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cjjc8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考状元=职场状元?,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考状元=职场状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高考状元=职场状元?
As the results of China's all-importa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known as the gaokao, emerge this week, China's media have commenced their annual ritual of converting the top scorers into student-celebrities.
随着中国高考结果在本周出炉,媒体又开始像过去每年一样,把最高分获得者塑造成学生中的明星。
But some in the country are questioning whether acing the exam is 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但成为考试中的佼佼者是不是就像人们所称颂的那样了不起,引起了国内一些人的质疑。
Chinese media and websites are teeming this week with discussion of a purported study showing that the top scorers on the gaokao over the last 30 years have ended up being disappointments. According to the English-language China Daily newspaper, the study of 1,000 top scorers on the gaokao from 1977 to 2008 did not find a single student who went on to outstanding success in any field.
中国媒体和网站本周热议一份网上流传的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显示,过去30年的高考状元们最后的成就都令人失望。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报道说,这项调查考察了从1977年到的1,000名高考状元,结果没有发现有哪一个学生在任何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Word of the supposed study has spread like kudzu, but its provenance is unclear. Some have cited the Chinese military newspaper, the Liberation Daily, which itself cited its own affiliated publication, but that reference couldn't be tracked down. So it's unclear whether this is an actual study, or a rumor.
调查结果引起了热烈讨论,但出处并不清楚。有些人说来源于《解放日报》,《解放日报》说来自关联出版物,然后就没法追踪下去了。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份实际调查还是一个谣言。
Regardless, the mere notion that super scorers--called zhuangyuan--might not end up super-achievers is a shock in a country where the grueling two-day examination is a rite of passage for every aspiring student. The American SAT and its cousin, the ACT, are a cakewalk by comparison. Children literally spend years studying solely for the gaokao. Without it, a college education in China is out of reach.
不管怎样,高考状元最后可能不会成为杰出人士这样一种概念在中国已经是不小的冲击。对于每一位有志向的中国学子来说,为期两天的繁重高考都是必经之路。相比高考,美国的SAT(“学术能力测试”)和ACT(“美国大学测试”)不过是小菜一碟。孩子们学习多年,完全就是为了高考。不参加高考,在中国就没法读大学。
Those who scored the highest marks in the examination are doing 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terviews and fielding questions from awestruck parents about how to prepare their four-year-olds for exam success.
在高考中夺魁的学生正在当地电台电视台接受采访,并从容回答深为折服的家长们有关如何让四岁小孩在将来考好的问题。
Li Taibo, who took first place in all of Beijing for the science portion of the exam, has become an instant sensation. Li was first among over 48,000 test takers, according to an article in the Global Times.
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李泰伯一朝成名。据《环球时报》英文版一篇文章,他在48,000余名考生中取得了第一名。
A larger-than-life picture of Li has been erected in front of his high school to celebratehis accomplishment.
为庆祝他的成绩,李泰伯所读高中的门前树立了一幅比他真人更大的照片。
As a gaokao champion, Li can expect to undergo careful public scrutiny. His study habits will be analyzed by educational experts and admiring students alike. Even his personal life will serve as a model for others. Zhang Chen, also a top scorer in science, fields questions abo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parents and how he uses his free time. Parents want to know every detail that might help their children beat the competition.
作为高考冠军,李泰伯难免受到公众的仔细审视。他的学习习惯被教育专家和仰慕者分析,甚至个人生活也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另一位理科状元张晨,则向人们解答他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怎样利用空余时间。家长们希望了解到可能有助于孩子击败对手的每一个细节。
While gaokao fever is as strong as ever this year, criticism is mounting. A recent article in the People's Daily questions the value of worshipping gaokao champions. Such laser-like focus on the winners may even be harmful to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article asserts.
虽然今年的高考热一如既往,但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多。《京华时报》近期一篇文章就对崇拜高考状元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文章说,如此炒作状元甚至可能有损于整个教育体制。
Educational experts in the West often argue that the rigidity of the test suppresses individual creativity,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uccess in the real world.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高考的僵化压制了个人的创造性,而要在现实世界里取得成功,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
Nevertheless, the gaokao has its defenders. Wu Meng, writing in the Global Times, opines that the stereotype of the No. 1 student as a narrowminded bookworm who only knows how to take tests is outdated. People can learn a great deal from these excellent students, and the reason they don't succeed later in life is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e says.更多信息请访问:www.24en.com/
但也有人为高考说好话。《环球时报》英文版载武萌(音)文章说,把尖子生当成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这种模式化观念已经过时了。他说,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在人生的后面阶段未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中国更高层次教育的失败。
Another popular argument for the examination is its fairness. Many Chinese express skepticism at the idea of teacher recommendations and interviews determining college admissions. Wouldn'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get in the way of meritocracy?
另外一种为高考辩护的流行观点是它的公平性。很多中国人对通过老师推荐、面试决定大学录取的想法表达了疑虑。择优录取会不会让位于裙带关系?
Come September, Beijing University will undoubtedly accept a large number of gaokao champions as new students. So far, however, Western colleges have mostly come to a different decision. Li Taibo, the Beijing science top scorer, was surprised to discover that he had been rejected by Harvard, Yale, Stanford and a number of other top American colleges, according to reports.
到9月份,北京大学肯定会把大量高考状元录取为新生。但到目前为止,西方高校的决定却截然不同。报道说,前述北京理科状元李泰伯吃惊地发现,他已经被哈佛(Harvard)、耶鲁(Yale)、斯坦福(Stanford)等美国名牌高校拒录。
Then again, Harvard rejects many applicants with perfect SAT scores as well.
同样,哈佛也拒了很多SAT满分的申请人。
篇2: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图)
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图)
32年来,1100多名学生一“考”夺魁,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发展现状远低预期――
一年一度高考落下帷幕,最新高考状元即将出炉。面对媒体的追捧和社会期待,这个特殊的群体该如何走上成才之路?日前,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2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不杰出的结论立即引起社会的热议。
考场状元扎堆“热门专业”
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现今高考状元“曝光率”偏高;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此次调查以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和后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的状况展开调查分析,总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1120多人。其中,19至20调查到高考状元有724人,约占这一时期总数的98.24%。1977年至近400人,约占这一时期总数25%,其中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约150人。
调查发现,高校扩招前20年高考状元就读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 这种选择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而扩招后10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就大不相同,呈现出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的特点,如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更是有增无减,其集中度大大提高,2008年,全国竟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考出4名高考状元,被人称为湖南的“高考状元摇篮”。记者调查发现,来自“状元摇篮”的学子们在选择热门专业上同样“未能免俗”。,许正(化名)以全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4年以后,仇泉(化名)以全省文科成绩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后,选择了经济类专业。接着,两名文科班的学妹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后,也步其后尘,扎堆热门专业。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大学扩招10年来,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状元最多,有268人,高居这一时期“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首位。在本次调查到职业状况的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近四成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从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其次是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部分选择自主创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部分从事证券金融、媒体工作的状元也不少。而在我国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中,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身影。
高考成绩斐然选择专业茫然
专家认为,部分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就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少立志长远、多随大流奔热门,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
近十年来高考状元选择专业的非理性行为令人深思:这么多优秀人才扎堆经济管理专业,是兴趣使然,还是在为自己的“钱途”着想?对此,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认为,对高考状元来说,是缺乏志向与主见和追名逐利的表现,是随大流和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面对热门专业可能带来的预期高收益和各名牌高校开出的最优惠条件,部分高考状元被“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天价奖学金”所吸引,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与特长,贪图一时的荣誉和金钱,没有明晰自己的定位并做好职业规划。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热衷热门专业,也有其社会根源。对家庭来说,是名利思想的表现,因为名校及热门专业是家庭成员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蔡言厚还表示,对大学来说,为了提高或保持自己的知名度,迎合高考状元和家长的追名逐利行为。国内众多名牌高校更是以高额奖学金和专业任选等优惠条件来吸引高考状元。
记者在湖南采访时发现,高考状元扎堆热门专业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教育界对高考状元重视其品牌效应,忽视其社会作用的现象突出。
在湖南省教育系统,记者跟踪采访近年高考状元分数及毕业中学时,大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但当记者打听这些高考状元们所学专业及发展状况时,却大都沉默。长郡中学近年一直将4个高考状元当作“镇校之宝”向社会广为宣传,但当记者向这些状元的任课老师或者他们的班主任打听状元们的发展状况时,一些老师声称“填志愿的事我们管不了,选择专业都是状元们自己的事”。
篇3:状元职场生存攻略
他们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两个已经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在校园时,他们是绝对的宠儿;工作后,他们又是如何面对新的考验,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呢?他们的职业经历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吗?
李娜福建东南卫视编导
湖北省高考文科数学单科状元北京大学影视编导专业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一生中没有一天在工作”,我觉得工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享受生命,就是最完美的状态。——李娜
张锐魔时网CEO
19广东省高考文科状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国际金融法研究生
我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尺是他感觉工作快乐、有意义。如果做着大家都很羡慕的工作,但自己没有激情、每天抱怨,那他还没有找到真正能体现价值的位置。——张锐
“高分低能”是很多成绩好的学生都会遇到的质疑,李娜和张锐面对这个问题丝毫没有回避。
“我觉得这是因人而异的。人们把‘高分低能’和高考状元联系到一起,可能是因为对高考这种形式不认可,但就我实际接触的人来看,‘高分低能’的比例不是很大。”可能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审视,张锐的观点客观而且自信。“高考可以看出十几岁的小孩能否专心地把一件事独立做好,很大程度上测验的是情商。有人智商很高,但学习方法、耐力等调节不好也没法考出好成绩。”
“我的观点基本相同。我认识的状元在学识和人格方面都是很优秀的。”李娜也认为高考考好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遇到大事要能很沉着,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综合能力。其实从步入大学开始,他们的时间就都不再简单地全部被学习占据了。张锐比喻说:“高中时觉得前面有一个灯塔,就是大学,什么都不用看,只要朝着那个方向走。
进了大学之后,发现灯塔没了,身边出现了各种新鲜的事情和机会,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成了问题,不再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于是,他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实验室,尽量多接触新鲜事物,从中去发现那些适合和真正喜欢的事情。保证学习成绩之外,张锐热衷于社团活动,到各地旅游,大四时写了一本讲怎么充分利用大学四年时间的书,还和同学做过一个与高考有关的网站进行创业实践。
毕业后,他成为当年唯一一个被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招收的中国大陆学生。张锐认为被看重的是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财务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重新培养和训练”。李娜也是学校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大二时搞了一个影视协会。“毕业找工作也不看成绩有多高,很重要的是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过学习成绩也不能完全不顾,它是个基础。有好的机会老师肯定会先想到学习好的学生。”
学会清零
张锐和李娜对曾经的“状元”身份都看得很淡,既不觉得特别骄傲,也没把它当成压力。在他们看来,不论是“状元”还是名牌大学,这些牌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张锐至今都认为自己考上状元是件偶然的事情,“高考的时候就是想怎么考一个好的大学,估计谁都没计划要考状元,
”进入大学之后,张锐的想法是最好不要和别人说了,赶快忘掉。“考得好只能说明应试能力强而且运气也不错,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进了北大,没人看你高考多少分,如果自己跑出来说‘我是状元’,大家都会觉得你特别土。”李娜边说边笑。
听到这儿,张锐提起美国有一句话“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得A的学生最后会为得C的学生打工)”。他原来是个A Student,但现在经常想要把自己的心态转换成C Student,“因为得A的学生适应了别人出题等待应答,而得C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回答问题的满足感,会想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创造力很高。步入社会以后大家不再面对同样的问题去争取得分了,而是自己找一个问题去解决,比的是谁的答案对社会更有价值。”
上了两年研究生后,张锐申请提前毕业后进入了摩根士丹利。“同事都是哈佛、耶鲁的毕业生,有很大的竞争压力,状元等牌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要的就是工作中的表现。”
现在自己创业,他感触更深,“每天都会碰到很多新问题,成绩立竿见影,完全不会再去想曾经是高考状元。特别是我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完全没有出身之分,有的人大学都没读完,但积累了很多网络上的.实践经验,他们就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张锐现在已经学会经常“清零”,从别人身上再重新学习。
刚工作一年的李娜对此也深有体会,“我的同事很多来自广播学院或者电影学院,都很专业。外人会认为北大毕业的就应该做得最好,其实在这个行业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竞争的人,分数和名牌大学的文凭最多是敲门砖。”
“确实,符合你当时所在的价值判断体系里的衡量标准,才真的有价值。人生需要不断清零,不能觉得以前的成绩能顺其自然地带过来。可能换了一个老板,公司换了一个目标,整个的判断标准就全部都变了,需要有办法重新找到和适应新的标准。”对于新的变化,张锐已经丝毫不会无所适从。
立足职场
与高考成为状元相比,更难的可能是在毕业之后的漫长竞争中保持脱颖而出。
李娜认为那是人生中最公平、最单纯的选择,“因为只要分数占优势,没有人能有任何理由拒绝你,但是步入社会以后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拒绝你。”
作为校园里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们都经历过初入社会时的短暂不适应。一次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张锐发现一些以前学习不好的同学跟着家里人经商或者跑贸易,都做得红红火火。“我会开始考虑,花这么多时间读书、接受良好教育带来的价值如何真正在工作中体现。不过也没有太多失落感,因为没文凭的人也很向往文凭。”
李娜认为,工作中的竞争最不同的是起跑线不一样。“我做的电视行业很需要实践经验,刚毕业不管学习成绩多好,和工作了三五年的人相比肯定会有差距。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除了业务,与人相处的方法、工作和生活实践协调的能力都很重要,比上学复杂多了。”李娜说自己意识到这些很快,但真正转变过来还确实花了一段时间。
“如果总是等待别人提问,那么你永远是被别人打分的人。我要做一个提问、给别人出试卷的人。”于是,张锐选择了自己创业做CEO。“魔时网的模式是我想出来的。做创业公司没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重要的是自己找到问题和要做的事,不再是等着考试了。”
张锐的公司成立只有三个月,现在聚集了10万用户,很多白领在魔时网上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互联网开始从虚幻变得真实,我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生活化的东西,就是在网络上找到人和你一起去做想做的事情。”
篇4:“中考状元”离“高考状元”究竟会有多远?
“中考状元”离“高考状元”究竟会有多远?
背景:一年一度的高考早已放榜,合肥市中考成绩等级分数也已经公布,中高考状元亦如往年一样被人们广泛关注,被媒体争相报道,成为今夏“点击率”最高的人物。那么中高考状元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如人们期盼,一如初生毛竹,节节高升呢?今天的中考状元历经三年高中生活的磨砺,是否仍能不负众望延续三年前的辉煌,成为万人瞩目的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离“高考状元”究竟有多远?
不是中考状元的高考状元
程忱(合肥市高考理科最高分):我的高考总分为692分,是合肥市理科第一。高考前我三模的成绩虽然都是班级前三,但却并没有考过第一。所以说,高考状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说偶然中有必然的话,我觉得高考能考得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过高地要求我,给了我一个自由的空间,再加上他们在学习上也会给予我一定的帮助,为我营造了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心态帮我出色发挥;另一方面就是一中的竞争确实很激烈,最后一年抓得很紧。高中跟初中的学习不同,不是最后一年就能冲上去的,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不是当年的中考状元。我初中是在科大附中读的,虽然那时的成绩排在班级前五名左右,但是刚考入一中时,在学校也只能排100多名。所以,我从高一开始时就好好学习,成绩一直较稳定。我身边也确实有一些同学,高中入学成绩很好,但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中的学习规律,高一或高二的时候贪玩了一点,以致最后高考的成绩不是很好。所以说中考成绩并不能决定三年后的高考成绩,过多的荣誉和压力会让人迷失自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样,高考状元有实力,也有很大偶然性,不必如此抄作,成功与否还得看他以后的努力。
曾是中考状元的高考状元
合肥市理科第一名李成的母亲:我孩子是20合肥市高考理科第一名,高中三年也一直是班级第一,初中升学考试时的文化课也是合肥市第一(不包含体育成绩),成绩一直很稳定。但是,中考跟高考的确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中考更侧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高考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开扩视野,加强素质教育。其实以总体上说,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本质都是一样的,都不要死读书,上课都要很认真地听讲,这些无论是对成为中考或高考状元都是非常重要的。状元的产生是很值得高兴的,这种心情也可以被理解。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冷静地看待状元,社会上也应该冷静地看待。另外,作为中考状元本身也更应该冷静地看待自己。初中学习好,自信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内容、难度和方法都跟初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即使初中阶段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上高中以后也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继续努力,切不可沾沾自喜。除了掌握知识更要注意获取知识能力地培养,只有持续地进步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
篇5:全国高考状元自述高分秘诀状元档案
顺其自然 享受高三
姓名:刘小溪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2年12月14日
毕业学校:天津南开中学
高考总分:654分20高考天津市文科状元
录取专业: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兴趣爱好:音乐、唱歌、写歌、画画、语言、旅游、羽毛球、演讲
我估了653分,比实际成绩低了一分。
我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状元,但是,我从来没有给过自己这样的要求,也没有刻意追求过这个名号。
高三时,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稳中有进。但是,自然无为的家庭氛围和自己行云流水似的心境都从没给过我太大的压力。高考临近,父母说的最多的话便是:“小溪,高考没什么,只要正常发挥就行了,我们不要求你超常发挥。”而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带着些许遗憾,我走出了考场,完成了众人口中的一次蜕变。当所有人都笑着拥抱我祝贺我的时候,只有我和我的父母知道,我丢了8分完全可以拿到的分数。
可以说,高考中每科我都是正常发挥的,还有再提高的余地,当然也不是太差。只是英语考试中,改错了5分的题目让我着实懊恼了一阵子。不过,我始终坚信,留有遗憾往往是为了成就另一段完美。
拿状元的原因?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最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平和。
高考考的不是一名学生某个时点的状态,而是他长期以来的积累,是“十二年寒窗”而形成的能力,甚至是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兴许还是他做人的心得。高考的成功需要知识、信念、能力、身体、心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样看来,又有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成功的奥秘呢?然而,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高考进行的两天中,甚至包括高考前的两个月中,那我就不能不说,心态平和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当你具备了其他一切条件,心态便成了最后一道闸门,开启它,顺利奔流入海;没有宽广的心胸,也就将永远见不到那份豁然开朗,那份广博,那种自然畅快的全新的世界。
“十二年寒窗只为两天,成败只在这一举间”,听起来有多么残酷!人们常说高考是一道关,有些幸运的人得以全身而过;高考是一扇冷冰冰的门,多少不幸的人被无情地阻挡在一座神圣的殿堂之外。中了“状元”后,更是有很多人称我做“幸运儿”。可我知道,幸运永远是你身后的尾巴,脚踏实地地前行,它总会跟着你,但你若拼命去想咬住它,它却成了那“水中月,镜中花”。幸运之神其实很吝啬,他只会敲响有实力的人的家门。
而我说,高考是一次洗礼,经过了高考才标志着我们已长大;高考是一个筛子,我们只有成为一颗又大又圆的种子才能不被漏下;高考也只是一个过程,平淡得一如每个日夜。
挖掘高三生活中的快乐,保有快乐的心境,压力便也成了动力,成功就在身边。所以,当你被无数参考书压得身心疲惫时,请跑去告诉你的父母说:“我要享受高三!”
篇6:乔良:宁夏文科状元 今年第一位高考状元
乔良:宁夏文科状元 今年第一位高考状元
文科状元乔良与妈妈,都难掩喜悦之情。他们阳光有朝气,他们坚韧自立自信;他们成绩优异,他们兴趣广泛。昨天,他们都接到了北大伸出的“橄榄枝”。他们宁夏文科状元乔良,宁夏理科状元冯锐。
昨天下午,记者在银川见到乔良时,他刚与北大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进行完“约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将是他的志愿首选。得知记者的来意时,陪同乔良来银的中卫一中校长陈少峰激动地说:“这是中卫市的'第一位高考状元,全市人民都替他感到自豪!”
父亲摆摊刻章养活一家人
“我是家里的老小,两个姐姐的学习都很好,但因为家境不好,她们都没能上大学。”尽管现在她们都已成家立业,但一提及此事,乔良还是感到很惋惜。
乔良的妈妈郭顺英告诉记者,她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全家五口人仅靠乔良的爸爸在街边摆地摊刻章的收入维持生活。尽管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但乔良从来没有自卑、自弃过,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一直名列前茅。更让家里人感到欣慰的是,乔良还养成了很多同龄孩子难有的好品质。
在街上看到有老奶奶要过马路,他会主动上前搀扶、哪个同学成绩不太好,乔良也会主动去帮助……这些好的品德在无形中也在学习中帮助了他。
学习不偏科懂得劳逸结合
“学习的确需要刻苦,但还要学会劳逸结合。”乔良说。从小到现在,自己一直都很喜欢体育运动,篮球、足球、乒乓球都是他的强项。即便是到了高三冲刺阶段,乔良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书看累了,出去跑上一圈,就感觉又有精力了。”
作为一名文科生,在高考中,乔良的数学却考出了144分的高分。他告诉记者,虽然选择上了文科,但自己一直都不偏科。对于数学,他认为要注重方法,不能只看解题步骤和结果,要理清思路、举一反三。尤其比较重要的是,一定不要自满,必须认真听课。
“博览群书谈不上,但至少要做到涉猎广泛。”乔良说,语文成绩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积淀中提高的。“我和同学们经常在课下对诗、对对联,进行成语接龙,都形成习惯了。”
通过今年高考文综试题目的解答,乔良认为,现在的试题越来越灵活了,并不像以前背得多就能得到高分。能考出225分的高分,得益于平时在作练习题时,不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更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并学会触类旁通。
来源:银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卜范龙)篇7:关注高考状元:山西今年高考还“没”状元
关注高考状元:山西今年高考还“没”状元
状元及第,自然荣光无比,许多学校也把这当成了自己宣传和比拼的资本。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表示,今年我省高考继续不再打印成绩通知单、成绩册和档案袋封条,不统计各科及总分前二十名。同时省招考中心也希望相关部门不要再挖掘高考状元和中学高考排名,更不要炒作高考成绩,不要助长中学对高考升学率的追逐。
省招考中心表示:按照规定,除考生本人和招生录取学校外,省级招生机构不再向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的'有关信息,各市、县(市、区)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得向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及考试成绩等信息。省招考中心表示,他们更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记者:黄泽雨)
(责任编辑:卜范龙)★ 安徽高考状元
★ 状元怎么学习文综
★ 宁夏高考状元是谁
高考状元=职场状元?(通用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