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o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课题:3.4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主备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得解法,了解销售中的数量关系。
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基本思想
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盈亏中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及相等关系。
教具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本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引课(见大屏幕)
二、探究
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1、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 元.
2、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
是 元.
2、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 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元.
3、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
4、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售价是 .
(学生总结公式)
熟悉各个量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熟悉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之间联系
三、探究一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售价=进价+利润
售价=(1+利润率)进价
练习:(1)随州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元。其中一台盈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
亏?
(2)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
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亏情况?
(3)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
获利10%, 则该商品的标价为 元.
注:标价n/10=进(1+率)
(4)2、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
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2007降价70%至a元,
则这种药品在20涨价前价格为 元.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亏损还是盈利对比售价与进价的关系才能加以判断
小组研究解决提出质疑
优生展示讲解质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盈亏问题
相关的关系式: 例题
课后反思 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标价、折扣数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定清楚,之后才能灵活运用,通过变式练习加强记忆提高能力。
篇2: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
活了他父亲全部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又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根据以上的信息,请你计算出: 丢番图死时多少岁;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可以在开课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个题目可以用方程解法和算式解法,甚至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倍数来解决,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做到小学用算式和中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通过这个题目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一只天鹅在天空中飞翔时遇到了一群天鹅,它向群鹅问好:“你们好啊,100只天鹅。”群鹅回答说:“我们不是100只,但是如果以我们这么多,再加上这么多,在加上我们的一半,再加上我们一半的一半,你也加进来,那么我们就是100只了,”问天上飞的群鹅有多少只?
解:设群鹅有x只。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和例题思路差不多,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例题,语言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题可以利用画线段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 爸爸
现在的年龄 8 8×4
X年后的年龄 8+X 8×4+X 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用算式解题较容易出错,但是用方程解很简单,让学生体验用方程成功解应用题的成就感】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 40,编一道应用题。
【设计理念:学生具备了读懂题目,列出方程的能力,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方程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呢?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编完题后互相检验,又再一次锻炼了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思考题:1、有一群鸽子和一些鸽笼,如果每个鸽笼住6只鸽子,则剩余3只鸽子无鸽笼可住,如果再飞来5只鸽子,每个鸽笼刚好住8只鸽子,原有多少个鸽笼?多少只鸽子?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2、有甲、乙两个牧童,甲对乙说:“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的羊数就是你的羊数的2倍。”乙回答说:“最好还是把你的羊给我一只,我们的羊数就相等了,”两个牧童各有多少羊?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4、6或者1,3等,但是经过列式计算发现是错的,这个题目可能有一些学生会用二元的方程解题,对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提出表扬】
【设计理念: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得到锻炼,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篇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
2、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前置作业:写出有关行程问题的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1、
(1)、若小红每秒跑4米,那么他5秒能跑___米。
(2)、小明用4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
(3)、已知小强家离火车站2000米,他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到达车站需要__秒。
问题2、知识回顾
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常常研究这样的三个量: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路程=______×______
速度=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
二、探索过程
活动一:小组内完成例3,(1)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2)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展示,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件出示:
例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速度为9千米/时;40分钟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45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
若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填表
路程/千米 | 速度/(千米/时) | 时间/时 | |
骑自行车 | |||
乘汽车 |
由此,可以得到等量关系:
问题3、想一想:题目中已知什么量?所求什么量?是直接设未知量还是间接设未知量?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结合表格说出解题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预设1: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
列出方程:由学生讨论列出
预设2:求出方程的解,并板演解题过程。
(小组交流之后,把解题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问题4、上述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如果有,又如何设未知数呢?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预设3:设汽车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行驶x小时
根据等量关系:汽车行程= 自行车行程
列出方程:学生交流讨论后列出方程
预设学生4:板演解题过程。
问题5、上面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还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直接设元与间接设元的区别。)
活动二: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问题6、根据例3,能否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预设1: (1)审清题意; (2)设出未知数;(3)找出等量关系; (4)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5)解方程; (6)写出答案
预设2:这是实际问题,用需要检验吗?什么时候检验呢?
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实际应用问题需要检验,解出方程就要检验,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简记步骤?
预设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 2、设; 3、找; 4、列;5、解; 6、验; 7、答
活动三:强化演练,巩固知识。
问题7、相遇问题: 1、两辆汽车从相距84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快每小时20千米.半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预设学生1:画线型图,分析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因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84千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把过程整理在导学案上。)
问题8、追及问题:2、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6.5米,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预设学生2:分析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乙先跑的路程+乙后跑的路程=甲跑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与行程问题有关的应用问题,并学会找等量关系,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活动四:尝试成功
1.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90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 ;
(2)两车同时开出,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3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 ;
(3)慢车先开出1小时,相向而行,快车开出x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 ;
(4)若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
x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则可列方程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成功这一环节,用课件出示一题多问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梳理各种问题的提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受数学的多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抢答,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堂小结
问题9、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活动:组员各抒己见,组长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不仅会从知识上总结,而且还要会从探索过程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从探索过程来说,通过画线型图,找出等量关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思想方法上,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即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打翻,使一道题只能看到:“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米,运货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 ”请试一试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给出答案.
(学生思考后,说出各种补充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由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完成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3: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二、教学难点
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 “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教科书76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① 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② 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③ 列方程:x+2x+4x=140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设问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例题讲解
例1 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解:合并同类项,得
6x=-78.
系数化为1,得
x=-13.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89页练习
(五)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2+x+2x=140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4+x÷2+x=140
(六)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七)课堂小结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 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八)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93页习题3.2中1、3①②、4、6.
篇4: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 ;X-7=5 (2) ;7X=6X-4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 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
得 ,X=5+7 得 ,7X-6X=-4
即 .X=12 合并同类项得 .X=-4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 ;X+4=6 (2) ;3X=2X+1
(3) ;3-X=0 (4) .9X=8X-3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X+12=34 (2) ;X-15=74
(3) ;3X=2X+5 (4) .7X-3=6X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7+X=13 得到 ;X=13+7
(2)从 ,5X=4X+8 得到 ;5X-4X=8
(3)从 ,3X=2X+5 得到 ;3X-2X=5
2.小明在解方程 X-4=7 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X-4=7→X=7+4→X=11;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不困难,这类题型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希望教师能够备好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点,取得一个好成绩。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5: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板书]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篇6: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初一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篇7: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作 者:李德处 作者单位:安龙县普坪中学,贵州安龙,5524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推荐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