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

时间:2024-01-28 03:35:00 作者:Format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Forma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

《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目标。

理论依据: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信息科技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以及情景教学理论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设计特色:本节课在设计时,多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质疑,思考,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

教材分析:

1.分析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字词,学会句的运用,培养说话,写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授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英雄的爱国情怀的敬仰之情,培养“先天下后小家”的远大理想情怀。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入部分:导入是激发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我以“短、频、快”的方式导入课文; 初读课文:此读为初读,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但不读顺,难以进入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详细理解字词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进行朗读指导,甚为重要。

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教材显然内容更多,而本课则短小精悍,符合小学生阅读量。 在理解课文时,小学生的理解,不需要像中学那样深刻。而且老师要把一些很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小学生更易理解,所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生情况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和高年级学生比,还差很多。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可能会不认识课文中的一些字,无法读顺课文;‘ 学生可能不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 学生可能不能流利地说一段话。 对于英雄,可能感觉远一些,难以激起共鸣。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可能采取的策略:谈话策略,情景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描写生字:洪、哭、因、终

2、理解:凶猛、灾情严重 、三过家门而不入;

3、通过说话练习来进行语言训练;

4、朗读指导,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2、理解题目: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策略:有效提问策略,情景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读熟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备课,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篇2:《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

2、朗读课文,做积累词语8个。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

4、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四岁让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1、出示课题:40、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习生字:“入”

3、比较字形:入—人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说明:

通过谈话,和学生交流熟悉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读完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听课文录音

2、交流

说明:

(听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

三、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字词

1、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禹吧!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小组学习

洪、淹、姓、猛、逃、灾、紧、踏、凶

(1)任选两个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它们在字典的第几页,并大声读准它们的字音。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形声字:洪、淹、猛、逃、踏

编顺口溜:姓

据字想义:灾、紧、凶

(3)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字?

指导书写:逃

说明:

(生字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为主,学生已经会了许多识字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既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学到了别人记字的.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类识字。)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禹为什么治水呢?默默读第1小节

(1)指名读

(2)师生互读:古时候老百姓有的......有的......

(3)说话训练:( ),同学们有的( ),有的( ) 。

( ),( )有的( )有的( ) 。

说明:

(针对文章中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切合生活实际的说话练习,使学生有话可说,说得真实,说得妙。)

2、禹为了治水又是怎么做的,和同桌一起读读2、3小节,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1)质疑

理解:郑重、(换词法)慎重、严肃

(2)师生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出示表格,练习说话

(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运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能了解禹当时是怎么说的,再引导学生想像禹是怎么想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顾大家舍小家,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境界,在完成表格同时,进行说话练习,把同行的人怎么说,禹怎么想连起来说一说,提高说话能力。)

3、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结果——

引读第4节

4读了课文,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填空:( )的禹

五 课外延伸,语言实践

1、师: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

(这里的语言实践,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练习,展示孩子的丰富想像,展示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展示孩子的合作表演才能,教师可从几个方面引导:激动,责怪,委屈,高兴等,使表演对话更出色。)

篇3:四年级语文下册《三过家门而不入》优质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9个生字,重点识记“洪、治、因、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质疑:说说你的理解和不解

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字典、老师、同学的帮助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

3.指名读,集体评议。

三、自学课文。

1.说一说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自学。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质疑问难。

6.答疑解疑。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分组练习。

2.推荐朗读。

五、开展讨论。

如果你是禹,你会放下工作,回家探望亲人吗?

六、进行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洪水就特别多,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了中国的水利而前仆后继,课文中的大禹就是其中最为的中国治水利的英雄,那么,中国为什么多洪水?中国的水利情况又是怎样的?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又又哪些内容是书上所没写到的?大家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查阅一些资料看一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24、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哨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作业 朗读课文。

篇4:四年级语文下册《三过家门而不入》优质备课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目标。

理论依据: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信息科技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以及情景教学理论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设计特色:本节课在设计时,多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质疑,思考,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

教材分析:

1.分析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字词,学会句的运用,培养说话,写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授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英雄的爱国情怀的敬仰之情,培养“先天下后小家”的远大理想情怀。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入部分:导入是激发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我以“短、频、快”的方式导入课文;

初读课文:此读为初读,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但不读顺,难以进入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详细理解字词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进行朗读指导,甚为重要。

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教材显然内容更多,而本课则短小精悍,符合小学生阅读量。

在理解课文时,小学生的理解,不需要像中学那样深刻。而且老师要把一些很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小学生更易理解,所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生情况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和高年级学生比,还差很多。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可能会不认识课文中的一些字,无法读顺课文;‘

学生可能不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

学生可能不能流利地说一段话。

对于英雄,可能感觉远一些,难以激起共鸣。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可能采取的策略:谈话策略,情景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描写生字:洪、哭、因、终

2、理解:凶猛、灾情严重 、三过家门而不入;

3、通过说话练习来进行语言训练;

4、朗读指导,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2、理解题目: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策略:有效提问策略,情景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读熟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备课,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教室里贴有名人的画像。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补充板书:三过家门而不(rù)(入)

指名写;区分:“入”和哪个字很像?区别在于哪里?

(“入”和“人”的区别)

说明:“入”虽然不是生字,但是和“人”很容易混淆,在课题中强调其书写,也是一次强化训练的机会。

2、揭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置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解决问题1: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禹)

(1) 介绍禹:出示大禹图,这就是治水英雄——禹,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我们可以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

填空:( )的( )

(2)解决问题2: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

(3)迅速浏览全文

思考:为了治水,禹( )

说明:此处设计的填空练习,答案不是的,但老师把三个课文中能找出的答案全部备到,学生说一个,随机点出一个,通过三次不一样的填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初步了解了全文大致内容,也体现了语文答案的灵活性。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节

(1)教学:洪:拼音部首歌; 三点水多表——水,三点水的字有哪些?

指导写字:(提醒:三点水写成一条弧线;)

(2)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灾难。(媒体:洪水影片)

练习:( )的洪水

(3)指导朗读:(凶猛的)洪水

(4)说话练习:当洪水扑向村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 ;听到 。

(5)是啊!引读:古时候,我国黄河一带经常发洪水。老百姓有的被淹死,有的逃到洪水包围的小山上。

(6)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灾情严重”,板书,灾情严重,小手跟写“严” 注意“点”“撇”的方向;重点笔画书空,注意“点撇”的方向;同座位手心写“严”

说明:“灾情严重”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比较难理解,结合影片,联系文本,让学生感受灾难的同时,告诉他们,这就是——灾情严重。这样的解释就足够了。

2、学习第二、三节。

过度: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引读:为了治水,新婚不久,就领着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孩子呱呱的啼哭声。

备:多音字:(gu gu gua gua ) (学生读错的情况下写在黑板讲解一下)

(2)默读第3节,思考,填表:同行的人怎么说?禹又是怎么说?

(3)交流句子:(读句子)

同行的人怎么说(横线)禹怎么说(浪线)

第一次“禹,回家住几天吧!”“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第二次“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

(4)教学:紧:拼音;拆字游戏;扩词:什么紧?

因:提示:拼音:整体认读;前鼻音(读);书空; 笔顺规则;

事:拼,开火车读;电脑老师教写字;组词游戏:我说事——“事情”的事,我说事——“国事”的事

说明:生字教学采取“分布”和“集中”两种形式。前面的“严”字等是随文识字,在这里,第三节中的几个生字集中起来教学,又是一个“小集中”。“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指导朗读

A、读出“!”的语气

B、加上提示语:找找禹的动作,神态。分别导读。

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指导1:这是禹的——动作,谁来表演一下?(表演)为什么不停下来说话?(他要赶快治水!)时间紧迫,他心里着急啊!谁来读?

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指导2:郑重——(近义词)认真,严肃;谁来郑重地说?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好吗?

分角色读:同行的人女生扮演,男生扮演禹,旁白老师读;(书捧起)

(6)引读:后来,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媒体出示: 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

(备:“都”字说明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是一样的!)

说明:此处点出一个“都”字,展开了补充句子的练习。正是对文本的关注,关注作者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用“都”这个词。

(7)解决问题3:三过家门/而不入 是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而:却;入:找近义词——进(指名)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天当中吗?一个月?一年?!(板书:15年)你们几岁?15岁,你快上高中了!15年,禹没有回过一次家!

(8)问过没有,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爸爸在哪里?

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9)师引领:你当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但你埋怨父亲,老师也很能理解你,但你要知道不是父亲无情,而是————

填空:禹不是无情,而是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

(10)“治水”是什么事?(国事)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国事)

(11)指导朗读(升华)

说明:这篇课文人物语言并不多,但怎样通过简练两句话来凸显英雄高大形象,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安排。短短两句话,安排了4次读。一次比一次语气强烈,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升华。

3、学习第4节。

(1) 引读第4节。

(2) 教学:劲:拼音部首歌;怎样记?

终:读准后鼻音,怎样记住“终”?

那这又是什么zhōng?

比一比,再组词;终( )

中( )

(3)1 治:你来读?——这是整体认读音节,读准“翘舌音”;

2教学:制 :课文里有一个“治”的同音字;一起拼,它的部首却是什么?立刀旁怎样写?左边怎样写?这是什么制?(制服)

(4)我们来做个选字填空;

为了(治 制)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洪水终于被(治 制)服了。

小结:“治”强调治水的过程和动作,而“制”强调其结果。

说明:其实“治 制”两个生字在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但并没有急着去教,只是在课文中读准字音,而到课文第4节,才分析字形,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字义,实现识字教学“分步走”。

(5)图:安居乐业的乡村图

想象说话:洪水制服后,你又仿佛看到 ;仿佛听到 。

说明:此处的说话练习同第一小节的说话练习只有一字之差——“又”,不仅是一个说话练习,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制服前后的鲜明对比,从而感受人物形象,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很完美。

四、拓展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 ;儿子( )地说: ;妻子( )地说: ;

五、结语

出示图片:师述:像禹这样的人民英雄还大量存在着,鲜活着。在抗洪抢险中,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们很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向英雄们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读:你们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们!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板书: 不因家事误治水 (国事)

15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终( ) 治( ) 事( )

中( ) 制( ) 是( )

2、按要求写句子

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

3、想象写话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 ;儿子( )地说: ;妻子( )地说: ;

【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你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哪些方面?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请列出

评价:

1、字词掌握情况,重点字的字形,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口头答题,也可以书面作业检查;

篇5:三过家门而不入(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简介: ppt制作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9个生字,重点识记“洪、治、因、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 上传者:chenxiurong

相关课件:

篇6:《三过家门而不入》读后感

《三过家门而不入》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而深受启发。

上古时期,黄河泛滥,老百姓受苦,舜在位时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结果鲧没有完成任务,因而被治罪。后来大禹继续治水,他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治水上,他曾三次经国家们都没有进去看看。他和他的手下共同吃苦受累,在经历了的艰苦奋战终于把洪水治住了。

他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7: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启示

尧舜时代,禹奉舜之命,负责治理黄河水患,采用疏导之法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历时十三年,终于平息了这滚滚洪水,消弭了水患。大禹成功治水,传诵至今,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历久弥新,给世代之人带来启发。

启示一,将大禹治水的方法借喻到教育上,变“堵”为“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正值年轻气盛的年龄阶段,往往会犯各种错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遇到问题学生往往会以“禁止”、“不许”、“责令改正”等字眼来限制学生行为,但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将学生管教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抑制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学习的兴趣与个人的才智都会收到影响,“高压之下,草木难萌”,正确的教育方式应秉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式,重于引导,而非堵塞。

启示二,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这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就大家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已融入民族精神之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当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可见其治水恒心,与先忧家国的责任心。

篇8:《三过家门而不入》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而深受启发。

上古时期,黄河泛滥,老百姓受苦,舜在位时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结果鲧没有完成任务,因而被治罪。后来大禹继续治水,他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治水上,他曾三次经国家们都没有进去看看。他和他的手下共同吃苦受累,在经历了的艰苦奋战终于把洪水治住了。

他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9: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意思

【拼音】:sān gu jiā mén ér bù rù

【简拼】:sgjmebr

【解释】: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篇10: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意思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大公无私

【顺接】:入不抵出 入不支出 入不敷出 入主出奴 入乡问俗 入乡随乡 入乡随俗 入井望天

【顺接】:昂然直入 昂然而入 病从口入 病由口入 步步深入 层层深入 长驱径入 长驱深入

【逆接】:不壹而三 倒四颠三 鼎足而三 隔二偏三 观隅反三 接二连三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逆接】: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 三三四四 三上五落 三下两下 三不主义 三不拗六 三不足畏

篇11:三过家门而不入作文900字左右

三过家门而不入作文900字左右

大家都知道大禹吧?说起他,你们一定会想起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说起这个故事,我想起了我的舅舅。

瘦瘦的脸蛋,上面嵌着一双小得可怜的眼睛,眼睛外有一层特别的“保护膜”。他是江油市疾控中心的`一名医生,因为抗震救灾的缘故,他二零零八年五月便火线入党,成为了万千党员中的一员。“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就是从那天开始的……

第一次,是五月十五日。记得那天晚上,突然狂风怒吼,大雨倾盆……“快起来,下暴雨了,快去帮我拉着帐蓬,那东西不结实,快被吹翻了!”随着妈妈的一段话,我从梦中回到了现实。我急忙穿好衣服,去帮妈妈他们拉住帐篷。但是没有用,别说拉住帐篷了,就连人站不站得稳,还是个问题呢!这时,我又担心起了舅舅:“舅舅不会有事吧?他正在去往平武送药的路上呢。平武山多,会不会滑坡呢?……”“别在那自言自语了,快点儿拉好帐篷!”妈妈的话打断了我,我又向马路上望去,我看见了正在开车驶往平武的舅舅。此刻的他,眼神里充满了担心,但他有公事在身,不能下车来帮我们,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开着车往前驶去。

第二次,是5月18日。那几天婆婆咳嗽不断,额头滚烫,大家都不知道婆婆得了什么病,十分担心。于是妈妈带婆婆去了医院,这才知道婆婆患上了肺炎。医生对妈妈说:“她必须输液,不然很危险。”但是由于地震,生病的人极多,医院里的床位早就没有了。“这样吧,你带她回去输液,明早再来换药。”妈妈把婆婆带回了帐篷,刚到板房区,舅舅正好开着车从后面驶了上来。妈妈觉得救星来了,可是舅舅说:“不行,我必须马上出发,才能保证把药品及时送到北川。”说完便开车走了。这时的他,脸上的担忧无处可藏。

第三次,是5月21日,妹妹突然发起了高烧,舅舅却正准备拉药去安县。家里的人心急如焚。打电话告诉了舅舅,等他回来带妹妹去看病。我们站在帐篷外,终于看见舅舅的车了。妈妈跑到马路边,一直挥手,示意舅舅下车来看妹妹。但是,舅舅并没有停车,而是加快了速度,向前驶去。

有这样的舅舅,谁不会“恨”呢? 六年级二班林雯宇

篇12: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降临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并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歌颂。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篇13: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寓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意思

【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拼音】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

【简拼】sgjmebr

【近义词】三过其门而不入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成语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大公无私

【英文翻译】thrice passing the door without entering it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14: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人物是哪一个

三过家门而不入概述: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降临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并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篇15:船过三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船过三峡》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能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3、学会第一部份的生字,理解“云雾缠绕”、“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词语的意思。

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三峡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去过三峡吗?长江三峡以她的美丽、神 奇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游览。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乘大轮船一起来游览长江三峡,领略那美丽、神奇的三峡风光。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A、齐读 B、抽读

2、让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来领略一下三峡美丽的风光。(放录音)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游览了长江三峡以后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1、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山高、水急、船险。

2、写了神女峰的神话传说。

三、学习课文2、3、4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描写长江三峡的山高、水急、船险的这部分内容。

这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个别读

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齐读第一句 (出示 山--奇)

3、课文围绕总起句,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的?(自由读)

出示 (陡) 笔直陡峭

(高) 云雾缠绕

(怪) 像……像……像……

幻灯演示理解

4、指导背诵

(1)这段文章写得很美,我们想办法把它背下来吧,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背诵,请大家用横线在这一段里划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语。

(出示幻灯片)划出重点词语

(2)你能看着这些重点词语背一背吗?(自由练习、个别背、齐背)

(学法指导)

1、讨论: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呢?

出示:1、找出总起句,想想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课文围绕总起句,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找出重点词句。

3、借助重点词句练习背诵。

2、我们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划出重点词句。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根据回答出示 水--急 水声大 奔腾 吼叫

拐弯多 七拐八弯 东闯西撞

浪涛凶 撕咬 拍打 涛声

4、指导背诵

出示幻灯片练习背诵 (自由背、个别背、齐背)

(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四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同桌交流。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幻灯演示动画

4、抓住重点词句试背课文 (自由背、个别背、齐背)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刚才我们跟着作者领略了长江三峡的神奇风光,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呢?

(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三峡,看到了三峡美丽神奇的风光。学习了借助课文里的重点词句的方法来进行背诵。明天我们再来听听关于神女峰的神话传说。

[船过三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船过三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9、船过三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背诵课文第2、3、4节。

3、能仿照课文句子,写几句赞美一个地方的话。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长江三峡投影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去过三峡吗?长江三峡以她美丽、神奇吸引着成千上万是中外游客前去游览。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乘轮船一起来游览长江三峡,领略那美丽、神奇的三峡风光。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后检查。

A、你学懂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方法?

B、出示小黑板

重庆 模样 崖缝 翻卷

好奇啊 好急啊 好险啊

啊,百里三峡,好一副百里山水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览了长江三峡后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

四、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整体感知第2-4节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说说从段的结构上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第2节

1、自由读,用简笔画画出对词语的理解,并把词语写在画下面。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同时理解“刀砍剑劈”、“缠绕”等词语的意思。

3、出示三峡图片,用刚学会的词语来描绘。

4、感情朗读第2节。

5、尝试背诵,交流背诵的方法,互相启发。

6、学习单元提示,小结背诵的方法。

四、教学第3、4节

重点指导学生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小结学法:读流利--理解词语--感情朗读--正确背诵。

2、自选一段合作学习。多读几遍,交流读懂了什么。

3、用动作、拟声等手段表现对词语的理解。

4、教师展示画面,让学生理解词语,激发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第3、4节

6、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背诵,然后各自背诵。

7、连起来配乐读好第2、3、4节

五、教学第5节

1、通过句子比较,体会“啊”、“好一幅”所抒发的饱满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3、仿照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第3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借助重点词句背诵的方法。

2、长江三峡的山、水、船分别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第6-9节。

1、导入:三峡山水不仅风光美丽,而且神奇,百里三峡有着许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神女峰的神话传说。

2、听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神女峰的样子的句子。

4、理解词语。看图说故事。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三峡美丽神奇的风光,为什么还写神女峰的传说?

3、布置作业

板书: 山--奇:笔直 高耸

像……像……像……

19 三峡 水--急:奔腾 吼叫 七弯八拐 热

船 东闯西撞 撕咬 拍打 爱

过 风光 船--险:翻卷 漩涡 波浪 三

三 像……像…… 飘 碰 掉 峡

峡 (美丽)

神女峰的传说(动人)

[船过三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端午教案

学会看病教案三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欢天喜地过新年幼儿园中班新年教学教案

教学反思三

《我会过马路》教案

三味书屋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走出“三恋”,过快乐人生:失恋

《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