背景下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实现全程分类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小班化优势,对学生采取比大班化更多元、更客观、更具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真正成为反馈小班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课堂教学调控的直接根据,从而有力地促进师生共同的积极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不同情况予以必要且及时的点拨、解惑、释疑、表扬、鼓励,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准确、更完整、更深刻,兴趣的产生更浓厚。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注重反馈信息的快速、准确与全方位。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交往的动力,真正体现评价的功能,使知识更优化。

二、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操作要点

过去英语教学的评价,在课堂上仅限于口头上的一些“oK”、“right”、“good”、“very well”等简单的评定。刚学英语可能学生对这些评定有一定的兴趣,但久而久之他们对这些单调的句子就会失去了兴趣,感到只不过是教师上课的口头禅罢了。很难继续发挥学生学英语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小班英语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评价对象的全员性。

课堂即时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小班教学教师照顾面的扩大,在评价时,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某个学生。并对全班、小组和个人作出相应的评价。

2、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A、按教学环节划分

根据英语教学中不同教学环节,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一些简单的较机械的摹仿性练习,如英语单词、课文朗读等。评价的着眼点在于语言语调是否准确;对于一些替换性练习,偏重于句型表达的完整和正确;对于综合运用练习则重视学生对新旧语言的综合运用。

B、按课堂组织方式划分

小班教学的活动方式可分为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全班性活动着重评价其操练内容的准确,集体回答的整齐;对于小组活动,评价的立足点在于小组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是否默契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而对于学生个别反馈,则其重视其回答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响亮,是否反映个性的特点等。

3、按评价方式划分

按课堂教学的方法上来划分,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

(a)多项评价。其侧重点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理解并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其主要评价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b)比较评价。意思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辨析,主要评价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c)补充评价。课文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更加完善对课文的理解并增加对补充知识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思维的完整性。

(d)建议性评价。评价群体合作的精神。

(e)争议性评价。评价相互发表独特见解,培养个性化精神。

(f)赞赏性评价。培养审美意识。

(g)创造性评价。评价创新思维。

三、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宗旨

评价的整个过程应是积极的、肯定的。小班背景下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激活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评价时要改变“No”、“Not”、“It's Wrong”、“Not good”等一类语言的出现,而在课堂上应使用“You'd better say……”“It's more reasonable to say……”一些较缓的语句,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Excellent”“Adequate”等激励性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愉快的心境。

四、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成效

1、及时反馈学习成果,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教学中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各种形式的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及时的对小组、全班和个人进行评价,纠正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很快地看到了自己学习的情况,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燃点起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触发了学生灵感,启迪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2、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课堂即时评价,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的评价,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换的能力,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换,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3、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因势利导,有效地把课堂上“不懂”、“不会”的问题逐一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发表学生不同的独特见解,最后共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小班英语教学法中教师既是一个语言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点拨者、合作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英语教学课堂即时评价,本身就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研究、探索问题,从而教师因势利导达到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评价的作用,从而教师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了条件。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报》

2、《上海教育》

3、《高中研究型课程》

4、《网上资料》

篇8:英语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习英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自觉性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欢乐、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眼、耳等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够有效地诱发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人在十五年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概而言之有以下五点:

1、1、以“情”激趣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教学和学生。在备课、讲课中要研究和把

握好教材各单元的“动情处”。俗话说:“好戏出在动情处”。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EFC)教材是通过专家精选编就的,本身就蕴含着可享受的丰富知识趣味。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动情处就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动情处就不同;教师对事业的责任心不同,动情处也不一定同。因此,教师的全身心的投入并努力找准教材中的“动情处”,是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授课中,教师要以动情的讲课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实现情感共鸣。例如“SEFC”第一册 Unit 18“The Necklace”这是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小职员第一次被邀请去参加宫廷舞会,而虚荣心很强的妻子非要佩戴珠宝去参加,于是,他们向朋友借了非常昂贵的钻石项链,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尽情享受,可回家路上发现项链丢了,于是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为了还债而付出了十年青春,当十年后终于还清债务时,却不幸得知,所丢项链原本是玻璃做的时,精神所遭受的打击。在讲授课时,我抓住了小职员妻子爱慕虚荣为主线,把握住她“欣喜若狂”的情感脉络,运用丰富、传神的英语语汇,把小职员妻子当时的狂喜、满足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讲到小职员妻子经历了十年的艰辛生活,终于还清债务,在公园巧遇十年前的朋友,向她诉说衷肠时,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加之语调凄婉,疲惫的朗读,令学生无不为之动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打动学生,从而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英语课利用情感因素来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具有独厚的优势,有“情”就有灵魂和神韵,少了“情”就失去了魅力和趣味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上,准确无误的读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真挚朴实的情感,丰富生动的语汇,自然亲切的教态,“以情动人”的英语课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以“疑”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唯一的能源就是学生在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创造的欢乐,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源泉。本人认为:教学中多设疑,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氛围,是挖掘这种源泉的有效方法。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上充当知识的推销员进行“满堂灌”。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枯燥乏味的教学或没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而失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SEFC第二册Unit 9 Lesson 35“Animals In Danger”时,教师根据本课课文叙述文的特点,将课文的学习设计为小组讨论式。在简单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后,教师先在黑板写下四个问题:1、Why are many animals dying out? 2、Who is the most dangerous enemy of animals? 3、Why is the tiger in China in danger?4、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 and animals?然后将全班分成11组,合理组合。每组5人进行具体活动,教师给每组同学编号A、B、C,并规定8组中所有A者(英语较差者)回答第二问题;所有B者(英语程度中等者)回答第一、三两个问题;所有C者(英语基础好者)回答第四个问题。每位同学通过浏览全文,查读要点,都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具体的分工、加上小组交流,全班同学很快明了课文大意,突出了主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这样,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疑,到具体的落实任务,使每位同学“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当然设疑要精心设计,难度要适中。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原则:难度因人而设。即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相应难度的问题,以激发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从而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3、3、以“活”激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至理名言一直指导着多少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听生动活泼、有起有伏的课。教师应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上多下功夫。针对每一单元不同的教学内容,构思不同的教学布局、板书设计及语言的运用。例如,在教第三册第11单元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课时,我在课上运用了演短剧的形式,选了一些语音语调好,又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分别扮演了鲍西娅、安东尼奥、夏洛克等,学生们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神态,把呆板的语言演活了。这样由学生参与又带表演的“别出心裁”的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求知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也就学得活了--因为兴趣来了。

4、以“精”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给学生感性知识,形成表象和想象。同时,直观的语言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提炼、润色,讲究艺术性,做到“五戒”,达到“五性”。即戒信口开河、缺乏科学性的错话;戒拖泥带水、颠三倒四的废话;戒老生常谈、千篇 一律的套话;戒滥用词藻、华而不实的虚话;戒挖苦讥笑、动辄训斥的蛮话。力求“准确性、简洁性、激励性、趣味性、音乐性”,教师应努力使教学语言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象清泉一样给学生甘甜,象听相声、看话剧一样给学生艺术的享受。

5、5、以“才”激趣

课堂是展示教师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表演舞台。讲课的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应追求演员的表演才能、讲演家的风度、文学家的丰富语言、导演的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瞬变的时代,教师要注重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以博学多才来赢得学生的敬重。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仪表和精神状态对学生也有较强的感染力。得体大方的服饰、亲切的神态、精辟的讲解、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来自于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知识为本,精心组织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保证。

篇9: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日益深入。笔者以时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特点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性进行潜心探索,从课堂教学的有关方面展开论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板书、教学体态语、课堂交际的强调、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课堂的结束技艺等等。强调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创造性 、效果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通常把凡是涉及教学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称为广义的教学艺术。狭义的教学艺术则是指在课堂教学某个方面教师所运用和体现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一切教学艺术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没有艺术就没有进步。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现在我主要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堂导入、提问、教学板书等,专门讨论有关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如何运用有关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讨论有关取得最佳效果的创造性教学实践。

一、课堂导入艺术

精彩的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坚实基础。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引人入胜的开讲,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注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以下列举六种导入方式:

1、实物导入

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生活中一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或精美的图片就比较直观和具体。书本、图片、报纸、地图、玩具、歌曲磁带、生活用品等是相当好的教学实物。课堂导入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相关的实物,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平板的内容形象化,由浅入深,从表自里地导入课文。

例如高中英语第一册Lesson10(American English)的教学可以美式英语标准发音磁带或美式英语口语磁带为教学辅助实物,选取其中一个对话以听的方式导入;必要时让学生以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稍作对比,即可达到形象、清晰、一听即明的效果;相当抽象深奥的英英、美英口语区别就易迎刃而解。与此类似,第5单元可带小树试种,学生演示、表述;第7单元以观看1976年唐山大地震图片引入;第11单元以实物磁带John Denver的美国乡村歌曲Take me home,country road引入Lesson42 American Country Music。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以实物火引入,第18单元以项链、第21单元以马克思肖像、第22单元以英国地图。高二第1单元以米老鼠和唐老鸭玩具、第4单元用几份报纸,如China Daily、第7单元挂加拿大地图、第9单元以白色污染照片引入、第23单元用手机、电话实物引入。教师要注意选取典型素材,紧扣主题,同时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做到简短扼要。

2、问题启发

通过一系列连贯问题,用以复习前一课内容,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并诱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新课。问题的设计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问题的内容是思才可解、激发学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在学生答不出某处时,教师要及时以提问形式启发提示。以疑激思,善问善导就是关键。我们来看相关教案Lesson31of Book III[一个意志坚强的人]The teacher asks: What was the boy doing one day? What was his trouble? Did the write offer to help him? How?( 作快速对答复习)Would the boy be able to repay him one day? (以此构成悬念)再连续提问:Would they meet many years later? If so, could the writer recognize the young one? What is your opinion?激发学生联想,然后打开课文快读并回答:What happened to the writer when he was sailing to Europe on a ship? Why was the ship in danger? Who saved the whole on board at last? How? Did the captain know the writer? Why?从而展开全文。另外如:

在一次看图作文训练课的教学中,我以连环问题:What can you see?使学生知晓图片主要人物、明确人称及写作要求;问When did this happen?/What was she doing? /What did she do then ? 提示她们注意相应的时态要求,且写下图中各语言点或相应的表达;How did she do that? Why? 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连贯。开讲虽然只有几个问题,但对全文写作却有很大的作用。

3、实例导入

从生活中提取的实际例子具体形象且通俗易懂。通过实例导入来化繁为简、达到客观有效,并且能鼓励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例子要求被精心设计,紧紧围绕话题,迎人入胜。如:高一第6单元用上到附近工厂报喜鸟集团参观一事让学生作口头表达通知;吸烟危害健康的例子被用于高二第2单元[请勿吸烟];OK、Victory For You等手式和点头、摇头、摆手可用于第3单元[身势语];身边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例子可引出第9单元[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这几个实例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现代生活中电脑的各方面用途还可应用于高二第17单元[未来生活];让学生过目不忘的一则广告可用于高三第5单元[广告];工蜂跳舞的例子可引入高三第22单元[蜜蜂]。

4、故事导入

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我们导入新课的引子。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故事的情节紧扣文章主题。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情境来启迪学生。在高中,哲理性强的、科学性强的故事更受欢迎。如: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故事可用于高一第二单元[在实验室];林肯的故事可用于Unit13 Abraham Lincoln;高二第8单元就可用上某人经历的某次急救故事。居里夫人的故事可运用到高三第一单元的教学。

5、演示导入

通过几个学生的表演或演示幻灯、播放短剧或影片等导入新课。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演示的内容要求直观、易懂;第二、内容能为课文材料服务;第三、教师控制好时间,把握好时机提问或切换到课文;第四、引导学生观察,及时切换。来看一看:高一Unit4 Travel , Unit7 Earthquakes, Unit13 Abraham Lincoln, Unit17 Nature, Unit23 Rescuing the temple可以影片引入;高二Unit1 Disneyland, Unit5 Charlie Chaplin以短剧或学生表演导入;高三第10课可以澳大利亚风光片的短时播映导入;第13、19单元分别用上美国、新西兰介绍片。这些素材依靠教师平时收集和认真的积累,有条件的还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另外,从网络上搜索图片和资料也是一种好办法。

6、以警言妙语、字谜或习语开讲

新课伊始,教师用上一英语名言、妙句,可有一语中的、发人深省的妙用。若是一字谜,也会有相当的益处。这样的开讲既能激发兴趣,又不乏艺术感。而被采用的内容须符合文章主体,易读易懂,易被学生接受。有关建议例子如下: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可适用于Unit8 Book III , Lesson30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适用于 Unit3 Book II Body Language [体态语];威廉.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Virtue is bold,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 [美德是大胆的,善良从不是胆怯的]与习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可被用于高三Lesson 41威尼斯商人的导入。习语Hot potatoes!适用于Lesson81 of Book I。在上语法课讲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我们还可以采用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take[奉献总比索取高尚];It is easier to say than to do it[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引用得好:一则生动,二则实用易记。

二、课堂提问艺术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发现新内容新问题,并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及完成对课文的学习等。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迎出学生的言语反应、激发他们的思维,完成教学任务。出色的提问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状态,还能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同时不断培养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力求围绕以下几点:

1、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需要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使学生有好奇心。同时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他们的心智,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定向于课堂的中心概念和内容上。如高一Lesson13 :教师通过问一些一般疑问句Are you busy today? 再问一些特殊疑问句或较难回答句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about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Will you play basketball today?此时抓住学生好奇心,问: Do you have any plans? 若有些人一下子难以回答,则提示性问:Where are you going? Who will go together? How are you going?从而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大致定向于此,再通过问题逐层深入。

2、提问要有相当的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等于给学生提示思考方向、思考主题,能扩大思维广度、增加思考层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如高一第25课(一个人谈自己在地震中的感受)教师若问What did Carl tell to Wangbin? 许多学生很难答出这个大问题;换成What did he say?过渡到 What did he hear? What did he feel? What did he see? 根据此对话课特点,启发他们抓住动词分解大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以旧带新、同类启发、直观诱导、重点突破、演示启迪等方式进行。要注意的是:启发性提问要抓住话题、把握整体、突出重点、连接铺垫,发挥想象、画龙点睛。

3、注意思维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特点

提问要有连续性和一定的跳跃性。连续、合理的提问能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紧扣课堂主题,培养流畅的语感。人物的动作变化或心理变化、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或空间变化等是我们要抓的提问线索。在培养学生思维连贯性的同时,适当培养其思维的跳跃性。如:高一第50课[林肯]问 Who was he? Where and when was he born? When did he become President of the U.S.? Was he elected President for a second time? Why? When did he die? Where did he die? Why did the slave owners do that?总体问题呈连续深入趋势,加大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而文中所问的两个Why?的问题就是考虑到提问的跳跃性。使用适度的跳跃性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透析文本的力度、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提问与反馈

紧抓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伴随提问过程的要素,我们凭此来调控教学。通过抓提问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理解程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教学、检查教学。而教师的言语反馈、行动反馈、语言反馈都是学生所注意到的,是对他们答题的反应、对他们的评价或是帮助解题的有利信息。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我在上Book Ⅱ Lesson 59 A famous detective 福尔摩斯时,发现学生对课文故事相当了解,但对部分细节理解未到位。如:在夜间该女孩的叔叔通过墙孔放出毒蛇到女孩房间,我问:What did Holmes do at that time?时,学生回答不完整,再问:Why did Holmes do that ?发现反馈的信息较为单一:to beat the snake .实际为: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我抓此反馈,借助图片,调整问题如下:What was in his right hand ?(A match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To give light; to drive that snake back /to threaten that snake back ) / What was in his left hand ? / What was the use of that ?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5、课堂提问贵在导疑

长期以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式一直被我们运用。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课堂导疑,即引导学生质疑。导疑是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向、导趣、导法、导馈等法同等重要的。学生对某事物的理解是适合他们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学生质疑,表明他们已深入思考;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他们的提问要在教师适当的控制下进行,要始终围绕着话题。我通常采用提供线索提问、扩散性话题提问等。如:在高二Lesson 62 阅读课的细读环节中, 我以oceans、the Mediterranean、coral beds、the Dead Sea等设置问题线索,要求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向其他同学提问。

6、导向性提问要以课文背景为依据

导向性提问是紧扣文章主题的,它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下,使自身合乎逻辑、深化主题、连贯自然。例如:高一(下)Unit17 Nature , Lesson 65 . 教师问:Where are the students going? Why are they going to London? Why not New York/ Why aren’t they going to Japan? The answer is included in the topic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It returns from England.” Another question is why are they going by bike?( Why aren’t they going by train or air?) ……To save money / to collect money.备课者必须先想到书本编者的意图及一定的课文背景,拓展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导向性的提问就发挥了积极的课堂效用。

7、提供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示范启发她们,采取讨论、扩展和运用的方式变换形式,保证她们有较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讨论,并且让她们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有不同的意见才有更多的参与,有相当的胆量与实践才有相应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发展言语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这方面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能发挥学生主观见解、要创建良好的发言或讨论气氛、要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合适时间。如高一第9课[美式英语]教师在课文处理到细读高潮时,可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English ? Which do you prefer ? Can you give your reason ? 引导他们各抒己见。高一下册第18单元[项链]故事的结尾可让学生续写;第19课[工作]中间的公司董事会讨论可化成学生的讨论。机会在于教师的细心挖掘和学生的及时把握。

三、课堂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表达、突出要点重点或解释说明而写于黑板的文字或符号。它可包括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两部分。板书有以下的几个作用:辅助理解;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口语表达、概括、复述、想象等能力;教师规范的书写等做法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板书的艺术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规划

如何分布板书的各个区域是板书规划的中心话题。我们可根据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的不同,把黑板分成要点区和提示区;还可增加图示区和生词区。从目前看来,较常见分布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把要点区放在中间,提示区放于其下方;二是放要点区于最左边,提示区和图示区放于中间和右边。不论如何,板书内容要少而精、分布清晰而一目了然、主次分明且恰到好处,切不可随意书写、拖沓冗长。

2、呈现过程

教师要让黑板上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一块一块地完成,就好比一张画卷,逐层展开。大黑板上挂小黑板不可取,黑板上课前已满满地写好也不可取,这是结论板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板书的时机要选择好,要紧紧扣住课堂进程,出现应及时有序。如一堂写作示范课:板书从写词组和句型到写句子,到嵌入连接,再完成全篇写作。此中,板书就要求清晰扼要、连贯自然。

3、书写速度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好书写速度。最好能做到边讲边写、边写边问、边答边写。写得太慢就容易浪费时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写得太早就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

4、重点强调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可有如下表现方式:把被强调的内容写成双线字,如WTO,或者明显比其他大如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或者增加下划线等。我们也可以使用箭头表示;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色彩鲜明的更能突出重点所在;或打破常规,造成不平淡的局面或不平常的字体走向。

5、表现形式

板书表现出层次性,才有更强烈的艺术感。目的在于使内容更形象直观,我们就要使设计更巧妙、美观。典型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以故事文体为主、或人物介绍,可采用要点摘录式;中心开花式--以一个内容为中心向四围扩展,(如高二Lesson82Music 的部分板书);链式连接分流式(常用于说明文、议论类);横向纵向比较式;简笔表现式,等。

四、教学体态语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经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体态语交流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和言语交流是同样重要的。体态语主要包括脸部表情、眼神、身姿、手势、及外表修饰等。例如,用微笑、点头、挥手、拍手等可表示赞同;以皱眉头、轻抚脑袋表示有疑问;用摇摆头部、摆手表示不对或不同意;师生视线平行接触为尊重、表示对某一内容的兴趣;走向某人并躬身,则表示聆听、关切。体态语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一方面艺术性呢?

1、把握课堂体态语的四大特点

它与言语在信息交流中有互补性,言语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而体态语起着次要和辅助的作用、但它的这一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具有真实性特点,矫揉造作的动作和表情是很不受人欢迎的、且对教学不利;它具有情境性特点,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得到正确的暗示;它是连续表现的,一堂课自始至终在传输,所以对学生有相当的激发作用。

2、注意它的运用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让他们充分理解体态语的表达含义;适当地对体态语的表现进行控制是对教学有利的,要繁简适度、恰到好处;要得体明了、直观形象;要端庄大方、陶冶情操。

3、注意一定的运用技巧

例如眼神:目光中要充满信心和对学生的关爱,用和谐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用短时的凝视提示开小差的学生,用感到困惑的眼神启示学生思考。又如表情:用微笑创造鼓舞、表达赞同、击退羞怯、调节情绪。另如身势与举止:尽量采用正面姿态,行走和谐,端正有力,并根据教学进程而在教室内移动、不能只停留在讲台桌旁;松散则另人厌恶,放任则失风格。如仪表,该是朴实整洁、轻松愉快、和善文雅。

五、课堂交际的强调艺术

通过课堂有效的交际是我们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创的术语。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一是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二是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三是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接受性;四是能知道语言出现的或然率:是现实常用的,还是罕见的个人用语。课堂交际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起来的。如果课堂上缺乏师生彼此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反馈,那么该课堂交际是无效的。如何做有效的课堂交际呢?关键在于我们抓住交际的以上特征,实现对交际的强调:

1、真实性

我们称之为Real Communication。真实的交际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正因其真而更有说服力、实用性,会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创设真实的语境、或利用实物,回答或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应真实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尽管遇上一些学生的不完整英语Broken English,但说无妨。从敢说到会说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以后的实践中,他们会不断地纠正并完善。

2、随机性

Something happens by chance.随机性的语言比矫揉造作的语言更有交际价值。语言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学生在接受和利用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处理各语言信息。教师可通过交际用语随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情感化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交流情感的工具。为了使语言情感化,我们就需要在用语、语调、语速上下工夫,让学生更身临其境、使学习某内容的情绪更易被感染。如两个句子: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与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receive和 take 就有相当大的区别,后一句中的词体现向别人索取。又如一个句子Jim came here at ten this morning to get back his money. 我们如果把特定的重音落在 Jim上就表示强调人物,在here上表强调地点,at ten 重在几时,this morning 何日,get back何事,money则重何物。一个句子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交际。

4、连贯性

教师要通过“穿针引线”,保持交际的连贯性。因为连贯性强的交际活动可引导学生有效、迅速的理解课文、主体内容,有利于培养她们的语篇概念,乃至交际更到位、更流畅、更准确。那么,必要的提问、词汇或句型提示、连贯的图表等都会成为可利用的信息输入。

5、节奏感

必要的停顿是控制课堂节奏的基础。教师的语言节奏感要强,再通过对表达节奏的控制,交际过程的控制,实现课堂交际的节奏性变化。这样,语言的表达才不会平淡,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不会乏味,课堂语言与生活语言才不会脱节,学生会倍感轻松、易于接受。

6、双向交流性

单向性的表述不属于交流,交流就应该是双向性或多向性的。双向性的交流表现在: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教师与部分、教师与个体,学生之间。必要时让学生多说而教师少说,让不同的学生表达不同的见解;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表达、参与交流。如:高二第9单元,问“What can we do to save the earth?”;Unit17 of BookII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可带来学生许多可爱的想法或丰富的回答。由此,既发展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表达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原则也就更突出。

六、课堂气氛的调节艺术

课堂气氛是我们对一堂课成功与否评价的参照之一。课堂气氛如果调节地好,学生就更乐于学习、勤于回答或提问、积极地思考,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因此课堂效率通常会比较高。我们不妨通过如下做法:

1、设疑

对新事物有疑有问是人们学习新事物的第一起点。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才能打破过去“一言堂”的沉规,变“注入式”教学为“群言堂”式。以疑问激发学生思维,触动灵感,活跃气氛,渐入课堂佳境。

2、隐藏

隐藏是指在使用一些直观教具、或提出某一要点前采取暂时隐藏教具或要点的活动。隐藏教具方式在初中英语教中应用较为广泛;而高中只要以要点暂时隐藏为主。下面以直观教具为例:展示该物前,可问I’ve got an interesting thing here today. Do you want to guess it? What can it be? 另外隐藏某一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方法,例子如下:高一第30课,教师提问学生对该句子的理解The land along Changjiang River was becoming crowded.有人答:There were many plants.又有答:They were many trees. 有答There were many villages. 教师可先隐藏There were many people living there.这一正确答案,通过隐藏答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3、阻止

阻止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的短时限制。适当的阻止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胜利完成。如:对开课后复述复习课文等的限制是学生不能看书复述;要求某一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时,阻止提示;某生独立发言时,阻止干扰;独立解题时,阻止讨论。但学生全体讨论时,教师要放开内容、活跃气氛,不能阻止。

4、限时

予限定的时间要给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即为限时。课堂环节要紧凑,课堂气氛才会调节起来。限时则能紧凑。限时常用于阅读课教学中的限时阅读、听力课中的听前快读、限时答题等。限时长短的依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难度和学生能力的把握。一堂课限时要适当,次数可相应控制。

5、强调热点、强调任务

为调节气氛,我们可通过热点,激发情绪;强调任务,落实目标。热点问题是相当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疑惑性,又能辐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之处。在高中课本中,我们可见许多热点问题:第一册Unit3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Unit7地震、Unit9电脑、Unit10运动、Unit11乡村音乐、Unit13种族歧视、Unit17保护自然、Unit19工作、Unit23保护文物、第二册unit2吸烟的危害、Unit9拯救地球、unit14卫星、unit17未来生活、Unit23电话第三册Unit1Unit8勇气、Unit4世界粮食,等等。

6、不乏幽默、不乏乐趣

幽默的教学让人倍感轻松。在学习中,学生所体会到的乐趣有一部分源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幽默表现。这也是愉快教学的必备一步。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准备;更好的是紧抓时机、即兴发挥。我曾记得高一时一课,一次抓住学生回答而紧扣话题的提问:Lesson 14 A Travel Diary ,T: Who makes the smoke? S1:Someone smokes there. T: Does the writer see sb. smoking in the forest ? S2: Er… T: From the plane? (在森林里的不是什么人在吸烟,而是许多人在烧毁树林),学生们笑了。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世界上大片的森林正在被人为地毁坏;那是多么残不忍睹的。

七、教学应激艺术的发挥

教学应激属于教学机智的范畴。课堂上某些学生的反应具有突发性特点。教师通过应激艺术,及时、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采用应激技艺要巧妙、灵活,联系英语教学、不脱离生活实际。如:一次教师提问What is your favorite ?一女生回答Singing. 教师于是邀请该生唱一首歌。很显然教师意图是想抓教学机智,发挥应激性;可是,学生由于紧张而说不出话,停顿了较长时间后,她唱了一曲中文歌。如果教师点出歌名,如 Fly your kite Yesterday Once More Jingle BellsDo-Re-MiLemon Tree 等,那么学生就可能唱出了英语歌曲,课堂气氛就会更好。教学应激是不能离开英语课堂语言、不能没有方向和缺乏度的把握。

应激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上有时学生答错了并非是坏事。正如人们所说Correct answers do not always stand for everything。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另有意见或未完全掌握,都可能导致错误的产生。教师可通过他们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发挥应激艺术,及时准确地解决困难。

八、课堂的结束技艺

在完成课堂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阶段,即课堂结束阶段。精心设计一个“言犹尽而意无穷”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系统地概括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内容提炼升华。下面,让我们来看几种方式:

1、复述归纳式(Retelling)

学生根据教学板书或相应提示复述所学内容。每单元的第一课对话课内容可以化为一人描述式,第二课阅读文章可视为故事复述或其他文体复述。教师通过学生的复述,归纳重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复述内容可有相应的板书,如课文的中心动词、人物动作的变化、地点变化、时间变化等等。

2、设疑讨论式(Questioning)

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该堂课、点化中心、且为学习下文做好连接。这一方式宜放于每单元的第一课与第二课间的链接,每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课间。我们所设置的疑问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高一Lesson74 ,before the end of the class, we ask the students “Would Ms King lose her job? Why why not?”; “What may the company do then?” 学生运用本课内容进行讨论,同时也预见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又如Lesson26 Earthquakes We can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Can we stop earthquake ?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houses from being badly destroyed?” 第一问利于复习地震的成因,第二问利于诱发学生思维“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从而预示下文。

3、练习巩固式(Practice)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有必要通过紧扣课堂内容的练习,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可以是相关语言点的选择题、课文内容填空题、完型填空题、续写故事题、类似课文的写作题等。

4、类比描述式(Telling)

在教学结束阶段要注意课内知识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类比描述式是指留给学生余地,让他们根据课文类似情况描述、畅谈自己的经历。如:高一第7单元,学生谈类似经历,以标题The Fire; The flood ; The Earthquake 等展开与课文相类似的话题。

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艺有许多方面的体现。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鼓励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查资料,以网上搜索或开展访谈、访问的形式开展实践学习。尽量做到自然妥帖、水到渠成,要简要概括、紧扣主题,要首尾呼应、发散拓展。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坚决围绕一个原则:以话题为中心,以语言规律为基础,以交际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

以上内容为笔者十余年的教学体验,是结合近来认真的研究探索、以及领导和教学同仁的谆谆教诲,形成的研究成果。我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陈 琳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6月版

李静纯 《教学艺术讲座》 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 5月版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月版

篇10:“五主”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由于高中英语课文体栽不一、内容宽泛、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实施英语“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也可灵活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五种基本课型及主要操作方式。

(一)主听型

这种课型以培养听的能力为重点。众所周知,听是学好英语的最基本条件,而听、说、读、写、译桑上互紧密依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记听式和辩听式。

以SEFC BII Unit 14Lesson 56为例,教师首先语境导入:

Today,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alk about diving.When you dive in the sea,you need to take an air supply with.divers usually carry a bottle of air on their backs.并在放录前让学生明确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遍听特定的词;第二遍听内容信息,完成图表中的内容;第三遍听细节,回答五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边听边记,强化记忆是相当重要的。

其实,听的训练亦可贯穿在每堂课教学,特别是Reading Comprehension(即每单元第二、三部分),教师可设置一些简单题型。以SEFC B II Unit 2No Smoking,please!为例,先让同学们关上书听一遍录音,然后做下列题。

Say true or false to the two sentences:

1.Chinese people smoke more than British people.

2.In Britain more women smoke than men.

然后听第二遍录音(打开书),归纳出“Why is smoking harmful?”的原因。

(二)主说型

这种课型以说的能力训练为重点。新教材每单元的第一课为交流用语,主要训练同学们的说,这种课型操作常可采用回答谈论式、演讲式等方式。

我们知道交流活动,必然有交流双方和一定的背景,对这一点,新教材在每一个dialogue前都作了情景安排,如:No Smoking,please!有Wang Bing has just started working at a film studio. He's in Hank's office.

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设置了信息沟(这一课的口语项目是“Asking for permission”)to students:Suppose you have a meeting to attend in your school at 8,but now it is 7:50. It's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So you want to borrow a bike.What will you say?学们们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了“May I borrow your bike?Can I use your bike?“我一一加以肯定,并问他们还有别的方式吗?接着我放了一遍录音,接着让两位功课较好的学生进行对话,之后在黑板上写出了本课的句型:

1.Do you mind...?

2.Would you mind...?

3.I wonder if could /can...?

并让他们作出相应的“give or refuse permission”,然后让他们自己设置情景进行pairwork。顿时,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人人开口,个个都在努力地去实践英语。在同学们操练的过程中,我黑板上画了一支烟,同学们马上领会了我的用意,以“Smoking”为话题,进行了口语对话,最后留给他们一个“Question”,“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n many places?”

再则,教师可根据课文提出演讲主题,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演讲。课堂上,学生登台演讲,最后评议演讲效果。如学了本课后,以“Smoking”为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演讲。

(三)主读型

这种课型以培养阅读能力训练为重点。新大纲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课型上,学法指导是重中之重,这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宗旨之一。

高中英语新教材选用文章体裁不一,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训练不同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细读、选读等。

A、学习叙述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分组讨论,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师可按照这一条线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略读、跳读迅速寻找问题答案。

B、学习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指导学生采用重点式的选读法,找出每段主题句:如SEFC B II Unit 17,Lesson 66Life In the Future(1)一文,各段的主题句可归纳为:

Paragraph 1)Computers are already being used i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Paragraph 2)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in people' s personal lives.

Paragraph 3)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labour force will work at home.

Paragraph 4)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in transport.

Paragraph 5)Computers will make space travel much cheaper. Paragraph 6)Computer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health and research.

C、学习不同体栽的课文,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以便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文的细节,巩固消化。如:读了SEFC B II Lesson 68,要求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

注重把词汇、句型、课文、语法基础知识融入于课文训练之中。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中呈现并解释新的语音现象。如本课:

A、在预习的基础上,背出两个同位语从句

B、教师给出两个例句,让学生了解同位语从句构成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全文的语义中心,注意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尽可能使用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较清晰的语义图象。

(四)主写型

此种课型以写能力训练为重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对写的技能训练有的放矢,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给予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训练安排。写作按句子、段落和成篇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如高一上册侧重于有指导的写作,有时给予关键词语。有时给予主要句型作为提示,高一上册中除Unit 14外,全都是填词组句练习及有提示的作文形式。高二上册侧重于材料分析的写作单元Unit 2,6,7,9,12属提纲性;提示的写作单元有 Unit 1,5;组合句型作为提示的写作单元有Unit 4,8,10,11;出现了命题作文的是Unit 3。高二下册从各课后练习中和每单元都有句型汉译英或英译汉练习,这些练习增加了学习书面表达的词汇量和句型量,使书面表达内容更紧凑、连贯,词汇更丰富,书面语化。与此同时,下册写作训练的内容加深,提纲性作文成为主要的练习专项:Unit 13,14,16,19,20,21,22,24均为材料作文,Unit 17,18,23均为命题作文。

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针对逐年级出现的现象,实施针对性教学。

在此种课型中一般可采用模仿式和尝试式两种形式。

1、模仿式。阅读---仿写---评改。即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提出写的能力训练要求后,让学生有的放矢地仿效某一方面找几方面的定法进行写作训练,写完后批改。模仿式写作,格式、构思、表达方式等均可模仿,但必须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语句要通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尝试式。指导---尝试---评改。即教师提出写的训练要

求后,让学生认真领会方法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尝试写后评改或选出范文在学生中传阅。此外,批改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教师全批全改,学生自批自改或教师抽查批改。

(五)主译型

此种课型以培养翻译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应该大大加强。近年来,由于大纲上教学目的只要求听、说、读、写四会,不少教师忽视了作为教学手段的“译”,这应纠正。除了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训练外,翻译作为中英对比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发现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别;尤其在复习阶段,翻译更是一种掌握语用规则和用法的有效手段,在复习时运用翻译手段可以使多种语言现象和多个语言点聚合在一个或几个句子中,使学生举一反三,纵横对比,方便记忆如: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ces into Chinese and study the use of“as”:

1.The students got very excited as the teacher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he English examination.

2.I have worked in Australia as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3.The living room was as crowded as ever.

4.As usual at the weekend,the club was almost full.

5.As he was not well,I decided to go without him.

6.The boy climbed onto the wall so as to see the performance clearly.

7.My hometown is no longer the same as it was.

8.You can find many reall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for teaching new words,such as the blackboard,the window,the desks and so on.

9.He ate up all the dishes very quickly as though he had been hungry for several days.

10.As a child,he came to Yan'an with his father.

通过以上十个句子的翻译,同学们对as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意义上归纳总结出as的用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又使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以提高,便于记忆。又如:

Study the sentences and then put them into Chinese.

1.Hearing a sound,the baby stopped crying.

2.Being ill,he didn't attented the meeting.

3.He cut off the clectricity quickly,preventing an accident.

4.Not having enough money,the couple can't buy a house.

5.The man sitting at the back of the hall,I could hardly hear a word.

篇11: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语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如不注重其合理应用,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合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多媒体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Using 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System

in Teaching English in Reas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 can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results by presenting perceptual materials and creating an ingeniously-made situation with the 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System. Though it’s so useful and helpful, if you don’t use it in reason, it’ll lead to the result of “ A presumptuous guest usurps the host’s role”. This essay elucidates some aspects on how to use the Multi-media Compute-Assisted System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reason.

Key Words: Multi-media;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tion

迎来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与有些教师思想上存在误区是相关的。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呢?笔者就此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不因使用多媒体了,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 “几何级”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2.1、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张红玲,2000)例如:英语课堂上开始时的 “Free Talk”、值日生的 “Daily Report”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因而,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2、注意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度。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比如:有些教师用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于是他在revision环节上用,在presentation环节上也用,practice,drill和consolidat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跑上跑下,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 “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 “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presentation)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 “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 “海洋”中学会 “游泳”。

三、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3.1、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确实,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3.2、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贾冠杰,1996)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四、注重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 “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束定芳,庄智象,1996)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为我们创造这些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目前英语学科很多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的课件,往往侧重于有声动画的制作,它们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文章或对话内容理解。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是:用多媒体展示这些语篇或对话材料,只是把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我们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不加选择地使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其一,把老师置于学生的感知角度,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去感知教材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以此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其二,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地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进而运用,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授Traffic Accident(JEFC Book II) 一课时,我们就完全可以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事故,然后跳出问题:假设你在场,你将如何处理此事?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处理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处理方法作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

2000.3

2、刘建华,学苑出版社,中学英语创新教学--45分钟优化设计,1999.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6

4、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12: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三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新修订教材以单元划分,但打破每单元4 Lessons的做法,这样无疑极有利于教师自由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每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安排听、说、读和写的活动,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更好地保证了高中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新修订教材教学内容新颖富有时代特色,教学活动重视高中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征,教学理念先进体现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如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让学习者在“做事”中学语言。在单元结束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成学生的学习档案。因此,教师普遍感到新教材教法灵活,可探索性强。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觉得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以下的这些“三个”。

一、练习“听”Listening活动的三个过程。

新修订教材有别于原教材,把“听”的活动作为单元的一个部分放在Warming-up之后,另外加上Workbook的听力练习,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听时要重视三个过程: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post-listening。如第一单元的Listening,pre-listening我们首先设问学生“What common problems may occur between friends? Then what do you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语言区,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词汇相关知识。While-listening聚焦材料问题,完成听力任务。Post-listening复述听力内容,讨论the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between friends.谈谈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friendship from it ?

二、开展“说”Speaking活动的三个层次。

“说”Speaking的三个层次即操练的三个阶段MMC(Mechanic drill Meaningful drill Communicative drill),新修订教材“说”的活动设计都是根据目标完成特定的功能项目。如第六单元的Speaking, 要求完成的功能项目是how to apologize to people. 首先归纳道歉的各种句型并进行模仿操练即Mechanic drill,(此步根据笔者经验如训练重点句型或介绍新句型,则一节课不易超过三个,否则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效果不佳),接着根据课文提供的Situation进行意义操练即Meaningful drill, 最后是Communicative drill, 碰巧几天前口语课上一学生盯着老外的头发笑被请出课堂,我要求学生就此事进行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三、学生“读”Reading活动的三个阶段。

“读”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练习时,不仅要注意阅读的三个阶段(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还要培养高中阶段阅读的三种其本技能(Skimming Scanning Guessing)以及对课文理解的三种境界(surface comprehension Deep comprehension For pleasure)。在前阅读阶段Pre-reading我们往往可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①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tle or the person? ②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③What do you think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在阅读阶段While-reading我们设计这样三个问题:①What problems have you met when you are doing your reading? ②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of the whole text or each paragraph? ③How is written by the writer? 发展猜字技能的三个策略:①通过构词法,②根据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如commas(,),dashes(--),or brackets.等,③根据上下文语境。还有我们一节课处理不超过三个知识点。在后阅读阶段我们完成三个任务:①巩固课文内容即(Consolidation),我们可以复述、角色扮演或报告等形式。②延伸课文内容即(Extension)我们可以讨论、辩论,或改写、续写及写摘要等形式。③升华课文内容即(Development)我们要学生谈谈学了课文以后有何收获,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等等。

四、训练“写”Writing活动的三个步骤。

“写”的活动涉及到词、句、篇三个方面。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训练,切忌一步求成,而应该Step by Step 分三个步骤:造句 组段 谋篇 。如第五单元的Writing要求学生练习写影评,我们首先让学生列出写总结、发表个人观点的句型结构,eg. ①The film…,which is directed by…, is about… ②The story has a ______ ending. … ③I think the story of the film is… . It shows us that… . ④In a word, I think it is a_____ film. It’s (not) worth seeing. 接着让学生讨论how to write a film review. eg. ①First, 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 ②Next, make comments on different things about the film, for example: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story? Why? Are the actors/actresses very good or not? Why so you think so? Is there a lot of action in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ending of the film? ③Finally, you have to give your opinion about the whole of the film. If you think highly of the film you may encourage other people to go and see it. 最后水到渠成让学生完成整篇影评的写作。当然在平时教学中,写了以后教师还可以增加这样的步骤,如优秀文章欣赏,典型问题文章改错,以及写作技巧总结等。

五、活动Activity讨论Discussion展开的三种方式。

新修订教材每一单元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我们教师在展开这些活动时可以采取这样三种方式:Control Semi-control Uncontrol.

六、学生评价Assessment的三种形式。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原则,我们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平时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时,我们常采用这样三种形式:学生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篇13: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作者:协议书 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2005-1-4 文章录入:xieyishu ]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从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根据高中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面向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它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在选材上,它一方面对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课文予以保留并作适当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应用性文章,选文具有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话题为中心,通过结构和功能两条线索把教学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们在认可这套教材的同时,又提出一些疑惑,他们觉得教新教材阅读量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很大,因此不少学校通过加班加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与现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阅读量加大,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与教师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传统的框架中有关。

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被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在高一课本每个单元的四课中,有一课是阅读课文,每篇文章300-500词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阅读篇幅,每单元的阅读课文由原来的2页增加到4页。除此之外,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3倍。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具有阅读量大、题材新颖、体裁多样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教材和学生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变化将会对教学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啊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试着用新路子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笔者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凋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涌,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中大纲强调: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实细节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实,掌握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等。第三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像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以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他会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寻求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那他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和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这段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就较强。一个好的读者往往都具有这样一些技能:1.明确阅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的任务要求;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4.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5.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判断,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6.当发现理解失误以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许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1980)认为产生理解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3.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推理判断。

4.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读者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它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释课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的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应该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的技能,其实,这些技能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法介绍语言项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专家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晦涩难懂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就会大大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样逐词讲解、逐句分析,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但仅仅在阅读教学时一带而过也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和语法当然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前预习。新教材由于篇幅较长,词汇较多,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才比较合适。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应在阅读之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在词汇教学的方法上,不少教师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构词法知识、背景知识、英语释义、中文翻译等方法。对于语法知识,教科书强调通过实例来教学,“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新的语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句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语言知识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后,有些重点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材料中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当语言知识第一次出现便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1994、1995、1996三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见下图)。

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处理阅读课文时,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不少教师还缺乏利用课本阅读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意识。这一点还需要师资培训人员加以重视。

(三)重视篇章结构分析

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近二十年来阅读教学开始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阅读心理学家(Meyer 1975,Kintsch1974,Frederiksen1975)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视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受此影响,大纲提出了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根据这种理论,要更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为适应这种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三倍。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曾有一种说法,学生不在课堂外大量阅读就难以成为一名有效的阅读者,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有利。

四、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大的自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听所在区的教研员说,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将成为任课教师是否有资格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在另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用投影打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便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在整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课后评课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虽然时间不是绝对的,但从这里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已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国内不少学者已就阅读教学的步骤发表文章,并把他们的观点应用于教师培训之中。总的来说,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在教学媒体上,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也都将进入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检验,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忽视了对于方法、手段、过程的考虑,其结果是费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会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更多地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14:谈MCAI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MCAI------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集视听于一体的高效信息传播工具,其信息传递功能强大,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大,操练密度集中的特点,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五个一工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和一台录音机)控制一堂英语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如虎添翼,因为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内容丰富,表现力极强,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随着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工具和基础学科的英语课堂教学,在MCAI领域,应该走在前沿。在国家比较重视基础教育投入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有条件的学校还连入了Internet,极大地丰富了MCAI的教学资源,这些学校已初步具备了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在制作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时,选择恰当的软件很关键,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简单、有效”,不能盲目和赶时髦,否则课件会显得花哨,“华而不实”,既耗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制作课件所需的软件选择是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我认为Powerpoint和Authorware比较理想,有时也用Flash,只是太复杂。或者使用由有关专家编写的课件平台,如“课件大师”等,其特点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教师操作简单,很轻松地就插入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绘声绘色,能有效的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扫描仪及相关的OCR软件,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大量绘图和文字输入的工作量,这也是教师备课出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二、适当运用同行开发和研制的MCAI英语课件作为补充,有借鉴价值。英语属于基础和工具学科,一直备受重视,随之开发的有一定档次的教学软件不少,其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影响很大。类似的英语教学软件有:(1)CSC英语教学软件(高中版);(2)洪恩英语软件:《开天辟地背单词》,《随心所欲说英语》,《耳目一新读英语》等;(3)翰林汇多媒体英语家庭课堂;(4)深圳鹏博士《开口就说》;(5)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英语光盘版》。诸如类似的英语教学软件很多,制作得也很出色,但仔细分析各学校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学校有限的计算机教学设备,我们发现直接用这些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有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或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教师可以从中领悟到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思想,并以此为依据,自己制作体现教材特点,学校素材库收集情况和学生实际的单元课件,如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听力训练课等,由于课时目标不同,课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就有区别,但总的思想是服务于课堂教学,这观点不会偏离。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连入Internet后获得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师的MCAI内容。在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见,合理而有效地进行MCAI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具体在课堂上如何操作,可从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规定的任务和课程设计思路得到启示。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学生普通高中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八级,《标准》的教学内容部分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特别突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要求掌握4000左右的词汇;听力要求中有这样的目标: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阅读目标之一是“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水平,教师可利用连入Internet的多媒体电脑获得的教学资源并制作成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其辅助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如听力部分,可选择网站www.broadcastenglish.com上的Special English on VOA,分专题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还有听写训练材料可供制作课件使用,既有录音资料,又有供学生检测听音效果的文字材料,教师在课堂使用比较方便;或用www.englishlover.net上的“在线听力”,实时地培养学生的听英语捕捉主要信息的习惯。总之,网络上英语听力资源丰富,而且内容大都适合高中英语课堂辅助教学使用,效果还很理想。中青网的英语角www.cycnet.com/englishcorner/index.htm上的英语时文选读材料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可根据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选择部分资料整理加工制作成可供课堂辅助教学用的课件素材,教师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安排学生阅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并对他们分层分类的检查和指导。另外,北京洪恩网站www.hongen.com/eng/index.htm的“外教课堂”及“高中同步课堂”等教学资源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也有利用价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总的原则是“服务于学生”,具体工作是精选、加工和制作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课件,为扎扎实实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作好充分准备。必要时,大胆让学生到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直接上网浏览教师规定网络教学资源,尝试着给予学生以“探索性研究学习”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主动性增强。能提供有用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网站还有:(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2)中国园丁网www.teacher.net.cn/(3)中鸿网--专业网上教学资源库www.zhnet.com.cn/,还有许多类似的网站供教师查询使用,除了素材,还有课件成品,只要教师是有心人,相信网络环境会给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一场“科技革命”。

四、MCAI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虽然高中英语教学引入了MCAI辅助课堂教学,加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而充分利用,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增进了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课件制作要以深层次备课为基础,不能草草应付,或为了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

2. 准备好的素材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加工,不能随手捻来就用,要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

3. 教师在MCAI辅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要扮演教师的角色,担负有“导”的职责,不能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主导地位和丧失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由控制计算机的教师和形象化的课件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活动,并注意引导学生向纵深层次思考问题。

5.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影响预期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6.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可能会淡化师生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所以,还要注意有意识地、适时地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

MCAI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领域,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本文只是实践经验的小结,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得到专家的具体指导。

英语中的倒装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语音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任务型”教学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体会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现代英语教学理念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生英语写作训练策略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怎样测试英语运用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快速阅读及其策略训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通用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