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banmengbanxing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
本文着重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说明,提出我国建筑行业在节能设施建造上的环保理念及应用方法,针对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环保进行关于其发展策略的讨论,并对建筑的传统节能理念进行阐述。
关键词:
篇2: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至今已带领我国社会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带来的污染也同样关系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的对建筑行业施工工序进行制定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自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关注建筑业建造的建筑物的节能效果,为合理节约我国的能源消耗,并且控制我们身边环境的迅速恶化。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关联性展开探讨,并分别对这两个问题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1使用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传统施工技术施工时具有环境污染的特性
伴随着我国民众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建筑在能耗上也远远超过过往的能耗标注,在我国南方地区因为和北方地区地域上的差异,南方地区居住的人们经常性使用空调等智能供暖设备并随之造成大量的电能量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情况则要明显改善很多,北方的四季气候较为明显,并且冬季可依靠地热或暖气渡过寒冬,在北方居住过的人们都了解北方人在冬天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利用燃烧燃料来取暖,而非南方地区的电力取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北方的建筑明显要比南方某些地域的建筑在结构上要复杂很多,其中供暖设施就是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物一般要长于南方的建筑物,这其中的里有主要是北方的墙体在建造期间为了应对北方的气候加入了墙体的保护措施,该措施在保护墙体的同时,也起到了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因此南方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应从建筑的布局以及构造重新入手对建筑的节能设计,相信这个问题在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不断发展下会有更好的改善。
1.2传统施工技术易现污染
针对建筑施工下环境的污染问题,这里着重说明的建筑物建设进程期间的污染状况,施工方应综合分析整体的施工工序,并针对工序问题进行汇总处理,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进行重点标注,而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一般来这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对建筑的能源处理不恰当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从客观的来说应重点针对建筑的生态环境进行其评价系统的制定,并依据此系统对建筑的部分结构进行评定,其评价机制越是详细建筑的节能措施实施工作在之后越容易实现,此评价系统还被作为建筑生态环境的技术核心被应用于建筑工地中,其利用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创通施工技术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体系。
1.3传统技术产生废气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环境影响建筑风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国科研人员就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对建筑工地的节能建筑建造效果给予了与之对应的建造基准,我国今后的节能建筑的建造标准都是基于这个一标准。在这一有力标准机制的实施下,我国早年间建造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不合格的,因此针对这些不合格建筑,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期的建筑补救,合理运用这项补救措施,可有效改变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
2基于节能理念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2.1节能理念施工技术对施工现场的控制
节能理念施工技术的应用中所包含的评价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对施工工序规划以及建筑用施工图纸的设计,将二者进行适当的结合并制定出建筑施工的审核机制。其审核机制只要源于施工方被授予的能源节能效果,在这一机制中的系统具备了一定成都的一致性,其本身就如同生态环保原理一般。在机制的实施下施工方不仅更易归纳施工现场的评定系统,并与此同时提升了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2.2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环节进行控制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Ix:室外自天低于SS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筑群空气流场的分析标准,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3节能理念是今后建筑生态环境的重点推广对象
3.1使用节能理念排除施工现场的非人为因素
施工现场中包含着一系列非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气候所造成的,通常我们会针对空气流速的分布图对天气进行判断,其中冷色就代表着气温及将下降,这时的户外天气通常表现在无风且天空万里无云。我们都知道气流对风速的影响非常大,气流的流通速度加快代表着风速和风力也随之加强。据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您的研究表明,建筑施工现场的气流将会对施工现场的建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南方的春季和北方的冬季建筑施工工作者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这个举动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在这样的气候下进行施工建造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建造质量。
3.2使用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防止施工现场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天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准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我国为加强建筑行业的建设工作,在政府的不断鼓励下以综合相应的评价机制系统,对我国还处于建设当中的工程项目进行与之相应的评价系统的制定,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逐渐进行完善,在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彻底明晰了建筑生态环境中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并及时进行了建筑节能概念的推广工作,为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萌.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生态节能之间的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5(15).
[2]王驰.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产业化建筑生态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26(16).
[3]罗毅.以科技、人文、创新理念构建绿色节能生态住区[J].建筑节能,2017,31(21).
篇3: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
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提出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1 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评价系统简介
2.1 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 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 energy 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 Certification 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 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 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 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 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 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 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 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 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 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 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
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 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 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 M(I, t, x )=C(I, t, x )+L(I, t, x )+E(I, t, x )
其中M是区域气温, C是基础气温, L是局地地貌, E是城市化程度, I是天气状况, t是时间, 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 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T. T. Chow, Z. Lin, Thermal Problems of Split-type Air-conditioning Units Installed at High-rise Buildings of Hongko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ir Conditioning in High Rise Buildings' 97, pp108-113.
[2].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中国建筑节能调查分析报告,1月
[3]. 陈义雄,浅说绿化建筑与绿化绿化发展,暖通空调,第2期,204月
篇4: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提出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1 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评价系统简介
2.1 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 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 energy 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 Certification 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 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 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 主要内容
篇5:商业建筑中蒸汽系统现状与节能分析理工论文
商业建筑中蒸汽系统现状与节能分析理工论文
本文介绍了目前北京市商业建筑中的蒸汽系统的运行现状,并在调查和测量了大量蒸汽系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蒸汽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改造意见,同时着重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蒸汽系统的新设备。
1 中国商业建筑蒸汽能耗现状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商业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逐渐加大。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大约2000多幢高级宾馆和写字楼,800多家大型商场,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级宾馆、饭店都设有蒸汽系统。根据我们对二十多幢商业建筑的能耗调查统计,设有蒸汽系统的商业建筑每年仅锅炉的燃料费用就接近60元/平方米,现有商业建筑的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就高达225亿元人民币。
宾馆类建筑的蒸汽系统主要由蒸汽源、蒸汽输配系统、蒸汽用户三部分组成。蒸汽源一般为蒸汽锅炉。使用燃料各有不同,包括:燃气、燃油和煤。蒸汽输配与回收系统包括蒸汽由蒸汽源输送至用户和部分蒸汽凝水由用户处回收至蒸汽源两部分。蒸汽用户一般有以下四个:第一个是建筑内所需生活热水,通过与蒸汽换热的方式提供;第二个是是空调和供暖系统在冬季时使用的热水通过与蒸汽换热提供;第三个是洗衣房,使用蒸汽熨洗衣服;最后是厨房,使用蒸汽蒸煮食品和消毒餐具。此外对于一些采用吸收式冷机的商场、饭店,蒸汽系统还提供溴化锂吸收式冷机运行所需的高压蒸汽。对于医院,蒸汽系统还提供蒸汽供大部分医疗室消毒器械使用。表1 显示了北京市几种不同的商业建筑的蒸汽消耗各成份比例。
2 蒸汽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节能潜力
通过对北京市商业建筑中蒸汽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蒸汽系统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同时也反应了蒸汽系统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从我们对北京市近10栋宾馆、饭店和医院的全面测试和统计可知,这些商业建筑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 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 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宾馆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这其中,空调能耗占到50~60%,而其中设计到蒸汽系统的建筑结构冷、热能耗又占到空调能耗的40~50%(如果夏季采用吸收式制冷,冬季采用蒸汽换热采暖和空调)。
* 同类型的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图1显示了北京4家四星级以上宾馆的全年每平方米耗燃料量,从图中可看出耗燃料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耗高出将近2倍。
图1 北京市4家四星级以上宾馆的全年每平方米耗燃料量比较
从蒸汽系统的凝水回收系统运行情况看,各个宾馆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蒸汽凝水中含有大量的水的显热,因此凝水回收率越低,系统的能耗损失就约大。图2显示的是我们调查的北京市几个宾馆、医院的蒸汽凝水回收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一些宾馆蒸汽凝水回收率达到80%以上,凝水回收效果较好,而还有一些系统的凝水回收率低于20%,且大部分蒸汽系统的凝水回收率较低。
图2 北京市宾馆蒸汽凝水回收率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例如在亮马河大厦,提高蒸汽凝水的回收率和减少二次蒸汽的产生等技术手段,一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80多万,所需的投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回收。
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和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蒸汽系统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蒸汽系统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3 蒸汽系统节能的途径和方法
蒸汽系统包括蒸汽输送系统,蒸汽用户,蒸汽凝水回收系统。因此蒸汽系统节能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下手。从调查情况看目前高压蒸汽输送系统其输送效率较高,节能潜力较少;而蒸汽用户的节能潜力则主要体现在空调用户如何有效的利用冷、热源上,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所以目前蒸汽系统的节能则主要体现在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上,即如何提供凝水回收率和减少系统的二次蒸汽产生。
3.1 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运行水平
* 对运行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思想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觉悟,尽职尽责地运行管理设备。
*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职员、工人行为,这是实现良好运行管理的客观保证。
* 对职工、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有益于改善他们的工作,减少能耗。
末端蒸汽用户的节能意识也对蒸汽系统的能耗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北京市某宾馆的洗衣房,洗衣房的工作人员为了工作方便,大部分用汽设备(如熨烫机等)都采用无疏水阀运行,这不仅使得整个洗衣房的蒸汽凝水温度偏高,造成了大量的二次蒸汽损失,同时还使一部分动力蒸汽也由凝水管道排到室外,造成了大量的能耗损失。
3.2 提高系统设备的管理运行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
* 对设备进行严格管理、合理使用,确保使之高效运转。
* 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换低效设备,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 建立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节能措施,确保节能改造工程的节能效果,防止徒劳无功。
由于设备老化造成的蒸汽系统的能耗增加,在我们的测试调查中经常发现。如北京市某四星级宾馆,其凝水箱内凝水长期硬度检查不合格,被迫再度软化或者就地排走,造成很大的能源和经济损失。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一台生活热水用的壳管式蒸汽热水交换器的内管破裂,使得大量的未软化的生活热水直接进入蒸汽管道回到凝水箱而造成的。
此外采用合理的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也是减少系统能耗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宾馆B和D的凝水回收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宾馆B中对蒸汽凝水进行了多极预冷,才进入凝水箱,即蒸汽经以及换热器换热后,得到的温度较高的凝水再和二级换热换,使其温度进一步降低。这样避免了大量的二次蒸汽损失,而且温度较低的凝水也更容易打回锅炉房。宾馆D中则将锅炉补水直接打到凝水箱中和凝水混合,降低凝水箱内的凝水温度,这样也避免了能耗损失。
图3 宾馆B中蒸汽系统简图
图4 宾馆D中蒸汽系统简图
3.3 节能新技术的推广
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合理利用是商业建筑节能的关键。适合中国商业建筑的
节能的方法并不是建造一两幢新的商业建筑来展示新技术,而是通过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手段对现有商业建筑的改造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蒸汽系统自身的特点来看,蒸汽系统问题最大的地方是蒸汽凝水回收系统。目前一种射流-喷射泵系统非常适合于代替蒸汽系统中蒸汽热水换热器。它采用的是将蒸汽直接喷到需要加热的水中,通过混合来达到换热的效果。由于它不存在凝水回收系统,固避免了目前蒸汽凝水回收系统中的大量问题。但由于它将处理过的软化水直接喷到了未处理的热水中,其增加了锅炉房处理软化水的费用。
如下是喷射泵系统与传统的板式热交换器的运行能耗费用比较:
初始条件:
1. 采用燃气锅炉,燃料为天然气,价钱为1.8元/m3,热值为44175kj/m3,锅炉效率93%
2. 都提供4公斤压力的蒸汽,温度为143.4,蒸汽热值为2732kj/kg
3. 自来水价格为3元/吨,软水价钱为5元/吨,自来水水温为15℃,热值为62.85 kj/kg
4. 生活热水供应水温为60℃,热值为251.4kj/kg
5. 板式换热器的凝水温度为70℃,热值为293.3kj/kg
计算步骤:
1、采用FTS系统生产1吨生活热水所需耗费
(1) 耗蒸汽量
设生产1吨生活热水的蒸汽耗量为Gsteam,由:
Gsteam×2732+(1000-Gsteam)×62.85=1000×251.4
可得蒸汽耗量为:Gsteam=70.64kg
(2) 耗燃气量
由于FTS系统无凝水,所以生产1吨蒸汽所需燃气量为:
1000×(2732-62.85)/(44175×h1)=64.97(m3)
所以生产70.64kg蒸汽需燃气量为
Ggas=64.97×70.64/1000=4.589(m3)
(3) 耗自来水量
从上面计算可知消耗自来水量为1000-70.64=929.36kg
(4) 耗软化水量
消耗软化水量为70.64kg
(5) 总费用
总费用为:4.589*1.8+929.36*3/1000+70.64*5/1000=11.40(元)
2、采用蒸汽-热水换热器生产1吨生活热水所需耗费
(1) 耗蒸汽量
设生产1吨自来水的蒸汽耗量为Gsteam,认为换热器换热效率为1,由:
Gsteam×(2732-293.3)×=1000×(251.4-62.85)
可得蒸汽耗量为:Gsteam=77.32kg
(2) 耗燃气量
设凝水回收率为X(以下计算数据基于X=100%)
生产1吨蒸汽所需燃气量为:
{1000*(1-X)*( 2732-62.85 )+1000*X*(2732-293.3)}/ (44175×h1)=59.36(m3)
所以生产70.4kg蒸汽需燃气量为
Ggas=59.36×77.32/1000=4.589(m3)
? (3) 耗自来水量
从上面计算可知消耗自来水量为1000kg
(4) 耗软化水量
消耗软化水量为77.32*(1-X)=0kg
(5) 总费用
总费用为:4.589*1.8+3*1=11.26(元)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1) 在采用喷射泵系统时,系统运行费用仅比采用换热器+凝水回收装置系统在凝水回收效率为100%时的费用高出1.2%
(2) 采用相同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当换热器+凝水回收装置系统的凝水回收率为87.9%时,所用费用与喷射泵系统相同。
此外喷射泵系统还节省了凝水回收系统的初投资。
由此可见喷射泵系统是一个值得在蒸汽系统中运用的新技术。
篇6: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论文【1】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造成了对能源消耗的增大,其结果是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与气候的恶化。
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并逐步向低碳方向不断发展。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天津对于节能建筑方面的要求,笔者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节能建筑;建筑节能;规划;技术
引 言
全球经济规模的快速增加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正是这样,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类环境问题逐渐出现。
并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人们提出了“低碳发展”的发展理论。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必须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
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与各个行业之中。
这种“低碳发展”的重要理念就是花费最少的费用进行有效的减排。
1 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环保节能住宅,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意识形态
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节能减排,不断构件宜居的生态环境。
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天津市在提出了四项主要措施,从政府角度鼓励开发绿色建筑。
首先,重点推广2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逐步将相应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进行大规模推广。
其次,不断宣传和推广生态、节能、环保项目,通过不断地推广诱导消费者予以认可。
再次,不断增加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将该规划纳入相关体系,不断加以完善。
最后,政府要制定相关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要依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自然风、阳光、热泵、高效空调、隔音(热)以及雨水收集等技术。
在政府的主导下,各级单位不断提高相关绿色建筑的比例,有效地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
2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主要含义
(1)节能建筑是根据实地气候条件,采用节能的方法对相关建筑进行区划,并依此进行群体与单体、建筑间距、风向、采光和内部具体环境研究分析,从而真正设计出能耗显著降低的建筑体。
我们所讲的建筑节能是指在相关设计、规划以及改造与使用中所执行的相应标准以及相关的设备、技术、材料和技术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太高保温与隔热效能,有效提高供热与质量系统的效能。
通过对相关系统的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再生能源比例。
在室内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我国建筑节能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的特点是:建筑能源消费水平过低、有严重浪费能源的情况、能好效率过低以及能耗增速过快。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而大大增加。
同时,我国建筑能耗还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为我国的能耗总量的持续增加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为了符合能源结构方面的调整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当前的能源供应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3)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制定了建筑方面节能发展计划。
从期开始办不了各项节能方面的计划标准。
从才明确新建的建筑要逐步实现节能率达到50%的相关设计标准。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节能宣传力度的增大,各种节能建筑有了快速的发展。
由于相关节能技术推广时间短,造成了相关节能建筑在已建建筑总量中的比例过低。
我们进行节能建筑的推广还需要有很长时间才能逐步实现。
3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
建筑属于建筑节能的载体,节能技术必须始终加以贯穿,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我们所讲的节能建筑主要反映了该建筑的性质,是建筑节能的必要组成部分。
建筑节能的实现者是使用人员,而节能建筑的实现者是建设人员。
(2)建筑节能的实现必须通过相关的管理与宣传加以诱导;节能建筑的实现必须有相关材料和技术作为支撑。
(3)建筑节能的推进必须建设好节能建筑,建筑节能的基础是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只是建筑节能中涉及的一部分。
4 如何有效的发展建筑节能措施
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应仅局限于建筑体的朝向、矮星以及平面布局,还需考虑好如下多方面:
4.1 做好门、窗部位的保温
门和窗等部位是建筑物内最容易散失能量的部分,这些部位的能耗占总能耗比重很大。
在实现有效日照、通风、采光以及景观需求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缩减门窗的洞口有效面积,并采用必要的材料来提高该部位的气密性,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门窗部位的保温性,有效降低该部位的热量传递。
4.2 建筑墙体部位的保温隔热
建筑墙体属于主要的外围护结构部分,该部位材料的保温性能够直接左右建筑物的能耗。
由此可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采用蓄热能力好、强度低的合成材料作为墙体的主要用料。
4.3 建筑屋面部分的保温隔热
建筑屋面也是主要的外围护结构部分。
这部分的保温隔热需要采用如下相关措施:
(1)尽量采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屋面重量,也能有效降低屋面的厚度。
(2)尽量采用吸水率较低的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保温层部分的含水量,提高保温效果。
同时,屋顶部分必须设置相应的排气孔,这样可以有效将保温层部分的水气排出。
例如: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膨胀珍珠岩保温芯的保温层与常规材料相比具有密度低。
导热系数低、吸水性、蒸汽渗透系数都相对很低的优点。
(3)建筑节能的采暖系统设计。
当前,为了有效提高热效率,城市供暖多采取集中方式。
如果符合室内温度规定范围,相对降低所涉及到的供暖区域室温,就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方面的节约。
(4)绿化和节能措施。
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绿地覆盖率也逐渐萎缩。
同时,汽车数量的大幅提升,空调使用数量的不断增加,都直接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
由于城市绿化在蒸发水分的同时,会吸收很多热量,直接降低了周围温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整体规划之初,必须考虑到庭院绿化,这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
4.4 充分利用各种新能源技术
通过新技术的使用直接将太阳能以及地热等能源直接转换为电能和热能。
这样可以直接解决建筑物本身对热水、照明、采暖以及空调的需求。
当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有太阳能聚热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以及太阳能和建筑物的一体化技术。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能大大降低建筑物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
5 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方法
5.1 节能建筑落实必须到位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相关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实际情况确实因为监管不力,造成效果与预想有较大出入。
这就要求我们不必去一味的去提高相应标准,要尽可能的去全面落实现有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不断完善设计与改造细节,逐步完善相关的责任追诉制度。
5.2 加强建筑节能的手段
要对城市中现有的单位面积能耗较大的公共建筑,制定可行的能耗规定,降低不必要的浪费。
住宅方面的建筑节能必须要做好准入与标示制度更加完善。
5.3 科学的利用国内外技术
篇7:建筑电气工程节能技术分析论文
建筑电气工程节能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能源的消耗也是无比巨大的。其中,电能的消耗是所有能源消耗的首位。因此,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建筑电气工程如何科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能源,实现节能减排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再详细讨论了几种可行的节能省电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同行们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能源的消耗也是无比巨大的。虽然,我国资源的储备占据世界前列,但是能源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现如今我们要把节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中,电能的消耗是所有能源消耗的首位。尤其是当今电器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如果一旦发生因电量匮乏而导致的停电断电现象,不仅妨碍人们生活,更重要的是牵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建筑电气工程如何科学充分的利用现有能源,实现节能减排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再详细讨论了几种可行的节能省电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同行们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建筑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的原则
对于建筑电气工程而言,节能设计主要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供电设计的优化原则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环节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同时兼顾到建筑用户的实际需要和设计的实用性两个方面,绝对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节能而影响了建筑本身的使用需求,坚决杜绝为了节能而节能的行为。事实上,实用性往往是最重要的。施工人员在现场的操作过程中要将实用性落到实处,要创造出能提供充足电力的设计方案,以满足建筑物中各种用电设备的需求。其次,我们也必须注意的`是安全性。例如,在高层建筑物上要配备防雷放电装置,建筑物内部各条线路之间一定要预留有安全空间,在静电敏感区域设置防静电设备等等。
(二)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在实现了建筑用户本身实际性和安全性之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减少对于能源的无谓浪费和过度消耗。一般来说,电能的消耗主要有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尽其所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两方面的消耗,将用电量保持在满足需要之上的最低水平下。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宣传如何高效的使用设备,减少电器不必要的维护,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建筑电气工程多种节能技术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于建筑电气工程节能技术,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线路的供电损耗
我们都知道,在输电线路的传输过程中,电路自身的电阻消耗了相当一大部分的电量,这主要是由于电阻发热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尽量降低输电线路的电阻,减少电量消耗。我们可以选用电阻率较小的导线,在目前常用的材料中铜丝的电阻是最小的,但是铜丝价格昂贵,不可能大范围的使用。所以我们可以在那些负荷大的建筑中使用铜丝,而剩下的电负荷小的建筑使用铝丝,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节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最大限度的缩短导线的长度。在设计之初就要确定好最佳铺设线路,少走曲线和回头路。
(二)采用动力设备调节
电动机是建筑行业中最常见和最普遍的动力设备,在现实施工中使用率十分高。不过电动机的能源消耗太大,主要是因为它的效率和功率因数过低所引起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高效率的电动机,减少各部分的损耗。同时,在运行电动机之前,根据当时的实际负荷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动机,来提高功率因数,或者对于持续轻负荷运行的电动机采用特殊装置进行降压运行。
(三)对变压器的能源损耗进行降低
1980年以来行业通常将变压器的负载率规定为50%,但是50%的标准仅仅降低的是变压器的线损,并没有起到节能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合理的确定变压器的负载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比较,负载率定为75%-85%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能的目的。在需要使用多个变压器的时候,我们要合理配置,尽可能降低变压器的单位数量,最好选取大容量的变压器。
三、建筑电气工程的节能技术重心
(一)天然光源的有效利用
天然光源是自然界中始终存在的,其中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然光源。太阳能因为具有普遍无害、巨大长久、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在传统能源日益衰减的情况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来源。所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要着重利用太阳能的特性进行节能设计。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达到照明、供暖等目的,而在今后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其的利用率,在明确照明方式的同时要制定出照明标准,尽可能的实现光能―――电能或光能―――热能―――电能的转化能力。想要实现这个设想,就对建筑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图纸阶段就要为建筑物设立一个完美的光照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想办法如何最大化的把太阳能引进建筑物内部,人们可以照明和取暖同时进行,所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空调等都应运而生。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合理高效的利用天然光源,对于建筑电气的节能有明显的作用。
(二)设计出高效性的照明控制系统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照明控制系统是节能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照明控制系统呢?首先建筑物采光要好,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达到照明的效果。其次要减少电灯等照明设备的使用。在白天光线强烈的时候尽量不要开灯,而且要控制好照明的次数和时长,要避免使用高亮度照明。尽管这一点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但是从业者也要明白它的重要性,它在节能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中要达到节能的目标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从业人员要在“经济、实用、便民”的指导原则下仔细的研究规划,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节能的工作落到实处。当然,建筑电气工程中节能技术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可利用的方案有很多,本篇文章只能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广大的同行们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出科学适用的方案,对现有能源实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凯.浅谈现代建筑电气工程输电线路的节能设计[J].中国科枝纵横,2011(13).
[2]李俊亮.建筑电气设计中电气设备的投资与运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
[3]张强,李玉兰.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0(02).建筑电气工程节能技术的分析
篇8:建筑给水排水节能途径分析论文
基于建筑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整体控制过程中必须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使其满足系统发展的本质性要求,对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满足系统建设需求。以下将对建筑给水排水节能途径进行分析。
2.1生活给水
建筑系统必须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对给水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并在具体应用街东段发挥现有设计形式的相关要求。在综合性分析和介入过程中需要对应用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整个应用过程中要满足供水系统的本质性要求,发挥现有设计形式和发展模式的需求。在系统优化建设和设计阶段必须合理设置生活储水池,深度适中,利于减小水泵的扬程及降低提升高度,从而降低水泵的功率。其次要对供水形式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存在应用形式不合理或者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则必须对现有的给排水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分析,不断减少影响因素的影响,使其满足建筑体系的建设要求。基于给排水应用系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优化设计领域,要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其适应现有设计形式的本质性要求。
2.2供水系统的调整
基于现有供水系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整个控制过程中要重视热水供应的相关要求,使其适应供水排水系统的本质性要求,满足系统建设的相关要求。在供水系统建设阶段除了减少影响因素的干预性,必须对太阳能热水器及供水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使其适应现有发展体现的要求。在优化分析领域要不断对设计形式进行分析,满足系统建设的本质性要求。针对区域性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在优化建设阶段要根据有力的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余热网”或工业运作中产生的蒸汽、废气热,进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3节能体系设计
在优化分析和设计领域,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或者管理机制应用不当的情况,必须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并在应用过程中对设计模式进行优化分析,使其适应排水系统的本质性要求。在优化分析和应用领域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远程控制的形式,满足监督管理体系的要求,针对控制系统应用中存在的水位控制不当或者管理形式失调的情况,必须将体系设置细化到“户”,通过多种设计形式获得水源。
2.4消防系统的合理设置
基于高层建筑系统设计的差异性,在整个系统优化设计领域必须保证单独设计体系的完善性。如果现有的供水系统比较复杂,则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研究点,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在优化设计领域要定期对水资源进行优化分析,满足系统设计的相关要求,禁止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3结语
基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效果,在优化分析领域必须按照固定的设计形式对其进行设计和和分析。在应用领域要满足设计系统的本质性要求,使其适应外观性设计原则,保证系统设计功能的完善性和适用性。在细化分析领域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水资源应用系统的利用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而达到系统优化设计的目的。日常运行管理形式对整个干预形式有一定的影响,要体现出分级配置的合理性,满足系统建设需求。
篇9:建筑给水排水节能途径分析论文
在系统优化分析和设计阶段要重视整个设计形式的要求,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发挥系统应有的作用。在系统优化建设和分析阶段如果存在管理机制应用不当或者系统安置不合理的情况,必须对限定值进行细化分析,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本质性要求。相关硬性规定对现有设计形式有一定的干扰,针对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优化分析过程中必须以节能为基本要求,满足建设目标的本质性要求。部分明文规定对各项功能指标有具体的分析,在应用过程中要明确耗能指标、功能性指标及社会效益,使其发挥现有管理机制的优势。根据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在优化建设阶段必须减少影响因素的干预,使其适应现有管理形式的本质性要求,基于基础性管理形式的要求,要明确管理依据,满足建筑节能目标的基本要求,其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主要节能措施、热工性能指标、能耗指标限值考虑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篇10: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1.1 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屋 ,
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 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而“美”的最后形成, 还有赖于人的意匠, 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 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 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 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 属于美的主观范畴, 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 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
1.2 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 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 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 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 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 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 它跨越单体, 走向群体, 跨越房屋自身, 走向整体环境, 跨越单体建筑, 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 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 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 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 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
1.3 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 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 a. 新功能论 , 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 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 两层次论 , 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 和“艺术美” 两个层次, 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 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 “系统” 建筑美论, 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 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 模式。
篇11: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3.1 时间与空间性特征。建筑美具有时间性, 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 不同历史时期, 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 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化的 四度空间 , 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3.2 时代性特征。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 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 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
3.3 民族和地域性特征。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 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密斯在《 谈建筑》 中说到, “希望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中世纪的教堂使我们觉得有意义是在于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 而不在于他们是某个个别建筑师的作品, 他们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是时代的象征”。的确, 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 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 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 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 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 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 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
受等等许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傅雁.建筑美[j].中外建筑,2003(6):9 11.
[2]顾大治,徐震,左光之.感悟建筑美 [j]. 山西建筑,
2006,32( 4) : 15 16.
篇12: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摘 要】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它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从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出发,分析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
前言
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 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 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分析论文(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