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赠汪伦》教案

时间:2022-11-29 15:00:23 作者:咕噜球宝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咕噜球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古诗 《赠汪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古诗 《赠汪伦》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古诗 《赠汪伦》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李白一路同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舟”字的笔顺,“乘、”字的撇捺要伸展开。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师讲述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后,生自由朗读。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2.标出字音平仄,突出师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3.生仿范读节奏音韵自由练渎,反复吟诵。

4.小组内朗读单个逐次朗读后组内成员评价指正后汇报朗读。教师点评。

5.创设情境,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提升朗读水平。

情境: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然后模仿电视剧里古时候的人们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和同桌表演一段离别对话。

(三)品味语言

1.“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探讨之后学习感情朗读: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师讲述;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2.选两名同学表演李白和汪伦,其余同学表演踏歌。

3.教师给出配乐再次吟诵诗歌,配上自己的动作。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五)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篇2:古诗 《赠汪伦》教案

活动目标:

1. 理解古诗内容,理解舟、千尺、不及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达古诗所表现的依依不舍的情感。(难点)

3. 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深厚感情。(重点)

活动准备:

经验:有一定的'诵读古诗的经验。

物质:课件、古筝曲、头冠、折扇;幼儿绘画朋友间的快乐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讲述,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1.结合绘画讲述,交流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感受朋友分开时的心情。

提问:和好朋友一起有哪些快乐的事。长大要和朋友分开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2.介绍古诗内容,激发幼儿欣赏古诗的兴趣。

二、理解古诗,初步感受古诗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 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古诗内容。

2. 运用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将幼儿引入古诗的意境。

提问:从诗里你听到了什么?

3.欣赏古诗朗诵,通过字幕、背景图,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提问:这一遍,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内容,追问或作答,引导幼儿理解古诗。

4.分层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1)出示古诗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运用视频“舟字的演变”,引导幼儿感受李白将乘舟离开的情景。

(2)出示古诗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通过分析汪伦踏歌而来的原因,感受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提问:李白就要走了,岸上怎么会有歌声?歌声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朋友分别时的歌声应是怎样的?为什么?朋友分开时就是这样让人不舍。

(3)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讲述、表演朋友分开时的情境,理解古诗表达的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提问:你也有跟朋友分开得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送朋友,对朋友说些什么? 幼儿扮演汪伦,表演为李白送行的情节。朋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深厚。

(4)出示古诗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引导幼儿感受、并表达朋友间深深的感情。完整朗诵前两句诗。

提问:诗中说桃花潭的水有多深?千尺该有多深,用动作表示。在这两句诗里,“不及”这个词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哪些美景,来说说你对朋友的感情。谁能用这两句诗,把这份深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体验、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1.感受古诗朗诵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完整欣赏古诗朗诵。

提问:怎样的朗诵让你感动。

2.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的渲染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表现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3.引导幼儿运用头冠和折扇,打扮成古人的样子用肢体动作、用声音表现古诗。

篇3:古诗赠汪伦教案

古诗二首赠汪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古诗《赠汪伦》和《游子吟》,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体会母子之情。理解感受诗的意境。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4.学会积累古诗,有背诵古诗的兴趣,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

听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你在课前了解了哪些有关知识,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自读古诗。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注意“赠”是平舌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板书,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3)出示字卡:乘将踏诗

①指名认读。

②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③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

(4)了解诗意: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5)质疑解答,指导朗读:

①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指名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②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③你能试着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④想一想送别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⑤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6)小结:

这首诗用水深比喻情深。是啊!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让我们通过读来理解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轮读)

4.小组同学在组内交流:

(1)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连起来说说诗意。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朗读感悟,创造理解。

1.注意节奏,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请你把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4.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出示古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作业设计:

1.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2.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篇4:《古诗赠汪伦》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篇5: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篇6:赠汪伦古诗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如何快速背古诗?

1、理解每句古诗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想句子,并将意思套到古诗里,再读再背。

2、有感情有规律朗读几遍古诗,使它印在脑子里,再背也会快一些。

3、快速朗读几遍古诗,临睡前再读一读背一背。

4、多写几遍古诗,老师常说:“写一遍比背几遍都有效”。

篇7: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汪伦》古诗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篇8:古诗《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的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于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一: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的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二: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篇9: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

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 --《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

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乘、舟、汪)

A、了解词语“乘舟”,并给“乘、舟”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乘”是“禾”与“北”的巧妙组合,再范写“乘”字;学生说“舟”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

的内容,故写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乘”, 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乘”字,生说“舟”字的笔顺,“汪”字放手让学生观察去写,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学习“欲”字,说一说记住“欲”字的方法。说说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5)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6)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 )A用鼻子闻 B有名望的 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 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拓展小结

1、《赠汪伦》这首诗让我们感受了好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你有好朋友吗?你是怎么对待朋友的?

2、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读一首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别董大》。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每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在离别和相聚中,友谊一次次的变得更深厚??齐诵《赠汪伦》

作业

找一些离别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外多积累知识,进一步感受诗情、诗美,感悟诗人们深沉的情感。

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水深 情更深

『设计意图』:板书简单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诗意。

拓展阅读:

《赠汪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背诵,但对古诗的背景、诗人的感受是很难理解的。对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不好把握,讲解多了,学生不乐意接受,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次的古诗教学,一开课,我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对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意境。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我运用故事引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次教学中,我还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课堂上我紧紧围绕“离别”这一线索,去渲染、去感受,让学生深深地去体会这离别之情。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解词析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我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我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送别是我国古诗一个永恒的话题,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上我还提供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欣赏、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结合课前收集到的离别诗进行交流,最后我设计了“课外积累,个性飞扬”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节课下来,老师不能平复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绪激动的不是那些学生。我不是学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学生究竟有了怎样的情感。是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了情感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那学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动了?看看学生的表情,听听学生的话语。历史遥远而又不远,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学生应该能够被打动。

篇10:幼儿园古诗赠汪伦教案

幼儿园古诗赠汪伦教案

教学内容:古诗《赠汪伦》

教学目标:

1、会读“赠”“伦”两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生:(略)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2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的一首 ——《赠汪伦》。板书课题:《赠汪伦》。

2、释题:师:“赠”会读吗?“伦”呢?读一读。“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

4、《赠汪伦》诗的由来:师: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幕,教师解说。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配乐朗诵。(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认真听。)(播放课件)

2、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生:(略)

师:这一句你们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生:(略)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生:(略)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生:(略)

师:这一句你们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踏歌”呢?生:(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生:(略)师: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们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从哪里看得出?

生: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师:是啊,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4、总结一二句。

师:同学们,你们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略)

师重复同学的回答,板书:-------行-------闻-------,并指出这两句是“叙事”。板书:叙事

5、激发想象。

师: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李白那个年代,回到汪伦送别李白的那个场景,去亲身体验一些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教师指出: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离别的画面去想象。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说那个方面?生:(略)(动作,可表演)

6、解读三四两句。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动作、神态、语言、画面写到诗句里?(生可能疑惑不解)

师: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一方面,诗句讲究凝练,不枝枝节节,另一方面,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它的意思: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生:(略)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2、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3、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怎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师:这两句诗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他们的感情深厚。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板书:-----深-----送----。谁来读这两句?生:(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生(略)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示范),齐读!还不够深,再读!对了!第四句要读成降调,(示范),齐读!还没降下来,再读!对了!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饱含深情!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读呀!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感觉累吗?甩甩膀子!好,现在我们再来看整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叙述了-----,后两句抒情,抒发的感情是---------。(师生共同完成)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深厚、深情厚谊)师:对!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师: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师:古诗美吗?生:美

师:是啊,古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谐和,很过瘾!但这首诗更美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情感!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生:(老师)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生:(想)

师:敢不敢?生:(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

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们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们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们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们,你们们会记住我们吗?生:(会)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就让我们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

zèng       lún

第25课            赠    汪  伦

唐 李白

深情厚谊

篇11:古诗赠汪伦李白教案

古诗赠汪伦李白教案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五、六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标出节奏符号,反复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熟读成诵,以达到“其言皆出吾之口”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诗人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读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能说出“踏歌、千尺、不及”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2.理解诗作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课前让学生背二至三首古诗)同学们背得真好!不但声音洪亮,而且字正腔圆,情感丰满。你们这样具有感染力的一背,让老师一颗早已驿动的心更蠢蠢欲动了,能不能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来一首?如果老师背得好的话,希望有掌声响起来哟!

师: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怎么样,不错吧?

[古诗具有言简意赅的特性,它既没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像,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像平时一样平平淡淡地切入新课,一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伊始,我重视了情境的渲染,特地用一些煸动性的语言来唤起学生学诗的兴趣,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感觉到诗意漫延而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诗的氛围中来。]

[二]过渡,揭示课题。

1.同学们,古人分别的时候常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刚才老师吟诵的《送兄》就是。记得去年就学过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样,还记得吧?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一齐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这位大诗人写的《赠汪伦》

2.板题,板诗。读题,释题。

谁知道“赠”的意思?联系诗题,送什么?李白把这首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为什么要把这首诗赠送给汪伦呢?请同学们先学学这首诗的写诗背景。

二、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一]学习诗歌背景

1.学习诗歌写作背景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让生各抒己见)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诗歌感情的必要条件,所以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二]教学新诗

1.同学们想知道李白的诗里写些什么,表达什么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去读读诗歌。

2.指名学生试读,及时正音,结合教学“潭”字。

3.过渡:好!同学们已经读得很通顺。接下去我们先来理解诗意。相信同学们理解了诗歌以后,一定会读得更好。老师先请同学们自由研读诗句,可以参考课文注释或其他学习资料。先给你们几分钟,待会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开始!

4.学生自主研读。

5.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学习第一句。

A.       重点点拨 “欲”“踏歌”意思。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补充:踏歌是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据说是当时民间最隆重的送别方式。汪伦用这么隆重的方式来送李白,李白的心情怎样?从哪个字看出来? “忽”这个字,这个字还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指生回答:体会出诗人的意外、惊喜、激动,仿佛看见诗人眼前一亮,脸上绽放出笑容;诗人捋着胡子,频频颔首……

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B.       总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诗句的意思的?

(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当中要学会灵活运用。)

C.       想像情景

李白登上小舟,将要离开,却突然看到汪伦踏歌来相送,真是意外啊!此刻诗人心里非常激动!往日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在眼前历历闪现——

他想起(汪伦写信热情相邀)

他想起(汪伦美酒佳肴盛情款待_)

他想起(同游桃花潭吟诗作对)……

过渡:李白想想以前,看看眼前,不由得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于是顺手拈来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过细化教学,丰富诗歌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汪伦对李白真挚的感情和李白由此产生的感动,而由此灵感涌来,顺手拈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千古绝句更显顺理成章。]

(2)交流学习第二句诗

A.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后两行诗的呢?(着重“不及”、“情”的理解”)

B.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联系前面学习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C.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生答。

(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D.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E.学生畅谈。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F.“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G.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H.李白的这一句堪称经典。这深情这厚谊原来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可是李白却把它和眼前的桃花潭水作比,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生动形像,又耐人寻味。

I.过渡:老师记得有这么一说,人,在大悲大喜的时候,正是灵感涌来的时候。李白在此时顺手拈来这么一句经典,可见李白是多么激动啊!谁能把这种深情厚谊谈出来?把这种激动读出来?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的意会会增加难度,这就需要一个诗意细化、补充的过程,“述说汪伦对李白情谊的表现、用不同的句式陈述后两行诗意。”旨在丰富诗歌内涵,也是深入体会诗情的过程,同时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到诗人的内心,然后再要求学生入情朗诵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披文入情,朗诵诗歌。

[一]诵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指导学生要读得入境入情,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 /汪伦 //送我 /情。

[二]配乐朗读

非常棒!全班同学个个有李白的气魄和风度。现在老师请全班的李白们站起来读,想像自己就是李白,现在就站在船上。

音乐起,师旁白:李白在桃花潭尽兴后,准备返航。小舟即将启程时,他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仔细一看,原来是好友汪伦。不由得心潮起伏,汹涌澎湃。他捻须颔首,放声长吟——

[给予充裕的时间朗诵,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提高朗读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中来。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心旷神怡,诗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动人心弦,把学生带进诗情氤氲的境界,在声情并茂中的情境,体验感人的诗情,受到美的熏陶。]

四、课外拓展,诗意延伸。

过渡语:同学们,生离死别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柳过千尺。千百年来,长亭路旁送去了多少人?告别了多少人?在挥手告别亲人、告别朋友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产生的感情会是如此相同吗?

[一]  出示诗句:

1.让学生自己根据声调、节奏、理解试读,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味道。)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2.个别读,根椐读法标出节奏、停顿,集体吟诵。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接触那么多的离别诗,待会儿老师也要和你说告别了。在即将告别你们的时刻,老师学着古人的样子也写了一首诗,表达老师对你们的鼓励和期望。

送给大家,好不好?

[二]师赠诗

赠(如果喜欢的话,自己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芳菲四月喜相逢,莺歌燕舞竞春风。

待到他日桃李红,雏鹰已是万里鹏。

[此举并非画蛇添足。古诗文距今年代久远,对学生来说是种可望可不即的文体,我的赠诗拉近了学生跟古诗的距离,使学生明白,不仅古人可以写古诗,今人也可以写,诗歌并非深不可测,诗歌在古代,古诗也就在我们的心中。]

结句:在我们的古诗中,像这样的赠别诗还有很多,同学们有空可以找来读读。读古诗如嚼青榄,让人回味无穷。

篇12:古诗赠汪伦幼儿园教案

古诗赠汪伦幼儿园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老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老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老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老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老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

(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13:古诗赠汪伦幼儿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14:《赠汪伦》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活动反思:

《赠汪伦》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惆怅的《长亭送别》曲响起时,让学生代表李白和汪伦来吟颂一句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给对方,体会俩人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的心情吧。既加深了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也通过精读一首,带读几篇的方式,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这堂课教提醒我: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教学古诗在继承传统的模式的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

篇15:《赠汪伦》教案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篇16:《赠汪伦》教案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古诗

古诗《赠汪伦》优秀教案

赠汪伦教案

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

古诗《赠汪伦》读后感

赠汪伦古诗故事

古诗《赠汪伦》诗意

赠汪伦李白古诗鉴赏

李白赠汪伦古诗赏析

古诗 《赠汪伦》教案(锦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 《赠汪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