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mink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基本概念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3.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4.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5.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等。
6.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7.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8.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9.分解反应:
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0.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2.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
(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
O2:21% ;
稀有气体:0.94% ;
CO2:0.03% ;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学化学的方法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它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科学支配时间、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对上学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小结,提出本学期努力的方向、目标、措施等。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执行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学习计划。
学化学方法分享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篇2: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首先制得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6.实验后剩余气体的性质(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特点: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课题2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少量的水,防止瓶底炸裂。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空气
(1)具体过程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化学方程式:2KClO3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加热高锰酸钾:
D、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有连续均匀气泡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九年级化学学习方法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
九年级化学学习技巧
1、最重要的还是要上课听讲。听课的重要性不用多介绍,道理大家都懂,只不过学霸做到了,而学渣只看到了,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而且一定要多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
2、有问题要独立思考。一直提倡不懂就问,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马上就请教别人,先独立思考一下,真正解决不了再去问,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篇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在有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升高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三态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发生变化。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太阳为水的循环提供里能量,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即实现了水的净化,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加入明矾,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
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条件:通直流电,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
2、现象:两积极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化学反应:2H2O2H2↑+O2↑
5、结论: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
6、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会和电极发生反应,因此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会大于2:1.②为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7、分解反应:有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8、水的合成:
㈠氢气燃烧:2H2+O22H2O(氢气具有可燃性)
①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②点燃氢气前验纯方法: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凡是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接触,加热或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㈡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来源广;放热量多;无污染。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在分)
①有些原子可以直接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产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11、氢气的性质:
原子的构成
㈠、α粒子轰击金箔
1、现象: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少数改变方向,极少数α粒子被方向弹回。
2、原因:大多数α粒子通过原子内部空间的空隙,不改变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方向改变甚至方向弹回。
3、原子的结构
4、原子呈电中性:原因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海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5、原子中的数量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③电子的多少决定原子的体积,电子越多体积越大。
6、注意:①不同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②同种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所有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
④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㈡、原子中的电子
1、在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离核较远,能量低里核较近。把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成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含义:
3、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决定,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
①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②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个,易得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极不易失也不易得。
4、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如:SO42-CO32-OH-NH4+NO3-等)
5、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原子核不变,质子和中子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只是电子发生变化)
㈢、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千克)作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质量(单位“1”通常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1”
③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④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⑤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成正比: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解过程:溶质分子均匀的分散到溶液分子中间的过程。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气体、液态、固体。
3、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一般为液态。
4、溶液的基本性质(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只要溶剂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溶剂和溶质就不会分离。
均一、稳定的原因:分散到水中分子和离子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分散到水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运动。
③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5、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①固体、液态与气体之间形成溶液中一般把液体当作溶剂,固体和气体当作溶质。
②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量多的当作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只要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总是溶剂。
③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6、电离: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7、乳化作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油和洗洁精并没有形成溶液。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公式:溶质的质量=╳100%
3、注意问题:
①溶液的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质量。
②一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③注意判断溶液中的溶质,特别是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溶质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4、几个相应公式:
①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5、配制溶液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①主要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钥匙、滴管。
②主要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8、黄绿色气体:氯气
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集锦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