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与你相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
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
赠汪伦
作者: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
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古诗故事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最丰富,最繁荣的朝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比如李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誉为“诗仙”和“酒仙”两大荣誉称号。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气势十足。在我没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诗,像《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而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赠汪伦》。为什么我会喜欢《赠汪伦》这首诗呢?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唐代,李白已经是一个名声远扬的诗人,而汪伦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他非常的仰慕李白。就想把李白请到家中,“可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村民,怎么样才能请到“诗仙”李白?”汪伦自言自语地说道。突然,他听到有人在街上说:“特大消息,特大消息!李白要来我们村游玩啦!”汪伦听了,心里非常激动,他知道李白生平喜欢赏景,喝酒,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李白先生,您好,我们这里虽然可能不足以您的要求,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您感兴趣就来吧。李白接到这封信后,心里有了些疑问:“十里桃花”指的是十公里桃花吧,“万家酒店”指的是十万家酒店吧。十公里的桃花可以让我赏景,不错。十万家酒店可以让我每家都喝一次,可以让我喝几年呢!真不错,我这就去!
李白赶到那里,着急地说:“快带我去参观十里桃花,喝十万家酒店的酒!”
而汪伦却不紧不慢地说:“十里桃花,是我们这桃花潭水的名字,而万家酒店,不是指一万家酒店,而是因为这个酒店的老板姓万,所以叫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地说:“原来我被你骗了啊!”李白觉得汪伦非常的有意思,就在汪伦那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天天饮酒,天天赏景,李白别提多高兴了。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有一天,李白就要走了。汪伦特意为他准备了一艘小船,十二匹骏马,三十捆布匹和二十瓶好久。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后,李白乘着小船,行驶远方,突然,岸边想起了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和村民们在用民歌给他送行,李白被汪伦和村民们的朴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挥笔书写,写出了下面一首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赠汪伦》说课教案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 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想、悟、诵、唱等来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懂得珍惜人间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 教学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收集李白的资料备交流,预习古诗.
五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归纳为“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感诗情、诵诗歌”来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及其重要。不管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对情景的再现,我都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诗为本,重在悟情。由于本诗语言含蓄、凝练,而又极富情感,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最终领会诗意,融入诗境。
六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儿歌,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吧.
课件(1):播放歌曲《静夜思》
2、听出来了吗?这首儿歌的歌词的作者是谁?
3、板书:李白。
课件(2)出示李白像
4、那么,同学们,关于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呢?
5、学生先交流,老师适时给予补充。
课件(3)出示李白简介
6、是啊!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一身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赠汪伦》吧。
(二)借助旧知 解诗题
1、板书:赠汪伦
强调“赠”的读音应是平舌。
2、一起读一遍课题吧。
3、有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吗?
4、李白之所以要送给汪伦这首诗,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同学
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道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那么,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送给汪伦呢?
(三)自主合作 读诗文
课件(4):出示古诗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
有问题的可以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也可以待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刚才,同学都读得很认真,有没有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3、指导学生互评读书情况。
4、听古诗范读。
课件(8):播放录音
5、生齐读。
(四)师生探究 明诗意
1、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了吗?
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古诗吧!
(五)循循诱导 感诗情
1、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
们想知道吗?
2、请欣赏故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课件(6):出示故事视频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厚情谊。
6、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课件(7):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去,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那短短的十几天里,他们过得非常愉快。然而,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正要离开的小船上,看着那幽深的潭水,更加触动了他的离别情怀。同学们,有谁知道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吗?(水深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4)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展开想象,体会诗情。
(5)是呀,纵然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啊!这真是水深,情…… (更深)
篇2: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篇3:赠汪伦古诗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如何快速背古诗?
1、理解每句古诗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想句子,并将意思套到古诗里,再读再背。
2、有感情有规律朗读几遍古诗,使它印在脑子里,再背也会快一些。
3、快速朗读几遍古诗,临睡前再读一读背一背。
4、多写几遍古诗,老师常说:“写一遍比背几遍都有效”。
篇4:赠汪伦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赠汪伦》古诗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篇5:古诗《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的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于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一: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的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二: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篇6:改写古诗赠汪伦
改写古诗赠汪伦
子时,已近深夜。今日可是我的好兄弟李白的别离之日,我怎能忘记!怀着沉重的心情,我吩咐仆人们准备好了酒菜。望着那远处的桃花潭,我一步步走向了门外……
往前走去,桃花潭边的那个人影始终是那么的熟悉。显然,我的兄弟李白即将要登船离去。我唱起了昔日我们兄弟都爱唱的小调:“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刚要上船的李白,被这熟悉的歌声怔住了,猛然一回头就看见了我的身影。我加快了步伐,唱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当我真正地看清楚李白的脸颊时,他的两行热泪已潸然流下。李白还是和往常一样,同样高大的身躯,同样简洁整齐的装束,不同的是,他的脸上多了几分凄凉。“文焕(汪伦字)兄,我的好兄弟,我还以为你不能来了……”李白忽然上前一步抱住了我,我后退了一小步,但还是上前接受了他的拥抱。他的脸颊发热,双手紧紧地搂住了我的双肩。看见好兄弟这样激动的举动,我的眼泪早已不知不觉湿润了眼眶!
李白松开了紧搂的双臂,这时背后传来了一声细小的声音,“主人…”。我回过头,看见仆人们正端着酒菜过来了。在这临别之际,怎能没有美酒助兴呢?我接过酒菜说道:“太白(李白字)兄,在此分别之时小弟备了些酒菜,我们痛饮一番如何?”“正有此意!哈哈哈!”我和李白就席地而坐,在岸边的青草地上,望着天边的一轮明月,倒上美酒痛快地喝了起来。“文焕兄,我这一走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望多保重啊!”“太白兄,你也一路保重!”在几番的推杯换盏中,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文焕啊,大哥此生两大嗜好,美酒和美人。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喝上如此佳酿!”“大哥莫急,小弟已经为你备上了几坛好酒让你带回去。”“知我者,文焕兄!哈哈哈!”“哎,大哥莫客气。你出门游历时,遇上了美女可千万别忘了还有我这个兄弟呀,小弟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意中人哩!”“哈哈哈!一定,一定!”此时,远处的那轮明月忽然蒙上了一层阴影,桃花潭上起雾了。
“客官,现在已是寅时一刻,再不走,恐怕会出事…”站在一旁的船夫显然已经等不住了。外面的雾气越发的浓郁了,在这迷蒙的雾色中,我差点看不清李白的身影。正在我起身相扶时,我才发现李白已然醉倒。我赶紧冲上前扶起了他。“太白兄,太白兄,时辰到了!”我轻轻地摇晃着他。“哎呀,我今儿还是放不下你这个好兄弟啊…呜呜呜!”李白看样子是喝醉了,居然哭了起来。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了昔日我们俩兄弟一起的情形,一起踏青,一起吟诗,一起喝酒。可一想到要即将的别离,我的心里就如同有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也放不下。我抱住了李白,和他一同哭了起来,泪
水把我俩的衣襟都打湿了,相互也不在意各自的满身酒气。“两位客官,再不启程就走不了!”船夫在一旁焦急地催促着,就连和李白同行的小书童,也急了眼。“好,好,马上走…”我擦去眼泪,依依不舍地放开了李白。正当我准备搀扶着他登船时,李白忽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落入了水中。“太白兄,太白兄!”我焦急地喊了起来。一旁的.书童和仆人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给愣住了,各个都不知所错。还好,站在船头的船夫反应快,手中的船槁已经向李白落水的方向伸了过去。可是李白似乎酒醉未完全清醒,双手一直在水面扑腾着,抓不住船槁。见此情形,我也不顾自己的水性,来不及脱衣服就跳入了水中,急速地划向李白落水的方向。李白应该识水性的,可是喝了这么多酒,情况真是令人担忧。眼看李白体力不支就要沉下去了,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李白冰冷的手,另一只手及时地抓住了船夫递过来的船槁,艰难地把他拖上了岸边。
上岸后的李白,面色一片苍白,在喝过船夫准备的姜汤后,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他在恢复清醒后,接过了书童手中的两块面巾,递给了我一块。我也无心用布擦身子,看着他没事就心满意足了。李白红着眼睛,握了握我冰冷的手,似有千言万语要述说,但始终没有再说什么。是的,兄弟的舍命相救怎能不感动呢?随后,他跟大家道了声谢,就随书童一起登船了。船开了,李白挥了挥手中的面巾,在渐行渐远的船上,我似乎听见了他在吟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若隐若现的声音中,我也向他挥了挥手中的面巾……
篇7:古诗《赠汪伦》改写
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皇上的圣旨,原来是皇上让我去趟京城去办点儿事。收拾好行李,准备明日就出发,想想还没跟朋友话个别呢!这里和我最情谊深厚的'当属老朋友汪伦了,今晚请他吃个饭吧!
我和汪伦如约到了一个小酒楼。我请汪伦坐上席,他不解地问:“李白兄是不是有什么事啊?”我叹了口气:“唉!皇上叫我去京城,就要与你离别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算了,抛开这些不高兴的,今晚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吃酒,不醉不归!”
于是,我们吟诗作对,一直痛饮到了深夜才离去。在回去的路上,我醉眼朦胧地欣赏着月光下的景物,心里默念着:我就要走了,我要把你们记在心里。
第二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窗户时,我拎起行李骑着毛驴来到江边。我以为好友汪伦会早早到这儿来送我,可是现在连个人影都没有。我想:汪伦是不是昨晚喝醉了还没睡醒呀?或是忘了呀?不,不,不,不会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肯定不会忘记的。我在心里想着。
接我的船还没来,那我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我坐在箱子上,大约等了一个钟头,汪伦兄还没来,接我的船已过来了。我无奈地回头望了望,在心里对汪伦兄道了声再见,便上了船。小船慢慢地在桃花潭上前行,越来越远,忽然,我听到从岸上传来脚踏着拍子唱歌的声音,回头遥望,果然是汪伦兄在岸边为我唱着离别的歌。我激动地冲他挥挥手,他大声地喊:“李白兄,一——路——平——安,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是朋友!”
我站在船头,看着清清地桃花潭水,心想:无论潭水有多深,都没有老朋友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啊!
篇8:赠汪伦古诗鉴赏
赠汪伦古诗鉴赏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诗人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9:赠汪伦古诗故事
赠汪伦古诗故事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汪伦,他年青的时候家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小镇。他十分仰慕当朝的大诗人李白,只可惜无缘相识,一直想寻个机会亲睹一下这个“诗仙”的不凡风采并交个朋友。
有一次,碰巧李白遨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汪伦寻思:有什么方法能够结识李白呢?
他忽然间想起李白生平有两大喜好:一爱喝酒,二爱桃花。于是他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信上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封信以后,正和他的心意,于是欣然赶到桃花潭来见汪伦。
两人寒暄后,李白说:“我是特地来观十里桃花,尝万家酒店的酒的.。”
这时候,汪伦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的桃花泼,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潭西一个姓万人家开的酒店。”
李白听罢,才知自己“上了汪伦的当”,大笑不已,并称赞汪伦的聪敏。
李白在汪伦家盘桓数日,临别之时,李白感激汪伦一片盛情,特作了《赠汪伦》绝句一首相赠。
篇10:古诗《赠汪伦》改写
古诗《赠汪伦》改写精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清晨 时一刻,天刚刚蒙蒙亮,一位身高七尺,身穿淡绿色长衣,上纪一条青色头巾的人站在一个已将帆升起的小船上,摸着自己的山羊胡眺望着远处的汪家庄。
“客官,走吧!”船老大催了催李白,“再等等,在等等!”李白对,船老大说。“朋友啊,朋友啊,你可曾记得我……”一阵阵歌声从远而近的'传来。“太白兄,久等了!”只见树林里走出了一个鹏虎大汗,他穿这蓝色的大衣,记着一条白色的腰带,后跟一童子,童子手提卒篮,篮子里放着一些美酒和盘缠。
“汪伦兄!”李白连忙迎上去拱手作揖,“太白兄久等了!”汪伦说“哪里,哪里,为兄感激不尽啊!哈哈”汪李两人纷纷大笑起来,“童儿,拿酒来!”汪伦吩咐到,只见小童放下竹篮,从中拿出两个青花瓷杯,在杯中剩满了美酒,“太白兄,为表小弟敬意,小弟先干为敬!”汪伦说到,便将酒喝了进去,“想当年,我李白,流落你们汪家庄,是汪兄你收留了我,现在为兄要走,也是你汪兄前来相送,为兄真是感激不尽啊!”李白深情的回忆起往事,“哈哈哈哈!”汪伦大笑起来,“哪里哪里,曲曲小事,小弟理应奉陪!”汪伦客气的回应到。
“汪伦兄,你可还曾记得,前几日带为兄去的桃花潭?”李白问道“怎曾不记得。”“那你可曾知道这水有多深啊?”李白打破沙锅问到底,“听老人们说这水深的是测不到的,很深,可直通东海呢!”汪伦说到。
“汪伦兄,我俩的情谊就像这水的深厚,比上还高呢!”李白说道,“是啊!不知送君一别,何时才能相见?”说完这句汪伦早以泪流满面。“客官,不早了,起身吧!不然就不能到下个村了!”船老大催到,汪伦连忙说:“送君千里,需此一别。长路漫漫,万望珍重!”李白听了这句李白也舍不得了,说:“汪兄就此一别,无论何时何地这段恩情李白我永远铭记在心,告辞!”李白走上小船转过身,对汪伦挥手告别。
小船慢慢行驶,最后在江上没有了踪影,只听见:李白乘舟讲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远处,太阳升了起来……
★ 赠汪伦古诗
★ 赠汪伦 古诗
★ 赠汪伦古诗故事
赠汪伦古诗故事分析(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