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2-11-30 07:17:03 作者:最爱炸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爱炸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 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 征召

C. 诚应枭县 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 诉讼、打官司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高干叛,柔自归太祖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4、C 县:通“悬”,悬挂,示众

5、C

6、C

7、

篇2: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辟为掾,皆称疾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纮与张昭井与参谋。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三军之所系命也,主公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初,琅琊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昱后为笮融所杀,纮甚伤愤,而力不能讨。昱门户绝灭,及纮在东部,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以书属琅琊相臧宣,宣以赵宗中五岁男奉昱祀,权闻而嘉之。及讨江夏,以东部少事,命纮居守,避领所职。权以纮有镇守之劳,欲论功加赏。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权纳纮言而止。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今麾下值困厄之际,有扶危之功,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危,授予靖留笺于权,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卒时年六十。权省书流涕。

(《三国志吴书》,有删节)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委质:呈献礼物

B.权不夺其志 夺:强行改变

C.诚惧并命戮力 戮力:合力

D.权省书流涕 省:反思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纮敢于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②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

③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④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

⑤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 ⑥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

A.12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35⑥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纮才华出众,大将军、司空都征召他做属吏,但他都以身体有病推辞不接受。但是后来避难江东时,在孙策的礼遇下,出山担任正议校尉,和张昭一起辅佐孙策。

B.在曹操想趁孙策去世谋取江东时,张纮以大义劝谏曹操,而曹操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就以东部称呼张纮。

C.赵昱被笮融灭门,张纮派人祭奠,还托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找宗族中人继承香火。臧宜从赵氏族中找了一个五岁男孩来继承赵昱香火,张纮对此很赞赏。

D.自孙策去世后,张纮多次对孙权进谏。即使是临终时,他还不忘写信嘱咐孙权要从善如流。他还曾建议孙权以秣陵为都城,也得到孙权的认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3分)

(2)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3分)

(3)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4分)

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省:看

6.(3分)B。(②表现他为人谦虚退让;⑤表现他有情有义。)

7.(3分)C。臧宣的做法,得到的是孙权的赞赏嘉奖。

8.(1)(3分)英武伟岸的君子,被他所结交的人珍爱,为什么一定要从本州搜寻人才呢?(游,结交,1分;见珍,1分;何必哉,1分。)

(2)(3分)张纮常常从容自如地在宴席上陪侍,委婉劝谏,暗中指点,经常有办法来规劝孙权。(3分)(侍燕、有以、微言为得分点)

(3)(4分)拼死作战的敌人,本来就难以仓促攻取,趁着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松包围,来观察形势的变化。(4分)(死、卒、少各1分,语言通畅1分。)

参考译文: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他去京城游学,被举荐为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征召他担任属官,他都称病不去就职。(后来)他去江东避难。孙策创业时,就(登门)献上礼物给张纮。孙策上表让张纮担任正议校尉,张纮与张昭一起为孙策出谋划策。后来吕布偷袭攻取徐州,趁机担任徐州牧,不想让张纮跟着孙策做事。吕布追举张纮为茂才,(派人)传送文书征召张纮。张纮内心讨厌吕布,认为屈身做吕布的属下是很耻辱的事情。孙策也十分看重珍惜张纮,想要用他来辅佐自己,不让张纮去。说:海中出产明珠,所存在的.地方才当作是宝物。楚国有人才,晋国可以任用。英武伟岸的君子,被所结交的人珍爱,为什么一定要从本州搜寻人才呢?张纮跟随孙策讨伐丹杨,孙策亲身上战场,张纮进谏说:主将,是三军性命联系的关键。主公不应该轻率作为,亲自攻击小贼。希望您看重上天授予您的使命,不要让国内上下人等感到危险害怕。

建安四年,孙策派张纮捧着奏章拜表到许都的皇宫。张纮被(曹操)留下来担任侍御史。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想要趁东吴举丧讨伐。张纮进谏,认为乘人举丧(进攻),已经不符合古代的仁义之道了,如果没能攻下,会成为仇敌放弃友好的关系,不如趁这个机会厚待东吴。曹操想要让张纮辅佐孙权成为(曹家的)附庸,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

当初,琅琊赵昱担任广陵太守,考察举荐张纮为孝廉,赵昱后来被笮融杀害,张纮非常悲愤,但是却没有能力讨伐笮融。赵昱门户灭绝(没有后代香火)。等到张纮担任东部都尉时,派主簿到琅琊设置祭礼,并寻找赵昱的亲族做他的后代,张纮写书信嘱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续继香火)。臧宣让赵昱的宗族中的一个五岁男孩承担赵昱的香火祭祀。孙权听说这件事以后嘉奖(赞赏)张纮。

等到孙权讨伐江夏,因为东部很少有事端,孙权命令张纮留守,空封(东部都尉)职位而不到职做事。孙权因为张纮留守的功劳,想要对他论功行赏。张纮深深地作揖谦让贬低自己,不敢承受恩宠,孙权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愿。张纮常常悠闲地陪同孙权赴宴,委婉劝说,暗中指点,常有办法来规劝孙权。当初,孙权在众大臣中,大多直呼臣子的字,只有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呼张纮为东部,这是孙权看重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啊。

后来孙权让张纮担任长史,跟随自己征讨合肥。合肥城久攻不下,张纮进献计策说:古代围城,开启包围圈的一面,来让敌人的心里猜疑。现在包围如此紧密,进攻又急迫,敌人实在害怕才会合力拼命抵抗。拼死作战的敌人,本来就难以仓促攻取,趁着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松包围,来观察形势的变化。参与商议的人不赞同。恰逢敌人增援的骑兵到达,多次来到包围圈外,骑马来回奔驰挑战。孙权想率轻骑兵突击敌人,张纮进谏说:这是一个偏将的责任,这不是一个主将应该做的事。孙权采纳张纮的建议然后停止出击。回军以后,第二年将要再次出兵,张纮又进谏说:现在您正值困难重重之时,有匡扶危难的功劳,应该广开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任用贤人能吏,致力于宽缓仁慈的工作,顺应天命诛杀恶人,可以不用劳累就平定天下。于是孙权停止出兵不再出发。

张纮建议,应该以秣陵为都城,孙权听从他的建议。孙权让张纮回到苏州迎接家眷,在半路上张纮就去世了。临死之前,张纮留给他的儿子张靖一封信笺带给孙权,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样的话恳切地劝导孙权。张纮去世时六十岁。孙权看到这封信笺时泪流满面。

篇3:《三国志》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国志》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译文: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4分)

译文: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 A 】

2.【 A 】

3.【 B 】

4.【 C 】

5.(1) 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 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 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篇4:《三国志·魏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参考答案:

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

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亡”“考竟”“妻子”“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

②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

④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

⑤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

⑥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回去寻找桃花源时却“遂迷,不复得路”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乙]段横线处按原文内容填空。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想一想,这雕刻的句子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顺着;②做标记;③计划;④渡口;⑤零数;⑥大约

2.①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船篷覆盖在上面。

3.答案要点;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美好的理想而已。(意对即可)

4.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后赤壁赋》《赤壁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篇6: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展开 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 抬(起)、伸长 正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二:

1.下列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①不知螳螂之在后②欲攫而食之也 ③欲啄而食之也

④迎而欲弹之 ⑤此皆贪前之利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从选文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1)黄雀正想要吃螳螂,却不知道孩子挟着弹丸就站在榆树下,等着要击下它。

(2)这都是贪恋前面的小利,却不顾后面的害处的做法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篇7:《三国志·魏·王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国志·魏·王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修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于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王基、州泰皆有功。于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王昶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勤劝百姓劝:勉励。

B.心存朝廷存:思念。

C.习水军于二州习:熟悉。

D.上下有叙叙:次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太学而修庠序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反民于朴 使不辱于诸侯

C.使贼望见以喜之 填然鼓之

D.设伏兵以待之 乐琴书以消忧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5分)

(2)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3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写了传主王昶哪些功绩?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限画9处)(4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答案:

8. C(操练)

9. D(均为连词,表目的。A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到;介词,表被动。C分别为:代词,代“贼”;句末助词,无实义)

10.(1)魏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制苛刻琐碎,不大力修改国家的法令制度,效仿先王的风范,却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译出大意1分。“承”“苛碎”“准”“治化复兴”译正确一处,1分)

(2)要约定官员的实际俸禄,用廉洁羞耻来勉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译出大意,1分。“约官实禄”“励以廉耻”译正确一处,1分)

11.为民表率,广垦农田;见识卓越,著述丰厚;为政地方,治军有方;关注朝政,政绩显著;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一点1分)

12.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参考译文: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年轻时和同郡人工蓬都有名气。型囊年纪大一些,王塑像对兄长那样对待他。文童在束宫作太子时,王趟任太子文学,又升任中庶子。文帝即位,他转任散骑侍郎,又任洛阳典农。当时京都附近地区树木成林,王昶伐树开垦荒地,辛劳地劝勉百姓,开垦出的田地特别多。升任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授扬烈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心裹想着朝廷,认为魏国沿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律制度苛刻琐碎,不大力改革国家的典章制度来效法先王的风范,而希望国家的治理、百姓的教化重新兴盛,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撰写了《治论》一书,大致上是依据古代制度而又结合当时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见解,共有二十多篇,又撰写《兵书》十多篇,谈作战时对阵交锋、埋伏突袭等战术的运用,青龙年问上奏给朝廷。

正盘年间,转任俭蛆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升任征南将军,授给符节都督荆州、豫州各军军务。王昶认为国家有常备的军队,但打仗却没有常胜不败的;地形有固有的险要,但防守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现在驻守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战船却在宣池,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塞暧,在型皿、逸丛训练水军,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仓库裹的粮食都堆满了。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宣王杀了曹爽以后,于是上奏请求向大臣们广泛征询有关政事得失的意见。王昶陈述了治理方略的五件事:第一,希望尊崇道义重视学问,抑制杜绝浮华的风气,让公卿大夫的子弟进入太学并办好学校;第二,希望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好比是准绳,没有舍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的制度来空谈官员能否称职的`;第三,希望让担任官职的人长期留在他的职位卜,有了政绩就提升官职赐给爵位;第四,希望精简官员人数增加官员的俸禄,用廉洁知耻来激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第五,希望根除奢侈浪费,大力推崇勤俭节约,让人们衣服上有着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上上下下有着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老百姓回归淳朴的风俗习尚。皇帝下韶书褒扬称赞王昶。于是让他撰写百官考核的制度。

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可以乘机制服吴国、蜀国,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长江以北。遣裹的百姓和新城郡接触来往,可以偷袭占取。”于是派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出兵到夷陵,王昶出兵到江陵,在河两岸拉起竹索作为桥梁,渡过河去攻打贼敌,贼敌逃奔到南岸,开通七条道路一齐来进攻。这时王昶命令连弩同时一齐发射,贼敌大将施绩连夜逃入江陵城,王昶带兵追击杀死数百人。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顺着大路撤回,让贼敌望见而感到高兴,派人披着缴获的铵甲骑着缴获的战马挂着斩杀的贼敌首级,围着江陵城奔驰以此来激怒贼敌,布置好伏兵来等待贼敌出来。施绩果然出来追击魏军,王昶和他交战,把他打败了。施绩逃走,魏军斩杀了他的将领钟离茂、许曼,收缴了他的士兵首级、军旗战鼓、珍宝器械,整顿好军队胜利返回。王基、州泰都立有功劳。于是升迁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母丘俭、文钦制造叛乱,王昶带领军队抗击母丘俭、文钦有功,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升任骠骑将军。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进逼威胁江陵,挟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能束去援助诸葛诞。诸葛诞被杀后,皇帝下诏书说:“过去孙膑援助趟国,带兵直奔大凿。王昶在西面派兵迅速进逼,这也促成丁东征取胜的有利形势。”给王昶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四千七百户,升任司空,持节、都督仍如往常一样。甘露四年王昶去世,谧号称穆侯。

篇8:三国志王粲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国志王粲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三国志.王粲传》(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②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③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④;然正复精意覃思⑤,亦不能加⑥也。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倒屣(qǐ):把鞋子穿倒了。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④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⑥加:超过。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字的意思。

(1)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 )

(2)一坐尽惊 ( )

(3)其强记默识如此 ( )

(4)献帝西迁 ( )

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标两处)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3.翻译下列句子。

(1)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蔡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奇

(2)全(满)

(3)记

(4)向西

2.时/邕/才学显著

3.(1)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

(2)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

4.答到“礼贤下士,谦虚为怀”即可。

篇9:《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

正始中,俭以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句骊沛者名得来,数谏宫,宫不从其言。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篙。”遂不食□死,举国贤之。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宫单将妻子逃窜。俭引军还。

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诸所诛纳八千余口,论功受赏,侯者百余人。穿山溉灌,民赖其利。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扬州。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杨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喜,以为己样。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令诸军皆坚壁勿与战。俭、钦进不得关,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

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悉归降。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选自《三国志》,有删减)

注:束马县车,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县车,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沃沮千有余里 过:超过、越过

B.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赖:依赖、依靠

C.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 竟:从头到尾跨过

D.众溃。比至慎县 比:靠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比:等到。 “鳞次栉比”中的“比”才是靠近、挨着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遂不食□死

②□徼宠赏,多不见许

③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

A.①而 ②则 ③之 B.①而 ②以 ③者

C.①乃 ②以 ③之 D.①乃 ②则 ③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使用。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①句写句骊沛者得来劝谏句骊王不被采纳,因而绝食而亡,绝食是死的一种方式方法,因此是死的状语,“而”字可以放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作表修饰的连词。第②句根据上下文意思可知,扬州刺史文钦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崇尚,两句之间是一种目的关系,表目的的连词,应选择“以”,而不是表顺承的“则”字。第③句理解难度稍大,考生可将这两个字带入原句,加以分析,或许可以发现,放入“者”字,这是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可译为“那些被毋丘俭和文钦所胁迫的将士”,“者”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之”也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但它一般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比如“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B.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C.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 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D.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夷俭三族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比如顶针句和句首发语词。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此句意思为“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任治书侍御史,起初他得知毋丘俭要谋反,于是私下带领家属逃跑到新安灵山上。失败后,毋丘俭的三族被诛灭。文钦逃到东吴,东吴任命文钦为都护”。该句中,“治书侍御史”是一个官职名很容易判别,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同时,作“先时知俭谋将发”主语的是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而不是“御史”。后一句中“将发”是毋丘俭的动作,而“私出将家属”则是毋丘甸的动作,“将发”和“私出”中间要断开。答案为C项。后面的“钦”是“亡”的.主语,其前断开。该点可以用来检查自己断句是否正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句丽官吏得来反复劝谏句骊王宫不要侵犯魏国,宫不听劝告,得来不忍见国破家亡,于是绝食而死,全国都很感念他。毋丘俭也对他十分钦佩,下令保护他的妻子儿女。

B.因为诸葛诞作战失利,朝廷下令让诸葛诞和毋丘俭职位对换。东吴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毋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加上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

C.毋丘俭、文钦认为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这是吉祥的征候,借皇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发布天下,举兵反叛。

D.文钦战败后,毋丘俭身边的士兵也逐渐逃离。毋丘俭和小弟秀及孙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了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张属因此被封为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歪曲文意,毋丘俭并没有下令保护他的妻子儿女,而是下令释放了他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4分)

②俭、钦进不得关,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3分)

(2)陈寿认为毌丘俭“才识拔干”,结合文本,谈 谈他“才识拔干”的表现。(3分)

【答案】(1)①(毋丘俭和文钦)逼迫威胁坚守别的地方的淮南将领,和大小官吏百姓,全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建造祭坛,宣誓缔约,举兵反叛结成联盟。(定语后置,淮南将守诸别屯者,1分;为,建造、搭建,1分;歃血为盟,1分;大意,1分)②毋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进入关内,向后撤退又害怕在寿春被人袭击,不能够退回原路,计谋已经穷尽不知道所应该做的事情。(见,被动,1分;计穷,1分;大意,1分)

(2)①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②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③穿山溉灌,民赖其利;④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⑤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1点1分,答对3点即可,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毋丘俭传,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县人。

正始年间(240~249),毋丘俭认为高句丽不断进犯边境,于是率领大军从玄菟出击。句丽王宫率兵二万,进军沸流水上游。两军在梁口交战,宫被打败。毋丘俭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收整阵容,登上丸都,在那里血腥屠杀居民,杀死了数以千计的人。句丽官吏得来反复劝谏宫,宫不听劝告,得来感叹说:“此地马上就要遍地蓬蒿了。”于是绝食而死。全国都很感念他。毋丘俭下令部下不许损坏得来的坟墓,不砍伐周围的树木。得来的妻子儿子,都予以释放。宫自己带着妻子儿子逃窜,毋丘俭班师而还。

正始六年(245),又讨伐宫,宫逃到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追讨,超过沃沮有一千多里,直至肃慎氏南界,在山石上刻记战功,丸都之山,不耐之城,都留下石刻。凡所捕获、杀戮的有八千多人。论功受赏,封侯的就有百余人。穿山修渠,引水灌溉,百姓受益不浅。毋丘俭升为左将军,持朝廷符节,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豫州刺史,转任镇南将军。诸葛诞在东关作战失利,朝廷下令让诸葛诞和毋丘俭职位对换,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东吴太傅诸葛恪包围合肥新城,毋丘俭与文钦联合抵抗。太尉司马孚统领中军从东部解围,诸葛恪只得撤退。当初毋丘俭和夏侯玄、李丰关系很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是曹爽同邑之人,勇敢果断,多次立下战功,喜欢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宠赏,但朝廷往往不给。因为文钦怨恨一天比一天重。

毋丘俭出于计谋,对文钦很好,两人关系融洽。文钦也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正元二年(255)正月,天上出现几十丈长的彗星,跨过西北天空,从吴、楚分界处开始。毋丘俭、文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候,于是借皇太后的口吻,下诏历数大将军司马师的罪,发布天下,举兵反叛,胁迫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百姓都进入寿春城,在城西设坛,对天发誓,滴血为盟,把老弱者留下来守城。毋丘俭、文钦统率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到达项地。毋丘俭守城,文钦在城外保护。大将军司马师统率大军出兵讨伐毋丘俭,另外派诸葛诞率豫州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青州、徐州的军队从谯、宋之间出击,以断绝毋丘俭的退路。大将军司马师率兵驻扎汝阳,派监军王基率前锋诸军据守南顿来等待毋丘俭的部队。司马师下令各路军队都坚守阵地,不要正面交战。毋丘俭、文钦等向前不能战斗,退后到寿春又怕遭到袭击,前后无路,无计可施。淮南将士,家乡都在北边,军心涣散,相继投降。只有淮南新近归属的当地农民愿意为他们打仗。大将军司马师派兖州刺史邓艾统率泰山的各路军队有几万人到乐嘉。装出不堪一击,用以诱使毋丘俭、文钦出击。大将军司马师很快率军从洙地来到。文钦不知是计,果然在夜里想要袭击邓艾。等天亮,见兵马强盛,才撤回军队。司马懿派骁骑将军率领追击,大破文钦,文钦逃走了。这天,毋丘俭听说文钦战败,担心夜里撤兵,人心涣散。等到了慎县,毋丘俭身边的士兵逐渐逃离。毋丘俭和小弟秀及孙重三人藏在水边的草中。安风津都尉的部属张属射杀了毋丘俭,将他的脑袋传报京都。张属被封为侯。

毋丘秀、毋丘重二人逃到吴国。凡是被毋丘俭、文钦所胁迫的许多将士,都投降了。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任治书侍御史。起初,他得知毋丘俭要谋反,于是私下让家属逃到新安灵山上。失败后,毋丘俭的三族被诛灭。文钦逃到东吴,吴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篇10: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既而辽以问羽( )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 D.帝感其诚

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3分)

答案

(1)①不久②正

(2)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3)B

(4)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被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疗伤言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

解答阅读理解的一般环节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古诗文阅读做题方法与技巧

一,分析意境或意象:

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能抓住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能够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掌握一些鉴赏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体,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者意境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高兴或者伤感。

二,分析语言:

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要能够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所谓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

三,分析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指出,运用了哪一种表现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为什么使用的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效果。

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国志司马芝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齐王筑城》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论语》选段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费祎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庄子·让壬》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